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条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初探*

2014-04-05谢曜联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

陕西中医 2014年8期
关键词:艾条灸灸法肿痛

谢曜联 汪 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抗原驱动、T细胞介导及与遗传因素相关,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外周关节,滑膜病理为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侵蚀性软骨及骨组织损伤,导致关节结构破坏、畸形和功能损失。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反复发作,多呈对称性,以肿、僵、关节变形为主。广义的类风湿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西医学常以来氟米特[1]等药物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 古代虽无类风湿关节炎病名,但中医文献中早有“历节”、“尫痹”、“鹤膝风”等病名记载,其症状与本病相似。《素问》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的论述,治疗通常多从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病因入手。《金匮要略》中有“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诸病源候论》中亦有“由气血虚,则受风寒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体手足不随”。瘀与痰往往又与症状反复、疼痛程度及病程缠绵等有关。因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对本病的治疗各医家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认识进行辨证论治,因而辨证的思路各不相同。在临床学习中多遇经方如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木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在本病中的运用[2]。治疗重在温经散寒、祛风通络[3]止痛。处方遣药时既要注意风寒湿邪的兼夹,兼顾治疗,又要详细辨别风、寒、湿邪的偏盛,重点使用针对性较强的药物[4]。

寒湿痹阻型[5]是本病常见证型之一,其症状有关节肿痛难消,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则减,关节屈伸不利或局部发凉,四肢关节冷痛,局部肌肤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多见于本病病程的早期,多以邪实为主,病位较浅;风湿痹阻型其症状有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多见于本病病程的早期,好发于春、秋季节更替时及冬季,多为风湿之邪痹阻关节肌肉而致。本法的特性能较好的缓解本病初起的疼痛及游走性疼痛;痰瘀痹阻型其症状有关节疼痛肿大,晨僵明显,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出现结节,患处肤色或呈暗色,多见于本病病程的中晚期,常为痰、瘀、虚为患,痰瘀互结、痹阻关节为病。而缓解关节屈伸不利及患处结节症状恰是本法所擅长。在临床上本病诸多病人除服用西药、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时,于症状严重时常辅佐以外涂、热敷、熏蒸、药物浸泡、贴敷或艾条灸法等外治法配合治疗,其中病人反馈的讯息中以艾条灸法对症状的缓解较其他外治法明显。

艾条灸法较适用于本病诸证型之治疗 可从药材及施术两方面进行探讨论艾草,别名:香艾、蕲艾、艾蒿、灸草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新修本草》:“主灸百病……生肌肉,辟风寒”。《本草纲目》:“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温煦气血,透达经络等功效。其性味辛、温可散寒,苦可燥湿。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之功效故可缓解关节冷、痛、僵、肿等症状。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 艾条灸是指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柱形艾条,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艾卷灸。灸法的功效有:①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②有引导气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气或引气下行。③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其作法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无灼痛,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古代对艾灸法有诸多论述:《素问》:“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其灸焫。”灸焫,即灸法。《素问》:“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灵枢》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结络坚紧,火所治之。”《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机体所调控[6]。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回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7]。实验发现[8],测量的艾条含有少量的可见光光谱,艾灸谱峰出现在大约3.5μm的远红外波段,由此可以确定艾灸的光谱靠近近红外,以远红外为主。证实了温热刺激是艾灸疗法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揭示艾灸热辐射的物理特性。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实验显示[9]艾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作用能改善血液流变性,纠正血瘀时自由基代谢的紊乱,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活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整中枢神经递质水平,稳定内环境等多方面作用有关。上述的研究说明艾灸对机体的作用是多功能的,体现中医治疗的全面性及前瞻性。

典型病例 周某,女,50岁,2013年4月就医,主诉四肢关节肿痛间作15年,又作7月。患者15年前出现双手关节肿痛,晨僵明显,双手不能握紧,就医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多年来未经正规治疗。2012年9月起病情加重,四肢关节肿痛又作,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经本院以中西药配合治疗,并在肿痛关节处辅以艾条温灸,1d1次,每次10min,10次1个疗程,经过一个疗程后,患者自觉四肢多关节疼痛较前明显减轻,晨僵亦好转,血常规、肝肾功能、CRP及ESR未见明显异常,RF亦较前降低。按:本案属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多见于中年或年龄较大妇女,体形或有偏胖,关节肿痛明显,可见舌色紫黯或有瘀斑,乃痰瘀痹阻,痰湿互结羁留难去,瘀阻气滞,血行不前,气血失运则寒邪丛生。以灸法温灸患处关节,温热之气可使气行瘀化,血脉得温则行,痰湿之邪可散于无形。

因其操作位置在特定部位,即在症状明显的关节或肌肤部位进行灸法治疗,具有穿透性及温热感觉的实时性,故能使病患较为直接的感受到疗效,因为是属于外治法,故而副作用相对小于服用药物;本病的治疗常需长期服用数种药物,对肝、肾的影响也受到极大的重视,当外治法的配合使用如果对症状缓解有所帮助时,相对的也可酌情减少用药的种类或用量,这对病患身体的负担及药费的支付都是有减轻的作用。灸法操作简便,除病患本人之外,旁人也可代劳,且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大,呈现特有的方便性。价格低廉,防病保健等都是其优点。本法更能体现中医对疾病多途径治疗的特色。

本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和工作,目前尚不能根治。因此,当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等证型的病患在服用西药、中药或中西药配合治疗时,于症状较重时辅佐以艾条灸法外治,往往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更能较好的缓解关节或肌肤部位的冷、痛、僵、肿等症状,这是药材:艾草及施术:艾条灸法两者相互配合使然。然而辅以艾条灸治疗的做法在中医理论上虽有其根源可寻,但在临床上尚缺少大量样本、对照组及统计分析,且必需考虑到季节影响的因素,病人的依从性,以及艾灸点燃初期会产生少量烟雾,在使用艾条灸时,少数病人可能就因为不喜烟熏,而中断治疗;希望借由本次理论初步探讨加深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解,冀望造福更多病人之外,并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以缓解症状,提升病患生活质量。

[1]李 羽,张 岩,安丽君,等.云克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485-488.

[2]景嵘月,汪 悦.经方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6):122-124.

[3]石 飞.活血祛风通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指腹微循环血流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3,34(7):840-841.

[4]汪 悦.治痹琐谈[J].江苏中医药,2003,24(12):1-3.

[5]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05.

[6]邓海平,沈雪勇,丁光宏.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J].中国针灸,2004,24(2):105-107.

[7]邓海平,沈雪勇,丁光宏.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J].中国针灸,2004,22(2):123-126.

[8]洪文学,蔡建红,景 军.艾灸的热辐射光谱特性研究[J].应用光学,2004,25(4):1-3.

[9]唐照亮,宋小鸽,王宁新,等.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24-27.

猜你喜欢

艾条灸灸法肿痛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对慢性心衰合并便秘的临床观察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小方子治疗咽喉肿痛
艾条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
艾灸配合推拿治疗0级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消肿止痛散外敷治疗四肢闭合性损伤肿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