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4-04-09童志坚

关键词:信任资本主体

童志坚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

作为社会学界的共识,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一种资源,能在教育、经济活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德育作为系统性的教育活动,有必要树立科学而全面的资源观,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利用社会资本这一宝贵资源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科学的资源观强调的不只是如何利用资源问题,更主要的是如何培育和再造资源的问题”,[1]因而我们在充分利用已有社会资本服务于高校德育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不断地培育、生产大量能为德育所用的社会资本。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厘清,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 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内涵

社会资本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以布迪厄[2]、林南[3]、燕继荣[4]88等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将社会资本界定为一种资源;而波特[5]、朱国宏[6]等将其界定为一种能力;还有一些社会学家,如张其仔[7]、艾莫白[8]等学者则从网络结构的角度,将社会资本理解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学者们虽然对于社会资本的具体理解有所不同,但对于社会资本核心要素包含社会关系网络、信任、规范等内容是没有异议的。我们认为,将社会资本界定为“广泛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并能够被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自身目标的社会资源”[4]88是合适的;社会资本以社会资源形态而存在,它具有二重性,除了具有普通资源的有用特性外,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即还具有资本的增值特性。当前,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实践领域,人们普遍认识到社会资本可以在教育、经济、社会活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因而对社会资本的生成、利用等问题越来越重视。社会资本生成,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行为主体基于一定的目的,充分利用或者创造各种条件,培育、生产社会资本的行为过程,它是社会资本被运用到具体的目的性行为而产生效益的前提基础。

具体到高校德育领域,社会资本可以被理解为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参与到大学生德育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社会资源,具体可以表现为信任、社会关系、物质等。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德育水平提高中的积极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如何为高校德育生成足够的社会资本,就成为了德育主体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是德育教师、德育院系、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等德育主体为了汲取各种社会资源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培养思想与人性都优秀的大学生,创造或者利用各种条件培育、生产社会资本的行为,它是社会资本被运用到具体德育活动而产生一定效益的前提。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在高校德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我们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资本的大量生成。

二 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存在的问题分析

考察我国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现状,可以发现德育主体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虽然或多或少都会生成一定的德育社会资本,但也存在诸多影响和制约因素。具体的,我们可对我国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现状做如下的分析。

(一)高校德育主体生成社会资本的动力不足

社会资本生成的动力不足,在不同高校德育主体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德育教师往往表现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待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并习惯于固守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德育理论的传授与研究,不注重吸纳社会资源融入到德育活动过程;德育管理机构则不会安排专门的资金致力于社会资本的生成,更没有在制度层面构建促进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激励措施;社会资本生成动力的不足,在德育课程发展中还表现为课程缺乏足够的、来自于生活的新鲜养分,致使其滞后于社会发展现实,难以跟上社会步伐。

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德育学科、德育管理因素,也有人们主观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具体的,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当前高校德育是自上而下的体制,学科内容、教育方法、课时安排等已为上级主管部门所固定与规范,德育主体只需要按照既定的安排对学生施教即可,对于已有规定的突破并不被鼓励,因而德育主体能够自由发挥的余地比较有限,无需、也难以创新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德育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高校德育主体缺乏足够动力生成社会资本。(2)高校德育生存压力的缺失,也是德育主体生成社会资本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生存压力的缺失,主要有制度、课程设置、德育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因素:制度方面,高校主管部门、国家宣传部门对于高校德育在经费、人员保障等方面予以特别的照顾,德育主体无需担心人员、待遇等的裁减问题,这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保障条件,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部分高校德育主体怀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态,没有动力通过生成社会资本提高高校德育的水平。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德育为必修课,学生要完成大学学业就必须完成规定的德育课程,至于是否对课程感兴趣,能否在其中获得成长对课程开设本身并无影响,导致德育主体无动力汲取社会资源提升课程质量;效果评估方面,德育效果难以量化,而且德育没有学生就业、技能掌握等方面的压力,因而德育主体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难以有动力主动、积极态度去生成德育社会资本。(3)部分高校德育主体对社会资缺乏正确认识,以庸俗化的角度解读社会资本,将社会资本理解为拉关系、走后门,严重影响了德育主体生成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二)高校德育主体生成社会资本的质量不高

从社会资本的达高性、异质性和广泛性的角度看,现阶段高校德育主体生成的社会资本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达高性,即高校德育主体通过社会关系可以获取的最好资源;异质性即德育主体同一类型的社会关系资源中,最低与最高资源之间的幅度;而广泛性则可理解为不同社会关系资源的数量。美国学者林南[9]81-136认为社会资本实质为政治、经济、声誉三种类型的社会关系资源,并认为高质量的社会资本应当具有好的达高性、异质性与广泛性。

以上述理论来判断,我国高校德育主体社会资本生成的质量并不高,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达高性的角度来看,虽然高校德育能够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宣传部门的支持,但是无论在政治、经济、声誉等领域,所获得的高层次的支持,特别是学校高层的支持,还很难与专业发展所获得的支持相比较,因而所生成社会资本的达高性并不好。(2)从异质性的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德育主体社会资本生成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体现在高校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领域,将社会上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企业、名人故居、历史古迹、博物馆等开辟为德育实践基地,成为高校德育资源的一部分;二是体现在与直接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与资源支持。在这两个领域内,高校德育主体所生成的社会资本具有较强的同质性,难以汲取社会不同层次的资源满足德育发展的需要。(3)从广泛性的角度来看,高校德育主体生成社会资本的质量也是有所欠缺的。当前,能够为德育发展提供支持的社会关系资源类型非常少,主要集中在行政体系内部;市民、社区、校友、其他的政府非政府组织等较少参与到高校德育,因而当前生成的社会资本难以满足高校德育发展对不同类型资源的需求。

造成我国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质量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虽然为国家教育政策所特殊的保护,能够获得较多体制内的资源,但是就课程本身而言还不够接地气,较难汲取体制之外的资源来促进其发展。其次,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应以“汲取全社会资源”为德育所用为目标;但是纵观我国社会资本的生成,德育主体要么缺乏明确的社会资本生成目标,要么社会资本生成目标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主体不明确生成社会资本的目的与意义何在,这些都制约了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质量。再次,众多高校德育主体在生成社会资本的问题上缺乏理论指导,致使其难以有意识的、主动的考虑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问题,无法对社会资本生成做出长远、系统的规划。最后,社会资本生成的责任意识缺失,也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质量。当前的德育主体是多元的,学生德育的途径也是多样的,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德育理论教育及其组织的社会实践工作;但究竟谁应当担负起社会资本的生成、特别是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责任,责任之间应当如何分配,现有关于德育的文件中,没有关于相关的规定。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社会资本生成的质量,使之无法具有好的达高性、异质性与广泛性。

(三)社会信任的缺失影响了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

信任是基于模糊的内在判断而形成的对他人的信心,是社会网络关系主体互惠行为的基础。信任对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有巨大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各类主体的相互信任程度,对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具有内在决定性。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福山认为,“社会资本是由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10]30在信任缺失的情况下,社会关系者难以为高校德育提供资源,社会资本也就难以生成。信任影响高校德育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并进而影响社会资本生成的数量与质量。德育社会关系网络是基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才可能得以形成,没有信任就没有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主体间的信任程度如何,“决定着个人或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存量,影响着个人和组织从事互惠互利集体行为的能力”;[11]93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数量及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德育关系网络主体之间信任状况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信任状况并不容乐观,影响到了人们对高校德育的信任。从大环境的角度看,我国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人们的利益与观念多元,社会矛盾多发,对社会不同主体之间信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信任成为了社会的稀缺资源;从小环境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个性独立、不迷信权威等时代特征,而德育课程却带有某种程度的权威性、政治性特点,因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对德育教师的信赖关系较难建立,信任也是稀缺的资源。在大环境、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高校德育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不仅社会关系主体与高校德育主体间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就是高校内部的各种主体,譬如行政部门、院系、专业教师、学生对德育的价值也多抱有不信任、甚至怀疑态度。信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不同主体之间合作、互惠的行为,制约了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的数量及质量。因而,如何构建高校德育与其他关系主体信任关系,是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所面临的核心、关键性问题。

三 促进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策略

审视现阶段我国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现状,与理想状况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既与我国高校德育体制有密切联系,也与我国现有的社会信任状况、人们的认识水平,乃至与德育主体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关系。未来,我国高校德育主体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指导,采取一定的策略促进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

(一)树立正确的社会资本生成目标

针对当前目标模糊的现状,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应首先明确以汲取“全社会的资源”为目标导向。高校德育虽然有国家行政资源、学校资源的投入与支持,但是这些资源同质性强,在缺失其他社会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依然难以满足学生德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德育需要“改变资源利用范式,从整个社会范围去寻求资源,建立起开放、多元、灵活的资源整合机制”,[12]树立起“社会资源观”,不仅要从现有的教育体制内争取各种资源,还应当向全社会要资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生成应当以汲取全社会的资源为德育服务为目标;具体的,所要汲取的全社会资源,不仅仅包括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等有形的、传统的资源,还包括信任、地位、声誉、社会关系网络等无形资源,这些都是高校德育生存与发展所缺一不可的。

林南认为,高质量的经济、政治、声誉三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应具有好的达高性、异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9]81-136将该理论应用于分析“汲取全社会资源”这一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目标,我们可以发现,重点促进具有最好达高性、异质性和广泛性的经济、政治、声誉三种类型社会资本的生成,能帮助我们把握社会资本生成的核心内容,更好地实现社会资本生成目标。

首先,达高性作为通过社会关系能获取的最好的资源,体现的是社会资本的质量;促进这类资源的获得,意味着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最好的资源为高校德育发展创造条件,是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核心要务。将达高性用于指导社会资本的生成,则经济上应当尽力争取获得的最富裕捐助者的支持,争取获得最充足的资金来源;政治上德育主体应尽量与高级别的官员、高级别的政府部门接触并建立社会网络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声誉上高校德育应当努力获取高级别、高层次、能让人产生毫无保留信赖的荣誉。

其次,异质性是主体基于其位置所能接触到的最高与最低资源之间的幅度,体现的是社会资本的层级问题;高校德育主体生成社会资本越是具有异质性,意味着高校德育发展过程中越是能得到社会各个阶层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支持,越能汲取不同层次、不同质量的资源,其发展也更有张力。将异质性用于指导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则经济领域不仅要争取国家拨款与社会的大额捐助等高层次高质量的资金来源,还需要社会广大民众“举手之劳”之类的简单支持;权力领域不仅要争取高层次政府、领导对高校德育的关注与支持,同时也需要争取学校内部其他行政部门的支持;声誉领域要争取来自于不同层级的承认与表彰,既需要国家层次的荣誉,也需要省、市、乃至高校内部的表彰与承认。

再次,广泛性是主体所能接触到的不同位置社会关系资源的数量,主要体现的是社会资本来源的广泛程度问题。促进具有良好广泛性社会资本的生成,是高校德育获取多种多样资源,满足其全方位发展的需要。将广泛性应用于指导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则在经济领域,德育主体应当努力争取不同类型主体的资金支持,不仅要重视官方的资金来源,而且要争取获得个人、企业、公益组织等民间的资金支持;在政治领域,高校德育除了争取各个层级教育主管部门、宣传部门与学校内部的权力支持外,还应当争取国家的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如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争取旅游部门的支持,德育科研建设可以争取科技部门的支持等;在声誉领域,不仅要争取获得来自于国家、学校权力部门的荣誉,还应当争取来自于企业、公益组织、其他类型组织的荣誉,甚至于应当争取普通老百姓的口碑。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生成的目标是“汲取全社会资源”为德育所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资本生成既要全面,也要有所侧重。社会资本达高性、异质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为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指明了重点;在社会资本生成受到经济条件、人力条件、时空条件等现实情况限制的情况下,要最大程度地实现“汲取全社会的资源”为德育所用的目标,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应以获取具有最好达高性、异质性和广泛性的资源为重点。

(二)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网络的生成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关系网络是主体基于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作为学术界的共识,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布迪厄[13]认为,社会资本作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就其位置而言,潜藏在或者说“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则认为,“个人和组织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特征直接决定着其所占有的社会资本的存量”。[11]64可以看出,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载体,社会资本存在于其中并为其所制约;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社会资本存在的先决条件,它在诸多方面影响社会资本的生成。

具体到高校德育社会资本而言,生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关系网络是德育主体资源得以交换并蜕变为社会资本的场所,决定了德育社会资本能否生成。德育机构、教育行政机构等组织及个人,正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这一载体,交换物质、信息、情感等德育资源;这些资源并不能自发地成为资本,只有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为德育所用,参与思想道德生产的时候,才能成为德育社会资本;离开社会关系网络这一载体,就不能生产社会资本,也就不会存在社会资本。其二,社会关系网络质量决定了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质量。社会关系网络成员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因素,很大程度决定了其成员所拥有的资源数量与质量,是社会关系网络质量的最直观表现。高质量的社会关系网络,所拥有及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源就越多,质量就越好,它直接决定了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数量与质量。其三,社会关系网络的广泛程度,对德育社会资本生成也有重要影响。社会关系网络越广泛,所能调动的资源也就越多,可以生成的社会资本也就越多。“社会资源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要超过个人资源”,[9]42-58因此,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数量,不仅取决于德育主体自身资源的多寡,更多地取决于德育主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广泛程度。综上所述,充分调动各方关系,注重社会关系网络建设,是德育主体促进社会资本生成的必然选择。在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过程中,德育主体应充分考虑各方因素,坚持一定的原则与策略。

首先,要明确何谓良好社会关系网络,这是进行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基础。现实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对“良好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界定,但“社会学家和组织理论学者认为,最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应该是符合个人的目标和情况的那一种”,[11]81也就是说,与学生个体德育目标和情况相符、与高校德育目标和现状相符的,即为最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各高校的德育主体在构建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时,应因地制宜,综合学生状况、高校状况、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状况,找到社会网络关系构建的切入点和契合点,以主动的态度和行动促进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生成。

其次,德育主体要强化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意识。一直以来,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的“高校大德育”格局没有建立起来,我国高校德育领域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就是认为德育是学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事情,最多与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有一定关系,所谓的“社会关系”,对于德育而言并没有其确实的必要性。然而,随着高校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大学与外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组织、家庭、其他社会人员更多地参与到了高校德育的过程中。因此,因此德育主体有必要强化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意识,采取主动措施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充分发挥不同社会主体的长处,调动他们的资源投入到德育当中。

再次,重视核心性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所谓核心性社会关系网络,即对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社会组织与人员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组织和人员往往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多的高质量社会资源、较强的社会资源支配能力,能为高校德育提供所需要的发展资源。譬如,学校的校长就是核心性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人员,因为他有能力调动众多的学校内部、乃至社会的资源,对德育在学校的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学校的德育机构应当主动和校长沟通并搞好关系,让校长了解大学德育的规律、资金、困难等状况,争取获得来自于学校高层的更多支持。实际上,核心性社会关系网络的质量如何,从根本性决定了德育社会关系网络的质量以及社会资本生成的质量,因而和核心性关系主体搞好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充分调动社会关系网络中“强关系者”与“弱关系者”对于德育的支持,也是构建良好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策略。高校德育中的“强关系者”,主要包括主管部门、宣传部门、与德育教师有密切联系的组织与个人等,虽然他们支持高校德育的意愿在程度上会有所差别,但通常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高校德育提供各种资源。高校德育中的“弱关系者”,则主要包括与高校德育无直接联系的民众、不直接相关的组织、高校教师的普通熟人等,为高校德育提供各种资源支持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对较弱。对于强弱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主体,虽然两者对于支持与帮助高校德育的意愿会有所不同,但都应加以重视与利用;对于强关系者,虽然他们支持高校德育的积极性较强,但在实践中,德育主体也应主动出击,积极联系与沟通;对于弱关系者,虽然他们支持高校德育的意愿较弱,但也要调动其积极性,尽量加以利用,“因为弱关系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桥梁”,[11]83与高校德育体制内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对其充分利用往往会出现“弱关系”强力量的情形,达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三)采取合适的信任建设策略

信任是高校社会资本生成机制,[11]92没有信任,就没有社会关系网络,就不可能生成社会资本。“信任是一种稀缺物品:它能够自然地产生也很容易被破坏;它能够通过坚定地采用开放而且诚实的方式而形成”,[14]因而高校德育要通过获得社会的信任来促进社会资本的生成,就应以开放和诚实的方式加强对外交流,持之以恒地进行自身建设,采取合适的信任建设策略。

首先,要重视高校德育自身的信任建设。高校德育不同要素之间只有实现内部信任,社会关系主体才可能认同与信赖高校德育,与高校德育结成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为其提供各种资源;因此,高校德育必须要加强内部的信任建设,一是,加强高校德育系统内部,特别是学生对于德育课程的信任教育。高校德育是一个系统,涉及学生处、心理咨询机构、辅导员,乃至专业课教师等不同的部门与人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往往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现实的情况是,部分机构和人员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功利思想影响等因素,对于高校德育课程缺乏信任感乃至贬低课程的意义,这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学生对于高校德育课程的信任。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基于自身的错误认识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德育的认识存在偏颇,无法从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高校德育课程的意义,因而也难以从内心建立起对高校德育课程的信赖。因此,要解决高校德育自身信任建设问题,首先要对包括学生在内的高校德育相关主体加强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对于高校德育课程的信任。二是,德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相互信赖的关系。德育的实效与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在现实中,很多高校德育大班上课,教师与学生缺乏联系沟通,难以建立起紧密的师生关系,甚至会出现教师抱怨学生不重视课程,学生不信任教师并进而否定课程的状况。因而,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加强高校德育内部信任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次,高校德育机构要主动与社会关系人建立信任关系。虽然近年来实践育人的理念在逐步的落实,高校德育在更多地走出去;但是就现实而言,高校德育依然是相对封闭的体系,与外界社会关系的信息、资源互动并不频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主体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实现对高校德育的渗入;高校德育机构有必要主动出击,与这些社会关系主体构建起信任与合作关系,积极利用这些社会关系资源为高校德育服务。张维迎[15]认为,当代社会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会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基于制度与信誉的信任;社会学家福山也认为,“信任可以在一个有行为规范的、诚实而合作的群体中产生,它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群体成员的素质”。[10]30因此,要构筑高校德育机构与社会关系人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充分发挥现阶段高校德育制度化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高校德育制度,加强规范性建设,维护好高校德育的信誉,为社会关系人与高校德育机构的合作提供稳定而良好的预期;另外,还可以发挥学生群体人数多,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利用社会关系人基于对学生群体较高素质印象形成的信任,同样有助于高校德育广泛信赖关系的建立。

再次,高校德育应致力于社会信任建设,为学生思想进步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多元,人们不同的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着剧烈的碰撞,社会信任赖以建立的社会共识、制度及机制却没有健全;因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整个社会的信任状况并不乐观,迫切地需要高校德育对于社会的信任建设有所贡献。而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德育依然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重教材、重课堂,轻实践,没有让德育真正走向社会,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对整个社会信任塑造的贡献甚少。高校德育应当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以回应时代的需求,凭借自身良好的社会声望,较高的社会地位,较为健全的德育机制,将高校德育与社会信任建设融合起来,参与到信任社会的塑造中,为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社会信任机制。

(四)为高校德育争取较好的社会地位

高校德育的社会地位是指高校德育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或者说所拥有的声望或地位,它是影响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身份地位影响其声望,并进而影响其获取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象征资本的能力;与此类似,美国社会学家林南[9]81-136也认为,拥有良好社会地位的人,在获取和动员那些拥有优质资源的社会关系上具有优势。将上述理论应用于分析高校德育可知,高校德育如果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拥有较好的地位、身份与声望,则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生成;反之,如果高校德育名声不佳,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地位低下,得不到学校与社会的重视,其生成社会资本的能力也就较弱。因此,高校德育要生成数量众多、质量优异的社会资本,有必争取良好的社会声望、较高的社会地位。

首先,加强高校德育的形象建设。当前,学生及社会民众对高校德育普遍存在较为刻板、政治脸谱化的印象,这固然有人们误解的成分,但也有高校德育自身的因素。虽然,高校德育服务于政治并无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活动开展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不鼓励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探索,侧重于道德与政治理论的灌输,强调对社会的正面宣传,对社会的敏感问题选择视而不见,难免给人刻板与政治脸谱化的形象。要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从高校德育自身做起,加强形象建设,一方面要帮助人们充分认识高校德育的丰富内涵,创新德育的教育方式,摆脱以往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要让高校德育接地气,把学生的思想问题、专业学习问题、身边的社会问题、国家的现实问题等,与德育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摆脱对德育的政治脸谱化印象。只有这样,高校德育才能重塑其在学生、学校内部乃至全社会中的形象,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声望。

其次,帮助人们深入认识德育所具有的价值,为获取体制强力、稳定的支持奠定思想基础。位置的获得在很多时候还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价值判断,因此高校德育要想在社会结构中获得好的位置,并有较好的社会声望,必须建立在人们对它价值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高校德育应当通过各种形式,让全社会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作用。实践中,党、国家、省市层面出台了关于高校德育方方面面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说对于高校德育重大作用的认识是很到位的;但是,很多高校在落实这些规范性文件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德育在部分高校依然有被边缘化的迹象。因此,高校德育部门除了争取政策层面的支持外,还要和方方面面、特别是学校领导做好沟通,帮助他们充分认识高校德育的价值,在学校内部为德育争取较高的地位,并把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再次,加强高校德育课程改革。高校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声誉,除了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外,还与德育课程自身的内容、质量、科目设置、德育效果评估、教师的积极性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因而有必要针对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具体而言,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为德育教师创造培训、轮岗、深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其知识更新,帮助其克服职业倦怠,保持其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二是,应对德育课程的内容与传授方式进行改革,课程不仅要重视思想与政治理论传授,还应当尝试把德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促进专业学习与德育内容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三是,完善德育教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在保障德育教师基本权利的同时,重点完善激励机制,打破现有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德育越来越多的将社会各种资源纳入到德育体系当中,逐步摆脱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与共识。探讨我国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不仅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难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德育发展潮流与共识的有力回应。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应当进一步利用好社会资本生成这一理论工具,在社会学理论视域下反思高校德育在资源利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为高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可以预见,将来我国高校德育领域将会摆脱当前对社会资本利用的无意识状态,逐步过渡到主动生成社会资本,充分调动与整合全社会资源为高校德育服务的状态。

[1]钱晓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江苏高教,2013(4):111.

[2]Bourdieu P..The Forms of Capital[M]∥John Richards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1985:241.

[3]Lin N..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Inc.,1982:131.

[4]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Portes A..Economic Soci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A Conceptual Overview[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1-36.

[6]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4.

[7]张其仔.社会资本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73.

[8]Emirbayer M. ,Goodwin J..Network Analysis,Culture,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4(99):1411-1454.

[9]Lin 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0]〔美〕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1]孙士杰.学校社会资本生产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2]俞位增,朱芝洲.合纵建横: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根本改变——基于“虚拟资源观”视角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80.

[13]〔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14]〔英〕萨利·毕培,杰里米·克迪.信任——企业和个人成功的基础[M].周海琴,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15]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6-9.

猜你喜欢

信任资本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VR 资本之路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信任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