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着情节的幽径探入主题
——论祥林嫂生命中的三个男人为什么一定都要死

2014-04-07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杨文山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神权祥林阿毛

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 杨文山

沿着情节的幽径探入主题
——论祥林嫂生命中的三个男人为什么一定都要死

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 杨文山

高中语文必修3中的《祝福》一文是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它深刻博大的思想内涵,复杂遥远的社会背景,曲折变化的故事情节,常常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时,要么照着教学参考书把小说分解一遍,要么理出故事情节后,再解答出课后一两道题就算完事。一顿丰盛的艺术与精神的大餐给糟蹋了,十分可惜。

笔者在分析鲁迅小说《祝福》时,设计了一个很特别的主问题:祥林嫂生命中的三个男人真的就一定都要死去吗?为什么?

同时,又设计了几个副问题:1.死了一个丈夫已经很不幸了,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为什么也要死掉,作者这样写是不是有编故事的嫌疑?2.贺老六的死已经让祥林嫂万分不幸了,为什么还要让她的儿子阿毛也死,阿毛活着不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之水如打开了的闸门一般奔流起来。大家都说,阅读时没有把注意力放到这三个男人身上,经老师这样一问,还真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于是,学生一遍一遍仔细地品读起来。那堂课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甚至好几组出现了争论现象。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大家发现,鲁迅先生在情节的设计上有着非凡的艺术功力,这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祥林嫂生命中的三个男人为什么都一定都要死呢?这是不是在编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简单地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优秀的作家,常常是匠心独运,设计出了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它就像一条条风景优美的小道,在流连忘返中,不知不觉已到达了小说主旨这个高峰。突然回头一望,那优美多姿的艺术路径,不露声色却历历在目。

每篇小说的情节铺设都有讲究,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什么地方埋伏笔,什么地方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

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情节,每次各不相同。一进,只让刘姥姥见了王熙凤,借此给读者展示了荣国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的豪奢;二进,刘姥姥见了贾母,又是饮宴,又是饱览,让读者见到了荣国府也有各种矛盾,由此埋下了贾府即将败落的伏笔;三进,那位曾向刘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琏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鉴赏这样的情节,我们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还要注意发掘情节所寓示着的主题意义。同时,又要看到作者在组织情节时所显现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21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这时距离1911年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已经13年,而距离提倡“民主、科学”的“五·四”运动已有5年。但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似乎都只是发生在城里的事,对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来说,“革命”好像离他们很远,或者说他们被“革命”遗忘了。人们恪守的仍然是封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礼教,尤其是广大妇女,她们更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

祥林嫂牢牢地被封建宗法制度下神权、族权、夫权禁锢着。祥林嫂一生都在冷酷的封建制度下苦苦挣扎,可她越是挣扎越逃不开悲剧命运的枷锁。她没有自主权,没有发言权,她的意志由不得自己来支配。

祥林嫂嫁入祥林家作童养媳时,丈夫比自己小十岁,年龄的差距自然造成二人之间无共同语言,也没有多少感情。即便是这样祥林嫂也并无怨言。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常见的,日子原本可以这样过下去。

可是,祥林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丈夫死后,祥林嫂便无夫可从了,作为封建族权象征的婆婆逼其改嫁,而封建礼教又要她守妇道,要从一而终,要守贞洁,不得改嫁。同一宗法制度下的两双黑手同时伸向了她,祥林嫂别无选择,最终只好逃离婆家,来到鲁镇做女工。其实,祥林嫂之所以从婆家逃出,来到鲁镇,并非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受“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的影响。

这样看来,如果祥林不死的话,故事情节就无法发展。祥林不死,我们一则无法看到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毒害。二则也无法把眼光投到鲁镇上来。鲁镇——这个封建社会的典型缩影,是全部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典型环境。三则更主要的是无法看到夫权的象征——婆婆对儿媳命运的掌控权。祥林不死,祥林嫂的命运便是另一个故事了。

祥林死了,她的婆婆成了支配她命运的主人。在被迫卖入深山无节可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祥林嫂只能任命,只得屈从。她的婆婆违反她的意志卖掉她,这不是违反了神圣的夫权吗?不是的。原因还有一个族权:儿子是父母的财产,祥林嫂属于丈夫的“未亡人”,自然也就属于母亲,因而婆婆有权出卖媳妇。

这样捆在祥林嫂身上,亦即捆在广大妇女身上的“夫权”“族权”这两条大绳索也就赫然显现出来了。祥林的死导致了祥林嫂的命运变化,这样艺术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揭示广大妇女深受“夫权”“族权”毒害的主题。

所以,祥林一定要死。那么,贺老六真的也一定要死呢?

改嫁后的她依然遵循的是“既嫁从夫”的礼教,安安分分地与丈夫贺老六过日子。“母亲(祥林嫂)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作者通过卫老婆子的嘴,艺术地侧面向读者交代了他们的生活境况。祥林嫂似乎真的交了好运,但不幸又一次降临到她身上。她的丈夫死于风寒。

这是不是有些偶然了呢?贺老六真的一定要死吗?

“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为了过日子,以贺老六为代表广大的农民是在拼命养家糊口。长年累月的身体透支,患病无钱医治,就是当时社会的悲惨现实。作为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或猎人都是无法逃避这样的厄运的。这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的旧社会吃人的本质。贺老六的死本在情理之中。

如果贺老六不死的话,就无法为阿毛的死铺垫条件。故事情节就无法继续发展,小说的主题就无法得到更深刻更宽广地展示。

所以,贺老六一定要死。

贺老六的死,对祥林嫂说来,还没有给她致命的打击,因为她虽然无夫了,还可以从子,她的精神依然是有所寄托的。“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

这是不是太偶然了?是不是太残酷了?难道和祥林嫂沾亲带故的男人都要死吗?

其实,小说的前后文都做了很好的交代。一则她们居住的是山坳,那里有狼出没是正常的;二则是春天食物较少,发生狼吃人的现象也不奇怪;三则祥林嫂要做许多事情,贺老六死了,她一个人养家糊口,忙得要命,也确实很难照顾好孩子;四则孩子还小没有防范意识,受到伤害,也不难预料。

即使这样,阿毛真的也一定要死吗?

如果阿毛不死,祥林嫂从子,仍然是名正言顺的贺家人。可当她的最后一点精神支柱——阿毛也死于狼口之后,她就真的已经是再无所从了。正是由于阿毛的死,祥林嫂也就不再是名正言顺的贺家人了,所以,“大伯来收屋”,也就是必然的了。

阿毛死了,大伯把屋子收走了。大家别忘了,那“房子是自家的”,祥林嫂是洒下过汗水的,是自己和丈夫的劳动所得,但是仍然被大伯无情地收走了。一个家族,竟然容不下一个悲惨的寡妇,非要把她扫地出门,这是何等的残酷无情啊!这样一来,就鲜明地揭示了族权的血淋淋吃人的本质。

阿毛死了,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又失去了唯一的居所,祥林嫂真的是走投无路了。祥林嫂重回鲁镇就是必然的了,这样才有了祥林嫂二进鲁镇,为继续揭示她深受神权毒害的主题创造了条件。

所以,阿毛一定要死。

重回鲁镇的祥林嫂又再次受到了封建神权给她的最后一击。本来寡妇做工就惹人嫌,二嫁再寡又死了儿子,更证明了她的命硬、克夫克子、污秽不净,是不详的,而这一切恰恰是邪恶的封建礼教最忌讳,也最仇视的。于是大悲大哀后的祥林嫂的生存状况更为险恶:鲁镇的人们在对她短暂的同情之后,不约而同地鄙视她。

祥林嫂一生想要既嫁从夫,却守寡不得;父死从子,又子丧狼口;丧夫失子,则族权不容,守家不能;忍辱赎罪,神权不容,故守命不成。既不能不守节,又不容许她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和损害。难怪许寿裳曾这样说到:“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只要封建宗法礼教制度依然存在,就注定了社会中必将发生祥林嫂的悲剧。

毛泽东在1927年3月5日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曾写到,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政权、族权、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四条极大的绳索。从祥林嫂的故事中走来,重温这段话,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惊和敬佩。

《祝福》中鲁迅以一个伟大文学家的锐利洞察力和伟大的思想家的深邃判断力,极其深刻地阐释了造成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他说:“在那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里,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她那悲惨的命运的;问题不在于她自己凭自己的力量能否冲破黑暗的环境,问题倒是在于中国人民是否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祝福》早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年,一个伟大作家和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十分关心农民问题,同样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历史深度,这多么值得我们深思啊。

情节上的匠心独运使得《祝福》这样的一篇短篇小说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族权、神权、夫权。仅就这个价值来判断,《祝福》的分量远远超出了一部中篇小说,甚至应该把它当作一部长篇小说的缩写来欣赏。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神权祥林阿毛
阿毛的故事
阿毛故事
“大吃一井”的阿毛
贼不打,三年自招
“四层”:引导数学高考的一面旗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认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认识
艺术视角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探析
一叶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