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炎帝崇拜与精神家园

2014-04-09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神农氏新石器炎帝

(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411105)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现在海内外华人自称 “炎黄子孙”,可见人们把炎帝当作始祖崇拜。这就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与精神家园建设密切相关,炎帝崇拜也是如此。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

一、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关于炎帝的传说比较早,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至晚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国语·晋语四·重耳婚媾怀赢》载司空季子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世本·氏姓篇》亦曰:“炎帝,姜姓。”所谓少典氏,就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缺乏典籍的时代。现在发现的最早文字只有4000 多年的历史,如丁公陶文等。据此推测,炎帝、黄帝生活的时代大约在五千年以前。

古代文献往往把炎帝称为“神农氏”。《世本·帝系篇》曰:“炎帝,神农氏。”宋仲子注曰:“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为什么把炎帝称为神农氏呢?《汉书》卷21下《律历志》曰:“炎帝,……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该书卷20《古今人表》曰:“炎帝神农氏。”张晏注曰:“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炎帝发明了耒耜,指导人们耕种,所以被称为“神农氏”。神农氏代表一个时代,即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易经·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包牺氏”即伏羲氏。佃,打猎。渔,捕鱼。东汉王符撰《潜夫论·五德志》曰:“有神龙首出常羊,感 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从这些材料来看,伏羲氏所处的时代是以渔猎生产为主的时代,这是指旧石器时代;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这是指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黄帝至尧舜时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炎帝神农氏存在的时间很长。当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较多的剩余产品以后,社会矛盾不可调和,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中国社会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这条材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存在时间只有八代,共五百三十年。有些文献所载炎帝神农氏存在时间长得多。战国时期鲁国尸佼撰《尸子》曰:“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岂每世贤哉?牧民易也。”这条材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存在时间为七十世。如果按每代20年计算,则有1400年;如果以每代30年计算,则有2100年。《吕氏春秋》卷17《审分览·慎势》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这条材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存在时间为十七世。该书成书时间晚于《尸子》,“十七世”可能为“七十世”之笔误。究竟存在时间为多少?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了,可能有几千年吧!

《史记》卷1《五帝本纪》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从这个记载来看,炎帝神农氏衰落以后,黄帝轩辕氏取而代之,拥有军队,建立了国家,成为中原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从中亦可看出,炎帝神农氏存在的时间很长,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分别是两个时代的代表人物。现在海内外华人自称 “炎黄子孙”,把炎帝和黄帝当作中华民族的始祖,其依据就在于此。

二、炎帝是原始农业文明的开创者

前文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炎帝神农氏所属时代进行了探讨。笔者认定炎帝神农氏所属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黄帝至尧舜时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相继产生。

一万多年前,中国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以原始农业的出现作为重要标志的。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吊捅环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等。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两万年前的陶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一万八千年前的陶器[1]。玉蟾岩遗址和吊捅环遗址均发现了稻谷、陶器、玉器、骨器等[2]。南庄头遗址也发现了陶器、石器等[3]。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都至少已经有了10000年左右的历史。原始饲养业出现时间虽然晚一些,但也至少有了8000多年的历史[4]。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至少有七、八千处,遍布全国。这些遗址一般位于河流沿岸的一、二级阶地和依山傍水的丘陵岗阜。当时人们主要使用经过磨制的石耜、石虎、石锄、石镰、石刀、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进行耕作和加工,原始农业逐渐发展起来。有石耜则必定有木耜,而且木耜必定早于石耜出现。只是由于年代太久,木耜无法保存下来。

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查海文化、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等类型。当时这里的人们种植了粟、黍、大豆等农作物,饲养了猪、牛、羊等家畜。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等类型。当时这里的农作物有粟、黍、稷等粮食作物,还有蔬菜和麻类。饲养的家畜和家禽有猪、狗、牛、羊、马、鸡等。后来所谓的“六畜”,这时都已经齐全。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类型。当时这里的人们种植了水稻、芝麻、蚕豆等农作物,饲养了牛、羊、猪、狗、鸡等家畜和家禽。

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石峡等类型。当时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稻作农业,渔猎和采集仍占一定地位。

总之,在新石器时代,全国各地都先后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主要分布于辽河、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流域,其中尤以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原始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非常优越,这一地区原始农业发展较快,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农业区。在裴李岗——磁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农业生产进入了锄耕农业阶段。龙山文化时期,又发展到了犁耕农业阶段。原始农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大约五千年前,这里出现了城市。现在中原地区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城市遗址是河南郑州的所谓黄帝城[5]。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

原始农业与火的关系非常密切。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6]关于人工火的发明,《韩非子·五蠹篇》有过这样一段论述:“上古之世……民食果 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燧人氏是旧石器时代发明人工取火的代表人物,他采用钻燧取火的办法发明了人工火,这是一项重大发明,使人们在取火方面摆脱了对自然界的依赖,获得了一种支配自然界的技术,使食物由生变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增强了人们的体质,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新石器时代,火的作用就更大了。不仅人们日常饮食、取暖御寒、防御野兽等离不开火,而且很多生产活动也离不开火。原始农业开荒造田、杀虫施肥等需要利用火,制陶业更是离不开火。炎帝神农氏又被称为“列山氏”,其道理就在于此。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有很多重要发明,如谷物种植、农具制作、陶器烧制等。很多人为此作出了贡献。人们把这些功劳都归到炎帝身上,尊称其为“神农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语曰:“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这句话不仅透露了原始农业与火的密切关系,而且反映了炎帝对于原始农业的巨大贡献。

从文献记载来看,炎帝对于原始农业文明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明耒耜,教民耕种。

前引《易经·系辞下》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管子·形势解》曰:“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耒耜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农具。《农书·耒耜门》曰:“昔神农作耒耜,以教天下,后世因之。佃作之具虽多,皆以耒耜为始。”可见,耒耜对于发展原始农业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从炎帝神农氏发明耒耜、教民耕种以后,原始农业就开始了。

第二,发明陶器。

唐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卷11 引《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使用非常广泛,既用作生产工具,又用作生活器具。陶器的出现也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人们把发明陶器的功劳也归到炎帝神农氏的名下。

第三,发明弓箭。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曰:“于是神农、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弓箭是捕获禽兽的重要武器,是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就。人们把发明弓箭的功劳也归到炎帝神农氏的名下。

第四,发明历法。

晋杨泉撰《物理论》曰:“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晋书》17《律历中》曰:“逮乎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炎帝神农氏发明了历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方便。

第五,发明医药。

《越绝书》卷8《越绝外传记越地传》曰:“神农尝百草、水土甘苦。”《淮南子》卷19《修务训》曰:“古者,民茹草饮水,……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 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医药的发明者也是炎帝神农氏。

第六,发明市场。

《易经·系辞下》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通典》卷8《食货八·钱币上》曰:“自神农列 于国,以聚货帛。日中为市,以交有无。”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引《古史考》曰:“神农作市。”正是由于炎帝神农氏发明了市场,才有了商业贸易活动。

第七,发明乐器。

《世本·作篇》曰:“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神农作瑟。”桓谭《新论·琴道》曰:“琴,神农造也。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正是由于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琴、瑟等乐器,音乐才得以发展起来。

第八,发明六十四卦。

《三国志》卷4《魏书四·三少帝》引淳于俊语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帝王世纪》曰:“庖羲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谓之《周易》。”可见,炎帝神农氏对于《易经》的形成也有过重要贡献。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古人几乎把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创造都归到炎帝神农氏的名下。可见,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开拓者。

显然,这么多发明、创造决不可能仅仅是某个人的功劳。很多人为此作出了贡献,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大约有数千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多人为此作出了贡献,当时又没有文字记载下来,后来人们怎么说得清楚呢?于是,人们把这些功劳都说成是炎帝神农氏的。“炎帝神农氏”并非仅仅指某个人,而是指为这些发明、创造作出贡献的所有杰出先民。古代文献记载炎帝活动的地区很多,很可能与此直接相关。例如,前引《国语·晋语四》载司空季子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条材料说炎帝是在姜水流域发展、壮大起来的。《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继无怀氏后,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炎帝。”这条材料说炎帝兴起于烈山,建都于陈。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炎帝传说。现在,湖北随州、湖北神农架、湖南炎陵、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山西高平等四省六地争夺炎帝故里,其原因就在于此。

三、炎帝陵的认定及其祭祀活动

战国晚期楚国诗人屈原《远游》曰:“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炎神,一般释为炎帝;南疑,位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境内的九疑山。据此可知,当时中原地区人们认为炎帝就在九疑山以北、离九疑山不远的地方。这段话大致划出了炎帝所在的地域范围。

战国秦汉时期流行五方帝的说法。《礼记·月令》和《淮南子·天文训》对此有详细记载。所谓五方帝,是指东方太、南方炎帝、中央黄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淮南子》卷3《天文训》曰:“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显然,这种说法把上古时期东、南、西、北四方和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分别称为太、炎帝、少昊、颛顼和黄帝,黄帝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执绳而制四方。”“太”、“炎帝”、“少昊”、“颛顼”和“黄帝”这些名号并非某个人的称号,而是部落首领的名称。湖南位于中原地区的正南方,东、南、西三面都是高山,中部多丘陵、山地,北部为平原、湖泊,这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因此,人们把炎帝所处的地方认定为湖南南部。

有关炎帝陵墓的记载是晋代以后才有的。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这里所说的“长沙”是指西汉时期的长沙国、东汉时期的长沙郡。炎帝陵墓位于今湖南炎陵县,宋代以前这里属于茶陵县管辖地区。西汉时期,茶陵县隶属于长沙国;东汉时期,茶陵县隶属于长沙郡。

《舆地纪胜》卷63《荆湖南路·茶陵军》曰:“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源(原)。”该书同卷曰:炎帝庙 “在茶陵县西南帝陵侧。乾德五年始访得陵,即诏建庙。”乾德五年(967)找到炎帝陵墓以后,便修建了炎帝庙。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炎帝陵墓所在地是晋代以后逐渐明确起来的,宋初认定在茶陵县康乐乡白鹿原(今湖南炎陵县城西南三十里塘田乡鹿原陂)。今炎陵县原为茶陵县辖地,南宋嘉定四年(1211)在这里设置了酃县,1994年改为炎陵县。

北宋初年对于炎帝陵的祭祀活动是非常重视的。乾德年间(963—967),宋太祖多次下诏,强调要定期祭祀炎帝、黄帝等古圣先王。乾德初年诏曰:“先代帝王,载在祀典。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牢;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黄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武王、汉高帝光武、唐高祖太宗,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7]乾德四年(966)十月癸酉诏曰:“自古帝王,受天眷命……太昊葬宛丘,炎帝葬长沙,黄帝葬桥山……凡已上一十六帝,各置守陵五户,每岁春、秋二时,委所在长吏,各设一祭。”[8]由于宋朝政府高度重视,寻访帝陵的活动才加快了步伐,并且很快就有了结果,乾德五年便找到了炎帝陵,于是修建了炎帝庙。由于地僻路险,交通不便,太平兴国年间(976—987)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城南。后来迁回原址。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衡州官员刘清之奏曰:“史载炎帝陵在长沙茶陵,今衡州茶陵县是也。陵、庙皆在康乐乡白鹿(源)[原],距县百里,而祠宇废。祖宗时给近陵七户守视,禁其樵牧。宜复建庙,给陵户。”[9]史载:宋孝宗 “诏衡州葺炎帝陵、庙。”[10]可见,南宋淳熙年间修复了炎帝陵和炎帝庙。淳祐八年(1248),再次修复[11]。

元代祭祀三皇(伏羲、炎帝、黄帝)的活动始于元贞元年(1295)。这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 伏羲氏以句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12]元朝政府还多次派官员到炎帝陵祭祀。据《炎陵霍氏五修族谱》和《炎陵志》记载,元代的御祭活动至少有两次:一次是蒙古族官员阿沙石花任御祭官,另一次是汉族官员江村礼任御祭官[13]。

明代除建文帝外,其他皇帝都曾经派遣官员赴炎帝陵祭祀。清代继承了明代的祭祀制度,从顺治到光绪,历朝皇帝都曾经派遣官员到炎帝陵祭祀。其中,乾隆朝遣官致祭炎帝陵12次,创历代历朝之最。

总之,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都认定酃县为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经常举行祭祀活动。这是陵祭。此外,祭祀炎帝还有三皇庙祭、先农坛祭、传心殿祭等形式。除政府祭祀外,民间也有相关的祭祀活动[14]。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祭祀炎帝的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组织的三皇庙祭、先农坛祭、传心殿祭等活动停止了,陵祭也很少进行。唯一的一次陵祭是在1940年。这一年,湖南省政府修葺了炎帝陵。10月10日,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派省政府秘书长李扬敬等前往炎帝陵祭祀。祭毕,将刻好的《重修炎帝陵记》石碑竖立在碑亭[15]。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省人民政府将炎帝陵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香客失火,烧毁了主殿和行礼亭。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潮冲击下,祖先崇拜被人们视为封建糟粕。不仅没有政府的祭祀活动,民间的祭祀活动也很少,炎帝陵建筑群损毁殆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祖先崇拜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祭祀炎帝的活动逐步恢复,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修复炎帝陵。1984年,湖南省代表团向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出了修复炎帝陵的议案,文化部请湖南省文化厅作出规划,拨款维修。1988年6月主体修复工程开工,1988年10月竣工,形成了午门、行礼亭、主殿、墓碑亭、陵寝五进格局。正殿大门上方正中悬挂着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手书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匾额。墓碑碑文 “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系1986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手书。1993年4月,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了 “炎帝陵”陵款。同年,湖南省政府举行了公祭典礼。1994年,国务院批准将酃县改名为炎陵县。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炎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炎帝作为民族始祖的历史地位、炎陵县的炎帝陵作为炎帝的陵寝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认可。

1995年,株洲市编制了《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9年,省、市人民政府决定对总体规划修编,并建设第一期工程——炎帝陵公祭区。2001年7月19日开工,次年10月竣工。在南北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是圣德广场、朝觐广场、龙珠桥、祭祀广场、神农大殿,由长306米、宽12米的神农大道连接起来。目前,二期工程也已基本完成。

炎帝陵的修复和炎帝陵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不仅为海内外华人祭祀炎帝、认祖归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且有利于炎陵县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在,炎帝陵每年都举行祭祀炎帝的活动,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都派人参加,海内外华人前来祭祀者络绎不绝,旅游、经贸等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陕西宝鸡的炎帝陵、炎帝祠也宣告落成,并且举行公祭典礼。湖北随州、山西高平等地也经常举行祭祀炎帝的活动。在政府的带动下,民间的祭祀活动也得到了恢复。

四、炎陵——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所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能够使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产生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东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存在的。祖先崇拜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团结海内外华人,使全球华人具有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石。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托祖先崇拜是一个好办法。

祖先崇拜是一种重要的民族传统。《荀子·礼论》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人类必然有其祖先,人们自然有认祖归宗的精神需求。先民们勤劳、勇敢,有过那么多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祭祀祖先就是祖先崇拜的重要表现。曾参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6]只有对先辈们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纪念,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调动他们从事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祖先崇拜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文革以前,我们对此缺乏正确认识。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炎帝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中华先民的杰出代表,他发明了耒耜、医药、陶器、乐器等,被人们尊称为“神农”。人们把新石器早期和中期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创造都归到他的名下。如前所述,“炎帝神农氏”并非仅仅指某个人,而是指新石器早期和中期为原始农业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所有杰出先民。因此,炎帝崇拜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中国古代,不仅汉族把他当作民族始祖,很多少数民族也把他当作民族始祖。北周是鲜卑族宇文氏建立的政权,宇文氏声称 “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17]。孝闵帝祠圆丘时诏曰:“予本自神农,其于二丘,宜作厥主。”[18]可见,鲜卑族也把炎帝当作本民族的始祖。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也都尊崇和祭祀炎帝,把炎帝当作民族始祖。正如《辽史·世表》所说:“庖羲以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 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由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石。现在,全世界都已经知道,湖南炎陵县、陕西黄陵县分别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黄帝的陵寝所在地。炎陵和黄陵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1]陈艳伟.中国仙人洞遗址两万年前的陶器[N].江南都市报,2012-7-27.

[2]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J].考古,1997(9).

[3]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等.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92(11).

[4]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再获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5-3-19.

[5]张玉石,杨肇清.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发现:郑州西山仰韶晚期城址面世[N].中国文物报,1995-09-1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

[7]脱脱.宋史(卷一百○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2559.

[8]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五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2:585.

[9]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942.

[10]脱脱.宋史(卷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686.

[11]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五)[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3547.

[12]宋濂.元史(卷七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6:1902.

[13]霍彦儒,郭天祥.炎帝传[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5:162.

[14]高强.炎帝祭祀述略[A].炎黄文化与和谐精神[M].2007:179-188.

[15]谭建勋.抗战时期湖南省政府祭祀炎帝陵前后记略[A].神州第一陵[M].长沙:湖南省新闻出版局,1992.

[16]论语·学而[A].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1:17.

猜你喜欢

神农氏新石器炎帝
神农氏
鹰形陶鼎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神农氏尝百草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