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兵周尚文与明代大同边防建设

2014-04-03李海林

关键词:总兵边墙边防

李海林

(1.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大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区,战乱频仍,军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代中原王朝对这里的边防建设都非常重视。明朝,大同地处北部边防线上,与蒙古部族毗邻而居。为了加强大同镇的军事防御能力,有明一代,朝廷一直致力于加强大同的边防建设。嘉靖时期,蒙古最强的一支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兴起,“在大同边外大青山昭君墓丰州滩住牧,西至河套,东至宣府洗马林一带,离边三百余里”。[1](卷124)俺答由丰州道不断南下,侵扰大同、浑源、灵丘,及至太原,并东入宣府,进犯京师,给明朝带来巨大压力。而大同镇形势尤其严峻,惨遭荼毒。蒙古骑军连岁而下,烧杀抢掠,大边、二边“俱失守,弃为虏地”[2](卷5),镇城“孤悬极边,与胡虏共处一地,无寸山尺水之隔”,[3](P263)完全暴露于外。为了加强防御能力,明廷不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修边堡,而且也选派得力将领驻扎大同。周尚文在此情势下任职大同镇总兵,为大同镇边防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周尚文的研究,学界鲜少,本文就总兵周尚文与大同镇边防建设做一细致探讨,旨在对周尚文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总兵周尚文

周尚文(1475年—1549年),字彦章,陕西西安后卫人,自幼读书,多谋略,精通骑马射箭。16岁的时候,开始出任指挥同知。嘉靖元年(1522年),又调任宁夏镇作参将。嘉靖三年(1524年),充任凉州卫副总兵。嘉靖十六年(1537年),任山西副总兵官。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以六十七岁高龄又担任东官厅总兵官兼后军都督府,镇守老营堡,当年秋天,充任大同总兵。

周尚文在担任大同总兵期间,虽然励精图治,一心专为边务,但是“事常锐于有为,心每灰于牵制”。[4](卷279)究其原因是总兵地位降低、权力变小。在明初总兵权力极大,地位极崇。随着明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总兵权力逐渐被巡抚、镇守太监等文官分割,及至成为总督、巡抚命令的执行者,失去了独立的话语权。但是,领兵打仗主要还依靠总兵。在此种情况下,有抱负、有能力的总兵就要试图打破这种尴尬局面。因而周尚文在上任不久就“奏请粮饷马匹,并乞停止近募新军,其词颇激”。面对周尚文的直接呈奏,兵部却认为:“尚文陈请边务,乃不关白督抚大臣,桀肆不可长。”[4](卷273)虽然奏请粮饷马匹本是巡抚之责,但尚文关心边政,在别人都尽力保全自己的时刻,他却不顾自身安危,僭越职权,擅自奏请粮饷,受到兵部谴责。

周尚文一生清白廉洁,节俭朴实,爱惜士卒,善于用兵,为此部下都愿意随军誓死出战效力。尚文任职大同总兵期间,多次击败蒙古军的进攻,使得蒙古军不敢轻犯大同边界,为保卫明朝做出了突出贡献。因其战功卓著,兼任太子太傅,并增加赏赐。当时,严嵩父子对他百般排斥,谗言佞语,但因周尚文高超的武艺,卓著的战功,嘉靖帝要依靠他严守边防,严嵩父子的百般阻挠也就失效。直到尚文去世后,又因为严嵩专权的缘故,再加上两人旧日的隔阂,使得朝廷不予恤赏。给事中沈束曾为周尚文鸣不平而上疏,严嵩故意惹怒嘉靖帝,从而使给事中沈束禁锢在牢狱之中长达18年之久。直到明穆宗即位后 (1567年),才追封周尚文为太子太傅,谥号为“武襄”。

二、周尚文与大同边防建设

嘉靖年间,大青山以南地区蒙古俺达部强盛起来,其因所处之地贫瘠,“以故最喜为寇抄”,[5](P21)几次经由大同南下大肆抢掠,给明王朝造成极大的威胁,大同镇形势益加严峻。故此,加强镇城防御能力刻不容缓,修边建堡缘此而兴。

(一)周尚文与大同军堡的兴建 明代,为了加强边防建设,形成了镇—路—军堡分层管理体系。每镇都有总兵镇守,路由参将分管,路下又设城堡,这些城堡由守备、操守负责防守。城堡是最基层的防守单位,在边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筑堡成为加强边防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周尚文任职大同总兵期间(1542年—1549年),分别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二十三年(1544年)、二十四年(1545年)、二十五年(1546年)、二十七年(1548年)共修筑军堡26座。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翟鹏凿长堑于五堡东西,尚文督师,逾月而就”。[6](P265)长堑修成后,“总兵官周尚文议于堑内城灭虏、靖虏、破虏、威虏、宁虏五堡,招募边人为军,垦地资养。堡置把总指挥统之”。[7](卷21)靖虏堡位于内五堡 (修建于嘉靖十八年,在大同城北50里,即镇边、镇川、宏赐、镇虏、镇河五堡)之东,其它四堡位于内五堡之西。这五堡在弘赐五堡左右,实为五堡两翼。嘉靖《山西通志》亦载:“(嘉靖)二十二年,总兵周尚文复增筑靖虏五堡以翼弘赐。”[8](P13)这是继毛伯温修筑内五堡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兴建。随后于嘉靖二十三年,总兵周尚文又督修了灭胡九堡。灭胡九堡指破胡堡、杀胡堡、灭胡堡、败胡堡、阻胡堡、残胡堡、威胡堡、拒胡堡、迎恩堡。它们位于靖虏五堡之西,一字排开一直到威远路。嘉靖二十四年周尚文又修筑了镇羌、助马、拒墙、拒门、保安五堡。这五堡均在二边外,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但是正因为这五堡地势凶险,总督翁万达不是很支持。据《云中郡志》载:“初,尚文城拒墙五堡在长城外,督府难之”。[6](P295)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亦言:“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弘赐诸堡既立,镇城赖以藩障,至是巡抚大同都御使詹荣、总兵周尚文复议于弘赐诸堡之北添设军堡,以相犄角。城废水口堡,改名镇羌。废宣宁县,改名拒墙。废乱草营堡,改名拒门。又于灭胡堡北增筑拒(助)马堡。”[7](卷21)此五堡位于内五堡之北,处于长城之外,成为蒙古部族南下的前沿阵地。嘉靖二十五年,尚文又率人修建了镇口、镇门、新平、平远、保平堡。嘉靖二十七年,又修筑了得胜堡。镇口、镇门、新平、平远、保平几堡与弘赐内五堡、靖虏五堡、灭胡九堡成一条线,由宣府西阳河一直延伸至偏关一带。这些军堡的修建,使大同镇的防御体系更加巩固。特别是周尚文于嘉靖二十四年所修镇羌五堡,位于大同镇最外围,战略地位尤其突出。

周尚文任职大同镇总兵期间,先后修建了弘赐五堡、靖虏五堡、灭胡九堡、镇羌五堡,再加上得胜堡等军堡。这些军堡的修建,在大同镇北部形成了两道有力的军事防御线,有效地抵御了蒙古骑兵的进攻,使大同边界安宁数年,老百姓安居乐业,为中原王朝经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周尚文与大同边墙建设 明初的边墙是极其简陋的,防御功能有限,很容易被蒙古军摧毁。成化年间,蒙古诸部定居河套地区,频繁入侵明朝。在与强势的蒙古骑兵作战中,明朝失败居多,直至弘治年间的大打大败、小打小败局面的出现。为了应付蒙古骑兵的入侵,明廷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大修边墙。成化、弘治时,大同的两道边墙修缮完毕,号称“高深形势,如冈如川,而保障复固矣”。[6](P516)然而至嘉靖年间,这两道边墙俱倾圯,其内成为蒙古诸部驻牧之地。尤其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以后,俺答频繁南下侵略,直抵山西南部,大同镇的防御能力甚弱。为了加强防御,增强抵御蒙古骑兵的能力,挑壕修边之举遂再次兴起。

嘉靖十八年,内五堡修成后,明政府即在东起阳和、西至高山“西北一带,深挑壕堑一道,沿边筑立墩台,各设旗军哨守”,[9](P1689)在五堡之外又形成一道藩篱。嘉靖二十二年,翟鹏出任宣大总督,与总兵周尚文一起继续深挑壕堑,“自镇边堡东自阳和,自镇河堡西至老营堡凿为长堑。遂于堑内城灭虏、靖虏、破虏、威虏、宁虏五堡,后复城灭胡、破胡、残胡、败胡诸堡,布列堑内”。[6](P7)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又“自大同左卫二边马头山起,东由黑山门、宣宁、水口至榆沟,补修过边墙一百五十余里,旧有墩台三十一座,添筑新墩八十二座,补修水口、宣宁乱草营旧堡三座”。[10](P407)这一段时期主要是以挑壕堑为主,壕堑东起阳高西至老营堡,跨度四百余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二月,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翁万达出任宣大总督,与巡抚詹荣、总兵周尚文集议,认为:“堑可填渡,且不利拒守,故必城长城,长城必有台,利于旁击,台必置屋,以处戍卒,近城必筑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数暗门,以便出哨。”[11](P9)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防御蒙古骑兵,修边提上了日程。

嘉靖二十五年 (1546年),总督宣大、山西侍郎翁万达奏:“大同东路自阳和口暗门起,至宣府李信屯堡红山台边界止,延长一百三十余里,中有铁里门、鹁鸽峪、瓦窑口等处,悉通贼要路,未有墙堑,拟于山南二三里许,添筑边墙一道,浚濠、建堡增设墩哨,使宣大声势联络,且可以南护紫荆,包为外堑,通计经费约用二十九万余金。请下户部趣发帑缗,期以三月初,土脉融动,及时兴作,其督视之任,当一付之总兵官周尚文,俾如中、西二路一体悉心料理。”[4](卷308)这一时期主持和参与修边的主要有两个人物,一是大同总兵官周尚文,一是宣大总督翁万达。翁万达主要是主持修边,对修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于修边的“督视之任”,翁万达则“一付之总兵周尚文”。总兵周尚文主要是参与具体修边事宜。当时,二人商榷修筑边墙,自宣府西阳和一直延伸大约一百三十八里,到大同开山口,这段边墙都由周尚文亲自率领士卒完工。另外,总兵周尚文又督修了中西路边墙。这条边墙从大同迤北东路新建的靖虏堡起,经由弘赐五堡、左右威平、朔州,接至山西丫角山墩,继修完边墙,又添墩建堡。至九月镇守大同总兵周尚文奏:“东自宣府西阳河起,由天城、阳和、左、右、威、平、井、朔至山西丫角山止,修筑边墙六百五十余里。”[4](卷315)尚文担任大同镇总兵期间,亲自督修边墙六百五十余里,其功不可没。

三、总结

有明一代,多数总兵“因循懦怯,袭于不振,一遇警发,遂观望退缩,远为自守,……保身之念重,故报国之意轻,有生之乐,无死之心”,[12](P388)像周尚文一样果敢有谋、能征善战且专注边防者非常少。周尚文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七年的时间里,“一凿堑,一筑堡,一筑长城;大小十余战,而石柱、弥陀之捷尤著,大有声”,[6](P265)对大同镇边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后拓地置堡,修筑墩墙,总兵周尚文之功居多。”[13](P204)这一时期修建的边、堡防御层级分明,地势险要,目标明确,形成一套严密的防御体系,加强了大同镇抵御蒙古骑兵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形成,与周尚文关系极大。

[1](清)和 珅.大清一统志[M].光绪二十八年石印本.

[2](明)魏 焕.皇明九边考[M].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37.

[3]薄音湖,王 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4](明)徐 阶,张居正等.明世宗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2.

[5]薄音湖,王 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2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6](清)胡文烨.云中郡志[Z].大同: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1988.

[7](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30.

[8](明)周斯盛.(嘉靖)山西通志[Z].山西省图书馆缩微胶卷.

[9](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明)翁万达.翁万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11)[Z].雍正十二年刻本.

[12]乾隆四十六年奉敕编.御选名臣奏议(卷2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总兵边墙边防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金鸡山上守边防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河谷地形对面板混凝土堆石坝边墙施工期挤压形变规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走边防
单线铁路隧道仰拱、矮边墙快速施工技术
明辽阳副总兵黑春事迹考略
开原老城明辽东副总兵孙文毅墓志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