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4-03-30田米香

大众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民族职业

田米香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定向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使就业竞争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高校毕业生要顺利就业就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取主动权的基础和保障。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竞争能力较之其他非贫困大学生存在更多的问题,在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更容易陷入多种困境。因此,鉴于就业竞争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民族地区高校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必须对其就业竞争能力做系统、全面、客观地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竞争力培育。

1 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毕业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两个组成部分。职业素养是指大学生为满足求职和职业发展所需的个人内在品质,包括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诸多内容。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帮助大学生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为职业活动取得佳绩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也能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带去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职业能力又包含了求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大部分。求职能力是指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为满足用人单位聘用条件的能力,即获得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基于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而需不断提升的能力,主要指维持自己所获工作的能力以及为寻求更好职业发展的能力。就业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获取理想职位的关键。谁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就意味着谁具有更高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谁就更能克敌制胜。然而,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由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差异与不足,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其就业竞争力表现出明显的问题。

1.1 职业素养问题

(1)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明显,脱“贫”致“富”心理急切。职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持的基本立场和倾向。职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求职和职业发展的核心,它不仅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生活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在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打破了“一元化”格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上大学是“为振兴中华”、“服务人民”的目标逐步被上大学是为实现“有车有房的现代白领生活”、为追求“较高的权势和社会地位”、为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幸福生活”、为求得“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等多种取向所替代。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贫困体验后,急切希望通过自身的就业来摆脱贫困,改变过去的窘境。于是,他们很多人在确立职业目标时,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国家的兴旺联系起来,而是把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幸福生活”、实现“有车有房的现代白领生活”放在了第一位;在选择求职单位时,宁愿为较高“薪酬和福利”而抛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抛弃自己的专业所学;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希望留在大城市,而不愿意回农村、回基层为家乡做贡献。

(2)自信心缺乏,“消极等待”的职业态度明显。民族地区高校的贫困生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他们很多人是靠全家节衣缩食甚至靠兄弟姐妹辍学才念完大学。因此,毕业后为回报父母和兄弟姐妹成为很多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共同心声。但是,面对求职,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常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对于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生,他们为求得一份如意的工作,会积极活跃在就业市场,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而对于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而言,由于面临生活和学习上的诸多困难,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青春活力,心智不能很好地集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效果欠佳,在面临就业时显得自信心缺乏。同时,他们觉得找工作既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又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难以找到好工作。现实确实如此。“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针对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则越高,缺乏社会关系背景和经济基础的贫困生则无法如愿就业。”在遭遇用人单位几次冷脸后,许多贫困大学生就对工作失去信心,不愿意再主动出击,只等用人单位“送上门来”。

(3)职业道德素质淡化。“职业道德旨在确定职业应有的作用、从业人员应有的行为态度和品德。”[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作为对社会主义公民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应当说,这为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做好就业前准备指明了道德素质努力的方向。大学生应当在大学期间积极培养自己爱学习、敬师长、讲诚信、乐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然而,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问题:①诚信意识缺乏。比如,国家为圆家庭困难学生的大学梦,早在1999年就开始实施助学贷款制度。然而,这样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困难,最突出表现就是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计,全国各高校5~10年的助学贷款平均归还率不到80%。[2]而广西南宁工行高新支行2008年对该行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的统计显示:“还贷违约率竟然已接近50%”[3]并非这50%左右的学生都确属经济困难无力偿还贷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恶意欠款。这足以说明当前部分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还有待提高。②爱学习、敬师长是一个高素质大学生的基本标志,而且这种品格一旦养成必将会迁移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一个学习优良并懂得尊敬师长的人一定是个踏实肯干、工作努力的人。因此,养成爱学习、敬师长的良好品格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然而,很多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基本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把大多时间放到了勤工俭学上面,自己的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导致学习效果不好,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讨厌学习、讨厌老师、甚至讨厌家长。

1.2 职业能力问题

(1)求职能力不足。要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它需要求职者在职业规划和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最后向意向性的单位进行自我推销。然而,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往往由于家庭、社会关系的劣势和自己在形象、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在求职过程中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不能快速地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推销。①角色定位不准确。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必然要发生较大的身心变化,因为从学生的角色到社会人(从业者)的角色转换要求大学毕业生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都发生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很多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而言,由于较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相互交织而不能客观准确的进行职业定位。他们常常“既未弄清楚‘我是谁’,‘我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谁要我’,‘要我干什么’”。[4]②收集和处理信息不及时。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要求大学生能够较熟练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由于时间的影响和经费的限制,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很少接触互联网,甚至有的到大学毕业也从没用网络关注过时事、进行过聊天、写信。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也就不能及时有效地搜集和整理,从而在第一时间抓住工作机会。③自我推销能力不足。在就业由包分配转向市场化条件下的双向选择情况下,大学毕业生需要自我推销,需要毛遂自荐。但是,自我推销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才能取得理想效果。这种准备除了在大学期间习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之外,还需要专门为就业而做一些具体的前期工作,比如自身的职业规划、求职自荐书以及自身形象的转变等等。然而,这些前期准备又必需一定的经济支撑,而很多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家庭本来为其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已经竭尽全力,实在没有更多地钱来支撑其子女找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这些民族地区的贫寒子弟在用人单位面前大胆地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2)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沟通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技能和创造潜能几个方面共同决定。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突出问题表现为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欠缺。民族高校的贫困生往往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成长的。为缓解生活上的困难,很多贫困大学生把理论学习之外的更多时间用于了勤工助学。他们放弃了班级文体活动、放弃了校园文化活动、放弃了更多锻炼自身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有的同学希望通过参加班级文体活动来增进同学间的沟通,希望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希望通过课外培训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但都因勤工助学占用了大部分课余时间,只得放弃。由于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缺少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于是,不少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相对较差。

2 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拮据是根本

家庭经济的拮据不仅使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时间的得不到保障,而且使其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家庭财力的不支持,使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勤工以填补经济空缺,从而耽误很多学习时间。据北京师范大学屈智勇等人对“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表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收入来源中,家庭供给的仅占 51.8%(而非贫困大学生家庭供给的比例则达到79.7%)。[5]仅有一半左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来之家庭,在没有得到更多学校和社会帮助的情况下,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不得不选择通过勤工来助学。有的同学在外面可能不止打一份工,而是几份工,由于不能正确权衡学习和工作二者的利害关系,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使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消费水平也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一是生活消费精打细算。“与非贫困生相比,许多贫困生为了节省开支在一日三餐中精打细算,个别贫困生时常处于半饥饿状态,鲜少食用水果,肉类以及副食,致使有些贫困生因饮食不合理,造成营养不良。”[6]长期的生活困难导致的营养不良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精力不充沛,学习效率受影响。二是学习消费支出明显偏低。比如,“拥有电脑的比例,贫困生约为10.5%,非贫困生28%;拥有手机的比例,贫困生为37.5%,非贫困生为64.2%;拥有电子词典的比例,贫困生为12.9%,非贫困生为29.4%;拥有 U盘的比例,贫困生为 15.4%,非贫困生为 25.6%”[5]必要的学习用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比如,如果贫困大学生能拥有一台电脑,他就可以通过网络较快解决自己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如果贫困大学生能手握一部电子词典,那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能较快查询释义。相反,在没有这些必备的学习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就可能对问题置之不理,束之高阁。因此,必要的学习用品也是贫困大学生学习效率受影响的重要因素。当学习时间的不充足、学习效率欠佳的时候,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应有提升,在就业过程中自然也不会很强的竞争能力。

2.2 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是核心

很多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心理压力、背负着思想包袱。他们自卑、焦虑、敏感、脆弱、封闭、迷茫,害怕与人沟通、缺乏竞争意识、缺少进取精神。这种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家庭的压力。身处贫困的人总想极力摆脱贫困。当自身通过努力不能挣脱贫困时,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出人头地,为自己增光,希望子女通过上大学能留在大城市、找一份收入高的工作。这种期望对于父母来讲而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感受到的却是巨大压力。多数贫困大学生因此背负着“出人头地”、“成龙”、“成凤”的思想包袱,从而不能结合自身所学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2)同学的影响。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忽视,尽管这种影响可强可弱,但这种影响涉及从生活到学习、从思想到行为、从理想到现实的方方面面,没有一个人能回避它。对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而言,非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思想和行为都将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当看到自己的学习生活条件远远不如非贫困大学生时,他们可能会瞧不起自己、瞧不起家人,进而出现强烈的自卑心理;也可能因羡慕和妒忌而出现强烈的攀比心理。当看到由于较差的基础教育使自己的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如非贫困大学生时,他们可能会紧张、焦虑进而产生较强烈的学习挫败感。当看到自己难以融入到其他非贫困大学生群体时,他们可能会敏感、多疑,进而自我封闭,远离集体。(3)就业形势的影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就业成本迅速攀升,贫困大学生一方面迫于找工作的花销,另一方面迫于缺乏社会关系的支持,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容易在求职时遭受用人单位的冷眼。当其他非贫困大学生能通过父母较容易就找到如意的工作时,他们会心生嫉妒,甚至产生仇恨他人、仇恨社会的不良心态,进而不主动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2.3 教育缺失是关键

(1)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跟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密切相关。民族地区高校由于面临资金不足、生源特殊、师资不够等多方面问题,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多少受到影响。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基础、实践技能、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具优势。”[7]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族地区高校自身的弱势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弱势。(2)就业指导对象缺乏针对性,内容缺乏有效性。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明确,在面对众多职业选择时往往举棋不定;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时往往又缺乏有效的自我推销能力,因此,就业指导成为大学生进入职场前的必修课。理想的就业指导应当是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心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观教育、就业心理辅导和择业技巧引导,以期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更需要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帮助贫困大学生在消除心理压力,增强就业自信心。然而,目前不少民族地区高校没有单独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而是将其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混同在一起。同时,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限于向贫困大学生发布就业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开设几次就业讲座等,缺乏职业价值观引导、就业心理辅导等内容。由此可见,民族地区教育还没有起到真正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作用。

3 结语

在就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关系着贫困家庭的和谐、民族地区的稳定,也不仅仅因为现实的就业竞争使贫困大学生处于 相对弱势,更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大学生现实竞争弱势背后的原因——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表明,事物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关注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就必须在全面把握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状基础上,综合分析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抓住核心影响因素,从而有效地提出解决对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也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是,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应该是核心因素。因此,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就必须在加大贫困大学生的支助力度——改善其经济条件,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就业指导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以期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更好地面对未来。

[1]宋希仁.职业道德的自律和他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全国林.大学生助学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教育与职业,2011,(33).

[3]http://www.chinanews.com/edu/kong/news/2008/07-12/1310484.shtml[OL].

[4]育来荣.论大学毕业生角色转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6).

[5]屈智勇,张秀兰,王东明.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

[6]李姮.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9.

[7]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猜你喜欢

贫困生民族职业
我们的民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职业写作
多元民族
我爱的职业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