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民歌与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研究

2014-04-09孟春林乐之乐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

孟春林, 乐之乐,2

(1.吉首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2.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 北京 100001)

苗族民歌与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研究

孟春林1, 乐之乐1,2

(1.吉首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2.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 北京 100001)

随着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被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近年来它在文化旅游创意开发中,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促进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提升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值。本文从苗族民歌的人文资源、生态文化、活态特征、表演艺术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创意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其基于文化旅游的湘西苗族民歌的依托模式、导向模式、保障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湘西苗族民歌保护与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思路及策略。

苗族民歌; 文化旅游; 创意开发

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的今天,旅游文化越来越多的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合理调配,集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健康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项全新生活体验。它是人们休闲的重要元素,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化创意和产业升级,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规律,是人类千百年来践行旅游事业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一种特殊文化范式,并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吃、住、娱、行诸多活动中。旅游者通过旅行生活的全新体验,对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强身健体,大有裨益。

目前,湘西的民族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其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特别是习近平主席视察湘西以来①,国家对武陵山地区经济开发更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如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已初具雏形,使得湘西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多,差距大幅度缩短,苗族民歌音乐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文化发展的耦合与创新成为可能。湘西苗族民歌与湘西旅游文化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升了该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发挥了该地区自身人文环境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更多游客的眼球,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湘西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显示了文化旅游的魅力。同时,通过旅游创意开发有效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并针对苗族民歌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本文提出湘西苗族民歌与旅游创意文化开发与利用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一、苗族民歌与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苗族地域性的人文资源是助长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的潜在动因

湘西地处湖南西部,与贵州省的松桃、铜仁,四川省的秀山、重庆,湖北省的恩施、荆门接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域之一。自古以来湘西就有着旅游胜地的著名美称,山水如画,人杰地灵,在这神秘的沃土中走出了众多知识渊博,功勋卓越的杰出才俊。如中华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蚩尤②,土家族始祖八部大王③,军事家、政治家抗倭英雄彭荩臣和彭翼南,收复台湾省的民族英雄杨岳斌,抗英英雄郑国鸿,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英雄罗荣光,乾嘉年间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开国元帅贺龙,著名文学家沈从文,著名文人画家黄永玉,著名歌唱家何继光、宋祖英,湖南音乐作曲家杨天解,民间著名苗鼓传承人石顺民、洪富强,民间苗族歌手吴腊保、龙仙娥、吴娟,土家族打溜子传承人田隆信,苗族民间绝技传承人龙光青等等。这些丰厚的人文资源,为湘西旅游创意文化的策划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创意产业思维的支撑。

(二)苗族自然生态文化是滋长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的天然沃土

湘西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湘黔川边的武陵山、黔东南的苗岭、黔南的麻山、滇黔边的乌蒙山等地。境内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其中有积淀民族历史文化的王朝军事幕府凤凰古城,苗疆南长城,文化古都乾州,原生性漂游景点猛洞河,苗歌、苗鼓圣地寨阳,美丽壮观的大峡谷德夯,《鲁豫有约》节目中曾说的“史上最牛交警”所在地矮寨的悬索桥,国内外赫赫有名的旅游景观张家界,王村芙蓉镇,能歌善舞的苗族村寨花垣老寨和沈从文《边城》的发源地茶洞等。这些深厚的自然生态文化无疑构成了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条件,将民族音乐的苗歌融入旅游活动的创意元素中,既可增强原有产品、服务体系的价值功能,改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游客的消费,同时也显现出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的魅力,是实施旅游创意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三)苗族民歌鲜明的活态性是促进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的有效途径

居住在崇山峻岭的湘西苗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以歌传情、表达情感、叙述生活、记载历史,共建社会和谐,为人类历史谱写着辉煌灿烂的篇章。苗族民歌为何久唱不衰,传承不息,是因为它生存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着民众社会活动的真实生活场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的进步性、现实生活的趣味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苗族民歌只有在原生性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它才能呈现如此鲜活的生命力。而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根基,苗族民歌只有通过旅游产业才有可能有效实现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才有可能较为理想的实现活态保护之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悠久的湘西秀丽风景是旅游开发的理想场地,把旅游开发引进乡村、引进苗寨是创意开发的最佳选择。它不仅能让苗民从自身文化中获得效益,认识到民间文化所具有的珍贵价值,同时还能激发他们自觉维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从而形成自觉保护的文化行为。笔者采访得知,生活在湘西花垣县的苗族民众,把打苗鼓、唱苗歌、过苗年等节庆活动视为苗寨生活的一部分。从解放以来,每年各家各户都自筹资金,自添服饰,自觉地参加群众性节庆活动。适时院前屋后花山银海,歌声不断,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本质,体现了苗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时任村主任的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吴海深,把传承、保护和发展苗族文化当作一种社会责任,在他的带动下,板栗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近年来,村委领导一班人带领民众修了跳花坪,成立了“古风文化艺术团”,先后参加了吉首德夯举办的国际攀岩节、鼓文化艺术节、凤凰南长城中韩围棋擂台赛开幕式表演。2010年1月,来自川、贵、豫等省及周边县市的众多游客与当地的苗民欢聚一堂共度“苗年”,齐唱苗歌、打苗鼓、舞狮、玩龙、吃年饭,整整活动了一天一夜,苗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地传承,湘西旅游创意文化开发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和传播。

(四)苗族民歌表演艺术是推动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的催化剂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在音乐文化领域中,样板戏及革命歌曲一统天下的格局已向流行音乐转换,形式多样的流行歌曲和大众传播媒介不断普及和推广,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受到较为严重冲击,许多优秀的传统技艺濒临消失。进入21世纪,随着旅游文化热的兴起,民族歌舞表演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了复苏。风格古朴、旋律优美的湘西苗族民歌越来越受到四方游客的青睐。如今,在湘西的各个旅游景区,无处不见苗、土族的歌舞表演,被称为“西南第一苗寨”的德夯景点也是苗鼓如雷、歌声婉转、篝火熊熊、舞步欢腾,与奇峰异岭,瀑水峡谷融为一体。苗族的猴儿鼓、土家的摆手舞、打溜子、失传了的苗族古歌,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游客在饱览美景之余,还可领略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景点的军事幕府凤凰古城、苗疆南长城、文化古都乾州。在凤凰古城的沱江之滨,当地政府、旅游及文化部门建有多处民族歌舞、民间技艺表演场,由专业文化团队或业余民间艺人专场演出,届时游客即可观看。据考察得知,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经济收入持续增长,截止2012年止,已突破80亿元,来湘西旅游的国内游客也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区。日前,在古城凤凰的周边,村村均有民歌队,寨寨都有旅游村,那悦耳动听的咚咚喹,余音婉转的苗民歌,无不让那生活在都市城内慕名而来的观光游客心旷神怡,赞叹不绝。这些瑰丽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旅游创意文化产业增值的不可缺少的元素。更难能可贵的是近些年来,湘西苗族民歌无论从演唱形式和表演内容都有创意性的变化和提高。2003年,由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苗族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湖南作曲家杨天解,将苗族民歌音乐艺术淋漓尽致地融入到沈从文《边城》作品的舞剧中,显示出无限的创意文化思维魅力,并获得了文华音乐大奖。更为人民自豪的是,歌唱家宋祖英、阎维文、孙悦等在湘西“凤凰天下美”群星演唱会上,歌声传遍祖国大地,使凤凰古城名扬五洲四海,在文化旅游创意开发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在短短几年的旅游开发中,湘西旅游文化在继承、发展、创新中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苗族民歌与文化旅游创意结合,使湘西民族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总之,通过上述苗族民歌与旅游创意文化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我们即可清楚地看出,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基于文化旅游的苗族民歌创意文化开发潜力巨大。只要我们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这一总体思路和原则,根据苗族民歌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族系腔调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即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发利用模式,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二、苗族民歌与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模式探讨

(一)概念界定

苗族民歌是旅游创意文化开发的速效剂。在湘西民族地区实施民间音乐与旅游文化创意模式开发有利于区域文化、地方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文化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良好结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鲜明特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形态。具有物质的静态性和动态性特征。如文物古迹、旅游景观、民族服饰、工艺制品等物质文明的物质文化;文学艺术、民间歌舞、绘画艺术、传统技艺等精神文明的精神文化。我们在这里提倡的苗族民歌与湘西旅游创意文化模式开发,是指立足于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人的智慧和创造意识,借助现代社会的各种科学技术与方法对苗族民歌音乐文化进行创新,创作出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民歌,将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原动力,以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为导向,依托于苗族文化基础理论方面的特征。

(二)模式探讨

1.基于苗族民歌的民族文化为根基的依托模式

以苗族民歌为根基的民族文化,既是苗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灵感源泉,又是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元素的载体。民族文化中的苗族民歌依托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元素的新奇、神秘等,在双赢互补、相互渗透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增值,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如民间歌舞的单一枯燥表演,通过创意策划,即可勾画出新颖独特的文化氛围,提升歌舞音乐表演艺术的文化价值;又如旅游景点的单调乏味性,通过文化内涵的创意提升,娱乐、餐炊、商品、工艺等多项模式的服务,可延伸出新的价值。

2.基于民族文化的旅游创意产业开发的导向模式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具有显著的导向性,表现出极强的渗透力和侵蚀力。民族文化未被挖掘前,苗族民歌一直隐藏在传统音乐文化领域中,随着民族文化创意与湘西区域旅游发展,苗族民歌以全新的面貌为依托,在旅游创意产业开发中创新发展和有效传承。苗族民歌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区域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苗族民歌的发展具有强力的导向作用,如张艺谋创意的桂林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张家界的《天门狐仙》、凤凰的《烟雨凤凰》等,都催生了桂林、张家界、古丈等文化旅游热潮。

3.基于文化创意环境的以人为本的保障模式

创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致的策划和构想,这种无形的智慧与设想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周围创意环境的人、技术、资金诸因素的协调。以人为本、政府引导、企业出资、民众配合是实现民族文化对旅游产业创意开发的可靠保障,显示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旅游事业的无限魅力。由于音乐文化的地域性,对苗族民歌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意文化变迁应有所把握,只有深入了解苗族民歌文化状态,才能有效完成民族文化与旅游创意的开发。所以,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开发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爱、民众的参与,脱离这三者是不可能具有长久生命力的。

三、苗族民歌在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与利用中的困扰

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城市建设快速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文化给传统音乐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同时也给文化旅游开发与利用带来不可避免的困扰。

首先,文化生态的改变,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使原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苗寨中所唱的种稻歌、薅草歌、锯木歌、抬木号子、上下坡号子等,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逐渐消失。城市化进程中,机械化替代了手工劳动,许多民间传统音乐乐种失去了生存环境,再也无法复苏。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一部分常年在外安营扎寨,另一部分人通过求学、婚娶等途径在城市定居。民族语言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民族文化因此脱离了其民族自身的语境,生存出现危机。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迷恋新鲜事物和都市流行音乐,因而传统音乐文化日趋淡薄。

再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发展,民族习俗随之变迁,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发生变化,多数传统民俗音乐在现实生活和旅游开发与利用中导致中断。

四、苗族民歌在湘西文化旅游开发与运用中的应对策略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原生性、差异性、兼容性、多元性的民间音乐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文化的研讨价值。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民歌对促进社会经济、当地旅游文化和生态文明和谐的重要作用,树立整体性开发、活态利用及可持续性发展的保护理念,制定和实施切实可靠、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工作。

(一)强化保护机制

湘西苗族民歌的保护与旅游创意文化开发和利用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切实保障民族文化的原创性和民族独特性特征。要达到这一目的,一要对传承人的口传文化进行活态保护;二要把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与我国发展实情结合起来;三要运用多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对现有的民族语言、民间技艺、传统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存储和保护,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避免受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而使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娱乐场所、节庆活动退化削弱,使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要做好上述三项工作,决非易事,尤其是具有无形而又活态的苗歌口传文化,是传承人在社会实践中行为观念的情感表达,是传承人脑海中留存的文化记忆的集中体现。因此,传承人的口头文化传承延续着民族的原创文化和民族的独特性特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有适应其文化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同时也要满足非物质文化生存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离开这一生存环境,就会失去根基,失去灵魂,失去生命的源头。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进行活态传承和保护。具体地说,可采取不同环境不同表演方式的保护举措,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保护方法。一是对那些已列入国家级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遗产不宜在旅游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出,要保持它的神圣性、严肃性、原始性。在这支表演队伍中,要以传承人或承传团队为主体,如湘西苗歌、苗鼓名圣地的寨阳,在其苗鼓王石顺民和苗歌手吴腊保的率领下,不以盈利为目的,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维护了生态文化的运转平衡。二是要建立一支以民族歌舞表演为主的文艺团队,专门服务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将其民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游客和观众,使其从中获得基于文化旅游的苗族民歌旅游创意文化开发的愉悦感,从而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文化互动双赢,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如凤凰县政府组建的以龙仙娥为代表的实景演出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例。

(二)完善保护机制

民族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意识形态,但却无所不在地表现在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如民族语言、绘画工艺、歌舞艺术、民间绝技、雕刻建筑等民族文化,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精神和物质上的不同享受,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民族意识、民族内聚力的不断升华。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在民族地区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歌舞,奉行民族礼仪,建立民俗村是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极佳方法,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湘西旅游文化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将民族的原始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歌舞文化、餐饮文化、商品文化完美结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然而,具体的问题也面临在我们面前,培养高级管理人员迫在眉睫。为适应新形势下旅游创意开发,必须提升管理人员文化层次,培养适应现代管理而又熟悉当地文化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让苗族人民从自身文化中获得效益,从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而激发他们自觉保护民族文化,形成自觉保护的文化意识。

(三)维护保障机制

湘西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历史人文资源积沉深厚,民族民间音乐多种多样,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可通过年关喜庆、节日欢歌、旅游娱乐、民俗信仰全民参与的歌舞比赛展演活动,发挥出全民的创造性,创造出既富有本土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民族文化,使其富有时代性、创意性,从而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挖掘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同时,政府发挥的引导作用是无可非议的。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引导、协调配合,是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的新生氛围与发展环境,做好相关的收集整理、文档保存工作的重要一环,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功不可没。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如能以苗族民歌文化为依托,以旅游创意文化为导向,在企业出资投入的前提下,将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成旅游产业化资源,更能发挥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的强大生命力,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由此,在文化旅游创意开发中,将政府引导、企业出资、民众创造合理运用,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开发维护与保障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民歌在湘西文化旅游创意开发中的运用与保护,二者是相互依赖,互为支撑的。只要我们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一总体思路和原则,正确处理开发、利用及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民族文化的原创性特征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达到文化生态的藕合运行、和谐发展,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必将转化为各族人民的经济效益,为民族地区的腾飞增光添彩。

注释:

①2013年11月3-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深化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实现全面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来湖南长沙、湘西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②中华三大人文始祖是炎帝、黄帝、蚩尤。

③八部大王指的是土家族历史上八个氏族或部落首领,即现今土家族八大姓氏始祖。

OnMiao’sFolkSongsandDevelopmentofXiangxiCreativeCulturalTourism

YUE Zhi-le1, MENG Chun-lin1,2

(1.DepartmentofMusicandDance,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2.DepartmentofMusic,ChinaConservatoryofMusic,Beijing100001)

With the Xiangxi Miao’s folk songs recorded in the list of China’s second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2008,it ha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cultural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promoted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Xiangxi tourism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the study of Miao folk cultural resources,ecological culture,living condition,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tourism,performing arts and other aspects of creative development,the autho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feasibility,guiding mode and security mode,and presents his own suggestions on Miao folk protection and creativ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overall train of thought and strategy.

Miao folk song; cultural tourism; creative development

2014-10-01

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文化旅游的湘西苗族民歌的旅游开发研究”(201410531002);2014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文化旅游的湘西苗族民歌的旅游开发研究”(28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湘西苗族民歌的形态特征及其变迁研究”(14C0945)。

孟春林,1995年生,女,湖南常德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音乐; 乐之乐,1981年生,女,瑶族,湖南宁远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传统音乐。

J639

A

1671-9743(2014)12-0013-04

猜你喜欢

湘西苗族民歌
欢乐湘西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走进湘西凤凰城
藤县水上民歌
湘西 国画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