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当代之鉴

2014-04-10高长峰GAOChangfeng

价值工程 2014年8期
关键词:统治者价值观核心

高长峰GAO Chang-feng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大连 116023)

(Liaoning College of Taxation,Dalian 116023,China)

0 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儒家的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的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佛家的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在古代社会,中国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而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古代统治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

1 注重启蒙教育,编制启蒙经典

蒙就是蒙昧,蒙而无见,知识浅薄。蒙学就是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在蒙学教育中,我国古代有大量读物,比如,《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各类治家格言等。这些经典从人的饮食起居、迎来送往、待人接物等小事入手,避开大道理,就是告诉儿童基本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比如《弟子规》的一段:“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讲的就是如何孝敬父母。再如另一段:“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就是告诉在尊长面前如何守规矩。《弟子规》文辞非常简明、易懂,照着做就可以了,不必去费力理解。儿童在反复吟诵之中就懂得了规矩,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礼数,真是一举两得。而《三字经》从人伦、自然科学、历史、励志等方面去启蒙儿童,其中不乏大道理,但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有鉴于此,我们在小学教育中,是否应该注重古代蒙学经典诵读,弘扬传统美德,从根本上教育孩子懂得礼数,懂得相处,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与此相适应,将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国家观念等,与传统美德相沟通,从小培育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注重现实教育,紧密贴近生活

如何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去,是我们国家一个重要任务。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了使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越来越系统而精巧,唱戏、说书、讲故事讲的都是忠孝节义,普及工作做得相当深入。一些人目不识丁却深明大义;很多人可能背不出一句经典语言,但在其生活中,无不是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来做的;即便在穷乡僻壤,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太都能讲出个一二三。说得极端一些,即使是强盗,也懂得仁义礼智信。在《庄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盗跖的弟子问盗跖:“做盗贼也有大道可循吗?”盗跖说:“怎么没有大道可循呢?凭空猜测屋里是否藏有值钱的东西是圣明的;率先冲进去是勇敢的;最后出来的是讲义气的;知道能不能下手是智慧的;分赃均匀是仁德的。这五点不具备能成为大盗的,天下还没有呢!”这说明封建统治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

还有一个故事也颇能说明问题:有一个美国将军一生独居,退休在家,脾气很坏,对仆佣非打即骂。仆佣中有一个叫丁龙的山东人,因经受不住他的打骂而离开。后来将军家起火,损失严重,所幸将军幸无大碍,丁龙又回来帮助他。将军感到不解,问他怎么又回来了?丁龙回答说,你家遭遇火灾,需要人帮忙,我们中国孔子教人忠恕之道,所以我又回来了。将军听后十分感动,以为丁龙读过中国古代圣贤之书,但却发现丁龙不但未曾读过圣贤之书,并且家中几代人都不识字,十分惊奇,便与丁龙由主仆而变为朋友。丁龙快要病死的时候,要将自己几年的工资还给将军,将军非常感动,便用丁龙留下的钱,捐给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叫做“丁龙讲座”,来纪念这位目不识丁的华仆。

相比之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这与建国时间短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重视不够,方法不当,导致民众有时正当的情感宣泄也走上误区。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尚需借鉴古人,要更接地气,与民众生活相结合,更加为百姓喜闻乐见。

3 注重长效机制,教化持久不怠

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不是与生俱来,也难一劳永逸。古代统治者对民众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秦代商鞅变法,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等。自秦孝公以下,没有不贯彻执行的,虽然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但秦国使用其法不用其人,核心价值观没变,所以才有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鞭而于宇内”,一统六国的伟业。秦法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到汉代,在比较了诸子百家的特色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自此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释家为辅助的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逐渐形成,经汉代董仲舒开创,经过宋代程颐、程颢、朱熹发展,到明代王阳明升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日趋成熟,并且产生大量经典著作,为历代士子所必学。自隋代发明科考制度后,历代取士考的都是这些内容,所以这些价值观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模式,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产生了诸如祖逖、岳飞、文天祥、于谦、海瑞等舍生取义、宁折不弯的大丈夫,可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且这样的人物历朝历代都层出不穷,这正是封建统治者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结果。

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业已产生,并且还会继续发展完善,虽然我们立国时间不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任重道远。但是,我们要学习古人精神,持之以恒抓下去,保持一贯性与连续性,不能有丝毫懈怠。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能朝令夕改,如果频繁变动,就会前功尽弃。

4 注重解决民生,丰仓廪识礼节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中说:“仓栗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必备的物质基础,它不是空中楼阁。西汉初年注重休养生息,意在积聚财富,到汉武帝时,董仲舒特别提出食禄者不得与民争利。因为如果政府官员凭借着权势从老百姓手中强买田地,多置牛羊,就会将原本拥有土地的农民变成他们的雇佣和奴隶,将应该归于农民的利益据为己有,其结果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势必导致民不乐生,不乐生则不避死,不避死安能避罪?社会不安定因素就会越积越多,无论如何用严刑峻法,也不能使社会回归安定,因此食禄者不能与民争利。老子也告诫统治者不能与民争利,要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在少征税,给百姓宽松的政策,富民、强民,这样百姓就会知礼节、识荣辱,国家自然安定。在以后历朝历代,出现土地兼并的情况,统治者基本都会通过变法来纠正。当变法不成功时,新一轮的改朝换代往往就会出现。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候,不能忽视民生问题。民生与价值观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重物质轻精神就会陷入物欲横流不能自拔;重精神轻物质就会走向空中楼阁而失去根基。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候必须关注民生问题。

[1]刘学铭.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宣传问题[J].中华励志网,2012,4,13.

[2]臧知非.论语[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

[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老子·庄子精译[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

[4]司马迁.史记[M].岳麓书社,1986:8.

猜你喜欢

统治者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