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探析

2014-04-10徐晓燕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思想大学生

徐晓燕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四川·广元628017)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探析

徐晓燕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四川·广元628017)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关键任务和主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德育工作中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不仅可以优化教育效果、提升大学生素质,更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大局,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教育者及相关部门应该从以人为本观念的树立、心理和情感教育的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等多方面发力,使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下得到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大学生 德育工作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其根本方法,而以人的发展统领社会和经济发展并使发展结果与中共的性质、宗旨达成一致则是其重要目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并非某个人、某些人,而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其中的“本”则是根本的意思,要求以人作为活动的最重要、最基础出发点,避免本末倒置。当前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批判继承和全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相关思想的体现,也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前提和基础。相对与以神为本、以物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回答了为何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要求在一切工作中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其创造性和能动性。而在教育工作中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以学生为根本、为学生谋利益。

2007年,中共十七大对我国的教育方针作了如下阐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主要涉及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文明行为、道德品质、法律纪律、心理健康等方面。具体而言,民族精神教育包括对大学生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创新精神、传统美德、革命传统的培养;理想信念教育是对大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以及职业理想、人生理想的教育;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质教育包含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教育、行为规范和交往礼仪的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道德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包含法律知识教育、规章制度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涉及心理知识、咨询、辅导、援助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增加了科技道德、经济伦理、形势任务、时事政策等教育内容。

一、大学生德育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德育工作仍存不足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构建起相对稳定的体系和模式,形成了一支较成熟大学生德育工作师资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思想道德素质合格的人才。但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存在重课堂而轻实践的缺陷。当前,大部分高校仍将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方面,使大学生德育未能更好地走出课堂。而且课堂教授的内容也相对枯燥陈旧,未能和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造成了德育功能的弱化;其次,存在单向式灌输教育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情感体验,容易使大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排斥心理,更无法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再次,师生交流不足,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多固定在课堂等特定场所,师生间未能得到有效的情感沟通和心理交流,从而使教育者无法及时、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情况和需求,更无法对其心理、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上述因素影响了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缺乏正是制约大学生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遵循以人为本是必然要求

首先,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2]。而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方法正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有利于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为其创造更加有益的成长环境,并充分发挥其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促进其实现自我完善和全面提升并成长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才。其次,遵循以人为本是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实现德育工作最佳效能的必要途径。所谓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对自身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影响产生的深刻且清醒的认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方法,而只要在德育工作中体现和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才能使大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表达、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动参与性和自觉能动性。总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以大学生的本质需求和人性基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实现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以人为本视角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对策

(一)培养教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当前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中,部分教师仍然“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种对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3]而培养教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正是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高校及其他教育部分应通过专业培训、主体讲座、宣传会议等形式,倡导和要求德育工作者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将其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其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体系,摒弃以往过分关注成绩的评价系统,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思想状况、学生心理状况、学生素质情况、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人格修养等作为综合性的考核标准。对于坚持德育为先、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于不符合考核标准的教师也应作出适当处理,从而督促和鼓励教师将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人才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探索出更多以学生为本的有益教育方法。

(二)强化大学生心理及情感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多集中于青年阶段,并且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往往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但也存在一定自我封闭的现象。高校及教育者应时刻关注并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诉求,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首先,可以将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以及学生积极分子纳入到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通过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发挥其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传话筒”以及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带头人”,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其次,应注重互联网等崭新教育手段的运用。如今,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开展交际、表达自我的重要平台,也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开辟了崭新渠道。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关注学生的微博、微信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内心感受等,并通过转发、评论、私信等互动方式及时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及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的微博、微信建设,通过塑造亲切的网络形象缩短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与其互动交流将德育工作潜移默化地落实到学生中去。

(三)全面优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强大感染作用,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首先,各大高校要积极构建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以及自身办学特色的大学精神,并通过弘扬大学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校深情、学习热情和生活激情;其次,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以民族传统节日、学校重大事件等为契机,以文化艺术节、典礼活动、文艺演出、讲座论坛等为载体,通过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再次,应注重高校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要从校园建设、布置和管理等多方面着手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大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态,从而起到寓学于情、寓教于景的良好效果;此外,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宣传系统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利用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场所,建立集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内电视、校区网络、宣传海报、黑板报、展览品等多种设施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宣传体系。

(四)推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往往以教育者施教和大学生受教为主,而学生自我教育则未得到足够重视。自我教育“是建立在主体意识上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内化教育,它是教育对象文化知识提高、主体意识增强的必然要求。”[4]教育与自我教育构成了彼此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要实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也必须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教育者应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作用,向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法律纪律、道德规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课下谈心、网络交流、组织活动等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价值和道德取向,另一方面,高校及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由自然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而大学生也应在德育工作中针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反思和内化激励,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实现有效的自我教育。

三、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5]。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大学生德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相关教育机构应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人格教育等各项德育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和谐型、创新型人才。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75.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98-134.

[3]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5-95.

[4]王静梅.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运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22-25.

[5]孙马.以人为本理念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0(5):20-21.

G641

A

1009-8534(2014)04-0118-03

2014-05-27

徐晓燕(1975—),女,四川广元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讲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大学生德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