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石诗歌中的女性描写*

2014-03-31

关键词:美貌西施王安石

钟 洋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王安石诗歌中的女性描写*

钟 洋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王安石诗歌中刻画了西施和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和月里嫦娥、巫山神女等仙女、神女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寄托了王安石变法受压抑以及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生命情怀,体现出王安石反对红颜祸水论、注重女子幸福的进步女性观。

王安石诗歌;女性形象;女性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冷斋夜话》记载:舒王以李太白、杜少陵、韩退之、欧阳永叔诗编为四家诗集,而以欧公居太白之上,世莫晓其意。舒王尝曰:“李白诗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1]”

在此,王安石对李白的评价是持否定态度的,是不怎么欣赏的。他认为李白诗歌中多说妇人,使人感觉有点识见污下。那么王安石自己的诗中有没有妇人出现呢?多不多呢?他自己的女性观又是怎样的呢?这些就是本文的着眼点所在。

一 王安石诗中的女性形象

王安石一生著述颇丰,全集中有书、表、记等散文和小品文,也有古诗、律诗、集句诗等诗歌,还包括20余首词。本文所要考察的对象仅为他的诗歌,其他的散文和小品文因女性形象涉及较少而不予考察。王安石的词“把政治上的革新或多或少地引入词的创作中,突破了‘以情切婉丽为宗’和‘务求协律’的传统观念”,“绝少儿女情长的艳词丽句,多写景、抒怀和怀古之作”,[2]253所以词也被排除在了本文考察的范围之外。那么在王安石的诗中,涉及到的女性形象有哪些呢?据统计,主要包含以下人物:

(一)西施

无论是从美貌还是从历史活动的角度,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诗人写过关于西施的诗歌。王安石诗中也写到过。据统计,大约有4首,其中有3首是写西施的美貌。《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其二)(节选):

此山当无云,秀色郁以添。姹然如九女,靓饰出重帘。

佩环与巾裙,绀玉青纨缣。远之妍西施。近或丑无盐。[3]461

诗中是写九华山的景色,犹如九位美貌的女子一般,比西施还要美丽。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窥出王安石在暗写西施的美貌。《公辟枉道见过获闻新诗因叙叹仰》:

青丘神父能为政,碧落仙翁好作诗。旧事齐儿应共记,新篇楚老得先知。

怀砖大岘如迎日,供帐阊门胜去时。若与鸱夷斗百草,锦囊佳丽敌西施。[3]677

诗中也是从侧面反映出西施的美貌;还有一首是《荷花》:

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3]825

写荷花的“娇娆”,犹如西施一般。另外一首诗则是著名的《宰嚭》,诗云: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3]226

诗中借西施之口来阐述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只要君主英明,谋臣贤达,就算有几百个、几千个西施在君王左右,也不会招致灭国之危,有力地批判了西施红颜祸水论。

(二)明妃

明妃即王昭君,真名为嫱,字昭君,汉元帝宫人,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由于西晋时避文帝司马昭的名讳,因此改称“明妃”。王安石诗中写到明妃的诗歌仅有3首,而且均以《明妃曲》命名。现摘录如下。

《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3]472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3]472

此二诗是诗人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进行论述,诗歌既表达了对汉元帝的讽刺,明明一个美貌的女子在后宫却视而不见,等到她远嫁匈奴的时候,却又怪起了画师;同时也表达了对王昭君命运的无限同情,一个美貌弱女子,背负着国家的使命,远离家乡,在胡地饱受飞霜打击以及思乡情绪这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明妃曲》

我本汉家子,早入深宫里。远嫁单于国,惟悴无复理。

穹庐为室旃为墙,胡尘暗天道路长。去住彼此无消息,明明汉月空相识。

死生难有却回身,不忍回看旧写真。玉颜不是黄金少,爱把丹青错画人。

朝为汉宫妃,暮作胡地妾。独留青冢向黄昏,颜色如花命如叶。[3]859

这一首则是以明妃自己的口吻来写的,诗中表达了明妃内心的细腻情感,她对自己身世飘摇、一朝花颜难保的哀愁,让人感觉到“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其一)之悲情。

(三)仙女、神女

王安石诗中涉及的神女形象主要有嫦娥、青女、巫山神女。嫦娥(姮娥)在王安石的诗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大约有7首诗中出现了“婵娟”“姮娥”“嫦娥”等字眼。对于嫦娥的描写,王安石一方面是把她作为月亮的代名词,如《晚归》:

岸迥重重柳,川低渺渺河。不愁南浦暗,归伴有姮娥。[3]813

再如《试院中五绝句》(其三):

咫尺淹留可奈何,东西虚共一妲娥。阶前枣树应摇落,此夜清光得几多。[3]808

另一方面,则是描写其容貌,如《上元夜戏作》:

马头乘兴尚谁先,曲巷横街一一穿。尽道满城无国艳,不知朱户锁婵娟。[3]771

再如《信都公家白兔》(节选):

水晶为宫玉为田,姮娥缟衣洗朱铅。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3]556

而其他两者形象分别出现在一首诗中,《红梨》中出现的是掌管霜雪的青女,《巫峡》中写到的是巫山神女。

(四)弃妇、思妇

王安石诗中还有弃妇思妇形象,如《君难托》: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人事反复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3]579

诗中是以一个弃妇的口吻来叙述她从少年与丈夫初见到嫁入夫家,辛苦为夫家创立家业再到丈夫听信谗言,抛弃自己的过程。诗歌的内容与唐张籍的那首《离妇》很是相似,想是王安石从张籍处得到了一点启发。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抒情主人公的失望和悔恨。《秋兴和冲卿》则是表现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诗中写道:

云浮朝惨淡,风起夜飕飕。欲作冰霜地,先回草树秋。

征人倚笛怨,思妇向砧愁。为问随阳雁,哀鸣岂有求。[3]588

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思妇进行描写。其对思妇的刻画没有摆脱传统的对思妇描写的窠臼,依然是:秋天到来,天气越来越冷,南飞的雁声哀鸣,妻子思念远征的丈夫,为他做衣服御寒,从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思妇的无限愁怨和思念。

(五)其他一些女性形象

除了以上女性外,王安石诗中还有其他的女性,只不过表现这些女性的诗歌数量很少,所以概括在一起。如《白日不照物》描写了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农家妇女形象,《爱日》则刻画了孟母和莱妻等形象。

二 王安石诗中女性形象的共同点

在阅读王安石这些涉及女性形象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描写女性的共同点,本文主要概括出两个方面。

(一)非现实性女性形象占有很大比重

王安石诗歌中涉及的女性多为历史人物以及仙女、神女,前者如其诗歌中的西施和王昭君,后者如月里嫦娥、巫山神女、青女,很少涉及歌女、舞女等形象。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笔者觉得这与他在政治上的生活以及平生志向有关。我们从他诗中的历史女性可以看出,这些女性均为受压抑的形象,这恰好和王安石在变法上的受压抑很相似。王安石欲使国家强大,推行变法,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4]10550的大胆言论,表现出求新求变的决心,但由于反对派的强大,使得变法无法顺利进行,自己的志向抱负无法顺利实现,受到压抑,所以他就借古人而言己思,以抒发情感。如《明妃曲二首》,“刻画细致,感情真挚,一反历代诗人写昭君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传统见解,体现出诗人求新求变的独创精神。而且托古喻今,表现出诗人郁郁不得志的苦闷”[5]。这一点,倒跟一些诗人在仕途上不得志,而在诗中将自己比作才德贤淑反而被公姥遣逐的美人形象颇有点相像。而对于仙女、神女的刻画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利用她们来代指某项事物,如上文提及的嫦娥代表着明月,青女则代指霜雪。这些在其诗集中出现的女性中占有很大比例的非现实性女性的刻画描写同时也彰显出了王安石刚正高洁的个性。他一生勤政,忧国忧民,个性刚正,清廉高洁,修身自持,为人敬仰。他批评李白诗不离女性,也从反面说明他自己对于现实女性的态度,他刻意与她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现实性女性的疏远以及多在诗歌中描写非现实性女性都能突出他高洁的个性。

(二)间接性描写女性的美貌

王安石很少通过服饰、姿态等常规手法来描写女性的美貌。一般都是间接地在诗中表现,而且在读这类诗歌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他诗中的女性均是特别质朴无华,绝不妖艳。这与齐梁间那些专写女性妖艳的宫体诗人相去甚远。其诗犹似一阵清凉之风吹过,让人感觉不到躁动。如上文中提到的西施,对她的美貌描写则是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出来的。再如写王昭君,三首诗均无描写明妃美貌的字眼,但她的美貌我们则可以从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就是王安石描写女性的特点,间接表现美,而不是像“越女颜如花”(宋之问《浣纱篇赠陆上人》)、“西施醉舞娇无力”(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那样很直接地表现美貌。这与王安石的思想肯定有很大的关系。王安石的一生既是变法的一生,同时也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一生。“王安石的一生,无论是在学术思想上,还是在诗歌创作上,都受到了佛教的巨大影响”[6],所以对于“色乐”则采用佛教徒的方法,远而避之。他自己也说过:“强取色乐要聋盲,震荡沉浊终无清。”[3]576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他总是通过间接描写来刻画女性的美貌。

三 王安石的女性观

根据以上所列涉及女性形象的诗,再加上通过这些诗歌总结出的对女性形象描写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出王安石的女性观,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反对红颜祸水论

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个方面,他戒“色乐”。上文也提及过,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对“色乐”是远而避之的。据《邵氏闻见录》卷十一记载: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万。”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7]

王安石之妻吴夫人为他买了一个美貌小妾,他不为之所动,而且待问明情况之后,又将小妾送回。在那个文官地位高、生活奢侈的时代,娶三妻四妾是正常不过的事,可是王安石却终生只有一个妻子而且绝不纳妾,甚至别人给他纳好了妾,根本不会有任何麻烦,他也坚决不接受,这就更难能可贵了。同时,据《宋史》记载,“(王)安国教授西京,颇溺于声色,安石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郑声’。”[4]10558从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窥探出王安石对于“色乐”的态度,即与它们保持很远的距离。第二个方面,为历史人物平反。拿西施而言,历史上对西施的褒贬不一。有人站在吴国一方,认为西施乃祸国红颜;有人站在越国的立场上,给予西施正面的评价,认为她具有为国献身的精神。上文提及的《宰嚭》诗则是为西施鸣不平的,也是对前一种看法即西施作为祸国红颜的驳斥。

(二)注重女子的幸福

刘大杰先生在介绍张籍关注妇女问题的时候,曾说过:“前人的诗,虽多歌咏妇女之作,大半都把妇女作为花草一般地描写,或写其美貌,或写其相思之情。从没有人想到妇女在社会上应有的地位,和她们的生活与道德的问题。”[8]这样的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但其中的某些内容也适用于王安石。尽管他也写女子的美貌,但大多是比他要早很长时间的女子,而且对于这些女子美貌的描写还是通过侧面烘托间接描写的。况且更重要的是,他和张籍一样也是关注妇女问题的。王安石的《明妃曲》就是表达这一主题的。一个美貌的弱女子,在胡地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怎能幸福?这是他为王昭君以及许许多多与王昭君同命运的女子所做的呼喊。再如《君难托》里的弃妇,诗中以弃妇自己的口吻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一句“君难托”即可表现出弃妇在失望和悔恨之余的呐喊,又是为全天下女子敲响警钟。所以,对于女子的幸福,王安石是很关注的,他变为女子的同情者和“代言人”了。

中国古代的女子是受各方面束缚的。从明清时期开始,才有了女性解放思想的萌芽。近现代的“女性解放固然有中国新文化的颠覆作为文化背景,但是究其根本,仍然是男女权力的博弈或者说是女性的叛离。”[9]在宋代,男权还是大于女权,女子处于附属的地位,被当做财产,这从上文《邵氏闻见录》中吴夫人为王安石买妾一条也可看出。所以,女性解放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王安石虽没有提出任何解放女性的思想,但以上很进步的女性观在他的那个时代,也算是很了不起的了。

总体而言,王安石诗歌中的女性形象还是很少的,这类诗歌的数量也不是很多,但我们可以从他数量有限的诗歌中窥探出他进步的女性观。这种进步的女性观也体现出王安石进步的思想,他并没有为传统的女性观念所束缚,而是革新那些旧观念,可以说受他政治上的革新运动影响很大。据《宋史》记载,“(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4]10544,开始了“变风俗,立法度”[4]10544的变法活动。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变法中所体现出的改革的精神却让他对旧的传统的女性观念产生了怀疑。至于他对于李白诗歌所作的“其识污下”的评价,只是为贬低李白诗歌所找的一种不算证据的证据。他的诗歌创作受杜甫的影响很大,他对杜甫也很是推崇。所以“自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中提出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又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认为‘李(白)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李杜优劣之争便拉开了序幕”[10]之后,他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那就是给李白投“反对票”。但是总得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见解,所以李白诗歌中那些数量很多的妇女诗便成了所谓的“证据”。再加上他的性格固执,“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4]10550,“太执不晓事”[11]375,好“护前”[11]375,所以即使后来被人驳斥得连他自己也找不到证据的时候,仍然还是坚定自己对李白诗歌的评价不改变,从中也可见其性格之执拗。

[1]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DB/OL].[2013-04-16]. http://guji.artx.cn/article/20801.htm l.

[2]张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

[5]张炯.中华文学发展史(中世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24-25.

[6]张煜.王安石与佛教[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4-66.

[7]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121.

[8]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30.

[9]刘新敖.都市形塑与性别博弈:读《20世纪都市女性形象与都市文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5-156.

[10]马自力.李白诗与妇人及酒:兼谈王安石评李白诗[J].南京社会科学,1990(3):81-85.

[11]杜大.琬琰集删存附引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黄声波

Description of Female Figures in Wang Anshi's Poetry

ZHONG Ya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241003 China)

In Wang Anshi's poetry,he described some female figures,including such historical figures as Xi Shi and Wang Zhaojun and such fairy figures asChang'e,Wushan Goddessand so on.Wang rested his repressed feeling caused by the failure of his political reform on these female figures,and these figures also reflected Wang's feelings of life which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Buddhism.All these embodied his progressive view of female,namely objection to the saying of“dangerous beauty”and attention to women's happiness.

Wang Anshi's poetry;female figures;view of female

I207.2

A

1674-117X(2014)01-0136-04

10.3969/j.issn.1674-117X.2014.02.025

2013-05-27

钟 洋(1990-),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美貌西施王安石
北陂杏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王安石的坏习惯
美貌催眠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古代美女西施身上的真真假假
《庄子说》(十三)
论美貌
论美貌
朋友眼里出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