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农村文化惠民工程问题及对策

2014-03-30孙玉娟李倩楠冯长坤

关键词:文化站河北省乡镇

孙玉娟,李倩楠,冯长坤

(河北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一、河北省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现状

文化惠民工程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关键还要看基层看农村。为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河北省近年来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心向基层向农村倾斜。根据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河北省相继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文化馆建设等一系列农村文化惠民工程。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

自1999年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以来,河北省已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解决了7000 个以上行政村的广播电视覆盖问题。目前河北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达99%以上。在此基础上,河北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已实现双向交互电视进农村。2011年,首批12 个村3300 余个试点户已全部免费安装双向机顶盒,用户不仅可以收看正常的有线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进村入户工程页面,随时点播、收看各类惠农信息、生活资讯等。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通过实施20 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有7260 个20-50 户的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解决了近80 万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问题,丰富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还通过实施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完成了100 余部广播电视发射机的更新改造,有效扩大了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在全省农村地区的覆盖面,进一步巩固完善了全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络。

在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河北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进一步做好河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截至2012年11月底,河北省20 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提前一个月全部完成,实现了对3486 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覆盖,该“村村通”工程涉及了石家庄、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邯郸和秦皇岛7 个设区市的35 个县(市、区),还加强了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对45座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河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实施重点督办。

(二)农村电影放映

农村电影“2131”工程是国家在广大农村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其目标是在21 世纪初,基本实现全国广大农村一个村一个月放映一场电影。河北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该工程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实施,组织放映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自电影放映活动启动以来,河北省克服资金短缺、人员紧张、场地分散、路途遥远等困难,坚持上门服务。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征集片源,并通过数字放映等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欣赏愿望和精神需求。并且为广大农村父老乡亲送去了科技致富知识、文娱故事电影,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011年河北省共发放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104辆,进一步扩大了流动放映车的数量,现已达到每县(市)一辆放映车的目标。目前,河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网络已经形成,并组建了16 家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签约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已达2264 个,放映员2264 人,放映范围覆盖了49678 个行政村。2012年,河北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送电影下乡59.5236 万场,观影人次达1.16 亿人次,超额完成广电总局下达的任务目标。2013年截至8月底,全省共深入农村放映公益电影约40.7 万余场,另外,河北省广电局还精选了10 部“善行河北”主题电影为进城务工人员和学生进行专场放映3500 多场。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共新建或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902 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7%,并补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资金2.4588 亿元。2012年补助电子阅览室设备资金992 万元,补助文化站设备购置费用1810 万元,补助“三馆”免费开放资金8620万元。截止2013年9月,河北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902 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7%。此外为助力文化惠民,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扶持,国家和省级分别对相关文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四)农家书屋建设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使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 册,报刊不少于30 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 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截至2010年底,河北省累计投入1.4 亿多元,已建成农家书屋1.2 万多个,覆盖了全省24.49%的行政村,受益农民达500 多万人次。农民从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受益,他们将农家书屋誉为“黄金屋”。截至2014年2月,河北省已建成农家书屋48969 家,覆盖了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各书屋硬件设备基本完善,都配有书架、阅览用桌椅、电脑和网络设备等。此外,全省82%书屋的藏书超过15000 册,基本可以满足农民各方面知识的获取。

(五)文化馆建设

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有的地方也叫文化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作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2012年10月25日,河北省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的208人参加了“文化馆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培训。该培训鼓励大家通过互联网、移动播放、多媒体、光盘多种渠道对优质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培训辅导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组织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资源质量,增加群众获取文化资源的机会,用文化艺术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河北省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目前,河北已建有各级文化馆(群艺馆)158 个,覆盖率达86%,并在全省建成了231 个农村文化辅导基地。每个基地所在的村庄都建立了拥有不少于30 名文艺骨干的农村文艺宣传队。

二、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受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目前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占20%左右,这些村镇一般经济基础好,基层领导较重视,交通方便,大多数农民又有一定文化水平,乡镇设有文化专干,业务人员较齐全,阵地建设较好,经费较充足,能坚持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并能积极购买新书,补充藏书;二类是一般的,占50%左右,只有兼职文化专干,业务人员不齐,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开展活动不经常,只在春节期间才搞一点活动;三类是较差的,占30%左右,这些村镇的经济条件较差,基层领导不重视,人口少且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这里的文化站职能名存实亡,没有经费,常年不开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发展慢,反过来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河北省部分地区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重视,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所以该地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也相对较少,有的乡镇农村文化经费至今没有列入乡镇本级财政预算中,导致相当部分的乡镇常年没有或很少有文化活动经费。而且乡镇体制改革后,取消了编制和财政供养,乡村文化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文化设备简陋,人员走失严重,无法起到辅导、娱乐和活动中心的作用。

(三)部分地区农民文化生活单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思想开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农民文化生活的提高则相对滞后。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河北省部分地区的农民几乎没有文化消费的概念,年轻人仅仅认为看电影、看录像便是文化消费,年长者则认为文化消费得不到实质性的收益,只能浪费钱财。有些家庭的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为零。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多数乡村的文化生活所拥有的仍是渔鼓、看戏、舞龙舞狮等为数不多的民间文艺形式,而这些活动大多与重大农事活动和逢年过节紧密结合在一起,部分地区一年到头很难放两场电影。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打牌,缺乏先进文化的感染和启迪,一些地方腐朽落后的思想逐渐在群众中生根,道德危机日益显现。

(四)部分地区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一些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取消了文化专干,改专业为兼职,造成了闲时难得有人问,忙时无人管的局面。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下岗改行,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导致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加强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措施

(一)多渠道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和社会双管齐下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关键问题是要解决好资金投入。对于资金来源,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政府方面,政府财政投入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应根据各地区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后劲等因素来确定投入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数量。河北省政府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出,还要带动各市县政府增加对文化的支出,各市县政府应根据不同责任和能力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计划。此外,要合理分配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政府支出,省市级政府要多支出,减少县乡级政府的财政负担,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政府要多负担,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少负担。其次是社会方面,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政府财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例如,政府可以对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机构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并对他们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奖励。

(二)转变工作思路,用创新的方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馆和文化站应该摆脱“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依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思路,充分利用县区文化馆的有利资源,如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力量,支持乡镇文化站。借助文化站熟悉农民文化需求及掌握乡村文化活动特点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破乡镇文化站之间各自为政,馆站工作分割的格局。在文化馆的调度指导下,集结成强有力的群众文化队伍,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研究探索乡村农民文化需求新动态。在宣传、科普教育、职业培训、艺术辅导、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馆站的连线,有利于群众文化“三级网络”的建设,为各级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基础与平台。馆站联盟,能为农民群众创造较高层次、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以集中体现公益性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三)研究乡土文化,让农民在传承中融入时代精神理念

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文化站是责无旁贷的。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加上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上留下许多空白,尤其忽略了农民群众自主的作用,使他们成为文化建设的被动旁观者。事实上,有些农村的民俗文化活动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在这些活动中农民则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那种自主自发的活动,往往比起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更具感召力。因此,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习他们自主自发的能力和精神,并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具有乡土气息,适应节季时令,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使之成为农民依托的精神乐园。另外,农村中的许多宗祠庙堂里的匾额、楹联都铭刻着先贤祖训、治家格言,许多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也传递着为人、劝世、警世、爱国治家的良言,这些都是乡村最具特色的文化语境。因此应深入挖掘整理,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理念,使之发扬光大。让农民在祖宗先贤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头,认识身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最亲切、最直接的文化手段。

(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夯实农村文化建设基础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和财政能力,在农村兴建图书馆、大剧院、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现阶段是难以做到的。因而,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推进乡村文化走产业化道路,以补充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后劲。中国农村蕴含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因子,像庙宇宗祠、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风情、故事传说,以及历代名人的足迹履痕、恬静的田园风光、富有特色的农家饮食文化等,是一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都市里无可比拟的景观。只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引导民资民力参与建设,优化配置,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活跃农村文化市场,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文化惠民工程要深入农村扶持引导农民,尤其要发动传统工艺、特色文化的传人自办文化,走“文经发展”路子,达到脱贫致富。

(五)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送演出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然而,上至中直院团下到县级小团,各种级别的大小明星下到基层,演上几场就走了。演员们来了,给农民带来的是“见真人看明星”的满足,演员们走了,带走的是农民对下一次演出的期盼。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农村文化应让农民唱主角。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保证。各级文化部门要根据乡镇规模,确立合理的文化队伍编制,确保文化专职人员的数量,杜绝一岗多用的现象。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对于为农村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应授予荣誉称号,并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此外,相关文化部门要切实保障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完善农村文化发展的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乡镇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后顾之忧,确保这些文化工作人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文化发展工作中。

[1]范忠民.关于欠发达乡镇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思考与对策[J].群文天地,2013(1).

[2]刘志刚.关于建立文化惠民工程长效机制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3(14).

[3]李刚,李蓓,赵芳.完善河北省农村文化工程建设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1).

[4]王梅娟,冯俊,梁山.河北省农家书屋建设研究[J].中国农资,2013(32).

[5]杨学勤,高峰松.关于加快河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2,32(5).

猜你喜欢

文化站河北省乡镇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河北省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