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提升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014-04-07周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案教学活动有效性

周银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江苏扬州225211)

浅议如何提升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周银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江苏扬州225211)

努力推进生物教学活动有效性,促进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目标实现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议题和任务。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理应对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笔者以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为例,简单阐述了生物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高中生物;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实现“教学有效性”是每个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有效的标准呢?所谓有效,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实际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进步和发展不光是指知识的积累,同时还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所谓有效教学是立足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以这一目标为指导而确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生物学科作为高中一门必修课程,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大潮中的一份子,因此,努力提升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成为了当前生物教学活动讨论的重要论题。那么,从教师的角度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精心备课

教学活动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算起,而是从课前的备课活动算起,教师课前备课是否充分会直接影响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要想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从备课入手,摈弃传统的低效、无效的备课方式,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备课。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备课观。长久以来,很多教师都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而教案的模式也被固定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这样几个步骤和内容,并且教师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常常依赖于单方面的预设,几乎甚至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感受,这样就使得教案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在教案主导下的教学活动也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备课,我们要一改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备课理念,把“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备课工作的价值取向,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理念下的备课效果才能保持其有效性;其次,要适当调整备课内容。在以往备课等于写教案的理念下,很多教师的备课内容往往局限在钻研教材、教参上,而忽视了教材、教参以外更重要的内容,如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不同学生之间具有哪些差异性等。因此,为了保证备课的有效性,教师要对备课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备课活动。例如,在备高一的课时,可以把重点内容放在基础知识上,而到了高三阶段,就可以添加一些类似于时事点评之类的教学环节,以适应高三学生日渐成熟的分析洞察能力;最后,要重视备学生。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信奉“拿来主义”,喜欢把优秀教案拿来直接抄,认为这是一种最省时而高效的方法,然而,这些教师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备课的对象——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备教材、教参,教师一定要重视备学生。教师要用心了解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班级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样出来的教学方案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却是最适合学生的。

二、设计灵活有效的课前导入

课堂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启示环节,这个只占据三五分钟的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课前导入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为新课讲授作铺垫等诸多作用,因此,要想提升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设计灵活有效的课前导入是必要之举。记得笔者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为了能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上课前给学生讲了鲁滨逊漂流记中关于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的故事,故事的引入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围绕着这个故事,很多学生又创新地给出了其他的生存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先把玉米作为种子种植,然后等待收获以后再吃玉米,还有的学生提出用玉米喂鸡,鸡蛋孵小鸡以后再吃小鸡。伴随着学生各种奇思妙想的生存策略,关于能量流动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了。就这样,有了有趣的故事作为导入,接下来教师再进行新课的讲解,学生不但更容易听得懂、听得透,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地提升了。

三、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

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是教与学相互统一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能够发生“有机的化学反应”,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知识建构的目标。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呢?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心态下才能促进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多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经常采用这类语言,如“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在观察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看到这个现象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认为这样可以吗?”等,类似这种以“你们”为出发点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习惯中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这样容易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可以刺激学生发言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无疑帮助巨大。

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环节

问题对思维活动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课堂上一个有效的问题可以瞬间激荡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环节,努力用有价值的问题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笔者在讲“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在学生理解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以后,就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子二代中出现矮茎?为什么F2中出现三比一的性状分离比?这些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的梯度进行逐一设计的,通过思考子一代出现高茎的原因,可以引出显隐性性状的概念,而通过思考子二代中矮茎性状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性状分离的概念,最后一个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规律性遗传现象及其实质。在这些由浅入深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也一步步打开,并逐渐深入问题的中心和实质,很好地起到了锻炼思维,提升能力的目的。

五、巧用语言技巧

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媒介,教师讲课时的语言风格往往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一旦懂得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在课堂上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细胞间的通讯”时,关于“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传递”“通道传递”“分子信息传递”这样三种传递方式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起来常常感到较为困难,为了突破这个思维难点,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笔者就采用比喻的方式把“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传递”方式比喻成“面对面交流”,把“通道传递”比喻成“打电话”,把“通过分子信息传递”方式比喻成“写信交流”。经过这样生动直观的比喻,原本还显得有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瞬间变得清楚明了,学习的难度显著下降。经过这种生动的语言诠释,学生不但理解起来更加轻松,而且也不容易遗忘。

教学有效性并非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口号,它是基于教育活动目的本身而诞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另一方面,要认真研读生物教学大纲,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对传统的生物教学活动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以期能够与学生一起共同推进生物教学有效性目标的实现。

[1]冯梅春.浅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09,(26).

[2]颜丽萍.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蒋丽华.浅析新课改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J].考试周刊,2010,(56).

编辑∕岳凤

周银(1982-),女,江苏江都人,本科,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教案教学活动有效性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半张纸》教案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