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2014走进大剧院 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

2014-04-01尚诗岳

音乐爱好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男童匈牙利合唱团

尚诗岳

2013年12月7日晚,与维也纳男童合唱团、德国托儿策童声合唱团并称世界三大男童合唱团的巴黎男童合唱团,应“2013-2014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之邀,在上海大剧院唱响“一个世纪的天籁之音”。巴黎男童高难度的“无伴奏(A cappella)”演唱享誉全球,纯净美好的嗓音被冠以“夜莺之声”的美誉,赢得乐迷一致激赏。

合唱艺术一直都令我着迷,特别是童声合唱——身处这个躁动的时代,谁又不渴望得到一丝平静与安宁呢?恰逢巴黎男童合唱团2013年在上海唯一一场演出,我有幸欣赏世界一流童声合唱团的天籁之声,内心自然涌溢期待。

演出分为上下半场,曲目选择经过深思熟虑,二十二首作品风格各异,包括俏皮风趣的童谣、艺术歌曲、各国民歌,别具一格的古典名曲以及经典圣诞歌曲等。返场则选取中国儿童歌曲,以“夜莺之声”向中华民族传达和平、美好的信念,赢得了观众热烈的共鸣!

灯光渐暗,演出正式开始,二十四位青涩可人的小男孩身着衬衫毛衣加白色长筒袜有序站成三排,双手一律背在身后。整齐的装束、优雅的姿态、淡淡的笑容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指挥老师手势起,瞬时天籁之音响彻剧院,此时纯净、空灵与清新恐怕是我最强烈的感受了,犹如漫步泉水边,清爽与通透浸透心灵。没有过多技巧的雕琢,没有生硬唱法的束缚,孩子们的天性被充分发挥,青涩中显饱满,灵巧中见张力。他们的歌声总是散发出一股纯净脱俗的特质,尤为与众不同。舒伯特《野玫瑰》、亨德尔《哈利路亚》中领唱的音色均没有太大的泛音,清澈悦耳,安静肃然。今晚的演出作品大多数为“无伴奏合唱”,多声部人声代替了器乐伴奏。在讲究整体音响和谐与协调之外,巴黎男童合唱团更注重混声色彩的统一。音高与节奏精准无误,声部关系主次分明,小小年纪就有极强的和声意识,配合默契,收放自如,整齐划一。如此良好的艺术素养,足以见他们优越的语言乐感天赋及后天专业的训练。

整场音乐会中,二十四位巴黎男童演释的曲目纵然数量多、风格迥异,却均能准确把握。无论是上场、谢幕、起声、收声还是中间加入的简单动作,都非常整齐自如,这显然是与他们的艺术素养与文化修养分不开的。表演形式简单、精致却不乏新意,他们没有繁杂的动作花样,而以纯净的声音征服全场,在歌唱中我们听到了这支合唱团的匠心独运。

上半场中《美乐妙串》风格颇为独特,涵盖了许多经典的古典音乐主题,其中包括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比才《卡门组曲二号》中的《斗牛士之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埃尔加的《威风堂堂进行曲》,还有艺术歌曲《阿玛丽莉》《以泪洗面》等音乐片段。男声合唱犹如器乐重奏,高音声部空灵如弦乐,低音声部深沉如铜管,各声部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了男童清澈精致的声音特点。训练有素的男童们在舞台上保持了良好的状态,同时,歌曲的各个主题之间没有任何的空隙,衔接得恰到好处。

《热爱正义的人们齐声欢歌》这首作品采用了独特的表演方式,孩子们整齐地分成两列走进观众席中,在听众身旁全心投入地演唱,他们充满力量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剧院中。这首童声四部合唱融合得近乎完美,穿插赋格的旋律,表现了人们对为正义而战的勇士们的赞颂。至此,全场听众已全神贯注融入歌中,这些男童小小身躯中饱富的魄力实在令人赞叹。

下半场的演出多为该团的经典保留曲目,三首曲风轻快、旋律明亮的圣诞主题歌曲《欢乐圣诞》《平安夜》和《铃儿响叮当》,让大剧院全场的气氛更加温馨起来。孩子们演唱时,纯净的音色、无邪的微笑、俏皮的表情都令所有听众为之动容。他们生动的演释就如在欢快地度过大家期待已久的节日,而听众的心便随着这美妙音乐进入到孩子们童话般的世界里。

他们的返场曲目同样给人惊喜。钢琴

伴奏的罗西尼作品《猫的二重唱》中,两个孩子模仿的猫声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形神兼备的演唱相当逗趣,让在场的小朋友捧腹大笑。孩子们的这份可贵的童真着实具有感染力。最后的两首返场曲目《春天在哪里》《小燕子》的演释竟让我的内心充满感动与崇敬。两首中国儿童歌曲由二十四位巴黎男童用中文演唱,一方面体现出他们很强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想象每位小演员台下所付出的努力。这些“和平使者”别具匠心的演出触动全场,所有的小朋友都参与到他们的演唱中。至此,熟悉而美妙的歌声将音乐会推向高潮,掌声爆棚,相信全场观众都已感受到巴黎男童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与尊重,敬意油然而生!

巴黎男童的演释终归使我内心的期望得到很大满足。相比之下,听众席间的欣赏状态另人颇感失望。同样是孩童,台下的小听众发出响动,甚至还有成年人在聆听时发出嘈杂耳语。更为遗憾的是在合唱团深情的演唱过程中,竟有参差掌声响起,这无疑些许影响了巴黎男童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无伴奏合唱”对现场氛围要求颇高,而台下听众所反映出的音乐素养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可见全面提升市民的音乐、文化素养恐怕是我们日后急需努力的方向。

1867年前后,在莱塔河东西两岸的匈牙利和奥地利,其音乐艺术发展一度繁盛。大量被后世称为“轻古典音乐”的典雅生动的娱乐性音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在这块独特的土地上诞生。在欧洲近代史上,将此类作品作为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已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演释惯例。

匈牙利独立后乃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涌现出的大量音乐作品,将匈牙利这一伟大的民族骄傲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并成为后世音乐舞台的重要曲目。2014年1月4日的匈牙利交响乐团音乐会,让我们听到了它所奏响的祖国之声。

在曲目选择与安排上,已呈现出明确的“高端、精致、别具匠心”的品格。上半场曲目源自莱塔河西岸奥地利,正应景新年,以充满“轻古典音乐”风格的新年喜庆音乐主打,曲目体现了三个侧重:一是选自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二是维也纳圆舞曲,三是波尔卡。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无疑是维也纳——奥地利音乐之都显赫的标签之一。维也纳圆舞曲是在古老连德勒舞曲基础上演变而来,被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发展成快速多变的“维也纳圆舞曲”,其功能已由伴舞转向了音乐会演奏。波尔卡虽源自波西米亚,但奥地利作曲家也不免把眼光投向那里,并更多将“波尔卡”演化成快速、充满跳跃感的、奥地利人所热衷的二拍子圆圈舞。下半场曲目则旗帜鲜明地突出了东岸匈牙利民族的精神气质。

灯光渐暗,乐团成员在指挥拉斯洛·柯瓦士先生轻巧而不失精准的指挥下,首先将“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66年创作的《蓝色的多瑙河》呈现给我们。乐团各声部层次分明、细致均匀,将听众的耳朵牢牢抓住。优雅而不失严谨的旋律如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在剧院中回响,感染至人们的内心深处。

曾经的奥匈两国联盟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源泉,《骑士帕茨曼查尔达什舞曲》的音乐素材就与匈牙利有关。听到这首作品就好像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匈牙利人民生活的民俗画面。乐团在柯瓦士先生好似舞蹈般的指挥动作下从容地处理了音乐中众多切分与附点节奏,音乐情绪时而柔美舒缓,时而热烈昂扬,曲子的旋律像一个舞动的精灵,时而冲上云霄与仙子共舞,时而潜入海底进入波塞冬的华丽宫殿,时而温柔低语,时而上下盘旋翻飞,令人兴奋不已。

此时无论是乐团的演奏家还是现场的观众都已融入其乐融融的音乐之声中。演奏员精准娴熟的技巧、自我陶醉的神情都紧紧吸引着听众。顿时震撼人心的打击乐响起,一曲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狂欢节期间的《电闪雷鸣波尔卡》在听众高涨的热情中响起。如同音乐会第二首曲目《狩猎波尔卡》,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这首熟为人知的《电闪雷鸣波尔卡》打击乐手利用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成功地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

“电闪雷鸣”过后,富于弹性的弦乐声部配合高亢明亮的管乐以及节奏感极强的打击乐,“迫使”人们迅速将心境转变为骑马穿行于林间的感觉。这首《轻骑兵序曲》耳熟能详,在全团演奏人员齐心合力的精彩演奏中,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中力量与速度完美的结合。而其后的《拨弦波尔卡》中,弦乐手们则向人们展示了发自他们手指尖的柔美,精湛的拨弦技法比常用的弓法更加利于表现音乐中的强弱之分,从而使演出效果极为生动。

在接近上半场尾声时,一曲《莎乐美》凸显了浓重的民族音乐神秘色彩。架子鼓的精彩加入以及弦乐手让人应接不暇的滑音、揉弦演奏让人们沉浸于梦幻的轻音乐国度中无法自拔。指挥的动作越发轻柔,乐团的演奏更加朦胧而具有诱惑的感觉。我们的迷醉,也正是乐团的成功。

在迎新贺岁之际,置身于富丽堂皇的上海大剧院,追寻匈牙利交响乐团的音乐之声由奥地利来到莱塔河东岸美丽的国度匈牙利,我无比满足地徜徉在浪漫与欣喜不断的音乐旅记中。音乐会下半场即以匈牙利为主题,与上半场曲目风格截然不同,下半场的曲目是一系列充满匈牙利民族特色的乐曲以及各种有趣生动的歌剧选段,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柏辽兹的《拉科奇进行曲》等。这些作品都是百年来最受观众欢迎的杰作,无论是作品曲调还是演奏家的演释都较上半场更为激昂。

以匈牙利国歌作曲者——十九世纪作曲家费伦茨·厄凯尔的作品《宫廷舞》(选自歌剧《匈雅提·拉兹劳》)开场,绝妙地体现出匈牙利的国家精神。弦乐声部的演奏尤为出彩,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倾情对话生动细腻。高贵典雅中又不失宏大辉煌,充满浓郁的匈牙利气息,我们眼前仿佛展开一幅匈牙利的鲜活画卷。

由奥地利兰堡作曲家法兰兹·杜普勒改编的李斯特作品《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给人以“放电”式的现场音乐体验。乐队开场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民间节庆的精彩活动,把听众带进了浪漫而富有生气的匈牙利乡村,后半部分由“弗里斯卡”引入越来越欢快、激动、奔放、狂野的四个舞曲主题。乐队情绪螺旋式上升,在高潮中结束,足以令人“晕厥”。

精彩不断,乐队随后演奏了李斯特的另一部佳作——交响诗《前奏曲》,对这部作品的诠释弦乐更加浑厚,线条清晰,铜管声部更具融合力,音响充满内在张力。将生命中对爱的追求、因爱而受折磨、为爱而抗争、为爱而面向死亡的过程完美展现出来。匈牙利交响乐团精湛的艺术水准和饱满灿烂的交响之声成功地把这部作品的人生哲理内涵揭示了出来,我也在耐人寻味的交响之声中陷入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为了感谢观众亲切的欢呼声,乐团倾情加演四部充满节日气息的交响作品,《拉德斯基进行曲》《春节序曲》等,特别是对《春节序曲》的深情演释,引领我们进入了中国式新年的情境中,贴窗花、挂红灯、包饺子等等各种温馨的画面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此刻欣喜的同时,内心不由滋生出深深的感动与浓浓的敬意。这支来自于莱塔东岸的交响乐团将中华民族的作品演释得如此细腻与深情,渗透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与喜爱。

回味这场音乐会,感想良多。上半场为迎新年的应时应景,下半场突出其本国音乐鲜明的文化价值。返场曲目精彩绝伦,尽显国际文化交流之乐。匈牙利交响乐团以辉煌的音响、多彩的音色,在上海大剧院唱响源自莱塔河畔的交响之声。

猜你喜欢

男童匈牙利合唱团
4名小学生护送2岁走失男童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匈牙利:与水结缘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对匈牙利第四次修宪的一点思考
关于匈牙利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