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2014-04-03郭红玉

关键词: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政府

郭红玉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郭红玉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中已经初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在改革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私营企业有待进一步规范;农村市场发展缓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很大。为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更好的实现,我们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有机结合;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经济体制改革;现状;路径

总结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可以用“改革”来贯穿,分别详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在这11个领域中,笔者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核心。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每次改革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其他改革都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后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三次重要的决定,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体制。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而现在,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该《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

199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迄今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连续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随着基本卫生医疗服务在农村的广泛建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2、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成效。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一批“新国企”正在出现,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新亮点。[1]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有了很大进展。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管机构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间的制衡制度已日渐成熟,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中已经初步确立。国有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等方式逐渐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与强大的外国跨国公司的差距逐渐缩小,有些甚至可以相匹敌或超越,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2]在政府坚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下,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打破了一些行业独家垄断的局面。同时,地方分权化改革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中央的财政收支权力逐渐向地方政府转移;国有企业管理权逐渐向地方政府下放,大部分原隶属于中央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权也逐步扩大,原来由中央政府控制的投资立项和决定权、物资分配权、对外贸易权等现都下放到由地方政府支配。这一系列的权利转移和下放,极大的推动了地方市场化的进程。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方面,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得到显著改善,国有资本在关系国家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处于优势和控制地位。[3]在收入分配体制方面,政府从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再到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等,认识不断深化,政策力度也不断加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城乡市场的结合、区域市场间的联系、国内国际市场的衔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尽管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1、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现代企业制度是我们对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成果的一种借鉴。[4]但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决策过分干预,严重影响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中的建立和完善。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结构也不合理,仍需加大改革力度。国有企业相应的配套改革仍比较滞后,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区域失衡,稳定性不足,法律不健全,不能给予足够的法律支撑;随着就业制度逐渐市场化,劳资比例失调,劳资关系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另外,住房保障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地方政府构建保障住房的积极性不足,保障性住房发展缓慢,由于分配保障住房的资格鉴定难度大,分配过程漏洞较多。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就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而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发展较晚,因此其中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在用工制度与职工福利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分配等方面存在着需要规范的问题。同时,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阻力。

3、我国的农村市场发展仍比较落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价格远低于城市工业品的价格。城市和农村的市场管理分离严重。

4、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很大。首先,收入差距大。具体表现为:劳动收入偏低,过去几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持续增长,但我们的劳动报酬却没有同步增长;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大,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大,银行、证券、保险等单位工作的人均年收入远高于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均年收入。其次,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突出,两极分化严重。现行分配制度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5]一些垄断行业出现“天价收入”,一些领域出现“灰色收入”、“隐形收入”,而在另一些领域却出现“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另有一部分人的致富手段不合理不合法,借助于权力和垄断的力量以及利用法律的漏洞甚至违法犯罪手段获取高额利润。

二、我国经济经济体制实现的主要路径

1、我们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一直是我党我国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最忠诚的拥护者。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党我国一直密切关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其作为治国执政的指导性原则,将群众路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大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2、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实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有机结合。国有大中型企业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我们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应贯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行业、区域先行改革,进而逐步推广。试点改革,可以把改革带来的负效应减低到最小,同时可以避免大规模改革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威胁。我们应加强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就业制度、住房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改革。十八大指出,我们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而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强有力地保障。我们要认真解决好不同城乡、区域间的社会保障差别问题,建立一整套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严格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则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与增值。[6]劳动就业制度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发展变化历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劳动就业制度也在相应地变革、转型。[7]相应地,为了确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而有效的进行,就业制度改革也就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应扮演好推动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角色,合理协调劳资双方的关系,为劳资双方平等对话搭建一个公开公正的平台。保障性住房改革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保障性住房真正做到为民所用、为民所需,应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合理引导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保障住房的投资和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法制化建设,从法律层面予以支持。[8]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我们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首先,进一步规范私营企业在用工制度、工资待遇与职工福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其次,对国务院已颁布的有关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应予以全面落实。再次,提高私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私营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最后,打破国有企业垄断的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实现市场元素多元化,实现多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有效格局。

4、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重申,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次大会都说明我们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的迫切性。政府应该对自身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把自己的功能规定在有限的范围内。政府应该管住自己“闲不住的手”,充分尊重市场的调节作用,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竞争动力,使各经济主体更加具有活力。同时应该建成有效的政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市场规律的优势领域政府应该退出,让市场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而在市场失效的一些领域,政府应及时介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节能力。[9]

5、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首先,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市场的建设,加速区域间、城乡间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流通,使农村市场迅速融入到现代市场体系中来,实现城乡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管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10]其次,从企业竞争向产业竞争转变,增强产业保护意识,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再次,坚持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的结合起来,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粗放的外贸增长予以限制,对竞争力强、自主性高的企业予以支持。最后,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法律体系。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增强市场中介组织的公信力,为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郑海航.关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争论的几个问题[J].国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47(5):30-35.

[2]黄速建.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成就、问题与趋势[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5-8.

[3]范恒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方向[J].理论前沿,2006(14):5-8.

[4]尹航.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7):46-50.

[5]邸敏学,郭志栋.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劳动关系调整[J].山西大学学报,2011,34(6):85-88.

[6]高军.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4):62-64.

[7]宋玉军.中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发展动因及趋向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3):11-16.

[8]胡绍雨.新时期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75-79.

[9]顾钰民.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深化认识[J].经济纵横,2013(2):51-55.

[10]钱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若干基本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2008(2):2-8.

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ourEconomicSystemReformandthePath

GUO Hong-yu

(Institut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Shanxi041000,China)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s critical to deepen reform comprehensive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carried out more than 30 years ago,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improving;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has been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as been formed.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reform process. "Enterprise management" phenomenon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ill exists,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need further regulation, the rural market develops very slowly, and the gap between residents' income and distribution remains larg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verall goal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reform an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t be adhered to to satisfy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various interest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have to be coordinated to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breakthroughs in key areas and the whole advanc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ublic sector of the economy has to be encouraged, supported and gui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has to be repositioned to make the marke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modern market system has to be perfected quickly.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The status quo;The path

2014-03-17

郭红玉(1988-),女(汉),山西洪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

F121

A

1671-816X(2014)08-0766-04

(编辑:佘小宁)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政府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