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4-04-06王双群潘学良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王双群,潘学良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处在这样一个社会价值标准日益多元的时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共同信仰,是一项极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兴起和迅速普及,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所谓新媒体,主要是指借助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型媒介。与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全球性、互动性、数位性、虚拟性、即时性、组织性、广泛性等特点。新媒体的普及面之广、使用率之高,是原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新媒体使人们能够快捷方便地获取大量的信息,也能够随时随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的功能可以较好地满足大学生了解社会、认知自我、思考人生、宣泄情感等不同的心理需求,因而深受大学生欢迎,大学生群体迅速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但是,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产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具有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新媒体同时又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具有消极的一面。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的出现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其中既包括观念的革新,也包括平台的更新,还包括方法的创新,这些都可以用来巩固和强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取得的实效性。

(一)利用新媒体,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

当前我国的网民数量众多且增长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2月4日在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另据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11月底,中国共有12.23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更是持续走高。目前在高校,大学生可谓是“人人一手机、天天要上网”。针对这种现状,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当中拥有如此广泛覆盖面的优势,可以将新媒体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超强辐射力,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以有效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拓展教育阵地,从而较好地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狭小、覆盖面偏窄等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二)利用新媒体,可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迅速征服广大人群,吸引社会各阶层的人,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它所独具的即时性特点和优势。互联网作为目前最高等级的信息高速公路,承载着许多快速传播工具,无论是网络论坛,还是电子邮件,抑或是QQ聊天,它们在带给人们跨越空间藩篱的便利性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超越时间局限的同步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互联网中流动着的信息所具有的即时性,几乎为其它任何传媒都不能超越的。电视、广播这两种传媒虽然也具有即时性,但由于需要进行专门设备的准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集合等前期工作,这种即时性大打折扣。新媒体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突发事件,只要在场的网民拥有一台具备摄像功能的手机,现场的情况就可以及时发布到互联网上,这样的即时性才是真正的即时性。而信息的即时性又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远比相对滞后的信息更具吸引力,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改变人们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因此,新媒体的介入,必然可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运用新媒体,就能够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信息包括最新出台的文件、政策或者蕴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精神的新闻、资讯等迅速及时地传达至大学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性。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早已习惯浏览和接收小容量、碎片化却极具即时性的信息,大容量、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已为大学生们所厌倦和抵触。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可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利用新媒体,可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内容和传播的形式,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新媒体的数位性特征决定了信息形式的多样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传播形式远比单一的文字传播更生动;新媒体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信息流动的自由度,海量的信息任由受众自主选取远比由外界强加更具有感染力;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信息接受者与信息发布者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并且交流的内容同时成为所发布信息的组成部分,于是,不同参与者关于同一信息源的不同声音、不同看法、不同理念都在网络上得以充分展现,这就比传统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将新媒体这些特性所带来的效果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中,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采取更多的大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开展教育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就能够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从而避免传统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和困境。

二、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身心发展等形成巨大冲击,从而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挑战。

在当今的网络世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网络的主导者,它们利用所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控制着互联网的信息走向和舆论方向,通过信息载体大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受认知能力所限,其综合判断力还不足以支撑其正确地辨别在互联网中遭遇的纷杂信息,很容易在不同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冲突中迷失方向,并且最终影响到正确信仰、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形成和树立。

(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有着十分确切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具体表现为道德评价,这对于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正常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受虚拟性和匿名化所定,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约束,许多言论和行为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人在互联网上不负责任地滥用所谓的自由和权利,要么出口成脏、极不文明,要么造谣诽谤、恶意攻击,要么肆意妄为、毫不自律,这些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行为的泛滥,极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导致他们道德观念的缺失,责任意识的淡薄。

(三)对大学生建构正确价值体系的挑战。

在当下的网络世界中,由于信息海量的存在并且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再加上信息监管严重缺失,庸俗无聊的信息大量充斥,低级下流、黄色暴力的图片、视频严重泛滥,反人类、反社会、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言论大行其道。并且在互联网中,不少人习惯和热衷于对西方价值观念极力推崇、对奢靡物质生活大肆宣扬、对休闲娱乐过度鼓吹。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导致部分大学生被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观念所侵蚀,集体主义思想、勤俭朴素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逐渐丧失。

(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挑战。

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许多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少有效的控制,上网习惯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整日沉溺于网上聊天和网络交友,以至于将网络世界误认为现实生活,将现实生活等同于网络世界,缺乏真切的社会沟通和现实的人际交流,不仅导致视力下降、神经衰弱、失眠失忆、头疼腰疼等身体疾病,也导致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行为怪异、心理逆反、沟通困难等心理障碍,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有些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甚至极少关心现实世界,与现实社会隔离,他们的独立人格、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缺失。

三、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就像其他的科学技术一样,新媒体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运用的问题,如果运用好,就可以极大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教育的实效,反之则不然。当前,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有模式。在传统模式中,教育者相对于受教育者,有着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更有着信息占有方面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教育者可以自由从容地选择适合教育需要的内容,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灌输给受教育者;在新媒体日益普及、广泛运用的今天,教育者对信息相对垄断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教育活动中的双方处于信息对等地位,甚至还会出现受教育者占有的信息快于、多于施教者的现象。信息的正向不对称被信息对称甚至反向不对称取代,对教育者的教学构成较大的挑战,迫使教育者也不得不主动地运用新媒体。因此,在教育活动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已经是当前紧迫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新媒体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新空间、提供新载体,如果运用得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新媒体延长教育时间、拓宽教育阵地,在保持教育过程的持续性上加强教育效果。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应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但现实却不是这样,许多高校只是简单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而课时又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周期过短,教育时间不能保证,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与教育的全过程同等重要的还有教育的其他领域,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容易导致阵地过于狭窄、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就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开设网站、管控论坛、短信群发等方法,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有关的内容经常性传递给学生;其次,教职员工可以通过建博客、发微博、QQ群聊天、邮件交流等方法,与更多的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再次,树立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一般指在群体中学识渊博、有着较高威望的人。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正式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2]因此,可以树立网络“意见领袖”,通过他们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古论今,畅聊人生、理想、信念,对其他普通网民施以正面影响,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网络风气。比如:全国劳模代表郭明义于2011年初开通微博,现已拥有“粉丝”2144万人,影响网民8000万人。他的微博已经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平台,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热力源。最后,发动学生中的党员和学生干部做好示范,引导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前两方面的教育活动中来,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时间上、领域上的全覆盖,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认知。

(二)运用新媒体开展隐性化教育、消解逆反心理,从丰富教育形式上增强教育效果。

隐性化教育是一种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方式,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环境和氛围,逐步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实践,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的一种教育,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隐蔽性、教育过程愉悦性和教育效能渗透性等特点和优势。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尽管适当的正面灌输是十分必要的,但一味地强调灌输也会使思想活跃、自主性强的大学生产生排斥情绪和逆反心理;同时,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接受显性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一定程度上对灌输式等显性教育已经产生厌倦感甚至敌对情绪,他们对类似的教育方式所传递的教育信息多少会设置接受屏障而刻意回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恰当地运用新媒体,可以较好地化解如上所述的难题: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主要通过校园网接入互联网的特点,建设好校园网的网络搜索和社区论坛并且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校园网制度环境的建设中、在学生关心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在学生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中、在学生经常参与的网络休闲娱乐中,以正面宣传、反面点评、理性评价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和渗透,让学生体会到在信息面前的主导权而激发起主动性的同时,不经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隐匿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展现本真想法,以便教育者掌握学生真实状况,然后再通过相应新媒体工具针对不同情况,对不同学生设计具体方案、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能够一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以柔性的、隐蔽的方式化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抵触情绪和心理防卫,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知、情、意、行之间实现良性循环,达到教育的最优化效果。

(三)运用新媒体答疑解惑、辅导实践,在促使价值观念内化上巩固教育效果。

在互联网中,经常会有各种极端的情况出现,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极力诋毁,这种情况在当下比较普遍,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削弱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另一种情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尽吹捧,尽管不多见但却真实存在,容易让人产生“假、大、空”的错觉,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服力的降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两种极端很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较大影响,必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重视,可以通过合理地运用新媒体加以化解:通过强化校园网、主流网站的建设,科学理性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创设社区论坛、理论学习QQ群等方法,帮助学生解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制作和传播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FLASH、动漫、音频、视频等,用有着较强直观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的形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渗透。在新媒体使用中,科学的、理性的行为可以促进学生反思网上的情绪狂热和行为冲动,也可以促进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在各种价值信息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价值认知并进而形成理性自主的价值观念,同时,这个过程,也正是在巩固大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取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并逐渐付诸于实施的过程。

(四)运用新媒体变革教学方式,在创新教学模式上提高教育效果。

这里所指的创新教学方式主要是指由新媒体所带来的新型教学方式——“慕课”。当前,“慕课”正掀起一场教育与学习的革命。“慕课”即MOOC(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所谓“大规模”是指它改变了学校的设置,让数以万计的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门课程。而“开放式”则是指不论教育对象的收入水平、学习背景或社会地位如何,将课程对所有人公开,不论什么人都可以申请进行课程学习。在“慕课”教学方式下,课程教学内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师生互动过程等均被系统地、完整地在线体验。“慕课”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与以往大不相同。比如美国部分大学的教授正在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听“慕课”的课程,而将个人课堂教学改为专题讲座,问题剖析,课堂讨论。“慕课”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冲击着以“教”为主的传统大学教学模式。“慕课”的教师由课程主讲的教学方法转换为辅导、答疑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转换会倒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教学,也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做科研,以及省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发展。“慕课”的进一步推广,使人们在认识到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性的同时,也在研究如何将“慕课”模式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中去。从事实来看,“慕课”式的教学方式因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颇受学生们欢迎和喜爱。可见,将“慕课”模式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中能够革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效果,是将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空间。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下,研究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新思维,充分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新兴传播媒体的作用和功能,将新媒体技术与正能量传播实现有机结合,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新的传播载体——新媒体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影响力,如何运用好新媒体,对新一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至关重要,仍然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3-08-21(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