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语境下地方高师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略

2014-04-07郭世轩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感性建构

郭世轩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后现代的文化语境已经逐渐向我们走来,多元的文化视角共同形成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场域。这种文化场域既为我们思考现实问题带来新维度,提供新方法,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文学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走出困境,打破“瓶颈”,为文学研究带来新局面。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一名文学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如何融入新时代,介入新语境,充分利用多元的文化资源,化杂多为统一,变异质为同声,变艰涩为通俗,将文学理论课程上得有声有色,喜闻乐见这一系列问题,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现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以就教于方家同仁,为文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前,在教材一定、教师认真教学的前提下,从师生交流与互动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着如下困境。

首先,师生之间的信息资源不对称。从传播学的视野来看,交流与传播的双向主体之间必须在信息资源上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与交叉性。如果二者相似性越大,交叉性越多,那么交流效果就会趋好,传播效率自然就高。而在文学理论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局面:教师讲得绘声绘色,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天花乱坠,而学生则表现得差强人意——或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不知所云,两眼发呆;或者莫名其妙,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不知所措。究其实质,要么是教师表达得极为艰深,理论性过强,学生接受不了;要么是师生之间的理论资源差异过大,往往造成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局面。第一种情况也许会有,某些教师确实有这种情况:沉迷在自己的学术视野中自说自话,不看对象而一味地言说。而在今天教学主体发生转变、教学督查极为严格的情境下,这种情况极为少见。而第二种情况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在于师生之间的理论资源差异过大,以至于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传播的是较具古典性质的知识与信息,而学生拥有的或迫切需要的却是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知识与信息。你言必称《诗经》《离骚》,赞颂李白杜甫、鲁迅沈从文,而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却是菊花台、双节棍,沉迷的是流行歌星、时尚达人。此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两条平行线永远难有交点。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中年或具有古典文化情怀的教师中间。倘若是青年教师,如果与他们的趣味与追求一致的话,则会出现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同质话语的交流,虽无障碍,但却流于浅薄与表层,难有深层的启发与共鸣。那么,师生之间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或具有怎样的话语资源来进行富有成效的课堂交流,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与深究的问题!

其次,师生之间的价值坐标不统一。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觉问题的症结所在。师生之间的信息资源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价值坐标的不统一。也就是说,他们各自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与价值坐标具有很大差异。正因为价值坐标的不统一,所以才有知识系统的建构差异;反过来看,知识系统建构的差异更加强化了价值坐标的不统一。作为一个受过多年话语系统训练的文学理论的接受者与传播者,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文学理论话语系统的规训者与吸纳者。小到作家作品的认可,中到理论流派理论著作的定位,大到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话语资源的经营,都在无形中形成一整套的规则与程序。作为当年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也曾经有着许多困惑与不解、拒斥与绝望,但在规训化的学术语境中逐渐成为一个自觉的学术话语规训者。当然,这是在求知的渴望与学科的喜爱双重驱动下逐渐完成的。今天的学子若想对文学理论发生兴趣,首先必须自觉接纳文学理论的话语资源,主动建构符合这种话语资源的知识体系,克服格格不入的排异反应。只有积极主动克服这种不适应、不消化、不接受的排异反应,才能自觉接受文学理论话语系统的强势规训。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文学理论的爱好者与传播者,就要在逐渐的“规训”与“惩罚”中变被动为主动、从幼稚走向成熟。这种话语资源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等明显不足,由此而建立的价值坐标则表现为鲜明的经典性、自足性和建构性。有学者曾经这样概括:“当前高校文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概括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科观念封闭,过分脱离实际性;教学观念陈旧,过分强调经典化;教学形式刻板,过分突出教条化。”[1]这种虽有点偏激的概括还是很能切中时弊的。相比之下,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价值坐标则出现反向的建构与排异。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后现代语境中,资源的多元化、阅读的图像化和学习的娱乐化倾向日益加剧,其学习兴趣与价值建构逐渐走向“偏锋”——追求“短、平、快”,喜爱“新、奇、怪”,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特征。这与教师的话语资源和价值建构的现代性与前现代性构成明显的落差与区别:“为什么深受学生欢迎的金庸小说在老师看来是没有价值的?……怎样看待与文学经典大异其趣的网络文学、大话文学、玄幻文学、身体写作和青春写作?”[2]这主要是语境的错位与取向的差异。80、90后成长与接受的语境呈现出多元化、图像化与媒体化,追求娱乐化、消遣化与感官化。艺术创作与接受逐渐沉迷于休闲娱乐、时尚游戏,追求深度和价值独创的精英文化受到空前的冷落。沉思默想、精益求精逐渐让位于目乱神迷、粗制滥造;经典静观不如视觉盛宴,“板凳愿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不如“各领风骚三五天”“一年磨十剑”。文学理论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古董,自然难入新新人类的“法眼”。“文学理论有何用”几乎成为他们本能的反应!

再次,课堂内外的热点难点不同步。由于信息资源不对称,价值坐标不统一,师生关注的热点与难点自然难以同步。教师关注的是传统价值的建构与重构,注重的是广度、深度与厚度,而学生则倾向于流行文化的热度、高度和大众文化的流行度与刺激度。你喜欢欣赏《红楼梦》,念念不忘曹雪芹的伟大与不凡;学生关注的却是《情深深雨蒙蒙》和《玉观音》,感受现代的情爱热力与新鲜魅力。你大为青睐《飘》的情感震撼与家国之慨、《魂断蓝桥》的缠绵悱恻与悲欢离合,学生则津津乐道《大话西游》的颠覆搞笑与没有正经、《大笑江湖》的拼贴戏拟与滑稽怪异以及《宫心计》的时空穿越和《甄嬛传》的矫揉造作。可以说,你所宣扬的恰恰是他们所不喜欢、没兴趣的,而他们所看重的往往又是你所要批判与抨击的。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正因为缺少共同关注的热难点,因此难以引起强烈的共鸣与热烈的讨论。如果照常进行教学的话,一方面是自得其乐,沉浸于理论的自娱自乐和话语表演的自我沉醉,另一方面则是自我偷乐,沉浸在图像世界和玄幻世界里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在去年10月份对本学院2013级秘书学专业学生“我最喜爱的十本书”的调查中发现,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全部读过者仅2人,在有效调查对象的35人问卷中仅占5.71%;读过3本者1人,2.86%;读过2本者4人,11.42%;读过1本者4人,11.42%。涉及过“四大名著”者共11人,占31.4%。读其他名著者(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30人,占85.71%;读非名著及流行读物者16人,占45.7%。其中涉及到文学理论书籍的,没有一人。这一比例与往年的摸底统计数据大致持平。由此可见,学生的文学视野与阅读空间与教师的大异其趣。

最后,感性理性的双向追求不协调。对于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教师来说,理性思维普遍发达,至少是比较擅长理论思维的。相比较而言,感性思维显得相对薄弱。教师一谈起文学理论就滔滔不绝,自得其乐。而学生则听得一头雾水。究其实,问题就出在言说者太喜爱自己的理论言说,而恰恰没有将自己的理论找到适宜的落脚点,使理论安全着陆、软着陆。硬着陆虽然掷地有声,但却表现出十足的刚性与霸气,难为学生所欣然接受。讲者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概念演绎,逻辑推理,体系铺排,陶醉在自己的理论圈子里而不能自拔。听者则一脸茫然,无动于衷。从图像化语境中成长的学生普遍具有感觉发达、想象贫乏、逻辑不足、推理退化等症候。这种图像思维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力求直观、透明,拒斥抽象与朦胧,常常喜欢直观教学,相对拒斥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这种接受主体明显的缺陷往往直接导致理论课程参差不齐的接受效果。畏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强化了同一课程的接受差异。理论能力较强的学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学习充满热情,消化相对轻松。反之,理论思维较差或对理论不”感冒”的学生则会如坐针毡。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如此的窘境理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促使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使文学理论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在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和交流对话中共同形成文学理论教学欣欣向荣的局面。改变文学理论教学目前的窘态,我们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积极思考,寻找最佳对策,达成最佳效果。

第一,矫正信息来源,兼容多视角,实现信息同源化。现在大学中文专业文学理论课程都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这样做的初衷在于,学生刚入门就接受理论的熏陶和体系的洗礼,使之尽快进入角色,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预期目的。事实上,这种想法往往是动机与效果呈现出极大的背离性和一厢情愿的假想性。学生的基本信息源主要是书本知识和人生的最初体验。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起点,按部就班,一味灌输,将会产生动机与效果的极大反差: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中间出现的差错不应仅仅归咎于学生,教育者也有很大责任。对于这种南辕北辙的效果反差,教师难辞其咎。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无的放矢。不从实际出发,焉有不败之理!如果我们不愿做第二个马谡的话,那就要面对学生最基本的阅读现实: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回到中学语文教材上来”,是我们必需的选择。平心而论,中学教材所选的范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堪称经典文本!这种愈久弥新、常读常新的经典文本,既不可以教学阶段的层级性而予以轻视,也并非人人都能解读得得心应手。经典可以超越时空、年龄种族与职业身份。不照本宣科,能按照大学的教学理念将中学语文文本讲出新意、讲出道理、讲出价值与意味来,就是大学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经典文本是一个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打开一篇美文,就是和一位伟人进行心灵访谈、收获一份心灵之约、许下一份精神期盼。只有这样,大学文学教育才是成功的!我们如果要根本改变文学理论教学的被动局面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现实。高考使学生无暇他顾,只能熟悉语文教材。如前所述,学生的阅读现状基本是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读之甚少,外国文学名著一本原原本本读完的就更加寥寥。即使有所了解,也是来自于中学语文教科书。这一点也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师范性质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理论和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合,理论应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实际能力。”[3]这种呼声应该说很具普遍性。因此,我们要把中学语文教材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新理论,在交流对话中实现教学双赢。

第二,要深挖经典内涵,划分层次性,呈现经典多元化。其实,经典作家与作品是一个可以分级分层的概念,是不分古今中外的。经典可以超越时空,既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心灵遗产,也应该是师生共同分享的文学盛宴。我们不要把经典作家仅仅局限在莎士比亚、歌德和曹雪芹、孔尚任等人身上,必须放下姿态,扩大经典内涵,降低经典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学生熟悉的经典文本作为详细阐释的资料进行精心细读,同样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接受效果。如果从接受美学来看,最好把现有的学生作为你“隐含的读者”[4]45,只有这样,你的教学过程才能够精彩纷呈。真正的有的放矢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进一步收到“领悟”与“余味”等深度接受效果[5]。客观地讲,文本无大小,只要你讲解得法,角度巧妙,皆可以言之成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做到深入浅出,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妙享受!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都是久经考验、脍炙人口的精品。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切实下功夫,做到融入、体验、感受、领悟,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每一次阅读都有新发现。即使是一首小诗,只要你有新的视角切入,就会有新的发现与新的收获!可以说,拥有文学理论资源,面对同一文本就会有不俗的发现。比如,面对柳宗元的《江雪》,我们既可以讲他的意境营构,也可以谈他的独特生命体验,更可以说他独特的想象空间,还可以论诗的接受过程,另外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人类生活活动的诗意关系建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通过你的讲解,同一首小诗呈现出如许丰富的蕴涵,这不正是大学教师的优势所在吗?如此的讲授至少可以为学生增加新的独特的参照系统:小诗不小,学问很大,理论升值,魅力无穷。因此,只要你心灵博大,情感丰富,体验独特,中学语文课本也遮不住你审美慧眼的光芒四射,审美的课堂时刻为你敞开!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我们借用来可以说,文学理论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最大的改变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学生的审美习惯。做到这两点,即使在中小学语文教材这口小井里也能发掘出源头活水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接受视野和中学语文教,对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中外文学名作进行精讲细讲,接受效果就会非常理想。事实证明,我们之所以忽视这源头活水,恰恰是因为我们心中极度缺少解读这些文本源头活水的理论之源和文本细读的领悟能力

第三,扩大文化视野,关注新热点,推进知识建构化。在理论与文学的文本上贪多求大,泥古不化,或者迷信外国,食洋不化。相形之下,对教学对象和当下的文学现象、审美现象和文化现象却缺少应有的热情与关注。从文化传承上来说,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与建构无不与文学、文化和审美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理论源于实践,文学理论的创新也同样源于文学实践的深刻体会。孔子对《诗》三百有深度的感性体验和审美欣赏,才有理性的升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6]185“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6]11另外,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61之论也是对《诗》三百的理性思考。孔子的这些言论不仅仅是对《诗》三百的感性体验,同样也与当时西周文明礼乐制度深入持久的发展难以分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6]28“绘事后素”[6]25等恰恰是西周文化现象与审美现象的直接反映。由此可见,大凡有理论建树的作家,无不是广泛吸取人类的精神文化并做出积极创造的学者型大家。西方的歌德之所以称赞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恰恰是因为他自己是博大精深的,同样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之所以伟大,也与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密不可分。因此,从事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学人同样要广纳博采,积极关注当前的文学现象、审美现象和文化动态,及时将这些典型现象引进课堂,运用所学与所教的文学理论等学术资源予以分析解剖,进行独到的分析与判断,得出自己合理的思考与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同步思考、共同进步,以提高学生共同感受理论、穿透文体和剖析现象的兴趣。这样的文学理论教学还会枯燥无味吗?比如,面对“金庸热”的流行与迷狂,我们不能坐而论道,必须进入角色。认真细读其中的一部或几部代表性的文本,并结合作者创作的语境与心境,参照人物塑造的典型性与模式化,得出学生可以信服的结论,从而让学生明确真正的文学创作是有深度、有价值追求和有无穷艺术魅力的。流行的不一定就是经典,有深度的独创之作迟早都会流行。同样,对于小女人文学、美女文学、穿越文学、底层写作与纪实写作等现象皆可作如是观。正如歌德所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如能熟悉学生的阅读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武侠、言情、文化等专题,让有专长的学生做主题发言,然后由其他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在争论中给以理论提升,使学生能够在知其然和所以然与知其所不然和所以不然的对比中提高对武侠小说、小女人文学和学者散文等文学新现象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与探索兴趣。因此,只要教师能够超越教材,讲透建材,读懂生活,关注现象,剖析文化,文学理论的教学就一定会诗意盎然、生机勃勃,在教学相长中与时俱进,健康发展。近年来,文学理论逐步脱离生活、文学、文化和审美现实已经引起钱中文、童庆炳等著名文艺理论家的高度警觉。文艺学“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文学理论与现实脱节,缺乏相应的理论阐释当下纷繁复杂的文化审美现象”,“文艺学的主要危机是文学理论脱离现实,文艺学原有的一套理论、概念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需求”[7],因此,扩大经典的内涵,关注文学现实与审美现象,是文学理论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第四,重视感性价值,确立新理性,确保理性感性化;简化理论难度,扩大新例证,形成传播接受顺向化。目前大学生感性与理性比例严重失调: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作为文学理论教学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告别理论阐释的自恋,提高审美感觉,深化审美体验,使理论通俗化、感性化、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心理上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进一步取得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实现理论软着陆。一般而言,只有理性与感性和谐发展,一个人的身心才能平衡愉悦,情志才能健康发展。学生大多富于感性,倾向于浅层化、视觉化和兴趣化。而教师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同时还有理性抽象化、感性粗略化等缺陷。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学生理性的缺失,而应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合理引导学生向自己靠近,以实现教学双赢的目的。释迦牟尼曾经让山向自己走来,而山却岿然不动,最后他自己则向山走去。作为教学工作者,要有释迦摩尼的境界,换位思考,积极主动,才能创造新的奇迹。同时,文学理论教学一味沉浸在理论演绎之中,则会出现言者沉醉而闻者思睡的尴尬。要想改变学者的被动局面,必须首先改变教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感性思维,途径很多,其中最为现实可取的就是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和创作实际。文学理论教学要转“知”为“智”,在理论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理论教学必须和文学发展的实际相联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论研究中去。……通过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努力提高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既往教学中那种枯燥乏味的情况。”[8]师生互动,共同关注当下的文化审美现象和现实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在关注中交流,在交流中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在引导中提升,在提升中进步。试想,如果共同阅读《射雕英雄传》之后再进行评论与探讨,师生之间关于金庸的评价还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吗?对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分别还会停留在教条的表层吗?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具体文本与现象的阅读与探讨,有关文学消费与生产、作品的接受与欣赏、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等文学理论问题也会变得生动活泼与亲切可感,学生自然会提高对文学理论的兴趣,师生的感性与理性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总之,现实的问题必须用现实来回答。问题既然从现实中来,还必须回到现实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与答案。在当代语境下,如何使文学理论教学走上健康高效的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文学理论的深度思考和人文精神以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时代的弄潮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激情,实现诗意的栖居,正是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实现中国梦应有的题中之意。

[1]池永文.文学理论教学改革方向刍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7):12-13.

[2]吴春平.文学理论教学与文艺学学科建设[J].文学评论,2007(6):93-97.

[3]陈宪年.师范性质的文学理论教学探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7-79.

[4][德]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5-56.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2-343.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李亚萍,杨锏.文艺学:危机与突破——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暨南大学学报,2004(1):134-135.

[8]欧阳文风.实践性,人文性,趣味性——关于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8-107.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感性建构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建构游戏玩不够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