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区”视野中的滨州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2014-04-09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两区滨州文化产业

齐 鹏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山东 滨州 256612)

“两区”视野中的滨州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齐 鹏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山东 滨州 256612)

生态文化是滨州“两区”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一方面,滨州生态文化建设具有优势条件,如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厚重,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政策环境优化成熟。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公众生态意识不强,生态文化资源挖掘与优势发挥不充分,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必须编制生态文化建设科学规划,构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体系,健全生态文化建设协调管理机制,全力打造特色生态文化产业和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性和特色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滨州;生态文化建设;路径

滨州既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的全覆地,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所涉区域。(2)“两区”建设的实质是实现生态化发展,而生态化发展必须以生态文化为基础。

一、生态文化是“两区”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生态文化是反思和扬弃传统发展弊端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文化形态。作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孕育基壤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生态文化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泛渗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这种意识的泛渗性使生态文化在处理“实践场”语境中的主客体关系时呈现出普遍而自觉的求谐姿态。生态文化通过对实践主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目的进行持续有效的引导调控,把人类的实践行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和规范之内,进而使人与自然的本真性的和谐状态得以显现。生态文化追求发展行为轨迹的持续推动和发展动力的内在“合成”,并强调与外在事物的共存包容的特性,使生态文化成为生态化发展的强力支撑,成为人民群众贴近自然、陶冶情操、和谐愉悦和享受美好生活的精神食粮。而生态文化建设就是“从意识形态层面上重塑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消费观和幸福观,通过不断提升人们在生态问题上的价值境界,形成一种生态意识的自觉,并逐渐将这种生态意识内化为人们行为的信念。”[1]即人类实现由人统治自然的传统价值观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转变。只有这样,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平等关系,从内心深处才能尊重和热爱自然,生态化发展才能实现。

国务院在“两区”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区域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生态化、经济形态高级化,促进经济体系高效运转和高度开放,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而生态化发展必须依赖生态文化的奠基。因为文化是发展的根基,发展在本体论意义上终归是一定文化的对象化或显现,根本不存在无文化之基的现实发展,传统的“神本文化”和“人本文化”所创造的农业文明和科学文明足以诠释这一事实。生态文化对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以意识形态形式重塑“贵和向善”的生态价值观念、生态道德和生态思维方式,营造开放、多元、浓厚的和谐发展环境;二是以制度规范形式调控约束人的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消费方式,最大限度地启发、诱导、刺激公众的环保热情和创造力,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滨州市围绕“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和“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大品牌,着重发挥了“大绿地、大空间、大水面”和生态、美丽、幸福的宜居城市特色优势,加大了对“黄河明珠、生态滨州”的品牌培育,发展了一批绿色环保、生态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健身娱乐项目及生态文化产业示范区,在一定程度上为滨州生态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空气质量Ⅱ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300天。污水处理合格率达99.036%,居全省第一。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两区”建设更是把生态理念泛化到全市各产业和各县乡村,“生态滨州”的面貌正在显现。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深化“生态滨州”建设的有力举措,正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滨州生态文化建设的优势及问题

(一)优势

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1)多样的生态资源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自然生态基础。滨州处于渤海沿岸和黄河三角洲腹地,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因受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互影响,滨州存在多种生态系统和生态单元。各种生态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较复杂,自然生态环境相对完整,生态建设中可利用土地较多,生态抗干扰的能力较强。黄河贯穿东西94公里,小清河、徒骇河等十多条穿境入海,河口湿地生态特征异常明显;沿海有3800公顷的贝沙岛和贝壳堤,600公顷的大型通用航空基地,各以十万公顷计的滩涂、芦苇湿地、盐田、虾池、果园,199种湿地鸟类,地热温泉等;有冬枣、金丝小枣、鸭梨、水杏、渤海黑牛、文蛤等多种生物资源,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生态旅游和生态产业链的优越条件;201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99%。(2)自然生态的多样性能提供多样的生态文化价值形态。全市共有物种、地质遗迹、生态系统等保护类型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3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8.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4%。自然生态文化丰富多样且影响广泛,如贝壳堤、麻大湖、鹤伴山、碣石山、秦皇台等。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并融合周边文化资源的产业形态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正在蓬勃兴起或规划发展之中,突出表现为“三横一纵”的四大文化产业带,即山湖文化产业带、黄河文化产业带、滨海文化产业带、徒骇河文化产业带。这些生态文化形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的发挥及人的生态价值观的重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历史文化资源厚重。(1)黄河农耕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滨州是黄河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目前,全市发掘出土的黄河农耕文化遗址有30多处,如西南庄遗址、小韩遗址、丁公遗址、路家遗址等。遗址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钱币等,它们都是直接取材于自然或稍微有加工,如各种石器、陶器、骨器等。古代人还利用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条件来从事农业生产和安排民俗活动。农耕文化本质上是自然生态文化,它源于人与自然及各种相关要素得到合理归置的农耕实践,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状态,其内在结构是一个自足的生态循环封闭系统。丰厚的黄河农耕文化蕴含的生态精神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条件和建设契机。(2)水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滨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易受洪涝干旱的影响,相传大禹治水的“禹疏九河”,有五条在滨州境内,滨州曾经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千百年来,滨州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坚韧不屈,艰苦奋斗,治水患、除水害、兴水利,使滨州水文化不断积淀和发展。当前,滨州更加重视传承水文明,弘扬水文化。2005年,建成以“四环五海”工程为亮点的城市生态水利工程体系,城市水体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1亿多方,形成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各2个。2009年,更是在徒骇河建成我国第一个水文化馆——“滨州水文化馆”。同时,各县乡也都以弘扬水文化为目标,自觉进行生态水利建设。滨州源远流长的水文化从本质上说是顺应自然规律,彰显人本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3)人文资源的丰富赋予了生态文化多样性建设的可能性。滨州作为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源头地之一,历史人文资源积淀深厚。红色文化有老渤海革命文化,民间文化有剪纸、胡集书会、博兴吕剧、沾化渔鼓戏、东路棒子、鼓子秧歌、泥塑等,历史人物有孙武、东方朔、范仲淹、董永等,历史名胜有孙子兵法城、魏氏庄园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6项。丰富多样的历史人文资源能够为融“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于一体的多样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坚实资源依托和资源保障,能够赋予滨州生态文化建设鲜明的区域特色和精深的人文内涵,进而更加彰显民本性的生态价值观。

3.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事业。(1)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3.99亿元,年均增长26.2%,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由简单稳定向复杂多变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生活层次的提高,渴望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渴望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必须用新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来代替传统的工业文明。(2)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启动,农村穷、脏、乱、差的旧面貌日益改善。城镇“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农民的精神境界普遍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人口素质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3)城乡居民精神生活的普遍提高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会快速增长。当下滨州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这表明,滨州已进入了精神文化消费大幅提升的阶段,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益强烈。但人们追求的精神文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方面的自我满足,而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意义上的共赢追求。

4.优化成熟的政策环境。(1)“两区”规划的批复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规划的国家战略性为滨州创造了吸引、聚集、利用世界资源和智力的重大发展机遇,营造了滨州走向世界和世界走进滨州的“世界”氛围;规划对滨州产业的结构、功能、布局等的生态规定为滨州发展明确了理念和实践的目标,营造了浓重的生态发展氛围;规划使滨州在土地利用、财税、投融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园区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获得了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2)各级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营造了良好的微观环境。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滨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滨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等系列政策文件,制定了一整套有关土地、环境、财税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各县区也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邹平县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县”的目标;博兴县定期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惠民县规划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阳信县和经济开发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建设等。县乡政府的文化自觉为滨州生态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微观环境。

(二)问题

1.生态知识普及不够,生态意识不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每个成员共同参与,要求每个成员自觉学习生态知识,养成生态消费的习惯和行为。然而,从实践来看,人们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和对生态文化的认知并不令人满意,需要政府和全社会通过多种途径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普及,以营造生态文化氛围,逐渐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态素养,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2.生态文化资源挖掘不够,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滨州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但缺少“点石成金”的生态开发方法。文物景点众多,但缺少“生态升华”的创意手段。绝大多数的自然生态资源仍处于“原生态”沉寂状态。文化资源的优势尚未转变为生态文化发展的优势。

3.生态文化产业规模不大,整体带动力和影响力不强。2010年,生态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缺乏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发展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低;缺乏起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大型产业项目,难以打造出富有竞争力的生态文化产业品牌。

4.生态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生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生态滨州”战略推动下,滨州十分重视生态建设投入,而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投资却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承担生态文化知识宣传作用的设施机构如自然博物馆、生态教育基地、科学馆等缺乏且质量偏低,普及教育性的生态文化知识资料稀少。

5.生态文化人才匮乏,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目前,生态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结构和素质有待优化和提高,优秀人才和创业人才断档严重,传统文化人才队伍急需向现代“生态化”转型,外来人才由于受收入和体制的影响难以扎根滨州,以至影响了滨州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滨州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编制生态文化建设科学规划

1.公开招标科学规划。规划也是生产力,[2]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产业形态、基础设施等多种区域因素的耦合规律和结构优化设计,它需要事前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规划,而单独依托滨州的科研力量和规划资源是难以完成的。应面向全国以“公开招标”的形式整合生态文化建设规划资源,吸引更多资质等级高的专业规划机构和高端规划人才参与滨州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进而能“从自然生态与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3]

2.落实规划行政目标责任制。科学规划的落实需要严格的责任机制来保证。应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落实的行政目标责任制,实现职、权、责、利相统一,奖优罚劣,以此调动各方面各层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分解落实责任。对各县区、市直各有关部门都要分解下达任务,切实做到主体明确、责任明确和要求明确;做到既有责任目标的标准,又有完成责任目标的具体措施;既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又明确责任界限。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建立健全考核奖惩体系,做到生态文化建设目标考核与单位考评、群众评议、领导干部任职等有机结合,重视考核结果的使用,从而增强生态文化建设规划落实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二)构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体系

1.完善学校生态教育体系。在当今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经历学校教育,然后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学校是生态文化教育的关键场所,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必须合理安排生态文化教育课程,课程要反映滨州“两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在高等院校里除了一般生态环境教育外,还必须设置专门的生态文化课程,以培养造就适应滨州生态化发展的高等人才。

2.完善社会公益教育体系。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如文化艺术馆舍、媒体电台、电脑网络、杂志刊物等对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消费意识进行广泛宣传,并在宣传体系上形成协同互动的网络体系,以立体式效能影响公众的听觉和视觉,进而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

3.完善企业生态教育体系。企业是生态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各类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向本单位职工宣传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思想;通过“绿色企业”创建,或结合企业生态技术引进、生态产品开发、生态生产线设计等,向企业职工开展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从而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树立企业职工生态文化观念;在企业形象设计上也要凸显生态元素,无论是名片徽章还是产品品牌等都要进行生态包装或设计,企业的办公厂房、员工服装、交通工具、日常用品、宣传广告等都要打上生态标志或图案;对企业员工培训必须设置生态文化教育课程,并使这种培训制度化,以强化员工的生态行为和生态意识,并逐渐内化为自己行为做事的理念准则。

4.完善社区生态教育体系。在社区建设方面,也要把生态文化或生态知识融入其中,并作为一项持久的制度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从而在社区中形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人争创生态标兵的氛围,并最终形成生态社区文化。把生态社区文化创建与文明社区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社区生态教育网络和制度,通过社区公众的自觉参与,形成社区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和邻里和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环保、生活简朴的现代型生活方式。

5.完善消费生态教育体系。倡导社会成员人人生态消费的习惯,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生物能及风能等新能源;提倡购买和使用生态环保产品;提倡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倡使用生态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使用生态环保的楼房建材及其装修材料;提倡饮食生态环保,杜绝食品浪费,禁止食用非法的野生动植物;提倡合理消费,所消费产品要对环境不能产生有害影响;反对商品的过度包装,不购买和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和危险品;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消费。

(三)健全生态文化建设协调管理机制

1.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政府在经济社会决策中要统筹兼顾,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化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综合决策,在决策的源头上避免生态危害问题,并将这种综合决策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固守而不可背离,从而保证政府各项决策既具有经济效率,又符合生态发展的要求。

2.健全生态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生态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的构建,在经费、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必须满足其需要,切实保证生态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责、功能和目标要明确,内部要建立起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政府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服务开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功能互补和运转协调的生态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和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3.健全科学管理协调机制。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制度;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创新环境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职能主义交叉造成政出多门、职责不明、执法不一等问题,积极探索跨地区治理模式,建立跨地区协作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建立绿色GDP经济核算体系,以生态建设指标为核心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生态优先的科学决策机制和广大人民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格局。

4.建立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确保财政对生态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力争使全市人均生态文化费用达到或超过全省总体水平;创新扶持方式,充分发挥好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依托生态文化资源的特有优势,抓紧谋划出关联度高、投资风险低、预期收益好的生态文化产业项目,扩大项目对投资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充分利用专项扶持资金和投资基金,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对重点生态文化企业采取补助、贴息和奖励等方式,扶持其做大做强;拓宽生态文化发展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等相结合的多渠道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生态文化产业的政策,明确生态文化市场的开放领域、准入制度及监管办法,开拓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办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的新路子。

(四)全力打造特色生态文化产业和品牌

1.加强生态文化硬件建设。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是生态知识传播和生态文化塑造的重要场所。具体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化艺术馆舍、图书馆、报刊出版物、电台媒体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它们都是生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2.发展生态文化集群产业。一是南部生态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山东“齐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全力创建齐文化祖源品牌;发挥龙华寺宗教资源、董永孝爱文化、伏生故居、范公祠、黑铁山起义遗址、梁漱溟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和麻大湖、鹤伴山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生态旅游观光业;利用柳桥和湖滨草编、柳编等手工艺产品资源,发展民间生态工艺品。二是中部生态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大对本区域历史遗迹如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暨武定府衙、杜氏故居、秦皇台、魏氏庄园及惠民古城墙等的保护、修缮和扩建力度;依托“四环五海”大力推进“北国江南”建设和水文化产业建设;通过整合旅游资源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提高滨州旅游的知名度;发挥胡集书会、河南张泥塑等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和手工艺品业。三是北部生态文化产业集聚区。利用滨州港、北海新区和大高航空城建设的条件,发挥好本区域频临渤海的区位优势,利用海洋和沿海湿地资源,发展旅游度假和休闲观光业;充分利用渤海大鼓、鼓子秧歌、沾化渔鼓戏等资源,发展文化演艺和民俗旅游业。[4]45

3.打造生态文化产业带。一是山湖生态文化产业带。以鹤伴山和麻大湖为轴线,将本区域的历史文化、民俗、现代文化等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加强与周边地市山水文化的对接,突出山湖特色,重点发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形成生态文化产业带。二是黄河生态文化产业带。以黄河滨州段为轴线,与黄河上中游各省和周边市的沿黄生态文化产业带相对接,整合本区域的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开发黄河森林公园、风俗民情和观光旅游业。三是滨海生态文化产业带。立足滨州沿海资源,挖掘海洋文化、渔民文化、盐业文化、民俗文化,整合本区的自然景观、现代航空与港口景观等,形成集旅游、休闲、餐饮、娱乐、演艺等产业为一体的生态文化产业带。四是徒骇河生态文化产业带。利用徒骇河航运开发条件,以水上博物馆和三河湖景区建设为基础,大力包装和推广本区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建成集内河航运、旅游观光、民俗展演为一体的徒骇河生态文化产业带。[4]47

4.培育发展外向型生态文化企业。鼓励生态文化产品出口,加强海外生态文化产品营销队伍建设,支持与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资信可靠的国外知名生态文化企业合作,大力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资金实力、社会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生态文化企业,着力将滨州的生态文化产品推向海外市场。

5.大力发展中小型民营生态文化企业。支持兴办中小型民营生态文化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生态文化产业,并在市场准入、土地征用、税收返还、收费减免等方面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或国有经济投资同等的待遇;支持有实力的民营生态文化企业整合生态文化资源,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培植一批重点民营生态文化企业。

(五)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和研究基地建设

1.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生态文化产业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健全各类生态文化人才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设立生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或生态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生态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

2.建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考虑滨州的实际情况和生态文化的特殊性,突破传统的文化人才引进程序,打破地域、户籍、职称、学历、身份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实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解决生态文化人才急需问题;采取高级雇员制、特聘专家制、客座荣誉制、协议签约制、项目合作制等灵活的用人制度,引进一批海内外高端文化人才;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才流动机制。

3.优化生态文化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建设领军人物、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业绩成果,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贡献的生态文化环境;创建生态文化人才成长的组织制度环境,实行适合生态文化实体特点的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建立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更好地吸引、聚集和稳定生态文化产业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生态文化人才予以重奖,并允许和鼓励以其特长和管理才能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文化企业的收益分配。

4.建立区域生态文化研究基地。滨州当下的生态文化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更没有相应的研究人才和研究基地。但滨州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中心,如黄河三角洲文化、杜氏文化、孙子文化、董永孝文化、黄河文化等许多文化研究中心。应依托这些中心建设生态文化研究基地,组织专门人员对滨州的生态文化作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人员要有不同专业学科的人组成,承担滨州生态文化建设重大课题和项目。

(六)广泛开展群众性和特色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1.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通过“抓示范、抓典型、抓机制”,不断加强绿色学校、社区和城镇村居建设,同时对宾馆、楼厦、医疗场所、工厂等也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并使创建活动内容更丰富、质量效果更显著。

2.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大力宣传生态环保和生态文化,在宣传上要做到广泛深入和形式多样等,力争将绿色文明和生态文化理念深入到公众的生产生活中去。

3.开展广泛的群众环保活动。组建环保志愿服务队,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和环保义务劳动,开通环境保护举报电话,建立环保问题公众监督等制度。拓宽公众环保参与渠道,培育公众爱环境爱生态的意识,规范好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树立公众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促成公众科学生活和科学消费的行为方式。

4.开展生态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利用文学创作、摄影书画等在公众中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让文学艺术团体多创作适应时代、符合生态化发展、贴近公众环境保护的文艺作品,积极开展“绿色进社区”、“生态知识宣传”、“绿色母亲河”等生态环保活动。

5.培育民间生态文化中介组织。挖掘民间环保资源,组建民间生态环保组织,培育民间生态环保力量,积极监督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环保行为,建立政府政策决策和民众意愿诉求的沟通渠道,以组织带群众,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增强民众的生态保护观念。

注释:

(1)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2011年1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滨州市的无棣、沾化两个沿海县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

[1]王雨辰.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中国视野[J].新华文摘,2011(6):38.

[2]李铜山.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J].学理论,2008(4):23.

[3]欧阳志云,王如松,等.生态规划——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J].生态学与持续发展,1993(1):32.

[4]冯连杰.滨州高效生态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内部资料)[M].滨州市委机关文印中心印刷,2010.

(编辑:李学迎)

2014-06-23

2014年度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RKE30004)。

齐鹏(1974-),男,山东临沂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讲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保障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口与社会保障。

G127

B

2095-7238(2014)10-0076-07

10.3969/J.ISSN.2095-7238.2014.10.015

猜你喜欢

两区滨州文化产业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飞阅滨州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因户制宜 一户一策 滨州结对帮扶注重“造血”
滨州浅海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及其多样性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