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关于创新教育刍议

2014-04-07戴丽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戴丽兰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关于创新教育刍议

戴丽兰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本文通过对处于信息时代的创新教育的内涵和面向创新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分析,提出几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创新教育的模式,同时也提出了对创新教育理性的思考。

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一、信息时代创新教育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即创新是一种弃旧图新的精神和行为。关于创新教育,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指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探讨第一个层面意思似乎更为合适一些。我们可以更通俗地理解创新教育:“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所学知识用创新的规律与方法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新的结果等的能力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所具有的能力、知识、经验在自己的探索与钻研过程中不断上升到更高、更新的层面,并且学生主体存在这种探索和钻研新知识的意识。这样的过程对他个人来讲就是一种创新。我们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这种不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意识、思维和能力。

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源动力问题。我们国家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但是,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会遇到一些传统观念和意识压制着创新精神,例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先烂”等,这种“抗创新基因”时刻存在,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而这种传统的观念,往往导致了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缘于此首先要在观念和意识中转变过来,创新意识即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能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它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前提。它直接决定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2.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何创新”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创新的思路,设计来源于创新思维的扩散,来源于对问题思考的另辟蹊径,使思维过程中具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演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之思,同时具有开放性、求异性、非显而易见性的特征。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核心。

二、面向创新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

1.创新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契合点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革新,给创新教育创造了一种情境和激发力量及信息环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个性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等。开展创新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刺激,能为学生塑造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情境,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创设了有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开始了全新的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和利用,并在不断地探索中开始攀向高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飞速发展。飞速发展的internet技术将广泛的资源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环境出现质的飞跃。由于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学生感知和认知的时空,层次发生了变化,得到了扩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利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从教学规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结构和教师的功能都将发生相应改变,为更好的培养新型人才,创设了有利条件。

3.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形式发生了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颠覆,以往静止的、封闭的、模块化的教材变成“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动态教材,更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产生由学生作为主体的、非线性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和基于计算机的虚拟的学习环境(如“实验模拟”),在模拟的学习环境中必然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假设和探究,并得出结论,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适合创新教育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活动是否围绕创新教育的开展进行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总结性评价时,信息技术能进行精确的科学的数据分析,为其提供相应平台或软件。

三、开展创新教育的模式设计

1.“点拨”创新模式

点拨创新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教与学的“五步三阶段”。五步是:教师的导入、鉴赏、反馈、迁移,研究。学生的预习、思考、评述、小结、迁移,这五步又构成“输入·积累——思考·转化——输出·创新”这三个阶段。而“输入·积累”这一阶段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对于音频、视频、动画、文字、图像的支持而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思考·转化”这一阶段,学生也可以利用浩瀚如海洋的Internet资源来激发自己的思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点拨创新模式是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教师点拨,学生创新,两个主体都发挥作用,是“教学做”的“知行合一”,同时也贯彻了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2.“多维互动讨论”创新模式

这是针对学校的实际与学生特点进行网络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园网中E-mail与BBS的作用,强调教师、学生、媒体的多维互动。该模式分为粗化的三阶段:知识传承、讨论质疑、反馈创新,细节留给学生自由发挥,使其不受种种约束,自由度、灵活度较大,课上课下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询问老师。文科类的互动讨论式教学注意和强调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合。理科类的互动讨论式教学注意实践性和对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途径、假设;重视和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互联网上展开互动讨论,其交互性、开放性、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大任务驱动”创新模式

“任务驱动”大家耳熟能详,但要真正理解、读懂它的内涵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研究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但更多时候,任务驱动走进了一个误区。形象地说,走进了“小任务驱动”的误区,即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好一个任务的目的、内容,学生只要亦步亦趋地按步骤做下来,这种所谓的“任务驱动”就根本不存在任何创新与探索。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就像一个个陷阱,跳进去,爬出来,再跳进去,学生倍感疲惫,根本没有时间与心思去创新。基于这个误区,提出了“大任务驱动”创新模式。顾名思义,“大任务驱动”教师不再为学生设计一个个过于细化的任务,而是提出总体目标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其余则由学生自主发挥与创新,这样来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

1.要继承并发扬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优点

创新的意识常常蕴藏于丰厚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我们应充分重视研究传统的教学模式,继承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挖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髓,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打好扎实基础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注重落实模式,不追求形式

对于创新而言,其模式本身的变通、再创造,也是一种创新。因此,在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注重实效,要有的放矢地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转换,不能被条条框框局限住。在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切合实际,不要因为创新而搞成形式主义。

3.不断改革、探索、发展创新教育

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宁愿用传统的媒体,而不愿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因此要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同时也要切合实际,不要滥用。

编辑∕高伟

戴丽兰(1979-),女,江苏武进人,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管理。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