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裴斯泰洛齐的早教思想及启示

2014-04-09邓三英姚少怀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裴氏母亲儿童

邓三英,姚少怀

(1.怀化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怀化418008;2.湖南师范大学 教科院,湖南 长沙410081)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教育改革家和实验家。他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的教育改革实验和“爱”的教育、要素教育等教育思想,而作为儿童早期教育奠基人一面的裴斯泰洛齐却鲜为人知。裴斯泰洛齐一生的教育实践,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幼小儿童。他最早的教育实践可追溯到对儿子让雅克的培养。他根据卢梭的方法对儿子作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并由此发现了卢梭教育方法的不足之处[1]。裴氏一生中最重要的历时8年的新庄“贫儿之家”的教育实验,其教育对象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和弃儿”[1];他的重要理论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也是借葛笃德之口和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他的早期教育观点和理想。裴氏自身也是良好早期教育的得益者。循着裴斯泰洛齐的足迹,研读着他的作品,发现历经200多年的发展,他的早教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当前的学前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爱”孩子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成功前提

1.“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终其一生践行着对人类对教育的爱,他指出 “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2]。人们把裴氏在教育实践中和教育理论中表达出的这种 “爱”的情愫称为“爱”的教育。裴斯泰洛齐 “爱”的教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教育者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基于一种历史使命感和对教育的热爱去 “真诚的、全身心的、无保留的关心与热爱”[3]学生。爱教育与爱孩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所以对孩子的发展充满信心,“我断定我的热情将如春天的太阳使冰冻的大地苏醒那样迅速地改变我的孩子的状况”[4];因为爱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生病时,我在他身边;他们健康的时候,我也在他们身边”[4],所以才更加感觉自己从事的这个工作的伟大。第二层意思是指教育者在实施爱的“奉献”后,使孩子“改掉不良习气,学会自尊自爱”,将 “爱的情感转移到他人身上,释放出爱”[3]。爱的教育不是教育者一味地去爱孩子,孩子一味地去索取爱,它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和教育孩子去爱他人、爱社会,释放爱。

裴斯泰洛齐 “爱”的教育的思想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教育需要爱。正如夏 尊先生在翻译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池之所以为池重要的元素是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5]。幼儿教师如缺乏对孩子的情和爱,就会像浙江温岭的女幼师颜某一样,对孩子 “耳提面命”,将孩子的耳朵高高离地提起,当做 “好玩”。正因为这样,所以我国早在2011年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里就强调 “师德为先”,教师应该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2.“爱”的教育的实施方法 裴斯泰洛齐 “爱”

的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他为了新庄“贫儿之家”的儿童千金散尽,一贫如洗,还得不时地低三下四向富人募捐,他说 “我为了让乞儿们活得像个人样,我自己却变成了乞丐”[6]。裴氏 “爱”的教育有四个步骤。首先爱母亲。孩子来到世上首先接触的是母亲,母亲出于本能对他的哺育和保护,满足他的欲望,就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孩子“感到惊奇、恐惧”,大哭时,“母亲紧紧地抱着他,抚爱他,转移他的注意”,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种上“信任”的种子;“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母亲总是急切地走到摇篮边。他感到饥饿的时候,母亲在他身边;他口渴的时候,她就给他喝水……”[4]这样感激的种子就在他心里发展起来了。对母亲的信任、感激就交织和发展成对母亲的爱。其次由爱母亲到爱兄弟姐妹;再次发展到爱周围邻居;最后到爱社会、爱全人类。

爱的生成和发展有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一个连母亲都不爱的孩子,奢望他去爱别人?正因为有人在孩提时代没学会爱自己的双亲,爱自己身边人,才会出现现在媒体频频报道的中学生或大学生的杀母案、杀师案和杀同窗室友的案件。爱需要引导和教育,“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的家庭中”[7]。假如你要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会尊重老人和残疾儿童,最好的办法是带他们去敬老院和孤儿院参观一下,回来以后他们内心就会由衷地升起对老人和残疾儿童的爱和尊重。笔者有次和5岁的儿子看湖南电视剧频道的《心得乐超市》,当儿子看到电视里的孩子,父亲卧病在床,爷爷奶奶弱智,母亲辛劳持家,一家艰难度日的情景时,突然问 “妈妈你今天累吗?我帮你按摩一下吧!”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爱”是在成人的教育、引导和有“体验”的情景中产生的。

二、重视家庭作为孩子早期教育第一场所的作用,学校教育家庭化

1.母亲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裴斯泰洛齐看来 “妇女比任何男人都要伟大”[8],“母亲是异常伟大的教师,她最了解儿童、热爱儿童,母亲的作为最能表现教育的意义及成效。”[3]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描绘的葛笃德就是一个 “能干、善良、乐善好施、嫉恶如仇”的母亲形象。她的这些优良的品质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而且她还主动地去教育镇上的孩子。裴斯泰洛齐自身的成长也受母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他5岁丧父,从小在勤俭的母亲和忠诚的女仆巴贝丽的教育下长大。“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女性的、充满爱的环境中,这对于他今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1]裴氏 “常与其当牧师的祖父去探望穷苦人家。富家儿童与穷苦人之间巨大差异,使他对穷人抱有深切的同情。从此,拯救沉沦中的穷苦人,使他们恢复人的尊严,就成了裴斯泰洛齐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1]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人的一生中,没有哪个阶段像幼儿阶段那样依赖于家庭。父母是幼儿的首任老师。从古至今在家庭里,母亲天然地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因此,母亲的文化和道德等素质对幼儿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生活在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家庭中的幼儿一般情绪比较稳定,性格活泼开朗;反之,易形成闭锁、自卑心理或攻击性人格。

2.学校教育家庭化 裴斯泰洛齐提倡学校教育家庭化,他认为“如果公共教育对人类有任何真正价值的话,它必须模仿家庭教育的优点。”[4]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裴氏描述葛笃德在家里教镇上的孩子纺纱、识字,少尉(镇上学校的校长)看到后说:“我们要追求的东西,这位大嫂已经实现了,并且完成得很出色。我们所追求的理想中的学校,其实就在她的屋子里啦!”[4]在家庭化的学校里,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充满了仁爱。裴斯泰洛齐自己对待孩子就像一位慈父一样,他从早到晚和孩子在一起,“供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和孩子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和孩子分享着食物和饮料,把他们当作家人和朋友。

幼儿园这个名称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来的,意为幼儿的“花园”或“乐园”,幼儿象征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儿像花草一样柔弱,教师需要像园丁一样对他们进行呵护和照顾。幼儿园和其他任何学年段的学校不一样,它除了像学校更像 “家”。幼儿的一日三餐,吃喝拉撒都在那里,他们除了有智力发展的任务外,他们更多的还有社会性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在幼儿园里,老师更像父母,他们对孩子除了有教育任务外还有 “保育”的任务。他们每一天都和孩子朝夕相处,他们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喜欢吃什么、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们除了教给孩子知识及如何与小朋友相处,还要教他们怎么拿碗、拿筷子,怎么擦屁股,事无巨细。据笔者所知,有所幼儿园的小朋友就亲昵地称自己园里的老师为“妈妈”。事实证明,幼儿园只有像家一样温馨,孩子才喜欢高高兴兴地上学;幼儿园的老师只有像妈妈一样细心、温暖才能教育好孩子。

三、给予孩子一种全面和谐的早期教育,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

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和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论影响,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要依照自然法则努力使“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4]得到和谐发展。这就是裴斯泰洛齐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裴氏的和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内容。德育是各育之首,主要是促进儿童“心灵”(Heart)的发展。德育的最基本要素是培养儿童对母亲的爱,由爱母亲到爱周围邻人及对整个世界的博爱,从而使儿童的“心灵”得到完满发展。其次,智育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儿童的“头脑”(Head)发展,智育的基本要素就是数、形、词,对儿童的教学应该从数、形、词这三个基本点进行,即“教学艺术首先要用来培养基本的计算能力、测量能力和说话能力”[9],从这三个要素入手,使儿童的“头脑”得到完满发展。再次,体育主要是促进儿童“手”(Hand)的发展,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的活动,从简单的关节活动到四肢活动,再到基本的动作训练,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而使“手”的能力得到完满发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一直在注重德育或是智育之间摇摆,往往非此即彼,从未达到过和谐平衡[10]。而今的中国,逐渐由智育中心取代德育中心。幼儿教育 “小学化”,对儿童的认知潜能过度开发,忽视情感、意志、品格的陶冶和体能的发展。为了 “头脑”的发展,牺牲了 “心灵”和“手”的发展。裴氏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无疑对我们如何克服早期教育中的偏弊具有指导意义,使人们重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面简称《指南》)。《指南》提出 “以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并“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例如在社会领域,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是关心尊重他人。跟裴氏的要素理论很一致,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首先从孩子 “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到 “礼貌对待老年人”再到主动关心周围人。

四、顺应国家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重视农村学前教育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活动起点和重心都在农村,裴氏的教育对象主要是生活在农村的贫苦儿童。他认为天然地适合农村孩子的是生活教育和劳动教育。他说:“生活教育的原则对于富人阶级来说,比起穷人阶级更少使用。穷人阶级的儿童从摇篮时起就实行着生活所需要的机械式计划。”[9]

裴氏在教育实践中也一直在贯彻着生活教育的原则。他很少跟儿童解释,他既不向他们谈道德,也不对他们讲宗教。他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当他们吵闹的时候,我要他们自己去判断: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学习?”在他们安静的时候,“我常常对他们说:‘你们想想,你们这样安静了,不比你们吵闹更好和更合理吗?’”[4]同时,裴斯泰洛齐还非常强调劳动教育,他相信劳动不仅能增强孩子身体的力量,还有利于孩子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他每次的教育实践都是通过园艺、纺织、烹调、种植和耕作边让孩子参加生产劳动边教给孩子知识。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裴氏描写了为贫民子弟所开办的一所学校的情形:儿童在学校里除从事纺织外,还从事农业劳动。每个儿童有三个苗床,最善于利用苗床的儿童就受到奖赏;儿童还要学习畜牧及饲养家禽方面的知识,学习对亚麻和羊毛进行加工,熟识乡村里最好的农场和手工业作坊;有时还到钟表厂里看工匠们做工。

最近几年,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的教育在我国也越来越受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孩子的生活世界的现象还较为严重。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孩子认识 “美人蕉”的时候,宁愿在黑板上画一朵美人蕉,却不带孩子去观察去触摸就长在学校操场边的美人蕉。结果当听完课的老师指着长在操场边上的“美人蕉”问孩子这是什么的时候,孩子说 “不认识,好像在哪见过。”教学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没有意义。生活指我们个人与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又具体的环境。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1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因此,“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11]农村是一个最好的生活场所,农村孩子的教育是最方便、最应该回归生活的。

[1]刘传德.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杨汉麟.论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及其现实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 尊译.上海:开明书店,1948.

[6]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修订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7][美]詹姆斯·多伯森.论家政——施爱与管教的艺术[M].陈刚,等译.西安:译林出版社,1988.

[8]夏之莲.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瑞士]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杨汉麟.教育的现实诉求——呼唤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11]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裴氏母亲儿童
以中华裴氏家风家教馆为载体着力推进“不想腐”体系建设
给母亲的信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薪火相传惟家风
——浅谈河东裴氏家族的家风传承
裴氏升血颗粒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