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淮南子》天人同构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2014-04-10斯洪桥

关键词:天人淮南子同构

斯洪桥

(1.遵义医学院 人文医学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563003;2.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了大量的哲学范畴和概念,有些范畴和概念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鲜明特征。其中“天”与“人”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典型的特征之一,并且由“天”与“人”这一对范畴所发展出来的天人关系一直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所探讨的重要主题。从先秦一直到近代,几乎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都把天人关系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如此重要的天人关系的主要内涵有哪些方面呢?统观中国传统天人关系的主要内涵,主要表现有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内涵。其中,天人同构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直接关涉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骨干之一,因而其天人关系也融摄了这几个方面。特别是作为汉代道家的集大成者的《淮南子》,更是融合了其他诸子的天人观,成为了汉代天人同构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探讨《淮南子》的天人同构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代天人关系的丰富内涵及其理论价值。《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天人关系,特别是对天人同构的思想,有着丰富的论述。天人同构与中国古代气论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淮南子》在元气论的基础上,认为天、人都是来源于气,那么,从同类来讲,天、人是同类的。所以,《淮南子》认为人这个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是相似的,在很多方面都是同构的。这种同构的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宇宙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是对老庄天人观的新发展,给道教的养生思想提供了理论价值。“老庄天人观在《淮南子》中的新发展与转变,……是庄子的养生思想的转变,而这种新的天人观,即天人同构,……为早期道教的修养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老庄的修养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1](P207)

一、天人同构的理论来源

《淮南子》的天人同构思想,有着深远的理论来源,与先秦哲学的宇宙论有关,特别是受到道家宇宙论的影响。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当然包括人,都是由道而产生的。所以,从其根源上来讲,天与人都是道的产物。在老子那里,还未明确表达道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但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到战国时期,以气释道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认为道的具体内容就是气。因此,天与人都是气化的产物,正如庄子所讲的“天下通一气耳”[2](P646)。所以吕思勉先生说到:“盖吾国古代,以为天地万物,皆同一原质所成,而此等原质,又分为轻清、重浊二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人之精神,即《檀弓》所谓‘魂气’,《礼运》所谓‘知气’,《祭义》所谓‘昭明之气’,乃与天同类之物,故死而上升。人之体躯,即《檀弓》及《祭义》所谓‘骨肉’,《礼运》所谓‘体魄’,则与地同类之物,故死而下降。”[3](P133)由此可以看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同源于气的。所以说,这种元气论思想奠定了天人同构的思想基础。此外,天人同构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易传》的天地人一体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天人同构也受到秦汉之际医学以及天文学的影响。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得到了大大提高。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关于天人同构的思想,在《淮南子》之前就已经出现。特别是在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中,天人同构的思想就已经很明确的表达了。虽然目前对《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总体来看,分为秦汉以前,或者汉代两个时段,即使主张汉代成书的学者,也不否认《黄帝内经》一些重要的思想在秦汉以前就较为成熟了,特别是对人体的脏腑研究。所以说,在秦汉之前,可能中国古代早就对人体进行研究了。如在《周礼·天官》中专门谈到了医师针对人体的骨、筋、脉、肉等生病而用不同的药。另外,对于人体结构的研究,可能与古代的祭祀有关。在殷时期,就曾经出现了人祭的现象,如许倬云先生在《西周史》中就提到了殷周时期,有大量的人祭现象。[4](P269)还有从文献中的记载来看,有商纣剖比干之心观九窍的案例,而且到周以后,就有专门的医学门类的官出现。因此,这些文献说明在《淮南子》之前,可能人体结构的研究已较为平常了。另外,从目前的《难经》中关于经络思想来看,大多数学者主张是对《黄帝内经》经络思想的继承和完善,而《难经》目前考证为战国时期的秦越人(扁鹊)所作。所以更一步说明,《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结构等思想,可能在战国时期就得到了研究。另一方面,随着西周以降的天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天象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一些天象的构成与人体的结构具有相似性。所以到秦汉时期,一些思想家通过吸收阴阳五行思想、气化思想,从而把天文学中关于天的结构和医学中关于人体结构相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人副天数”的天人同构的思想。应该说,中国古代医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天人同构的内涵

关于天人同构的具体内涵,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具体论述。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5](P1347)“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5](P58)可以看出,《黄帝内经》在寻找天与人在其结构上的相似性,从而为人的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实这种天人同构的思想,在《文子》中也有明确的表达,如:“头员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6](P116)《淮南子》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更进一步完善了天人同构,同时还表达了天人相参的境界。

《淮南子》认为“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7](P126)“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7](P220-221)在此可以看出,《淮南子》比《黄帝内经》中天人同构的思想更丰富了,把天、地、人、阴阳、四时、五行、天干、地支等融合在一起。《淮南子》通过天人同构的思想,把人的地位提升很高,可以达到与“天地相参”,如“天地宇宙一人之身”[7](P249)。这可能是继承了庄子“与天为徒”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儒家“相参”的思想。

从《淮南子》的天人同构的思想可以看出,《淮南子》把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来看待,把天地作为一个大宇宙与之相对应。通过大小宇宙的构成原理、结构、功能相似等方面联系起来,从而为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可依循的根源。“小宇宙是对大宇宙的模拟,既为人与天地相参找到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从天地大宇宙(可观察的白系统)认识人体这个小宇宙(黑系统)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8](P144)这种大小宇宙的理论,不仅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所具有,而且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也有着类似的提法。如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说到“既然这能在生物中发生,有什么能阻止它在万有发生呢?因为既然它在小世界中发生,也就会在大千世界中所发生。”在随后的斯多葛学派中也有明确的关于宇宙与人体相对应的观念出现,塞涅卡在《自然问题》中说到,大自然是按照人体模型组成的,水道相当于静脉,气道相当于动脉,地质的物质相当于各种肌肉,地震相当于痉挛。[9](P319)可以看出,在古希腊的思想中,人也被看成是同大宇宙和大自然极其相似的小宇宙。这种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流传较广。如德谟克利特等古代原子论先驱,大多都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原子构成和演化而来的,其中的生命和人便是从原始粘土和海洋里生长出来的。所以,人是宇宙的缩影,而宇宙则是人的放大。”[10](P162)古希腊这种大小宇宙的思想,一直影响到近代西方哲学,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每个创造出来的单子都表象全宇宙。”“每个单子既是一面以各自的方式反映宇宙的镜子。”[11](P622)这些都表明,每一个单子都是大宇宙的的缩影,都具有全息的要素。可以看出,在人类认识的历程中,中西思想有着一些共同的规律。不过,由于受到具体文化传统的影响,中西思想也有着一些不同之处。西方思想中的大小宇宙思想与中国大小宇宙思想有一些差异,西方思想是以大宇宙为侧重点的,即认识自然为目的,而中国古代思想则以人这个小宇宙为侧重点的,其最终目的是探寻人。由此也形成了中西思想的理论关注重心不同,从而出现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性。

三、天人同构的理论价值

也许今天人们看来,天人同构有很多不合时宜的问题,也有许多不能融通的地方。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继续追问,古代先贤为什么要提出天人同构的思想,其最终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若我们从中国古代哲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来看,天人同构的思想是为人类提供其价值根源的问题。既然人道来源于天道,那么天道就成为人道的价值根源所在,天道成为了人道的价值坐标体系。因此,天人同构的表达,不是一个实事的问题,而是一个价值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质之一。中国先哲探讨天人的关系,不在于是一个实事问题,更侧重的是一个价值问题。“为了人生的需求去体会宇宙,而不是出自知识的追求去认识宇宙,这种态度几乎必然地会导致宇宙的人文化,因为人是什么以及人和人类社会应当怎么都不是事实性的问题,而是价值性的问题。”[12](P337)

天人同构除了提供价值根源之外,另一方面,从中国古代医学养生思想发展来看,天人同构也为古代医学养生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价值。随着当时医学的发展,一方面为《淮南子》的天人同构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资源;另一方面,随着《淮南子》天人同构思想的丰富与完善,又对当时的医学和养生提供了理论指导,这就是哲学对实践科学的理论指导的作用。特别是对后来的方术修炼以及道教内丹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由于天人都是同源同构,都是由气化而生成的,所以说,天地的运行,特别是天地之气的运行和人体之气的运行具有相似性。因而,通过效法天之结构和气的运行,可以为人的修炼与养身提供其效法法则。这种把天和人看成大小宇宙的相似的天人同构思想,对内丹思想的修炼提供了具有可实际的操作性,如把人体的结构看成是一个天地的鼎炉,把人的精、气、神看成是其炼丹的药物。这里要注意的是,气分为元气即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天人同构的基石就在于元气是相同的,或者说在先天之气上,天人是同源同构的。正是因为在先天之气天人同源同构,所以人才能回归到元气的境界,为方术的长生及其道教的长生不死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一旦回到先天之气,就是与天同一的境界,从而也就达到了长生不死的境界。

《淮南子》吸收了《黄帝内经》关于天人同构的养生功用,认为气在养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元气化生为天地之后,人则禀天地之气而自然化生。即“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5](P231)“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5](P230)“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5](P934)可以看出,它们都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源于气的。所以说,正是因为天人同源于气,而且其结构都是气化而成的,那么,天人之间就能相参,这种天人同构且能相参的思想,反过来对中医的五脏六腑说和经络说又产生了理论的指导,这正是哲学对实践指导的表现。我们以“天六地五”与人体五脏六腑相结合为例来说明天人同构对中医养生的影响。在汉代之前,“天六地五”的思想已经出现,但基本上还未对生命构造提供其理论指导。早在春秋时期,“天六地五”就已出端倪了,如《左传·昭公元年》,即公元前541年,晋侯患疾,求医于秦,秦伯派医和去给晋侯诊病,医和通过观察分析后,指出晋侯是由于淫气所致,进而说明“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13](P644)后来《国语·周语下》总结为“天六地五,数之常也。”[14](P43)所以,“天六地五”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对气认识的一个流行看法。到班固作《汉书·律历志》时,明确地把“天六地五”与天道联系起来了。“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日,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15](P117)所以,到汉代时期,“天六地五”的思想已经很流行了,因而在《黄帝内经》中,也出现了“天六地五”的思想。如”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5](P530)在此基础上,进而把“天六地五”的思想与脏腑相联系起来,如“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5](P33)这样,就把人体的结构律节和天象的结构律节相联系起来,那么,天象的自然变化等律节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律节就具有一致性,这就是《黄帝内经》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思想表达。其实这种思想,与《淮南子》同时代的董仲舒的思想有着类似的表达,从目前来看,二者处于同时代,不过从其《淮南子》成书的背景来看,可能稍早于董仲舒对答汉武帝的策问。所以说,《淮南子》对汉代儒家的思想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淮南子》这种天人同构的思想,把天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而且具有同源的一个大小宇宙的系统,也是一种系统论的思想,特别是把人与自然环境的结构联系起来考察人的生理机制,这种系统论的思想,为天人感应论奠定了理论基石。正是因为天人同源同构,而且都是元气所化生而来,那么,天人是可以互通感应的。

[1]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许倬云.西周史(增订本)[M].北京:三联书店,1994:269

[5]姚春鹏.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王巧慧.淮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0]魏义霞.生存论:人的生存维度及其哲学回应[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1]F·N·麦吉尔.世界哲学宝库[M].岳长龄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12]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3]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韦昭注.国语[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猜你喜欢

天人淮南子同构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浅析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通”的哲学
论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天人之“和”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