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学生厌学心理问题探析

2014-04-10张蓓

关键词:归因学习动机动机

张蓓

(陕西省商业学校 基础教研室,陕西 汉中 723000)

职业教育学生厌学心理问题探析

张蓓

(陕西省商业学校 基础教研室,陕西 汉中 723000)

职业教育学生厌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厌学问题的产生与学生自身、教学模式与教学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择取心理动力学中“动机、行为质量与行为效果关系”为视角,剖析了职业教育学生厌学的内部动机以及学习行为质量对其厌学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激发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其学习行为质量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法。

职业教育;学习动机;行为质量;厌学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厌学心理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成熟,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究职业教育学生厌学的心理根源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机、行为视角中的原因

在心理动力学视野中,“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它的效果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个体动机的强弱;二是个体行为的质量。职业教育学生的厌学情绪与其学习动机减弱以及学习行为质量偏低有密切关系。在动机、行为视角中,动机与学习行为质量的关系,将是分析职业教育学生厌学原因的主要认知点。

1.动机视角中的厌学

(1)目标不明。学生进入职校的原因很多,但真正从自身实际考虑,想学习一门技术的却不是很多。即使是抱着这样目的来学习的学生,在入校一段时间后,由于宽松的学习氛围和他们较差的自制力,以及教学内容和手段的重复枯燥,慢慢地也失去了学习动力,流于怠惰,开始厌学。心理学的动机诱因理论认为,“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当诱因成为个体内在需要的对象时,才能转化为行为动机朝向诱因。由此可见,入职校掌握技术这个最主要的学习诱因,即学习目标,对职业教育学生而言,要么没有,要么很模糊,要么有了目标的,由于各种原因,又再次丧失目标或显现动力不足。因此,没有学习目标或目标不明,他们就不会主动发起学习行为,出现各种厌学情绪就在所难免。

(2)习得性无助。心理学的强化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人的行为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正向刺激,如赞扬促进学习行为发生;负向刺激,如低分数、指责等抑制学习行为发生。对大部分职业教育学生来说,以往经常性的学业不良让他们感受到的多是学习带来的挫败感和家长、老师的指责。而持续的挫败感和指责,即负面刺激,就会不断抑制他们想要努力学习的行为,长期下来,就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即由于不断经历学业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评价,逐渐形成的一种在发动学习行为之前就认为会失败,从而最终放弃努力的不良心理过程。因此,进入职校后,由于受这种不良心理的长期影响,他们很容易不再努力而厌学。

(3)错误的归因。动机的归因理论认为,若个体把行为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和“内在”的因素,即“努力程度”,那么,个体更倾向采取积极的态度继续努力以达到目标;若个体把行为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高低”,那么个体很容易放弃努力。由于职业教育学生以往的学业表现一贯不良,老师和家长很容易把学业失败的理由归因于他们“能力差”“脑子笨”等,久而久之,他们也开始怀疑自己,一些学生就把家长老师对他们一些片面的认识当作对自身的全部认识,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放弃努力。可见,错误的归因方式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让他们全盘否定自己,不再相信还有成功的可能。

(4)低的自我效能。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一个人越是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有较高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即强烈的自信心),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反之,对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期待过低(即自信心不足),就会抑制行为的发生。职业教育学生进入职校后,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都想重新开始,但由于在学习上长期形成的低自我效能感,因此,当他们入校后的新鲜感和激动心情一过,很多学生又会回到以往的学习状态,消极懒散混日子。另外,那些决心来学习一技之长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对职校片面认识的影响,他们的自信心时而也经受一定的打击,因而会对自身学历和今后职业发展产生困惑,甚至出现短暂的厌学。

(5)期待丧失。动机的期待理论认为,个体动机一方面依赖于对他们成功机会的期待;另一方面依赖于为他们布置的任务的难度,难度适中,动机越强。教师如果对学生表达积极的期待,同时给学生提供确保他们能够成功的任务,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职业学校教师管理体制相对宽松,很多教师上完课就走人,和学生沟通交流少,师生关系较疏远,教学与管理成了两张皮。教师很少在专业学习上对学生提出具体适宜的期待,那么学生自然没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不愿学习。另外,一些教师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学习任务难度也不当,有时过难,有时又过于简单,这都不有利于调动职业教育学生最佳的学习动机水平,使其产生厌学。

2.行为视角中的厌学

(1)较低的学习效果。从“动机和行为质量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关系”来看,个体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学习动机的强弱,还取决于学习行为质量的高低。学习行为质量高,学习效果明显,易促进学习行为发生;反之,学习行为质量低,学习效果不明显,则易抑制学习行为发生而产生厌学。学习行为质量的高低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师指导、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健康状况是几大主要因素。

(2)不良的学习习惯。职业教育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多少都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说话、睡觉、玩手机等。一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只知埋头死学而不讲究学习方法。受这些因素影响,其学习行为质量普遍偏低,即使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也较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易厌学。其次,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多是纪律和学习态度的反复说教,针对技能提高指导的较少,这样的指导除了对学习没有助力外,还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也易使其失去学习兴趣。

(3)较低的理解能力。在许多学校,学生选择的专业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由于自己的成绩不佳担心无书可读。因此,许多学生根本不了解所学的专业,对其中的课程没有兴趣,因而更不会有自信,它通常表现为理解能力差,进而导致他们学习效率明显偏低,看不到进步,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信心和动力。

(4)有缺陷的行为。美国哈佛商学院MBA生涯发展中心主任詹姆士·华德普与提摩西·巴特勒博士归纳出12项职场缺陷的行为模式: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非黑即白看世界;无止境地追求卓越;无条件地回避冲突;强横压制反对者;天生喜欢引人侧目;过分自信、急于成功;被困难“绳捆索绑”;疏于换位思考;不懂装懂;管不住嘴巴;我的路到底对不对。这些现象是对人们由个体走向职场行为的点评,这些行为所表现的恰是心理学角度的性格缺陷。当前,一些职业教育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养成了任性、自私、霸道、脆弱、情绪化等一些不良性格特点,厌学将是诸多阻碍职业生涯性格形成的开始。

二、动机、行为视角中的激发策略

在心理动力学视野中,人“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剥夺状态、生理唤起以及冲突都为行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给蒸汽机车提供燃料一样。在这个模型中,当机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它的驱动力降低时,他就停止反应。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紧张度”。基于职业教育学生厌学的学习动机水平和学习行为质量普遍偏低这两方面主要原因,在动机、行为视角中探讨激发策略将是重要任务,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激发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其学习行为质量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动机视角中的激发策略

(1)提升学习趣味。诱因理论告诉我们,诱因若不能吸引个体,就很难转化成其内在的需要而发动行为。诱因,或叫目标,可用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职校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入校学习的大目标——“掌握技术,尽早就业”,鼓励他们以苦练专业技能作为学习目的,争取早就业。其次,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对个别基础较好并仍有大学梦的同学,可以把升学作为他们的奋斗目标;个别纪律散漫,有一定品行障碍的学生,可先以形成良好品行作为目标。另外,制定目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让家人及同伴一起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这样,所制定的目标才能既符合实际,自己又认同,就容易调动其积极性投入行动。其次,教师必须在学习任务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任务的实践性与趣味性。具体操作如下:①不断变换教学任务形式。同样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如角色扮演、游戏、专家演讲、视频和小组讨论等可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注意力。研究表明,无论多么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学生都会感到厌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与形式;②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与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例和材料。

(2)合理运用反馈。职业教育学生由于长期学业表现不良,因此他们接受来自教师和父母的负面评价多,鼓励少,而这些负面刺激又反过来抑制了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因此,要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彻底改变反馈策略,暂时忽略不足,正面反馈和引导。教师实施反馈时要注意:①教师的反馈要在学生的学习目标基础上,传递学生目前的努力与学习目标距离的远近,还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去行动。②强调进步的反馈比强调差距的反馈更有效。③评定的等级并非表明个体能力的高低,而是其进步快慢的指标。④做适当的横向比较,主要让学生进行自身纵向比较。⑤针对学生具体良性行为提出表扬。表扬时,态度应真诚,明确表达教师对学生成就的关心。

(3)积极归因训练。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主体今后的行为。职业教育学生由于长期学业表现不良,很多形成了自己“能力差”的归因而不愿再尝试努力。中职教师应耐心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客观归因;更重要的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其今后学习和发展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哪怕这样的归因不真实。比如,一些学生把失败归因为“脑子笨”而放弃努力,那么,教师要帮助他们学会积极归因,使他们将以往的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而非“脑子笨”,进而使他们愿意重新努力。

(4)提升自我效能感。职业教育学生厌学也是其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可通过由“点”及“面”—由“面”及“点”的方式提升他们的整体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其学习动机。①由“点”及“面”,即通过泛化和扩大职业教育学生个体突出的“优点”带动其“整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比如,当学生在纪律、跳舞这两个方面表现良好时,教师要及时表扬或奖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优越感,减少关注不足之处以带动整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②由“面”及“点”,即借由“整体自我效能感”提升后的契机,适度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学习”。当学生刚开始从事某一项学习活动时,教师可适当使用外部奖励,而当其体验到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取得成功时,可逐渐停止外部奖励,逐渐把精力放在设置适合学生水平且难度适中的任务上来,不断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依靠学习行为过程本身的乐趣和活动结果强化学习内部动机,重塑对学习的信心。

(5)建立积极期待。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积极关注学生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向学生提出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时的具体期待,即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哪种形式做,做完之后会怎样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另外,一些职业教育学生在专业学习任务上的失败,部分原因是由于不清楚老师到底要他们做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具体明确的期待和要求才能对学生完成一次学习任务真正发挥效力。

2.行为视角中的激发策略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行为的效果除了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外,还与学习行为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教师除了要激发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还需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行为质量。影响学习行为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因此,教师可通过改变影响学习行为质量的相关因素来提升他们的学习行为质量。

(1)提高学习效果。很多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这与其较差的学习基础相关,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基础,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

(2)修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当今世界,是一个以智能和知识为核心的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创造力和首创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当然也是解决厌学问题的良好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教”的改革,还要重视学生“学”的改革。“学”的改革重点在于给予学生学习的要领,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这是基本要求。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给学生讲解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教师指导切忌重复式说教,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教师在选择课堂难点、重点时应以多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水平为基础,针对特殊情况做好个别指导。另外有个别职业教育学生,因受疾病的困扰,长期休学,也影响了学习,因此,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苦练专业本领打下坚实基础。

(4)完善学生性格。研究厌学问题,目的在于通过职业教育完善学生的性格,促进其更好的社会化,这是各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社会化能力过程中,厌学可以被解读为“反叛”社会的开始,因为选择职业学校在许多人的心理层面上可以被理解为进入了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弱势群体。因此,从完善学生性格的角度,职业教育不能忽视观念社会化与角色社会化、社会与职业、社会化工具性与人本性这三组关系,要重视职业教育学生个性品质方面的完善与引导。

(5)完善行为规范机制。“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准则,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好恶、价值判断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标准或原则,由于行为规范是建立在维护社会秩序理念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全体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引导和规范全体成员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是社会和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就职业教育而言,通过教育环境建设解除困扰学习行为的主要心理障碍是基本任务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通过行为规则、道德规范、行政规章、法律规定、团体章程等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

三、结语

中职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心理动力学视角看,一方面由于中职生学习内在动机丧失或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学习习惯不良等因素造成学习行为质量偏低而产生厌学。因此,要改善厌学现状,一是要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提高其学习行为的质量。另外,中职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厌学还与其家长的整体素质、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管理体制以及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作为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寻找厌学的自身原因和不断改进教学水平外,还应当倡导家长给予更多的配合。此外,整个社会也应当能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善中职生厌学现状,最终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燕良轼,刘儒德.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文方圆,贺英.高校教师应对学生厌学情绪进行反思性探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68.

[3]王国栋,刘莲顺.中学生厌学之我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67-68.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School-wea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ZHANG Pei
(Shanxi Commercial School,Fundamental Research Department,Hanzhong 723000,China)

The school-wea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generation of school-weary problem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uch factors as students themselves,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level.In the discourse of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the perspective from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e,behavior quality and behavior effect is chosen to analyze the school-weary's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how learning behavior quality influences the school-weary ab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and based on these analysis,concrete operational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how to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motiv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learning behavior.

vocational education;learning motive;behavior quality;school-weary

G442

A

1672-9617(2014)03-0425-04

(责任编辑 祁刚 校对 伯灵)

2014-05-20

张蓓(1981-),女,西安人,助理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归因学习动机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