APP下载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形态,建设美丽中国*

2014-04-11刘泰来孙小刚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明制度生态

刘泰来,孙小刚

(1.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2.中国人民解放军66068部队,山西 太原 03005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与其他文明形态相比,生态文明才是一种真正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大众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切中国现实的时代使命。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和深化。从总体布局的高度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未来、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基本理念:生态文明是一种意识形态

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去寻找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世界观问题。只有把生态文明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加以重视,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明确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生态意识形态,宣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态意识形态。

(一)批判资本主义生态意识形态

1.“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具有“内在价值”,而自然仅有“工具价值”。康德主张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只要有利于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无论怎样对待自然界都是天然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伴随着工业社会一直强劲扩张,已经内化为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层理念,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对于人类历史存在的优先性,是我们必须确认的前提。恩格斯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1]336“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560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要走向生态文明,就必须纠正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错误理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对立问题的根本途径:“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3]385

2.技术理性工具化是生态危机的深层基础。技术理性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旨趣。当今西方社会,技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充满政治意含,成为资本控制社会的工具,并通过对自然的统治来实现人对人的统治。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而确立了自己唯一的统治地位,渗透于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深层基础。这种技术理性的功利化意识形态,必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指引下,一步步走向人类生存意义异化的深渊。

3.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态制度的特征和结构。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扰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破坏了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最终导致生态危机。因此,要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从根本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消除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内在的反人道、反自然的倾向。马克思指出:“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4]448-449资本霸权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资本的本质属性使自然界成为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首先是资本家和工人,资本家利用资本霸权,雇佣工人、占有工人劳动及其成果,进而控制自然和社会。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只有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破解“资本的逻辑”,走向“自然的逻辑”[5]。

(二)宣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态意识形态

1.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生态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的,针对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包围,这些国家不得不选择赶超型发展战略,追求经济增长,采取粗放型发展模式,迅速的工业化,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受资本的支配,遵循市场规律,因此也会产生生态问题。但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有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其对经济利润的狂热追逐,从而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需要。将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方法。

2.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美国学者约翰·B·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文明观。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首先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解和谐的社会。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道:“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6]185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必须首先实现人与人的和解。怎样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解呢?马克思明确指出,必须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进行了如此生动的描绘:“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7]92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原则和科学指南。建设生态文明根本上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谐,这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我们只有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好时代。

二、领导力量:发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现实使命。从毛泽东“绿化治水”、邓小平“协调、促进、发展”、江泽民“可持续发展”、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一系列生态思想,我们党始终在探索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党必须走在时代前列,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国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习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即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重视生态文明理论创新

随着我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便应运而生。这一理念,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期,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和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新时期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索,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先进理论。

(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是系统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本源性意义。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环境标准制度、产业准入制度、总量控制制度等强制性制度建设;大力加强排污权、水权、碳权交易制度、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选择性制度建设,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大力加强舆论引导、意识形态、学校教育等引导性制度建设。要建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干部考核,实施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终身追责制”;健全政府重大生态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妥善解决生态突发事件;建立健全公众生态权益保障制度,提升民众的参与程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完善生态法律制度建设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或修改生态法律、法规、政策。逐步形成完善的生态法律、制度。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从根本大法高度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培育

公众的生态意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政策,需要人执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全人类的觉醒。要建立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机制,宣传基本国情,普及生态保护常识,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全民的生态道德意识,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科学认识自然、友善对待自然成为人们的普遍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生态文明蓝图变成现实。

生态文明理论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法律制度建设、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等等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强化生态责任,开展生态行政。以良好的政治生态为保障,积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

三、根本目的:让人民群众享受生态文明的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的根本大业,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包括生态环境建设,我们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但是,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生态文明的成果,并不是要走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的老路,并不是要追求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消费、虚假需要,并不是要跳入“人类中心主义”的陷阱,而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价值体系,要树立适度消费、健康生活理念。《老子·第四十四章》明确提出要把懂得满足与适可而止统一起来,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多藏必厚亡”和“甚爱必大费”等思想观点。认为:“治人,事天,莫若啬。”提倡治理国家和百姓生活都要以节俭为本。《老子·第六十七章》提出:“我有三宝”,其一便是俭,“俭故能广”。梭罗说:“一个人的富有与其能够做的顺其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8]48美国学者布朗认为,自愿的简化生活,或许比其他任何伦理更能协调个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各种需求。美国伦理学家R.T.诺兰指出:“只有彻底改革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符合道德、符合现实地解决我们的问题。”[9]125

四、全球视野: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一)解决生态问题要有世界性的全球观念

整个人类社会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之中。生态危机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困境。生态伦理思想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解决生态问题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各国之间必须相互理解、坚持合作,只有以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怀来对待生态文明问题,人类才能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胜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承担国际责任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扩大了人类道德责任范围。全球性社会生态系统是由各民族国家构成的整体,这一整体具有共同的利益,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等。但在社会生态系统内,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构成人类文化整体的一元,共同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体系。因此,强调多元意味着尊重保护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殖民主义政策,对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形成了一种殖民文化统治体系。西方国家控制了话语霸权,维护着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地位。他们提出所谓“零发展理论”,为了生态而限制甚至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指责发展中国家恶化了地球生态,要求发展中国家应当对此承担责任。但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环境却不惜破坏他国的生态,他们从第三世界进口能源、矿产、木材等以保存本国的自然资源,同时向落后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把第三世界当作垃圾场,倾倒有毒垃圾。因此,只有打破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警惕资源环境殖民主义的危害,必须保卫国家的生态安全,努力争取国际资源环境公平。我们应当呼吁发达国家在国际环境条约的履约费用中承担应有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的努力提供经济支持,并实现其无偿转让环保技术的承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有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真正承担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系统的国际责任。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的时期,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将是国际社会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发绿色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我国面对严峻国际形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总之,生态文明绝不是所谓“普世性”的文明形式,而是与社会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条件看,必须在超越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来建设全球性的生态文明;从现实环境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的制度依托;从当下看,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从长远看,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真正建立起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资本论: 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李成保.把握人与自然关系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J].长白学刊,2013(4):13-18.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美]亨利·梭罗.凡尔登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9] [美]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文明制度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对不文明说“不”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