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探析

2014-04-10秦靖红QINJinghong

价值工程 2014年8期
关键词:叠词陕北民歌

秦靖红QIN Jing-hong

(武警陕西省总队政治部文工团,西安 710000)

(Shaanxi PAP Corps Political Department Cultural Troupe,Xi'an 710000,China)

0 引言

我国陕北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与人文环境成为了我国民间艺术创作的摇篮。依托于陕北方言的陕北民歌演唱自然、奔放,有着极为浓烈的原生态韵味,是陕北文化的重要象征。陕北民歌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创作基础,演唱过程大多采用方言形式,是对中国传统优秀艺术和文化的有效传承。陕北文化作为黄河地区艺术文化的珍宝,虽不及江南地区旖旎秀美,亦不如平原地带土壤肥硕,更不比临海之滨的海浪风情,然而陕北文化凭借其广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为人所称道,成为了华夏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人用三个“气”来形容陕北民歌的磅礴之美,即大气、美气、土气,正是这样的三种气概将陕北文化的真实和纯粹概括出来,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陕北方言中获得切身感受。方言是陕北民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这也是本文重点追溯和探讨的内容。

1 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的关系

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应用弱化了歌曲本身的生硬感,一系列叠词和叠音的使用使得作品旋律更加柔和和具体,节奏划分鲜明,音律和谐流畅。方言与音乐的结合给人以直接的形象感知,作品内涵深入人心,感人肺腑。大量叠词在陕北民歌作品中出现,旋律悠扬,不拘泥于语法使用习惯的限制,作品演唱风格极具地方风格,甚至作品内涵早已超出了原有方言的自身涵义,实现了方言艺术与演唱艺术的有机融合。运用方言演唱的陕北民歌,从歌曲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陕北地区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善良,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憧憬幸福,歌唱自由,将自身对于人生的理解融入民歌作品演唱当中,是现实情感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陕北方言和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艺术和智慧的有效象征,这一自然而朴实的艺术创作也成为了当地人民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方言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域环境密不可分,作为当地民间文化的一种符号与象征,方言一定程度上还涵盖了民众的特殊生活体验和文化积淀,是多种意识形态交融下的文化荟萃。陕北地区一直是多民族聚居,方言特色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显得极为淳朴与自然,黄土高原的气息极为浓厚。有着山丹丹花开自然美属性的陕北方言也不乏柔美语调,但经过方言发音之后我们更多感受到的仍旧是粗犷、奔放之感。大量叠词的使用不仅表现在方言艺术当中,在陕北民歌演唱中也随处可见,像是“酸溜溜”、“水淋淋”、“噗哈哈”、“毛踏踏”“兹扭扭”等,这些方言叠词在陕北民歌演唱中的运用并非简单的文学修辞手法,而是运用方言文化来实现的修辞效果。不难看出,陕北民歌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其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民歌演唱当中自然、朴素、纯粹、憨厚的方言文化。充满乡土韵味的陕北方言赋予了陕北民歌更加别致的艺术之美,这样的民歌演唱更加地道,也更加真实。从演唱技巧方面来看,不少陕北民歌的创作正是从方言文化入手,通过方言来体现作品的旋律押韵,若是没有了方言演唱作为支撑,那民歌作品势必将失去其原有的艺术精华,变得平淡无奇。方言是原生态陕北民歌的重要象征,如此根植于艺术土壤中的创作才是真实和鲜活的。

2 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演唱作用分析

作为陕北地区文化与艺术的典型象征,陕北民歌的出现使得这一特殊艺术创作与演唱形式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民歌作为陕北人民物质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渗透融入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置于陕北地区我们随处可听到这样雄浑、粗犷的力量。陕北地区的方言文化也正如同黄土高原气势浑厚的风土人情一般,土得掉渣,却又美得撩人。雄奇状况的陕北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自然要属其独具特色的方言文化,陕北方言特色卓著,与悠久的陕北民歌创作自成一派,象征着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古时的战争杀戮、通商通婚,使得陕北地区的多种族特征极为显著,这也为不同文化种类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地域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之下,陕北民歌实现了必要的优化创生及多元共生,它们互相交织发展,共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陕北方言文化。语言是民族精神及民族心理发展特征的最好概括,而建立于方言演唱基础之上的民族歌曲也必将使音乐的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充满地域文化魅力。

2.1 陕北方言中语音语调的处理对民歌演唱的影响陕北方言尤以鼻音为甚,像是人“ren”的发音均为“reng”,比如在陕北民歌《信天游》当中,“露水地里穿红鞋”中的“露”和“鞋”通过方言演唱则变为“lou”、“hai”;而作品《找妹妹》中的“你家的大黄狗把我咬出来”,“咬”则发“niao”;而《蓝花花》当中,“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其中的“爱”则应在演唱中发“nai”的音。诸如此类的还有“民”—“ming”,“咱”—“ca”,“是”—“si”,“什么”—“shi ma”等等。这些充满方言色彩的特殊语音语调处理使得陕北民歌的演唱极具地方韵味,语言风格极为突出。

2.2 陕北方言中叠词的使用加重了民歌演唱的艺术效果 叠词也是陕北方言的一大使用特色,无论是单音节叠词还是双音节叠词都使得民歌作品演唱充满节奏感,舒缓了乐句本身的硬度和轮廓,旋律的轻重缓急显得恰到好处。此外,陕北民歌中大量叠词的出现还增添了作品本身的音乐感,其中的音乐艺术魅力与方言文化魅力有效结合,扩充了方言叠音的深刻艺术与文化内涵。这样的叠词可以是描绘时间、色彩还是具体物件,甚至还可以是纯粹的语气虚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效果。像是“青线线”、“蓝英英”、“清水水”、“满口口”等,这些方言叠词无疑深化了陕北民歌的情感表达。

2.3 生活化的陕北民歌创作题材也与陕北方言有着必然联系 陕北民歌歌词创作简单易懂,直抒胸臆,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一些常见的陕北节庆活动都被编入了歌曲创作当中。比如陕北民间活动中素有六月六涮羊肉的习俗,这在民歌“六月里来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中就有所体现。又如陕北人民专门为端阳节所作的歌曲“五月里来五端阳,大软米粽子包砂糖”等。这些陕北民歌以民众的真实生活场景作为创作背景,通过方言演唱的方式将陕北地区朴实、真挚的风土人情及民俗习惯表现得淋漓尽致。

2.4 陕北方言中衬字、洪音、细音等与民歌演唱风格相映衬 陕北方言中衬字在民歌演唱中的体现使得陕北民歌的原生态风格更加明显与突出,常见的方言衬字有“哪”、“的个”、“那个”等,这些衬字并不具备切实涵义,其使用目的仅仅在于虚化歌曲的音节处理,然而正是这一借用丰富了作品的气韵,实现了对作品旋律的有效补充。洪音与细音也是陕北方言在民歌作品中的体现,洪音开口较大,讲究声音的高亢与洪亮,而细音则是便于内心情感的抒发,均有着严格的程式化规定。

3 结束语

陕北民歌高亢、粗犷、奔放、洒脱,甚至有时充满了“土气”,然而它的旋律却深入人心、震慑灵魂,这样的空间感与神秘感皆是由于其方言的独特魅力。正是这样的“土气”让我们佩服,也让我们惊叹,惊叹于陕北文化的浑厚真实,也惊叹于陕北方言的包罗万象,如今这样的“土气”正走向国际舞台,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得到了来自国际乐坛的认可,陕北方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无论是民歌演唱中的音调框架还是音程设置都体现出浓烈的方言色彩,加之广阔的音域范围和简洁明快的旋律,都使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演唱高亢而洒脱,极具地方风情。关于陕北民歌中的方言演唱技巧,除了基本的音调与语言处理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掌握其中的唱法,陕北地区方言美正是通过作品的唱法表现出来,真挚深厚的语言魅力,轻快流畅的音调处理,都使得陕北民歌被广为传唱。

[1]汪东锋.陕北民歌的叠词与叠音艺术谫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2]吕政轩.陕北民歌艺术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叠词陕北民歌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的”字叠词招聘会
穿花衣 唱民歌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