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峰县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及实施效益分析

2014-04-08程奀莲刘小珍

生物灾害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二化螟卷叶螟化学农药

程奀莲,潘 华,王 强,黄 琦,程 牧,刘小珍

(1.江西省横峰县植保植检站,江西 横峰 334300;2.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西 南昌 330046)

横峰县水稻播种面积1.2万余公顷,受气候条件、地理地貌以及水稻种植制度、品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大、重发生频率较高、自然为害损失重,主要病虫害有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以及近年来发生加重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曲病等,年发生面积1.33万hm2次以上,在不防治的情况下,水稻病虫自然为害损失率30%以上[1]。长期以来,水稻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用药次数多,农民盲目、滥用农药现象较普遍,不仅防治效果不佳、防治成本高,而且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影响稻米质量安全[2-3]。为有效控制水稻病虫为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稻田生态和稻谷质量安全,2009年以来在莲荷乡义门村、姚家乡建作村建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主要示范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

主要示范推广“双生双诱”非化学防治技术和“三高三低”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的绿色防控技术。“双生双诱”非化学防治技术是指生态控害技术、生物农药防控技术,灯光诱控技术和性诱剂诱控技术。“三高三低”农药是指高含量、高活性、高防效、低毒性、低残留、低污染的农药。主要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如下。

1.1 稻田耕沤灭螟技术

每年春季在螟虫越冬代幼虫化蛹高峰期(4月10日前),及时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沤稻桩,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达到杀蛹灭螟、降低发生基数。据调查,稻田耕沤灭螟示范区,在不用药防治一代二化螟的情况下,一代二化螟枯心率耕沤田为3.2%~4.5%,平均3.8%,不耕沤田为8.5%~13.6%,平均10.3%,耕沤田比不耕沤田平均枯心率降低6.5个百分点;在同样用药防治1次一代二化螟的情况下,耕沤田枯心率平均0.5%,不耕沤田枯心率平均1.8%,耕沤田比不耕沤田降低1.3个百分点。

1.2 选用抗性品种预防病虫技术

示范区推广应用中抗或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淘汰易感稻瘟病品种。在早稻上大力推广了株两优02、株两优09、株两优99、淦鑫203、荣优08、荣优1508、天优998、蓉优3号、欣荣08、神农102等抗病良种;中稻上大力推广了扬两优6号、Y两优916、Y两优1号等抗病良种;晚稻上大力推广了五丰优308、五丰优T025、淦鑫688、欣荣优023、天优华占、岳优9113、荣优225、天优998、国稻3号等抗病良种,同时压缩中感和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大力减少了高感品种华两优105、两优287、禾盛10号及新两优六号等高感品种的种植。

1.3 生物农药防控病虫技术

在示范区开展了多种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试验示范,重点推广了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防治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宁南霉素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孵化高峰期,用 8000IU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0 g(全文设单位面积u=667m2),兑水30 kg喷雾,卷叶率防效为91.2%;用2%阿维菌素乳油100 mL/u,防效为80%~97%。在水稻叶瘟发生初期用1 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2 g,对叶瘟的防治效果为92.5%,在破口初期用1 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2 g,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为93.1%;亩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 g,对叶瘟防效为76%~93%,对穗瘟防效为85%~91%亩用4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60 g,对纹枯病防效71%~82%。

1.4 灯光诱控害虫技术

每 3.3 hm2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控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多种水稻害虫,在5月10日—10月10日每天晚上开灯。据调查,每台频振式杀虫灯平均诱杀各类水稻害虫分别比黑光灯和白炽灯多1.25倍和53.6倍;由于诱杀了大量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螟蛉等害虫成虫,能明显降低田间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卵量和虫口密度。与无灯区相比,二化螟二、三、四代的卵量明显下降;早、晚稻稻飞虱高峰期虫量分别下降43%和61%;稻纵卷叶螟二、三、四代幼虫密度分别下降47%、48.6%、51.2%。频振式杀虫灯对天敌杀伤较少。

1.5 性诱剂诱控技术

这项技术具有高效无污染、无毒害、灵敏度高、专一性强、不伤天敌等优点,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的防虫技术。在示范区挂放二化螟性诱剂诱杀二化螟,应用性诱剂和耕沤灭螟、生物或化学农药防治技术,防控效果达90%以上。

1.6 “三高三低”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

在示范区开展了“三高三低”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试验示范,重点推广了吡蚜酮、醚菊酯、烯啶虫胺防治稻飞虱,氯虫苯甲酰胺、丙溴磷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防治稻曲病,三环唑、稻瘟酰胺防治稻瘟病,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防治纹枯病等技术。推行“秧田送嫁药”和“破口期混合用药”策略,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

2 示范推广措施

2.1 加强领导、技术培训和宣传

县植保站每年组织各乡镇单位召开1至2次会议,研究工作方案,各成员单位介绍各自项目实施的体会,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分析各种情况,研究解决办法。县项目领导小组深入到乡、村、组,讲解实施项目的要点和核心技术,进行广泛的动员,为广大农民讲解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多形式、全方位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现场观摩等宣传,示范区有展示牌,带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2.2 示范与推广相结合

对性诱剂诱控害虫技术、灯光诱控害虫技术、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三高三低”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的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对每项绿色防控新技术、每种绿色防控新产品都先进行试验,验证新技术、新产品的有效性、适用性和使用技术要求,将适用的绿色防控技术组装起来进行试验,集成适合不同区域和不同种植要求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从而形成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在核心示范区以“双生双诱”非化学防治技术和“三高三低”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的绿色防控技术。

2.3 确保项目实施经费的到位

经费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最基本条件,县植保站每年从国家下拨的水稻植保防治补助经费切一块给各乡镇,用于本项目的示范推广。各乡镇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

3 实施效益分析

通过开展绿色防控,及时有效经济安全地控制了水稻病虫危害,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了稻谷产量和质量安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促进了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经济效益

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明显降低了化学农药使用次数、防治成本和病虫为害损失,提高了稻谷产量。调查结果表明:示范区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为 5%以下,比非示范目区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降低2.5%~5.3%,平均降低3.9%。示范区比非示范区每季单位面积水稻病虫害防治次数减少1.5~2.5次,平均减少2次,节约防治成本15.32元/u,增加稻谷产量22.9 kg/u,增收节支82.32元/u。2009—2013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4万hm2,增收稻谷1 374万kg,增收节支4 939.2万元。

3.2 生态效益

示范区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稻田生态环境,农田有益生物种群数量增加,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数量明显增多,生态效益显著。据调查,2009—2013年,稻田蜘蛛数量示范区平均(42~53)只/100丛,非示范区(20~22)只/100丛;寄生蜂数量示范区平均为(35~62)只/50网,非示范区为(17~19)只/50网。

3.3 社会效益

一是促进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展示、媒体宣传、现场观摩,使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推广应用。二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确保“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农产品农残留不超标”的根本途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降低环境污染。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可有效地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1]韩斌杰, 张丽琼.玉门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植保, 2013(3): 6-8.

[2]李晓红, 张江涛.大荔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进展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 2013(8): 20-21.

[3]胡佳贵.实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对天敌的保护与影响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9(14): 89.

猜你喜欢

二化螟卷叶螟化学农药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实现使用量零增长 省植保站组员参加国家』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关键技术
化学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注意事项
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不同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