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东南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探讨

2014-04-08姚艳桥阮启林贺景鸽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4年6期
关键词:硅化金矿矿床

姚艳桥, 阮启林, 金 华, 贺景鸽

(湖北省地质局 第一地质大队,湖北 大冶 435100)

0 引言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是基于金的含矿建造(或容矿围岩)分类基础上的一种工业类型[1],典型产地在中国胶东、小秦岭等地区。鄂东南地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是上世纪90年代末发现美人尖金矿后首次提出,此后十多年的地质勘查工作主要集中在位于殷祖岩体东南缘的殷祖复背斜中段,并相继发现了徐家山、刘高、金盆等数个矿点。资料表明,它不同于中国胶东、小秦岭等地区产于古老深变质岩系中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但其共同性表现在:构造在成矿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金矿体即赋存在构造和热液形成的蚀变岩中。笔者在从事此类金矿勘查工作的同时,对鄂东南地区已发现的多个热液型(不包括矽卡岩型)金矿(点)成矿特征进行了总结,如宋家垸、肖家铺等金矿,在本文统一将其归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类,并分析认为,该类型有可能成为鄂东南地区继矽卡岩型之外又一重要的金矿类型,具有极大的找矿潜力。近年围绕此类金矿少有大的突破,未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作者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难免粗浅、甚至错误,希望藉此与专家同仁们探讨,共同促使今后该区的金矿找矿取得大的进展。

1 区域地质概况

鄂东南地区夹持于桐柏—大别造山带和九岭—幕阜隆起带之间(图1),其北接襄樊—广济断裂,西界鄂城—嘉鱼断裂,南以坑口—排市断裂为界,构成鄂东南三角形构造—岩浆活动区[2]。

区内除缺失中、下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外,自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广泛分布的是海相碳酸盐和碎屑岩,局部分布有陆相碎屑岩和陆相火山岩。其中中下三叠统灰岩或白云岩沉积厚度大,是区内矽卡岩型铁、铜、金成矿最密切的围岩,而中下志留统砂页岩成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容矿岩石。

区内经历了基底—盖层的发展阶段,构造演化过程显示为强烈—稳定—强烈特征。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的演变,尤其是发生在早三叠纪末期的印支运动与侏罗纪早期的燕山运动联合作用铸就了鄂东南如今的构造景观,形成了多层次、多级别、多样式叠加、改造的构造格局(图2)。主要构造线方向以近东西和北北东向为主,主要褶皱有近东西向的碧石—花家湖复向斜、保安—汪仁背斜、大冶复式向斜及殷祖复式背斜;主要断裂有近东西向的铁山—章山断裂带、毛铺—两剑桥断裂带(F10)及北东向的黄石—灵乡断裂带(F7),北北东向下陆—姜桥断裂(F12)、浮屠街—韦源口断裂带(F14)等,上述构造分别控制了区内主要矿田和矿床,起着导矿、配矿及容矿作用,也为本类型金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图2)。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形成于燕山期,次为喜山期,有三个侵入或喷出阶段(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六次侵入活动,形成了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六大岩体和100多处小岩体,是区内金属矿床的重要岩浆源。

区域成矿是区域岩浆活动特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燕山期成岩的多期多阶段活动,成矿作用也是多期次的,区内成矿时间分为四期,即燕山期早晚两个阶段各含两个成矿期;在鄂东南地区南隆北坳的构造背景上,由于北北东及北西西向构造(横跨格局)分别控制了早期成岩阶段富钾闪长岩类有关的铜(铁、金、钼、钨、硫)成矿序列,晚期成岩阶段富钠质闪长岩类有关的铁(铜、硫)成矿序列。就矿种来说,自北向南呈Fe-FeCu-CuFe-CuAu-Cu-WMo分带的矿产组合,自西向东则为Fe-FeCu-CuS-AuPbZn分带的矿产组合[3]。

图1 鄂东南地质构造略图[2]Fig.1 Outlin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Southeastern Hubei Province1.背、向斜;2.倒转背斜、向斜;3.翻转背斜;4.翻转向斜;5.叠加鼻伏背向斜;6.Ⅰ、Ⅱ级断裂;8.推测断裂;9.隐伏断裂;10.逆冲断层;11.平移断层;12.滑震断层(三角示断面倾向、小齿示上盘运动方向);13.整合、不整合界线;14.晋宁期构造变形;15.印支期构造变形;16.燕山期构造变形;17.四川期构造变形;18.构造单元界线;K2-E.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J3K1.上侏罗统—下白垩统;J12.中下侏罗统;D3-T.上泥盆统三叠系;S.志留系;E-O.寒武—奥陶系;Z.震旦系;Pt1.中元古界;F1.襄樊—广济断裂;F2.鄂城一嘉鱼断裂;F3.坑口—排市断裂;F4.毛铺—两剑桥断裂;F5.铁山—四棵断裂;.鄂城逆冲滑覆体;.铁山逆冲滑覆体;.黄金山逆冲滑覆体;.花马湖沉积火山盆地;.金山店逆冲滑覆体殷祖逆冲滑覆体;.筠山逆冲滑覆体;.太和箕式火山盆地;.大冶箕式盆地;.大幕滑覆逆冲体;.枫林滑覆逆冲体;.枫林滑覆逆冲体;.李沛箕式盆地;.阳新箕式盆地;K1(δ).下白垩统岩体;J3(δ).上侏罗统岩体;Pt2(γ).中元古界岩体;δ.闪长岩;δπ.闪长斑岩;γδ.花岗闪长岩;γπ.花岗斑岩;γ.花岗岩;Qη.石英二长闪长岩。

2 金矿床(点)分布及产出特征

鄂东南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之大冶—阳新铁铜铅锌金钨钼矿带(Ⅳ级)上,属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铁铜铅锌金银硫钨钼硅灰石矿床成矿系列[4]的一部分,该类型金矿受断裂控制明显,赋矿地层以志留统碎屑岩为主,其次为二叠系灰岩,成矿物质主要为深部岩浆热液,次为地下水热液,部分来源于地层,构造驱动与热液蚀变为主要成矿作用,成矿时代集中在燕山期,并以燕山晚期为主。

据该类型矿床(点)空间分布与成矿特征,在区内自南北向北可以划分3条成矿亚带,即美人尖—金盆成矿亚带(Ⅰ)、姜桥—鹿耳山成矿亚带(Ⅱ)和铁东(铁山岩体以东)成矿亚带(Ⅲ)。三条成矿亚带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活动紧密相关(图3)。

2.1 美人尖—金盆金成矿亚带

该金矿亚带位于殷祖岩体东南缘,处于殷祖复背斜与下陆—姜桥北北东向断裂交切处(图4),毛铺—两剑桥东西断裂带从南侧横向穿过,是区内该类金矿床(点)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带。目前已发现美人尖、张海、西山、上郑、刘高、金盆、马对于、徒垅、高祥、太婆尖等十多处金矿床或金矿点,除了西山矿点为微细粒浸染型,其它均为构造蚀变岩型。矿床(点)分布、矿体产状受下陆—姜桥断裂和殷祖复背斜轴部断裂以及次级构造控制,成矿与燕山晚期中酸性脉岩的侵入和伴随的中低温热液活动有关,主要蚀变有黄(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泥化、角岩化、方解石化等,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黄(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毒砂、黄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斜长石、角闪石、绢云母、绿泥石、堇青石、方解石等。主要矿床(点)特征如下:

图2 鄂东南基底构造图Fig.2 Map of geological basement structure in Southeastern Hubei Province1.岩石圈断裂及产状;2.硅镁壳断裂及产状;3.硅铅壳断裂及产状;4.基底断裂;5.大别式基底;6.川中式基底;7.江南式基底;8.背、向斜;9.基底界线;10.中酸性岩浆岩;11.大地电测深剖面及测点;12.长江断裂带中轴线。

2.1.1美人尖金矿床

位于姜桥—下陆断裂的南端与殷祖复背斜核部交切部位的西侧,殷祖岩体与殷祖复背斜核部地层东接触带附近。矿床在不同矿段呈现不同特征。

(1) 美人尖矿段。为浅变质碎屑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含矿层位为下志留统新滩组(S1x)黄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35°~62°,局部陡立,岩石均浅变质成为斑岩或斑点板岩;控矿断裂为下志留统新滩组地层内北西向的断裂破碎带,上下断面清晰,岩石具劈理化,倾向北东,倾角>60°,呈密集平行分布(图5)。

图3 鄂东南蚀变岩型金矿化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map of altered rock type gold deposit in Southeastern Hubei Province1.第四系;2.上白垩统—第三系;3.下白垩统;4.中三叠统—中侏罗统;5.上泥盆统—下三叠统;6.震旦系—志留系;7.前震旦系;8.花岗岩;9.花岗斑岩;10.花岗闪长岩;11.花岗闪长斑岩;12.石英二长岩;13.石英二长闪长岩;14.石英二长闪长玢岩;15.石英闪长岩;16.石英闪长玢岩;17.闪长岩;18.玄武岩;19.背斜;20.倒转背斜;21.向斜;22.倒转向斜;23.压性断裂;24.压扭性断裂;25.断裂;26.复合断裂;27.蚀变岩型金矿床;28.蚀变岩型金矿点;29.地质界线;30.不整合界线;31.岩相界线;32.省界;33.蚀变岩型金矿亚带及编号。

图4 鄂东南殷祖岩体南缘地质图Fig.4 Geological map of South Margin of Yinzu rock mass in Southeastern Hubei Province1.第四系;2.大冶组灰岩;3.二叠系上统硅质岩夹灰岩;4.二叠系下统灰岩;5.石炭系中统白云岩、灰岩;6.泥盆系上统含砾砂岩;7.志留系中统坟头组细砂岩夹粉砂岩;8.志留系下统新滩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9.燕山早期石英闪长岩;10.石英闪长岩脉;11.黑云母化;12.硅化;13.燕山晚期花岗闪长岩脉;14.燕山晚期辉绿玢岩脉;15.燕山晚期石英闪长玢岩脉;16.燕山晚期闪长玢岩脉;17.实测地质界线;18.断裂破碎带;19.实测断层;20.正常地层产状;21.倒转地层产状;22.金矿(化)脉。

图5 美人尖矿段86线地质剖面图Fig.5 Geologic section of No.86 line of Meirenjian ore section   1.板岩;2.碎裂岩;3.碎裂岩化;4.硅化;5.褐铁矿化;6.黄铁矿化;7.矿体及编号;8.低品位金矿石;9.断层;10.探槽位置及编号;11.钻孔位置地质体代号;13.地质体产状

已圈定出矿体四条,主矿体为Ⅶ号矿体,地表控制长度1 072 m,矿体走向北315°~330°西,倾向北东,倾角60°~77°,与围岩界线明显。矿体北西端厚度较小,为0.26~0.35 m,中部厚度中等,厚0.19~1.14 m,南东端厚度较大,为1.50~9.30 m,矿体总的趋势由地表向下,厚度减小。矿体平均厚度1.54 m。矿石类型地表主要为含金硅化褐铁矿化板岩质碎裂岩,向深部渐变为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强硅化碎裂岩。矿体含金品位1.16×10-6~39.25×10-6,平均品位3.14×10-6,围岩蚀变主要有角岩化、硅化、黄铁矿(褐铁矿)化、绢云母化,成矿元素为单一金,矿石金属矿物组合为金—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

(2) 刘高—上郑矿段。产于美人尖矿段西侧,殷祖岩体内部,属侵入脉岩构造蚀变型金矿。共圈定了三个矿体群12条矿化脉,产于褐铁矿化硅化石英闪长岩脉和花岗闪长斑岩脉及闪斜煌斑岩脉内,见有石英脉穿插,矿脉(体)总体特征是呈北西向近似平行雁列式分布,倾向北东,倾角70°左右,赋存在-200~+300 m标高间,平均真厚度0.5~1.29 m,平均品位1.03×10-6~4.96×10-6,其中最大矿脉延伸长度达300余米,容矿岩石普遍破碎成角砾岩,蚀变类型主要为高岭石化、硅化、钠化、绢云母化及褐铁矿化,金属矿物组合特征为金—黄铁矿—辉锑矿,成矿元素组合为金—银—锑。

2.1.2徐家山金矿点

位于殷祖复背斜中段核部徐家山一带,为浅变质碎屑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区主要出露中下志留统砂页岩,断裂密集分布,地表见大量中酸性岩脉。

发现金矿化体5个,北东向1个,北西向3个,近南北向1个,矿化体受中下志留统砂页岩内构造破碎带控制,局部膨大,因矿化的不均匀性而出现尖灭再现或矿体中出现夹石,矿体边界不清晰,在浅地表一般存在1~3 m的金低含量带,最大可达5 m,金含量一般为0.3×10-6~0.8×10-6,向深部金含量明显增高。围岩蚀变主要有角岩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成矿元素为金。

2.1.3金盆金矿点

产于殷祖复背斜中段核部,殷祖岩体南东缘,太婆尖断裂北侧。矿区主要出露中下志留统砂页岩,岩层内部劈理化强烈,局部见小揉皱,节理密集分布,断裂破碎带发育。已发现金矿体1个,赋存在北西走向的断裂破碎带中,同时伴有强劈理化,破碎带倾向北东,倾角上陡下缓,推测往深部金矿体有变厚的趋势。金品位最高达8.05×10-6,平均3.6×10-6,成矿元素复杂,呈金—银—铅—锌—硫组合,容矿岩石蚀变包括硅化、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为浅变质碎屑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2.1.4马对于金矿点

位于殷祖复背斜中段核部,殷祖岩体内部。主要出露地层为下志留统新滩组薄层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质页岩,多变质为粉砂质斑点板岩和角岩或角岩化。

大片出露殷祖岩体主岩性石英闪长岩,属燕山早期第二次产物,并见大量晚期侵入的岩脉侵入岩体内部或志留系内,包括花岗闪长斑岩、闪长岩、闪长玢岩及辉绿玢岩。

含金脉体受北西向的硅化破碎带和岩脉控制,倾向北东,岩脉与围岩接触处,硅化强则矿化强,脉体破碎强则矿化强。含金脉体在花岗闪长斑岩脉常见,金品位最高6×10-6。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及钾化和钠化等,其中硅化见于后期脉岩或破碎带中,绢云母化见于主岩体的石英闪长岩中;钾化和钠化见于后期岩脉。金矿化属侵入脉岩构造蚀变岩型。

2.2 姜桥—鹿耳山金成矿亚带

该金矿亚带位于姜桥岩体以东,主体构造为大冶复向斜之次级褶皱鹿耳山背斜。主要出露有二叠系灰岩与志留系碎屑岩地层,断裂构造以北西向占主导地位,控制了带内岩脉的分布和大部分矿(化)体的产出。该带上已发现碳酸盐岩构造蚀变岩型宋家垸金矿、宝山铅锌金银矿点和宋家山金矿点,另发现其它类型如李何福矽卡岩型铜矿点和马家山沉积改造型硫铁矿点等。

2.2.1宋家垸金矿床

位于大冶复式向斜南翼的次级鹿耳山背斜西倾伏端的南翼。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栖霞组,地层总体走向东西,倾向南,倾角40°~80°,一般倾角50°~60°。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控矿断裂为北西及东西向两组,其中北西向有4条,东西向3条,另见有一条北北东向断裂。出露岩浆岩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小岩体及其脉岩;近矿围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透闪石化等。

共探明7个矿体,Ⅰ号主矿体赋存于北西向断裂构造带中,长度318 m,厚1.20~3.00 m。矿体的矿石类型为含金大理岩质构造角砾岩和含金褐铁矿质构造角砾岩,以后者为主。矿石中金品位2.33×10-6~5.96×10-6。金属矿物组合为金—黄(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成因类型属碳酸盐岩构造蚀变岩型。

2.3 铁东金(铅锌锶)成矿亚带

处于下陆—姜桥断裂北端以东,碧石—花家湖复向斜北翼,铁山侵入体东缘。主要出露为三叠系大冶组与嘉陵江组灰岩及蒲圻组碎屑岩,出露的岩浆岩为铁山岩体东缘的石英闪长玢岩。已发现有肖家铺、严家湾、狮子立山等金矿床,区内几乎所有金矿与铅锌密切共伴生,在狮子立山—凤梨山同时共生有特大型天青石矿床,因而该带也是鄂东南地区重要的铅锌锶成矿远景区。

2.3.1肖家铺金矿床

受控于碧石—花家湖复向斜之次级隐伏构造——狮子立山隐伏背斜。

共探明40个矿体,其中12号矿体为主矿体,其赋存标高为+17~+128 m,产于石英闪长玢岩中的蚀变破碎带中。矿体走向60°~65°,延伸长度215 m,倾向北北西,倾角60°~80°,西陡东缓,矿体在剖面上分枝复合明显。矿体厚0.57~19.19 m,平均厚5.48 m。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黄铁矿、方铅矿、自然金、自然银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绢云母等。成因类型属侵入岩构造蚀变岩型。

3 控矿因素分析

3.1 地层与金的成矿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在区内有两个含矿层位,从老至新分别为中下志留统坟头组和新滩组、下二叠统栖霞组,沉积总厚度452~2 460 m,两个层位均具多层性,厚度大,变化也大。中下志留统碎屑岩是主要的赋矿层位,已发现的多数矿床、矿点产于其中。它对金矿的形成作用表现在:一是由于可提供部分成矿物质(表1);二是造就成矿溶液的流通和贮存空间;三是炭质岩石对金的吸附作用,促使金的原始含量较高,同时在热液作用下,炭质具有还原作用,改善成矿环境,使热液中的金析离沉淀而形成矿化体。另一方面在特殊情况下对矿液迁移富集起到了屏蔽作用,阻挡矿液的扩散流失。同样,下二叠统栖霞组普遍含炭质,既可吸附金,又可改善成矿环境。

据矿床(点)含矿层位在空间分布上分析,区域上自南向北可能呈变新趋势。

3.2 构造与金的成矿

3.2.1区域构造演化与控岩、控矿作用

印支期构造是本区盖层变形的基础,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以东西向的褶皱、逆断层和北西、北东向共轭剪切断层为特征。燕山期在近南北向左行扭动应力下,形成北北东向挤压破碎带及北北西、北东东共轭剪切,一般复合在早期剪切带上,同时改造东西向断层为张性。在主构造线交叉部位,伸展期岩浆侵位。在大岩体附近,使早期东西向构造线产生北东(东)、北西西向或向南的弧形偏转,在岩体、岩株接触带形成复合断裂,是早期控矿的有利构造。

表1 鄂东南不同时代地层元素浓集系数表[5]Table 1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of elements in different strata of Southeastern Hubei Province

燕山晚期,主要是伸展、走滑,岩体及围岩中断裂有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辉绿玢岩、煌斑岩岩脉充填,北西向断层以左行走滑为特征,岩体中岩脉断层主要是北西向,围岩中岩脉充填在不同方向的被改造了的断裂中。岩体中以北西向、围岩中以北西向、北东向剪切—伸展断裂控制了本区的金矿床(体)。

3.2.2构造类型与控矿

(1) 褶皱控矿。含矿岩层在挤压褶皱过程中,由于应力分布差异,可以促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和再分配,形成较明显的矿床分带。区内金矿田、矿床受褶皱,主要是背斜核部控制,矿体赋存于背斜核部的断裂系统和片理劈理化带中,如美人尖—金盆矿田中美人尖、张海、徐家山、金盆等金矿床(点)产于殷祖复背斜,宋家垸金矿产于大冶复向斜的次级褶皱鹿耳山背斜。

(2) 断裂控矿。毛铺—两剑桥东西断裂带和下陆—姜桥断裂由于它的长期活动性和大的切割深度,构成区内主要导矿构造,同时也是矿液运动的直接或间接的驱动力,其形成、活动或错动可产生不同规模、不同产状、不同性质的次级断裂、节理或裂隙及破碎带的产生,从而控制着金的迁移、沉淀至富集成矿。区内本类型金矿床(点)主要分布于近东西向背斜轴部断裂带中,且矿体主要赋存在次级北西向及北东东向断裂中,其次是北东向或两组断裂交汇处。区内在有矿体的地段近东西向构造中金含量低于北西向;而在无矿(点)地段,则高于北西向,有力地佐证了近东西向断裂的导矿性。如美人尖、徐家山、金盆、吴家冲等,均分布于张海—高祥断裂带中及旁侧。

3.3 岩浆岩与金的成矿

岩浆岩的侵入活动,不仅从深部带入大量金、银、铅、锌等矿质,而且释放巨大的热能促使携带的矿质活化、迁移、富集。区内燕山晚期第二次、第三次侵入形成的中性—中酸性岩脉及基性岩脉与本区金矿成矿关系密切。第二次为中性—中酸性小岩体及岩脉,岩性为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等,与区内金矿化在空间上密切相伴;第三次以基性岩脉为主,岩性为辉绿玢岩、煌斑岩等,此类岩体与区内金矿化在空间上和成因上均较为密切,有的岩脉甚至构成金矿化体,如美人尖金矿、马对于金矿点。

3.4 蚀变与金的成矿

区内金矿主要与硅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绢云母化、泥化等关系密切。硅化强则金矿化强;黄铁矿作为金的主要载体,其富集决定了金的富集;铅锌矿往往与金矿共生或伴生;绢云母化多与硅化和黄铁矿化共同发生,形成黄铁绢云岩(化)。

4 找矿标志与找矿模型

(1) 金矿体经氧化淋滤作用,金属硫化物被氧化迁移,保留的褐铁矿、石英暴露地表,构成铁硅帽重要的找矿标志。

(2) 金矿床(点)分布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矿(化)体均赋存于其派生的低序次挤压断裂破碎带或劈理化带中,因而断裂破碎带为重要找矿标志。特别指出的是,分布于褶皱核部的中下志留统地层内断裂破碎带尤其发育,已发现大量金矿化点,二者组合显示的找矿标志更为明显。

(3) 矿化范围内的热液蚀变作用广泛而强烈,主要有黄(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泥化等,沿破碎带两侧呈近似对称分布,近矿蚀变强,远矿蚀变弱。因此在大片蚀变范围内的强蚀变区,多种蚀变叠加部位,尤其是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叠加地段,多是矿体的赋存部位。

(4) 金元素具亲铁、亲硫特点,常与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等伴生,或直接赋存于其中,因此铜、铅、锌、砷、锑、汞等原生晕或次生晕异常是金的指示元素标志。

(5) 本类型金矿矿石矿物组合与金属矿物种类基本相同,其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金—石英—硫化物,金属矿物组合多为金—黄铁矿、金—黄铁矿—方铅矿、毒砂等,因此上述矿物组合也可作为金的标型矿物标志。

(6) 金的次生晕异常是金的直接地球化学标志。

综合上述找矿标志,概略建立如下找矿模型:

金地球化学异常+断裂蚀变构造破碎带+中酸性岩体(脉)+金属硫化物矿化蚀变。

5 找矿方向及找矿远景探讨

(1) 加大美人尖矿区美人尖矿段的勘查,注意在北西向与北东向2组矿体交汇处适当增大勘查深度,获取深部找矿信息;徐家山一带具有大范围的分散金矿化,物探工作显示深部有存在斑岩体的可能,可作为下步工作的重点。

(2) 马对于—金盆一带,金矿点成群分布,在岩体与围岩之间形成了一定蚀变分带,通过进一步工作,达到寻找构造与晚期脉岩并进一步发现矿床(体)的目的。

(3) 鹿耳山地区徐家井—宋家垸—宋家山一带,浅层构造发育,见大量中酸性侵入岩脉,已发现金矿体和金矿化,应作为该类型金矿重要远景区,另结合成矿序列研究,注意深部寻找矽卡岩型或斑岩型多金属矿床。

(4) 铁东地区主要出露三叠系地层,东西向褶皱与断裂构造发育,燕山晚期形成的浅成侵入岩内部破碎带,与围岩接触破碎带为重要的容矿构造,在寻找铅锌矿的同时注意重视本类型金矿。

6 结论

(1) 鄂东南地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下志留统砂页岩,其次为下二叠统栖霞组炭质灰岩,殷祖岩体内部晚期脉岩与铁山岩体东缘也是重要的含矿空间。金矿(化)体主要呈似层状、脉状,富含银、铅、锌、锑等元素,其成因属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

(2) 区内以印支期和燕山期为主要构造活动形成的一系列东西向褶皱与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了此类金矿的空间分带,次级甚至更次级的断裂、断裂破碎带与裂隙等成为主要容矿部位。

(3) 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蚀变作用是形成金矿的重要因素。

(4) 据成矿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该类金矿集中形成于燕山期。

(5) 在控矿规律研究基础上,对区内构造蚀变岩型金矿进行了远景区划分,由此提出了将美人尖金矿及周边、马对于—金盆、鹿耳山及铁东等作为下步重点找矿地段。

参考文献:

[1]李景春,庞庆邦,李文亢,等.中国金矿床工业类型[J].贵金属地质,1998,7(2):114-118.

[2]薛迪康,葛宗侠,张宏泰,等.鄂东南铜金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3]余元昌,张国胜,姚公博,等.鄂东南地区铜铁金成矿条件与成矿预测[R].大冶:湖北省鄂东南地质大队,1990.

[4]李均权,谭秋明,李江洲,等.湖北省矿床成矿系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张树森,等.鄂东南地区石炭纪至三叠纪沉积盆地沉积成岩作用与成矿关系[R].武汉: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1994.

猜你喜欢

硅化金矿矿床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中国十大金矿排名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中非铜钴成矿带矿床遥感特征研究
Premier金矿公司简介
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