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外工作站专业硕士团建的创新研究

2014-04-10张毅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驻外团组织工作站

张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北京102200)

驻外工作站专业硕士团建的创新研究

张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北京102200)

驻外工作站专业硕士是我国教育部门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一种硕士培养形式。该类硕士普遍采用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与一般硕士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团建方面,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鉴于此,本文从当前驻外工作站专业硕士研究生团组织建设的困难和不足谈起,就该项工作的创新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驻外工作站 专业硕士 团组织建设 工作创新

一、当前驻外工作站专业硕士团组织建设的问题

(一)学生分布广泛,信息沟通不畅通

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为例,专业硕士的工作站多是一些油田或是石油单位,部分油田处于祖国的边陲,在距离上十分遥远,即使是城市周边的工作站,位置也都很分散,每一个工作站都是零星分布着几个人,而且辅导员的数量是有限的,既不可能逐一前往,也不可能随时将大家召集在一起。这就给信息沟通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大不便,制约了团建工作的开展.

(二)实习任务繁重,难以进行理论学习

奋斗在石油一线的工人一直传承着石油铁人精神,他们“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他们“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他”,他们为祖国献身石油。多数专业硕士在来到工作站之后,都会参与到日常的工作中去,而且工作任务本身是十分繁重的,经过访谈和调查后得知,多数工作站的硕士都会经常加班,有的连一日三餐的正常时间都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理论学习,加之没有指导老师的约束,从而使理论学习流于形式。

(三)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

来到工作站,是这些学子们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和社会接触,走出了象牙塔的他们,在面对社会风气、单位人际关系时,因为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在工作站的实际工作中,要和更多的人和事发生关系,这些情况都是在学校期间所不曾遇到的,既没有相关的经验,又因为团建活动和教师指导都不及时,使他们的一些错误观念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进而导致了理想信念不坚定和意识淡薄。

(四)导师作用弱化,导致学生无人监督

作为硕士生导师来说,其不仅是学生专业上的老师,更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老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看,多数导师都没有认识到自己身上思想教育的职责,加之学生驻外工作,更让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疏离。很多学生在思想上遇到困难之后,并没有和导师沟通的意识,或者说没有将自己的导师视为一个可以进行思想交流的对象。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师没有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的意识,学生也没有和导师进行沟通的意识,从而使相关的团建工作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二、驻外工作站专业硕士研究生团组织建设创新性研究

(一)正确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开展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包含学校、导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作为学校来说,学生驻外工作是专业学习的需要,而不是永久地脱离学校,他们仍然是学校的一份子,仍然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和关注,不能因为他们不在学校本部就忽视了对他们的培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关于一些团建活动的开展,学校要予以人财物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只有学校方的这种大力支持,才能使各项活动的开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导师来说,其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老师,更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学生们越是不在身边,思想教育工作就越应该得到加强,而不是对此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向学生阐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团组织指导教师开展好一系列团建活动。作为学生自身来说,更不能因为不在校内,少了老师的监管而松懈,而是应该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工作之余主动进行相关的学习,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只有在学校、导师和学生三者的重视和合作下,才能保证驻外工作站硕士团建工作沿着一个良性、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积极建立同地域、同城和同单位团组织

面对当前学生分布广泛的现实,按照地域情况建立的团支部,正是解决团建工作的有效渠道。作为学校方面来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驻外工作去向进行了详细的统计,然后将学生按照地域、城市或单位进行分组,在与导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选出一到两位积极分子,作为区域团组织的负责人。按照人数多少分别建立团支部和团小组。由负责人全面负责相关活动的展开,并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定期汇报,力争做到全方位地关注和帮助,不留死角。在具体的活动中,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一”就是“一条底线”。即无论是团支部还是团小组,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时间里开展一次活动,并将活动的内容予以全程记录,必要的时候还要有教师的全程参与。“二”就是“两点帮扶”,团组织的负责人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两点帮扶”的服务。“一点”是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工作和学习经验,以帮助他们更好适应工作站的生活。“一点”则是进行实时的关心和帮助,在面对一些突发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三个安全”则是针对学生阅历尚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特点,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安全、人身安全和政治安全。而“四项工作”则是对和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四方面工作的开展,即实习信息发布工作、论文或课题研究工作、就业信息发布和介绍工作以及建议收集工作。当学生们远离学校之后,区域团组织就成为了和学生们最近的团组织,应该在学校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好这“一二三四项”工作,使团建活动落实到实处,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

(三)和企业工作站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生们进入工作站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成为了这个工作单位的一份子,所以工作单位中的团组织,也应该对团建活动的开展贡献一份力量。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学校方和单位方的积极沟通。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单位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应委托并配合单位团组织将驻外学生纳入其中;而作为单位团组织来说,也应该打破本位认识,积极肩负起对学生的培养工作,将其视为单位中众多团员的一份子,并予以重点的对待和关照。只有双方都树立起了这种正确的认识,才能使驻外学生找到一个新的家。在此基础上,也应该充分发挥出优秀校友的重要作用。因为学校本身和驻外单位在专业上的一致性,所以单位中有很多该学校的毕业生,比如当前多个油田中,都有着大批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的优秀学子。这些师哥师姐们,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当地人”的优势,主动参与到各种团建活动中来,或负责联络,或举办活动等,让学生真正有一种温暖和亲切的感觉。

(四)与驻外团工委建立积极的联系

2006年,胡锦涛同志曾对团组织提出了“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总体要求,这一要求是根据当期社会发展的实际而提出的,因为与过去相比,当代青年因为求学、务工等原因,整体的流动性大为增强,各种居住关系、组织关系、人际关系等都不再稳定,原有的团组织架构很难再覆盖他们,所以要建立驻外团组织。虽然其并不是针对于驻外工作站硕士团建而言,但是两者实际上有着相似之处。一方面,作为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驻外硕士人数较多的学校,可以考虑建立驻外团工委;另一方面,则是和当地的驻外团工委展开积极的联系,将驻外工作站硕士也纳入到这个群体之中。无论是何种方式,都应该充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了解她们的现实困难,并从多个渠道入手,以多种方式解决这些困难。第二是通过组织化体系合理反映他们的诉求。对一些合理、普遍的诉求,应该由团组织出面,借助于行政或社会力量予以积极有效的解决。第三是帮助学生适工作站的生活,并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比如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加到地方志愿者的服务中来,参加标志性建筑,去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开展活动等。通过这种和驻外关工委的积极联系,真正发挥出团组织的实际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团组织的关怀。

(五)发挥各种传播媒体的优势

进入21世纪之后,手机、网络等传媒业发展的尤为迅速,而学生们更是各种新型传媒文化的“达人”,特别是对于驻外工作站硕士的团建工作来说,因为学生分布广泛,更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新兴传媒工具的作用,使各种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送达和交流。比如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团建网站,对团建新闻、信息等进行及时的更新,让学生及时了解和关注团组织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建立专门的论坛,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们能够各抒己见。又比如可以建立专门的QQ群和微信群。这两种网络工具都可以在手机上使用,所以一些信息的传达等,能够在第一时间发送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定期召开音视频会议等。而且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其思想意识、价值观、身心发展也会受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冲击,而网络团建活动可以通过占领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说,当团建工作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如何防止这些新兴媒体给学生带来危害时,不妨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对其优势进行认真的考察,并有效地为我所用。从驻外工作站硕士团建工作的实际来看,这种转变和创新则是尤为必要的。

综上所述,驻外工作站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推行,可以说是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进步,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团建也是研究生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高校团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让学生们感受到团组织对自己的重视和关怀,进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新的情况的出现,自然需要以新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予以积极的面对,方能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既定的轨道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为驻外工作站专业硕士的团建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丁纯杰.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品牌战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

[2]韩正林,谢超,曾铮,谢玉辉,肖思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模式[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4).

[3]张艳辉.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J].宜春学院学报,2007(S1).

[4]马雷.加强高校共青团凝聚力建设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S1).

[5]孙莉娟,李胤.浅析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

[6]杨洁.谈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G47

A

1009-8534(2014)04-0115-03

2014-06-10

本论文为共青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委员会2013年度研究课题“驻外工作站专业硕士研究生团建创新研究”成果(TWKT2013004)。

张毅(1981—),女,北京人,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猜你喜欢

驻外团组织工作站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丁雪松: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
浅析高校驻外研究院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困境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建立工作站 力促杂志健康发展
——《行政科学论坛》杂志工作站挂牌运行
晚清八旗子弟出身的驻外公使群体述略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