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磨一剑

2014-04-10洪福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南京市研修校本

洪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点在教师。因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没有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理解、感悟和实践,新课程改革就接不上“地气”,成为“水中花”“雾中月”。我校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依据校情、学情和生情,立足于常态,把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和常态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与渗透,借助于校本研修,通过学校校本研修团队的不断反思和重构,改善教学环节,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内涵,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之路。

从我们确定与实施校本研修兴校战略到现在已有十五年。十五年来无论发展什么,在校本研修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变”与“不变”:根据教育形势发展和解决教育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的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角度,改变方式与手段,努力使校本研修融合到我校教育教学“血液”中去,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凝聚智慧。但我们“通过校本研修科研兴校”的战略思路、策略与意志从未改变。实践证明:十五年来坚持校本研修兴校的决策是正确的。十五年前,我校是一所农村薄弱初中,没有一位区级骨干教师。现在,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区骨干教师比例占全校教师35%,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校本研修在我校已不再是一种形式或活动,而是成为一种意志与气质,渗入我们教师的血液中,升华为我校的“校本研修文化”,成为学校的核心品牌。目前我校是南京市新课程改革实施基地、南京市现代化示范学校、南京市首批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初中、南京市首批小班化示范初中、南京市数字化校园,学校由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回眸学校十五年的校本研修历程,其中两个着力点是我们始终坚持不渝的。其一,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新课改为引领、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切入点、以建立学生的学科思维为导向、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校本研修方式。其二,在学生德育教育层面,我们把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始终放在首位,我们坚持每个石中学生必须理解、感悟和实践“石湫中学十好要求”,坚持每个班级必须全面实施“班级自主化管理”(我校“小班化背景下农村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课题现已成为江苏省“十二五”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南京市精品课题)。

2000年,石湫中学开始进入生源高峰期,学校由700多人激增为2100人,2000年到2001年新分配教师35位,这些教师很多不是师范毕业的,或者是根据教学需要改教其他学科的,规范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迫在眉睫。规范成为首要的问题,于是学校确立“十五”省级规划课题“石湫中学说听评‘三环一体的教研活动模式”,通过说课、听课、评课规范新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说听评“三环一体”的教研活动模式我校前后实施了八年,让每个新教师必须过关,通过长时间的坚持,新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规范了每个教学环节与流程。

规整课堂后我们开始积极探索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效益的路径。我们开始重建课堂效益提升的各个环节的要素,寻找其中关键的变量,采用技术手段进行跟踪、观察与分析,把握这些关键要素与课堂效益提升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小组合作次数与目标解决问题的质量关系,教师课堂巡视路线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思维的关系等等。由此,我们确立了“石湫中学‘一课三磨校本活动教研活动模式”(我校“新三基背景情境下‘一课三磨校本研修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江苏省“十二五”省级重点规划课题)。

其实,“磨课”就是“磨人”。这种校本教研模式是建立在常态的教育教学秩序中的,没有任何“添加剂”,是原生态的,因而最能体现教师的常态备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教会了教师从什么角度、采取何种手段采集数据,如何用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如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更为主要的是它能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与思维方式,使教师内心产生冲动,唤起重构课堂的欲望,形成教学反思力,从而带领全体教师走上科学的校本研究之路。这是我校校本教研最为宝贵、最本真的“内心呼唤”。

从2006年实施“‘一课三磨校本教研模式”以来,我校教师已经自觉地形成了常态教学下的研究意识,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是主动“磨”与“思”。我们的“高效课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教师的主动研究后应运而生的。教师们在经过多轮磨课后发现:建立教与学的信息沟通,使教师与学生明白课堂的主旨、路径和目标,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因此全体教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从合作学习的层面提出修订学校备课教案模式与重构课堂流程的设想。

经过2012年一年的摸索和总结,我们提出“石湫中学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校本研修方式,积极打造高效课堂。这种课堂模式下的课堂分为“连连看”“试一试”“冲一冲”“练一练”“想一想”等五个环节,每个环节有具体的内容相对应。师生在上课时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即将要做什么,如何做,在心理和精神上应该处于怎样的状态。两年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让全体教师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之感,十五年的校本研修之路,我们教师感悟:开始时“生不如死”,最后“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实施校本研修策略时,我们始终坚持平常心。首先,我们引领教师认识到坚持校本研修之路是教师改变职业生存状态、提高教学素养、优化教学质量的必然之路。其次,我们坚持“问题即课题”的校本研修思路,即采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提炼,分析其可变因素,以校本研究方式积极进行研究。它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再次,我们不求大不求全,从小的切入点开始,窥一斑而见全豹,逐渐深入,分层推进,不急不躁。校本研修的最终成果不是撰写一两篇文章,出版一两本著作,而是切实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实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更优化,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到发展。成果不一定是成功,有时也有困难,这需要教师集体共同担当,共同努力。在校本研修的历程中,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性得到升华,因而成为教师心灵中的精神力量。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十五年的校本研修之路使我校得到了快速良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坚持走校本研修之路使教师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职业定位,梳理了发展路径,形成了团队精神——凝聚学校发展的源源不息的动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校本研修道路上,我们且思且行。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石湫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京市研修校本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刘辉
挖藕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南京市长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