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践行的边界

2014-04-09杨征源

关键词:咨询者来访者心理治疗

杨征源

(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23)

哲学践行的边界

杨征源

(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23)

哲学践行帮助人们解惑、祛除人的心理问题甚至生理疾病,旨在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对心理治疗、精神病学和医学持批判态度都是哲学践行的事业。但是哲学践行(咨询)真的无所不能吗?哲学践行(咨询)的界限在哪里?本文将论述哲学践行(咨询)功效所及的最远处,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哲学践行(咨询)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哲学践行;心理咨询;精神病学;认知态度;界限

在西方社会,伴随着哲学发展的新趋势,哲学践行(咨询)*国外践行哲学家一般用不同的术语来指称哲学践行(philosophical practice),如哲学咨商(philosophical counseling)、哲学咨询(philosophical consultation)、哲学心理分析(philosophical psychoanalysis)、哲学实践(philosophical practice)或者实践哲学(philosophy practice)。一般,后两者被用得更多一点。所有这些表述的形式只是特定场合哲学践行的用语,而并非已经规范的惯用术语。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将用哲学践行来表示各种形式的哲学践行活动。作为一种处理人类问题、关心人类福祉的方法,逐渐与心理学(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精神病学甚至医学并驾齐驱。有哲学践行者甚至认为应该拒斥心理治疗的钳制,但是,哲学践行能处理人的所有心理问题吗?哲学践行能够完全替代心理治疗、精神病学甚至专业的医学吗?哲学践行的功效所及的边界在哪儿?

一、哲学践行——非医学路径的“治疗”

在古希腊有一个很普遍的习俗,那些相信自己被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所治愈的人们会献上一只公鸡作为祭品。苏格拉底在他临终前还记得医神,让格黎东替他还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这也许是苏格拉底最后挑动人神经的讽刺表示,也有可能是苏格拉底真心感谢那快速有效的毒药使他四肢僵硬。这位贤者不知道生好还是死好。他的内心的声音使得他不向雅典人所宣判的死刑屈服,而毫不犹豫并开心地接受了那杯毒药。

不只是苏格拉底,我们大多数人都欠医学的债。而正是这个债使得许多人很难对医疗专业采取批判的态度。激烈的批判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危险的活动。讳疾忌医、对疾病症状的忽视而导致死亡,这样的事实使人们难以对医疗专业进行批判。重要的是,有人因对医药专业的批判而丢了饭碗。心理分析师Jeffrey Masson,是国会图书馆中弗洛伊德档案室的计划指导,他在揭露关于弗洛伊德对性虐待的态度后就被开除了;有人因其批判还受到了死亡威胁[1]179。

一般而言,心理咨询者甚至普通人将人的所有问题或苦恼都归为生理或心理的病态状况,无疑是正确的,且也是符合常识的。医疗进路的治疗观念深远地影响到了一般人的思考。心理治疗已经成为20世纪最有势力的意识形态。所谓的康复运动(recovery movement)是这种心理治疗运动势如破竹的表现。正如美国评论家David Rieff所说:康复运动中的新术语已经取代了诸如“人格”“缺点”“个人的责任”等概念;那些饮酒过度、食用毒品,或以其他方式毁掉他们自己以及亲朋好友的人,要不就是“罹患一种疾病(如酒精成瘾)”,要不就是“童年教育失当”[2]。一旦给予一项不明显的、内在的心理疾病一个医学上的名称,且这个名称也被这个人所接受,则这个人便会开始将某种特定的症候视为一个医学事实。

一个生理上生病的人可以是患了感冒或是溃疡,但他仍可以具有其正常名字——人们只会说张三感冒了或者发烧了;而一个心理生病的人或者精神病人本身就等同于他的这个疾病——心理疾病的概念被具现化:某人是神经病、疯子、忧郁患者。先不考虑具有问题或疑问的“患者”是否愿意接受这种称谓,以及这种称谓是否带有歧视的意味而应该被取缔,我们应该看它是否恰当地描述了病患者的问题或者疑问。美国精神科医生Thomas Szasz批评一些心理治疗者逾越了“治疗”这个字的字义,将这种个人的问题或者社会问题泛医学化了,并且用精神病学或者心理学来伪装自己的医药治疗方法。Thomas Szasz认为,这是因为对身体或心理的疾病缺乏统一、有操作性的定义所致。也就是说,人们缺乏对心理疾病明确而恰当的认识[3]。

以色列哲学家Shlomit C. Schuster认为,在医生、心理学者和具有治疗偏好的病人的相互冲突中,哲学咨询者应是处在介于中间位置的哲学教育家。哲学咨询者应该立于这无人问津的地带——介于治疗者对疑难的专业诊断与一般大众对问题的业余的自由诠释之间[1]179。当然,在某些问题上,专业的医生比起其他人,似乎更能且更好地来处理这类问题,比如,精神科的医疗处方似乎更能帮助长期失眠的人。反之,道德的两难问题便是哲学的典型议题。大多数人都能依照这样所属任务之不同的普通标准,或求助于精神科医生或是哲学家来寻找他们的出路。但是,问题并不总是明显地属于这种或者属于那类。例如,少数的心理治疗者将失眠症归结为一个道德上的冲突;更有人认为,这可以追溯至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倘若假定这个失眠的源头是道德的冲突,则哲学的分析似乎就是最适当的方式。在这个或其他的案例中,哲学咨询便能帮助人们来消解或接受这种冲突。假如这个失眠症确实由于道德冲突所造成的,则可以预期,在彻底谈论这个冲突之后,他便能恢复晚间的熟睡。即使在适合于医疗途径或者心理治疗途径的案例中,如一个患有慢性病或处在疾病末期的人,同样也可以从对他们自身处境的哲学理解中获得帮助。当然,在心理治疗、医药治疗等无用武之处的情形下,哲学咨询更能体现优势。

我们需要一种对医疗(心理治疗)持批判态度的哲学践行,以作为一种处理人类问题或疑问、关心人类福祉的补充方法。Shlomit C. Schuster认为,“诊断”(to diagnose)这个动词具有医学的含义。而在非医学的用语里,诊断意指:确立与证实问题的起因与本质。一个人可以指认出马达噪音的起因、考试失败的原因,或者伤心的缘由。哲学咨询者是在非医学的“诊断”的含义下来作出判断:他们借由哲学的方式来指认出病人问题的原因与本质。这样的哲学证实在某种意义上说算是一种诊断,但非常不同于医学的诊断,且在某些特例中,能够让病人“去心理分析化”以及“去诊断化”(de-diagnosis)。

例如,在Shlomit C. Schuster的哲学咨询中,有这样一个令心理治疗者和精神科医师们困扰的案例:一位30多岁、未婚,且似乎对寻找伴侣已不抱希望的妇女求诊——过去的10年因严重的精神病而住院治疗,她表示自己知道自己的精神科医师们想听她说——但就是因为如此,她倒没有告诉他们——到底是什么事在困扰着她。然而,她知道她可以告诉Schuster本人任何事,因为她了解他并不感兴趣于听特定的故事,因为Schuster曾告诉她,自己认为伊蒂帕斯情结只是一个神话,并且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他对她的心理或精神的状况并无任何预设的想法。这使得她可以告诉Schuster她所隐瞒的秘密——她想对他的心理治疗者隐瞒的秘密,即她认为自己对父亲的恋父情结。Schuster的中立态度使她感觉到,在向咨询师透露自己的故事这件事情上,并不具有好像某个秘密被揭露的重大意义。而Schuster也问道,是否真如她本人所认为的,她父亲对她有情欲上的兴趣,以及是否真的如她所想——这对她之后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尤其当这位妇女说到,她父亲经常将她与她妈妈留在家里,而独自一人到酒吧和舞厅去的时候,Schuster认为,是否她父亲只是喜欢女人,而并没有特别针对她。尽管Schuster对她的伊蒂帕斯状况感到怀疑,但仍让患者谈了她孩童时期与双亲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她父亲的部分,之后她感到这对她有极大的帮助。Schuster试图通过质问和评判伊蒂帕斯情结理论,来“去心理分析化”她的“伊蒂帕斯”关联,这对她有种解放的作用。她没有批评Schuster的态度,也没有希望讨论伊蒂帕斯情结理论的对错,她只是想要在谈及她父亲时,能免除有这种想法的恐惧。在他们咨询开始的一年半之后,这位女士在她对童年亲属关系的态度上有了新的改变,并且遇见了一位后来与之结婚的合适伴侣[1]179。

哲学咨询志在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广泛采用的苏格拉底问答法中包括了专注与倾听、沉默、重述、反应与表达、挑战、解释、自我表露,等等。哲学咨询试图让来访者把情绪翻译成语言,然后试图找到构成该情绪的认知。哲学咨询倾听也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来表达对对话主题的关注,确保来访者专注于谈话主题,而不是为了以倾听的姿态来赢得情感的共鸣。这些程序首先帮助病患了解到,他们是如何获得自我的概念的;接着,咨询者便可以与他们讨论,是否这个特别的自我概念是绝对的真,或者,是否他们也许可以希望选择或发现另一个自我的概念。因此咨询就是,做哲学的自我判断或自我检验的工作。对于只以心理分析与诊断的术语来思考自身的人而言,“去心理分析化”以及“去诊断化”是很有帮助的。在各种各样的弗洛伊德学派、荣格学派,以及阿德勒学派等心理治疗进路中,都假设了全人类都有的各种各样的情结。但我们却发现,弗洛伊德的伊蒂帕斯情结和伊蒂帕斯王所有的特殊的问题,也许跟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为达到对自我以及个人问题的了解而努力,为找出自己困难的解决办法而努力。哲学咨询可以为在这方面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技巧、知识和经验。

二、哲学践行的适用对象

然而,即使哲学咨询被认为在处理相关问题上是有效力的,但哲学咨询也并非可以处理所有人的相关问题。

用来决定哲学咨询是否有助于某位病人的标准在于,一个有效的咨询关系的建立。所谓有效的咨询关系,就是一个温暖且信任的个人关系,对于“患者”的保证与支持,接着是分享问题、具有同情的理解和共同意见的达成。然而,哲学咨询者Garfield和Bergin发现,有经验的咨询者尽管各自的哲学取向不同,但似乎在帮助病患上都有同样的功效。他们的结论是,在哲学咨询的过程中,上述的要素——不同形式的治疗与咨询的要素,比特定取向的疗法(哲学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病学等)的使用要来得重要。

加拿大哲学咨询师Peter B.Rabbe也认为,哲学咨询需对来访者关心,要对来访者采取尊重、接受、理解和真正的关心态度,但关心的焦点不是所谓的疾病,而是“关于来访者的”(on the client),是“帮助来访者审视自己的困难处境,借由充满同情心地分享这种处境”;是“意识到对文化、个人信念以及世界联系的态度的持续解释,一再解释的重要”,是“在积极聆听的、将复杂笼统的大问题划归为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小问题、指出不一致和矛盾以及其他推理错误,以及提供看待问题的多种视角、提供能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4]。美国当代精神医学界大师级人物欧文·亚龙也认为:咨询关系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联结纽带,是会谈双方情感和认知互动作用的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因素和成败的关键;离开咨询关系来谈什么咨询技术和咨询效果,只能是徒劳无功的。在许多咨询案例中,许多病人与心理治疗者彼此只是在互相玩游戏。正如反精神病学专家Ronald D.Laing所说:“他们在玩一场游戏,玩一场不像是在游戏的游戏。倘若我向他们表示了我所看到的他们的真实情况,我就破坏了规则,并受到他们的惩罚。我必须玩他们的游戏,而不是观看游戏。”[5]哲学咨询则不同:在哲学咨询里,可以告白、可以指称、可以直言不讳、可以下结论,由此能真正带来“对灵魂的关心”——哲学地检查来访者生活方式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另外,采用非医疗进路以及避免接受医学诊断的哲学咨询者们,需要作出判断:哪些“患者”是他们可以帮助的,哪些不行。哲学咨询的一个预设是,病人必须具备参与对话的能力。参与对话的能力是身心健康的表征。哲学咨询者没有能力帮助认识功能有重大障碍的人,或是在沟通上有严重问题的人——这些人无法理解一般常识的解释,无法回答简单的问题,或者根本不能透过日常语言来自我表达。对于这类人,哲学咨询也只有在医疗与心理治疗成功地介入之后,才能发挥功效。在Schuster的咨询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老人来做咨询,他不停地抱怨着,而且深陷在对过去的抱怨里。Schuster请他解释一下他所说的或是评论某些他所谈及的事,但他好像无法听别人说。很明显,我们无法用哲学的方式来帮助这个病人,在这里或许心理治疗者和专职医生才是这个患者最恰当的选择。

三、哲学践行的边界

哲学践行是一个新的哲学运用运动;通过哲学介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它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职业领域。哲学家借助于哲学资源帮助人们解决“思想问题”,哲学践行本身独立的价值无可置疑,哲学践行有其独立的实践价值。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哲学践行本身的局限性。

哲学践行有它预设的前提。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哲学践行能够发挥效力依赖于有效的咨询关系的构建。这是哲学践行的预设。潘天群教授给出了思想分析的预设:患者有健全的心灵[6]。思想分析是哲学践行的一个分支。患者有健全的心灵也是哲学践行能够进行的前提,这也是哲学践行所预设的。对于心灵不健全的人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哲学践行是无法解决的。哲学践行有其他隐含的前提,这些前提,需要我们去分析与发现。哲学践行的这些预设前提构成它的边界。

因此,每一种治疗的途径都有特定的用途,也有特定的局限。现实中的人们会受苦于诸如焦虑、沮丧、没有安全感与压力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不同的治疗方式可以相互补充。哲学践行(咨询)能够解决部分问题,然而它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

[1] 施密特·舒斯特.哲学咨询——咨商与心理治疗的另类途径[M].张绍乾,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2] David Rieff.Victims All?[M]//S.Sontag,R.Atwan.The Bsst Og American Essays.New York:Ticknor & Fields,1922:254.

[3] Thomas Szasz.Insanity:The Idea and Its Consquence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87:9-26.

[4] Peter B.Rabbe.Philosophical Couseling: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Praeger,2001:13.

[5] Ronald D.Laing.Knots[M].New York:Vintage,1972:1.

[6] 潘天群.分析何以能够治疗——思想分析的方法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3(5).

责任编辑:王荣江

B819

A

1007-8444(2014)05-0596-03

2014-01-28

杨征源(1985-),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逻辑哲学与思想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咨询者来访者心理治疗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