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和公主和蕃回鹘考论

2014-04-10范香立

关键词:回鹘和亲太和

范香立,周 焕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太和公主乃唐宪宗之女、穆宗之妹,为唐代和蕃回鹘的最后一位皇室公主。太和公主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出降回鹘,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回到长安,在回鹘生活二十多年,目睹了回鹘盛衰过程,见证了唐朝与回鹘关系变迁。文章拟对太和公主和蕃背景、入蕃生活及和蕃作用进行考述。

一、太和公主和蕃前夕

回鹘原名回纥(788年改),与唐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然唐安史之乱为唐回友好关系的升级提供了机契。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内部藩镇势力骄横,外部吐蕃威胁西北边疆,南诏威胁西南地区。安史之乱爆发后,回鹘主动请求出兵助唐靖乱,在回鹘的协助之下唐军迅速收复长安、洛阳。应回鹘之请,唐在肃宗、代宗、德宗之际,先后将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光亲可敦、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出降回鹘,因此双方由单纯的地缘关系转变为具有亲缘的子婿、甥舅关系,政治经济往来更为密切。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咸安公主去世,回鹘屡次向唐请求和亲以继前好,唐廷一直没有应允。元和八年(813年),回鹘遣使者伊难珠入唐请婚,唐仅宴请其使及赐予金银等物品,对和亲一事予以回绝,为安抚回鹘,宪宗遣宗正少卿李孝诚、太常博士殷侑出使回鹘进行宣谕。元和末年,回鹘又多次请婚,“其 请 弥 切 ”[1](卷195,5211),于 是 宪 宗 许 婚回鹘。

从元和三年至元和末年的十余年里,回鹘之所以坚持向唐请婚,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回鹘想通过和亲,从唐获取更多的货币及绢帛等物品。双方和亲之时,唐赐予回鹘大量的缯帛等做为礼品,如宁国公主出嫁时,唐就曾赐给回鹘十万匹缯彩服饰及大量的金银器皿,而且这种赐予具有持续性,几乎每年回鹘都会得到唐馈赠的“缯绢数万匹”[1](卷195,5202)。和亲之后可继续保持绢马贸易,咸安公主和亲回鹘后,回鹘曾得到唐“市马绢七万匹”[2](卷999,11727)、“赐马价绢三十万匹”[1](卷195,5208)。而且唐回双方自乾元和亲后,回鹘几乎每年都遣使来唐进行绢马贸易,1匹马可换40匹或50匹绢,“动至数万马”[3](卷72,1303),足见贸易额之大,用较低的成本换取高额利润,和亲显然要胜过其他形式。其次,可以牵制吐蕃及回鹘附属部族。安史之乱后,吐蕃逐渐蚕食河、陇地区,而此时的回鹘势力已发展到天山一带,为了控制和发展丝路贸易,回鹘与吐蕃的冲突不可避免。起初,吐蕃联合原臣属于回鹘的葛禄、白服之众寇北庭,回鹘大相颉干迦斯率众支援,结果回鹘大败。而此时回鹘国内政变,忠贞可汗被其弟所杀,其弟自立,“其次相率国人杀纂者而立忠贞之子(奉诚可汗)为可汗”[3](卷98,1746)。国内稳定后,回鹘再次出兵,结果一败涂地,其向西的丝绸之路被吐蕃阻断。而葛禄部又乘机取得回鹘的浮图川,迫使回鹘“迁西北部落于牙帐之南以避之”[4](卷233,7522)。这种形势之下,回鹘通过与唐和亲,建立子婿、甥舅关系,可以结为外援,共御吐蕃。

唐一再拒绝和亲回鹘,源于和亲的花费太高。回鹘请求和亲之时,唐宪宗命有司计算婚资费用,算得礼费约需500万贯,以“东南大县赋岁二十万”[5](卷217,6127)计,一次和亲至少要花掉一个大县25年的赋税,这对于正在“用兵伐叛,费用百端”[1](卷165,4320)的唐来说,是一笔庞大的数目,所以唐宪宗“欲缓其期”[1](卷165,4320),将和亲之事放置,并派殷侑前往回鹘进行安抚。另外,和亲所带来的不对等的绢马贸易亦是唐财政难以支付的。双方和亲之初,回鹘就向唐进马千余匹,时值唐府库空虚,但还要向回鹘支付大量的缯彩以充马价,因此唐政府开始对朝官实行“资课钱”[1](卷195,5207),以资供给。回鹘使者赤心曾带马万匹来市绢,考虑到财政困难,唐代宗“命有司量入计许市六千匹”[2](卷999,11727)。其次,摩尼僧人扰乱唐庭社会秩序。回鹘信奉摩尼教,并且相当虔诚,“可汗常与共国者也”[5](卷217,6126)。元和初,回鹘开始派摩尼朝贡,摩尼僧人每到长安都进行商业贸易,且“商贾颇与囊橐为奸”[5](卷217,6126),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唐宪宗以“摩尼为回鹘信奉”[1](卷195,5211),而拒其请婚。而且回鹘在京城纵掠坊市、掠人子女、烧毁房屋,“恣行残忍,士女惧之”[1](卷195,5204),这也使唐有所顾忌。

唐最终答应与回鹘和亲,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吐蕃寇边之患。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不断向外扩张,逐渐控制河陇地区,并以河陇为根基,不断进犯唐境,并且每岁入寇,甚至一岁数寇。从贞元元年至长庆初年,吐蕃寇边达20多次,而元和十三年至十五年的三年时间里吐蕃入侵唐境就达6次之多,平均每年两次,掠夺人畜,焚毁房屋,践踏庄稼,这使得双方关系持续恶化。此时唐内部藩镇斗争不断亦牵制着唐对吐蕃所用兵力,而且吐蕃与唐争夺西域控制权的过程中渐居优势,隔断唐通往西域之路,因此唐通往安西、北庭督护府只能绕道回鹘,“外攘内备,必烦朝廷”[5](卷217,6127),如果回鹘能出兵与唐联手共御吐蕃,这对合作双方都是最好的选择。另一原因就是唐的报恩心理,回鹘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及援唐御外之功,使唐统治者一直铭记于心,所以“宪宗以北虏有勋劳于王室”,答应回鹘和亲之请。唐的报恩之心从吐蕃元帅尚塔藏与唐大理卿刘元鼎的谈话中亦可管窥,尚塔藏认为回鹘小国,并不是吐蕃的对手,而唐却与其和亲,“唐何所畏,乃厚之?”元鼎回答说“回鹘有且如约,未始妄以兵取尺寸地,是以厚之。”[5](卷217,6103-6104)

因此,宪宗去世后,唐与回鹘的和亲继续进行,回鹘又派遣合达干等来唐向穆宗请婚,穆宗许皇妹太和公主出降回鹘。据史料记载,太和公主“擢秀天潢,联华宸极,智惟周物,识可洞微。”[6](卷76,800)太和公主之 聪明睿智,此乃穆宗选其和蕃回鹘之因。

二、和蕃期间的太和公主

(一)太和公主出塞情形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五月,回鹘崇德可汗遣使者伊难珠与宰相、驸马、公主等二千人,带着一千多匹骆驼和上万匹马入朝迎娶太和公主,迎新队伍之壮观,“四夷之使中国,其众未尝多”[5](卷217,6129)。穆宗下诏太和公主降蕃,可“置府,其官属宜视亲王例。”[1](卷195,5211)同时精心为太和公主选择送亲使者,以左金吾卫大将军胡证持节充送公主入回鹘及册可汗使,光禄卿李宪为副使;太常博士殷侑为判官;太府卿李锐为婚礼使、宗正少卿李子鸿为副使。

六月,吐蕃为阻止唐与回鹘和亲,进犯青塞堡,盐州刺史李文悦出兵击退吐蕃。此时,回鹘为顺利的迎娶太和公主,决定“以一万骑出北庭,一万骑出安西,拓吐蕃以迎太和公主归国。”[2](卷979,11506)七月,太和长公主出嫁回鹘当日,唐穆宗和文武百官为之送行,送亲仪式相当隆重,“士女倾城观焉”[3](卷6,78),据《唐国史补》载,“太和公主出降回鹘,上御通化门送之,百僚立班于章敬寺门外,公主驻车幕次,百僚再拜,中使将命出幕答拜而退。”[7](卷中,43)而且时人为之赋诗送行,如王健的《太和公主和蕃》“塞黑云黄欲渡河,风沙眯眼雪相和。琵琶泪湿行声小,断得人肠不在多。”[8](卷301,3426)杨巨源《送太和公主和蕃》“北路古来难,年光独认寒。朔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芦井寻沙到,花门度碛看。薰风一万里,来处是长安。”[8](卷301,3740)和蕃诗将太和公主出嫁域外的那种愁苦、悲伤的心境表露无余。太和公主流着伤心的泪水,肩负着唐统治阶级安边避战的政治使命离开长安,奔赴回鹘。

为防止吐蕃从中作梗,确保太和公主和亲顺利,唐穆宗下诏振武节度张惟清“发兵三千赴蔚州”[1](卷195,5212)护送太和公主。而此时的回鹘已派七百六十人至天德军附近的黄芦泉迎候太和公主,同时又发兵三千于丰州近地“柳泉下营拓吐蕃”[1](卷195,5212)。唐与回鹘都精心的为太和公主和亲做着充分的准备工作,足见双方对此次和亲的重视程度。

(二)塞外生活

长庆二年(822年)十月,太和公主到达回鹘,回鹘选择良辰吉日,册封公主为可敦,一切皆依回鹘习俗。回鹘以东向坐为尊,因此,回鹘可汗先至楼上东向坐,而居于楼下氈幄之中的太和公主则在回鹘人的指导下依照“胡法”,将唐服换成回鹘衣服,并在一位回鹘老妇人的服侍之下,走出楼前西向拜,在可汗坐视之下,公主再次俯拜。拜礼结束后,太和公主进入之氈幄中,脱掉回鹘衣服,穿上具有身份象征的可敦服,其服“通裾大襦,皆茜色,金饰冠如角”[2](卷979,11507),公主走出氈幄,如初礼一样再次俯拜可汗。回鹘在事先准备好的大舆曲扆前放个小座,待公主坐好后,回鹘九姓相分别在庭前随着太阳旋转的方向右转九次,之后公主便升楼与可汗一起东向坐,接受回鹘大臣朝拜。

太和公主成亲仪式结束后,胡证等和亲使者准备回唐复命,公主于牙帐之内大摆宴席为之送行,回鹘可汗又厚赠唐和亲使者。此项仪式结束后,太和公主便正式成为回鹘国母,并可参与政治,因为“北蕃夷俗,可贺敦知兵马事。”[1](卷63,2399)后来,唐武宗给太和公主敕书曾称,太和公主“为其国母,足得指挥”[Ⅸ](卷468,2388),亦为回鹘可敦参政之佐证。

太和公主自嫁到回鹘后,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再改嫁,长庆三年(823年),崇德可汗去世,其弟曷萨可汗立,唐册曷萨可汗为昭礼可汗,按照回鹘习俗,太和公主改嫁昭礼可汗。大和六年(832年),昭礼可汗被部下杀害,其侄胡特勒立,唐下诏册封为彰信可汗,太和公主再次改嫁彰信可汗。太和公主在回鹘生活的前期里,虽然经历了不断改嫁的风波,但唐与回鹘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未受到影响,双方交往还是相当密切,尤其是经济贸易从未间断。宝历中,回鹘频遣使朝贡,唐敬宗赐给回纥可汗及太和公主“国信十二车”[1](卷17,515)。而且回鹘与唐的绢马贸易依旧进行,大和元年,唐文宗曾命中使先后以“绢二十六万匹”、“二十万匹”[2](卷999,11727)交付鸿胪充回鹘马价,后又“以绢二十三万匹赐回纥充马价”[1](卷195,5213)。大中六年,太和公主亦遣使向唐进献“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儿二人。”[1](卷17,558)

在后期,太和公主不但亲身经历了回鹘的动荡局势,而且目睹了唐回之间的紧张关系,又随着回鹘内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文宗开成后期,回鹘相继内乱。宰相掘罗勿拥兵在外,引山北沙陀围攻彰信可汗,可汗兵败自杀,盍馺特勒可汗立,回鹘将军句录末贺引黠戛斯率十万骑兵攻破回鹘城,黠戛斯得太和公主,并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于是便命达干十人送太和公主至塞上。此时南下的乌介可汗途遇黠戛斯使者及达干,将其一并杀害,夺回太和公主。

(三)太和公主返回长安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八月,回鹘乌介可汗遣使向唐报告国难,并“奉太和公主南投大国”[1](卷18,588)。乌介内乱持续不断,其大首领嗢没斯与宰相赤心相互攻伐,回鹘部众粮草缺少,乌介可汗便以太和公主的名义上表,请唐为其提供粮储。唐武宗派遣使者前往回鹘牙帐进行慰抚,“赈粟二万石”[1](卷18,588),并令其放还公主,然乌介以太和公主作为向唐索取资助的本钱,当然不会放还公主。再一次挟持太和公主请唐对其册封,会昌二年(842年),武宗遣使册封其为回鹘乌介可汗。乌介此时要求唐进行册封,无非想借唐之势,稳定混乱的政局。会昌二年四月,回鹘大将嗢没斯率部下投降,天德军田牟上书“嗢没斯所通诚欵,未知真伪,然早要别加官爵奖其忠义”[2](卷994,11670)。

因此李德裕乘机上书武宗,请唐遣使慰问太和公主,并借机试探嗢没斯对唐的忠心程度,其书云“割慈下嫁,用示怀柔。今回鹘国已破亡,公主未知所在,若不遣使访问,慰其艰危,戎狄必谓国家降主虏廷,本非爱惜,便怀轻易之意,永无敬重之心,非止甚伤虏情,实亦负於公主。臣等商量望令苗镇将一二十轻骑诏书先至嗢没斯处,令其转差人送入至公主所在,若嗢没斯便受朝旨,固表恭顺之心。若辞拒,此行足彰背叛之迹,因此侦察无所隐情,伏希对旨物赐省察。”[6](卷703,7218-7219)而唐武宗非常担心太和公主的安危,便下敕书遣“通使舍人苗绾充使”安慰太和公主。

后唐又遣使赐太和公主冬衣,并借此对回鹘的侵掠行为进行指责及警告,其意在李德裕起草的《赐太和公主敕书》中表露无遗,“先朝割爱降婚,义宁家国,谓回鹘必能御侮,安静塞垣,使边人子孙,不见兵革,射猎者不敢西向畏轩辕之台。……回鹘托以私仇,恣为侵掠。……弃绝姻好,今日以后,不得以姑为词。若恃我为亲,禀姑教令,则须便自戢敛,以继旧欢。想姑以朕此书,喻彼将相,令其知分,更不徇非。”[10](卷468,2388)乌介可汗并未因唐的谴责而有所收敛,相反,凭借太和公主这一筹码,在天德、振武、云、朔等地持续杀掠,并渐侵内地。对于回鹘犯边,或攻或守,武宗问计于群臣,牛僧孺认为当“固守关防,伺其可击则用兵。”[1](卷18,591)李德裕认为回鹘所依靠的嗢没斯、赤心等亲信已经叛离,“其强弱之势可见,戎人犷悍,不顾成败,以失二将,乘忿入侵,出师急击,破之必矣。守险示弱,虏无由退。击之为便。”[2](卷994,11670)武宗同意以攻为主,征发许、蔡、汴、滑等六镇之师,会军于太原。会昌三年(843年)正月,唐下诏书讨伐回鹘,唐将刘沔命石雄前往营救太和公主,石雄领命之后,自选劲骑,趁月暗夜发兵马邑,直奔回鹘牙帐,大败乌介可汗,夺回太和公主。

会昌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太和公主入京。迎接仪式相当隆重,400名神策军与太常仪队从长乐驿迎接公主入城,而京城内,文武百官列队于章敬寺门前迎候公主。太和公主接受百官朝拜后,直奔太庙,拜谒宪宗、穆宗二室。之后又来到光顺门,穿上变服,对回鹘背叛恩德、侵轶边陲之事进行请罪,武宗原谅了太和公主,并册封其为定安大长公主,“上以慰太后之深慈,下以摅兆人之积愤,将修庆觐,坐雪幽冤,名节自彰,叹尚何极。笳箫凄怨,休傅朔漠之声;环佩铿锵,再齿平阳之列。是用易其旧邑,锡以嘉名,增沁园汤沐之封,释边地风沙之思。举兹典礼,用表忠勤,祗服宠荣,永光简册。”[10](卷41,197)

太和公主回京虽然受到百官的迎拜,然以宣城、贞宁、临贞、贞源、义昌等公主为首的一些宗室近亲并未慰问太和公主,唐武宗难以接受,就对这些公主作出了财物惩罚,并将此事书之于史,以警后世。

三、太和公主和蕃的历史作用

太和公主虽然没有完成唐安边避战之目的,但客观上推动了唐回经济交流及唐与吐蕃关系的改善。首先,太和公主和蕃回鹘,促进了唐与回鹘的经济贸易。回鹘来唐迎娶太和公主的队伍人数达2000之多,所带“马二万、橐它千”[5](卷217,6129),如此庞大的队伍,说明回鹘人借和亲之时进行经济贸易。自和亲至回鹘内乱前,唐与回鹘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回鹘不断遣使来唐朝贡,而唐也遣使赐予回鹘大量的金银、丝帛。回鹘与唐的绢马贸易依旧进行,唐每年都赐予回鹘大量丝织品以充回鹘马价,如前文所说的,唐文宗就曾赐予回鹘大量的绢以充马价。

另外,太和公主和蕃回鹘对改善吐蕃与唐的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太和公主和亲之前,吐蕃以河西、陇右地区为根据地不断进犯唐关内诸州。据粗略统计,从德宗贞元初期至宪宗元和末年,吐蕃进犯唐边境就达数十余次之多,毁房屋,掠人畜、烧禾稼,期间即使双方有过会盟,也马上被吐蕃撕毁,和平的时间相当短暂,唐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长庆元年太和公主和蕃回鹘消息传出,吐蕃马上出兵干预,“(吐蕃)犯青塞堡,以我与回纥和亲故也”[1](卷196,P5263),以防唐回以婚姻结成政治联盟,但未取得成效,因此转而遣使向唐请盟。长庆元年十月,双方签订了史上著名的长庆会盟,约定各守本土边界、互不争讨、不得视对方为寇仇、不得谋侵对方边境。第二年,唐与吐蕃又对双方边界进行划订,以防纠纷。此后,吐蕃于穆宗、敬宗、文宗、武宗时不断遣使入唐朝贡,而唐亦遣使回报之。唐吐双方关系自太和公主和亲之后,一直以友好为主。可以说太和公主和亲回鹘促成了唐与吐蕃长庆会盟的签订,而此会盟又起到了偃兵息人、崇姻继好之作用。所以说太和公主和亲回鹘一事对唐与吐蕃友好关系的再次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太和公主从长庆元年出嫁回鹘,至会昌三年回到京城,在回鹘生活二十多年,她经历了多次改嫁,亲眼目睹了回鹘的动荡与衰落,并在动荡中经历了逃亡生活,可以说太和公主的命运曲折多舛。然而对于“常兴去国之悲,已绝还乡之望”[10](卷41,197)的太和公主来说,能在有生之年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已是一件庆幸之事。她虽然没有完成唐所赋予的安边使命,但客观上却推动了唐与吐蕃关系的改善。唐统治者对其未加责备,相反她却赢得了唐人的极大尊敬,从其出塞、入塞时仪式之隆重及唐人为其所作之诗词即可证明。太和公主将自己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唐回间的和平事业,因此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1]刘昫.旧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2]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王溥.唐会要[M].日本: 中文出版社,1960.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董诰.全唐文[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7]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曹寅.全唐诗[M].北京: 中华书局,1960.

[9]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0]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猜你喜欢

回鹘和亲太和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兵不厌诈:和亲公主是间谍
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七叶释读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试析十六国北朝和亲的特点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唐代涉蕃诗中的和亲联姻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