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学诚在安徽的行踪及著作

2014-03-30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章学诚亳州乾隆

张 苏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230039)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斅,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人,生于清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终年64 岁,一生著作丰富,主要文稿收藏于《章氏遗书》。章学诚出生书香门第,祖父章如璋,父亲章镳都是嗜书如命,酷爱史学之人。但少时的章学诚并未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反倒是鲁钝过于常人。他在回忆自己少时的经历时曾说道:“幼多病,一岁中……大约无两月功。资质椎鲁。日诵方百余言,辄复病作中止。”[1]卷2236资质鲁钝,再加上身体多病不能常读书,使章学诚少时读书甚为艰难。章学诚祖父与父亲都是举人出身,自然希望章学诚能够早日高中功名。但章学诚对于科举一途始终不屑,反倒对史学显示出莫大的兴趣。幸运的是,父亲章镳并未一再强迫章学诚读应试之书,而是支持他对史学的研究。十五岁时,章学诚曾想对《左传》加以删节,“祖父(章镳)见之,乃谓编年之书仍用编年删节,无所取裁,曷用纪传之体分其所合。吾于是力究纪传之史而辨析体例,遂若天授神诣,竟成绝业,祖父当时亦论为教吾之时,初意不及此也,而不知有开于先。固如是尔[1]卷970”。从这封信可以看出,父亲章镳对章学诚影响巨大。二十岁以后,章学诚在学问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二十岁以前,性绝騃滞。读书日不过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为文字,虚字多不当理,廿一二岁,骎骎向长。纵览群书,于经训未见领会,而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然者,其中利害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乃知吾之廿岁后与廿岁前,不类于一人,自是吾所独异。”[1]卷973二十岁前后判若两人,可以看作是所谓学问上的“开窍”,但更多应该是二十岁以前长期的知识积累造就了二十岁以后史学上的通达。

乾隆二十五年(1760),章学诚前往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这是他第一次离家远游,也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开始。

一、初到安徽

乾隆三十年(1765),年近而立的章学诚第三次去顺天府乡试,依旧落榜,对于贫困交集的章学诚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不过,不幸之余也有幸事,他认识了当时的同考官沈业富。沈业富(1732—1807年),字既堂,又字方榖、方谷,号味镫老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第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出身。作为同考官,沈业富很欣赏章学诚的文章,遂推荐给主考官,却不为主考官赏识,但二人自此相识。自章学诚落榜之后,沈业富便邀章学诚来自己的府邸,共同校勘刘知几的《史通》。这一年,通过沈业富,章学诚认识了影响其一生的人——朱筠。朱筠字美叔,号竹君,又号笥河,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学徒达五六百人。朱筠的出现是章学诚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作为当世名儒,朱筠对章学诚学术上的提点自不在话下,难得的是朱筠对章学诚生活上的帮助。落榜之后的章学诚先是寄居沈业富之家,后又到了国子监,但他一直都没有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对于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来说,生活压力可见一斑。乾隆三十一年(1766),章学诚寄居到朱筠家中。朱筠府邸是当时名士聚集之地,常常互相之间切磋文艺,交流学术,不仅有益于章学诚增长学术见识,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包括邵晋涵、周永年等名家。

乾隆三十六年(1771)秋,朱筠奉命提督安徽学政,一时之间,从游者上百人,章学诚自然也在其内。8月28日,章学诚随朱筠等人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前往安徽的行程。当时的安徽学政署设在太平府治所当涂县。11月28日,章学诚来到安徽太平使院。12月26日,游采石矶。次年,又与朱筠等同游青山。35 岁的章学诚开始着手撰写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文史通义》。

乾隆三十八年(1773),经朱筠介绍,章学诚认识了和州知州刘长城。刘长城很赏识章学诚的史才,便聘其编撰《和州志》。2月,章学诚着手编纂,至次年2月成稿,全书共计四十二篇。成书之际,刘长城已调任别处,新任知州秦潮在看过章学诚的《和州志》之后,大为不满,认为仅仅叙述了州史,而对于所辖各县却未详尽。章学诚一再说服,却不为所动,致使《和州志》虽完成,却未刊刻。章学诚见刊刻无望,便将《和州志》删减为二十篇,分纪、表、图、书、传,另取名为《志隅》。《和州志》是章学诚编纂的第一部方志,是他将自己的史学思想付之于行动的第一部专著。

《和州志》全书主要内容:[2]卷1955

1.皇言纪:以时代为序,记述州县的国家诏令。

2.官师表:上始汉代,下迄于作者所知年代,将州县职官统为一表。

3.选举表:先详制度,后列题名。

4.氏族表:每姓推所自出,详入籍之世代。甲科仕宦为目,无甲科仕宦,不为立表。甲科仕宦之族,旁支皆齐民,则及分支之人而止。虽有甲科仕宦而无谱者,阙之。

5.舆地图:一曰舆地,二曰建置,三曰营汛,四曰水利。

6.田赋书:具录天赋颠末,附采私门著述,官府文移,有关田赋利病者。

7.艺文书:部次,条例,治其要删。

8.政略:次比政事,编著功猷,凡三篇。

9.列传:以正史通裁,特标列传;旁推互证,勒为专家;上裨古史遗文,下备后人采录。(并下列二列传,凡二十三篇)

10.阙访:标名略注,事实难征,世远年湮,不可寻访者归之。

11.前治:历叙前志,存其规模。

12.文征:奏议三卷,征述二卷,论著一卷,诗赋二卷。

其中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文征”和“前志列传”的编写。以往人们修志,多记所修之书,却不记修书之人。“自唐宋以来,载笔之士日以繁多,其间磊落瑰奇之行,文采不曜,史策失编,其或因人附著,略见姓名,而载考逸文,旁征他说,乃往见其遗事,则由此而推,闻见所未同,其湮没而不彰者,何可胜道也哉。”[1]外编卷184章学诚在“前志列传”中,为前代修志之人立传,不仅使后世之人了解某州某县方志编纂的历史,也可使前代修志之人不致湮没。所谓“文征”即“采州中著述有裨文献若文辞典雅有壮观瞻者,辑为奏议二卷,征述三卷,论著一卷,诗赋二卷,合为文征八卷。”[1]外编卷183在编纂《和州志》之前,为方便人名查阅,章学诚还编纂了《明史列传人名篇》一卷。乾隆三十九年秋,在《和州志》编纂完成以后,章学诚离开安徽,前往浙江参加绍兴乡试。

二、再到安徽

乾隆四十三年,章学诚终于如愿以偿考中进士,中二甲五十一名,这对于屡试屡败的章学诚来说无异于天大之喜。更为重要的是,做官意味着能够得到稳定的经济来源,养活一家老小。但高中进士之后的章学诚却做出了令世人费解的决定,他并未出仕。此时的章学诚早已不如初试科举时那般稚嫩。多年贫困生活的历练,已使其深刻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当官。做官一来和自己的性格不符,二来官场琐事繁多,必会耽搁自己的修书计划,索性专心做好修书工作。从乾隆四十三年到五十三年,章学诚一直处在颠沛流离、四处索职之中。乾隆五十三年,经毕沅推荐,章学诚前往归德府文正书院讲学。但好景不长,章学诚仅在归德待了五个月,便因毕沅的调任而失去讲学一职,再次陷入贫困之中。

离开文正书院之后,章学诚前往湖北准备再次寻求毕沅帮助。老友裴振听说此事,便邀章学诚来安徽。乾隆五十四年,章学诚携一家老小前往安徽,先是辗转于当涂、怀宁之间,后又来到太平。这是章学诚第二次来到太平使院,故地重游,一时间感慨万千。时任安徽学政的徐立纲早闻章学诚之名,便请他为自己编辑宗谱。至此,章学诚才在太平使院中找到一个谋生之职。当时,同在学政署的还有名士左眉、张小兮等。左眉,字良宇,号静庵,安徽桐城人,张小兮乃左眉同乡。张左二人与章学诚交情甚好,三人常常将各自所写文章拿出来彼此观看,互相切磋。章学诚在遗书中记载了这一段经历:“是时正为徐太史经纪家谱颇有传志文字亦并不相妨也。桐城张中翰小令左选贡良宇皆一时名隽,朝夕比屋而处,皆有文章之役,暇则聚谈,谈亦不必皆文字而引机触兴,则时有所会。”[1]卷2928在这段时间里,章学诚文思泉涌,从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十一日至五月初八日,短短月余时间,先后写出《文史通义》23 篇文章,按体例分作甲乙二编,取名《姑孰夏课》。甲编“新著一十二篇,附存旧稿一篇”,乙编“新著十一篇,附存旧作二篇”。[1]卷2927据胡适先生考证甲编应为《原道》上中下、《原学》上中下、《经解》上中下、《博约》上中下,其他如《史释》《史法》《习固》《文集》《天喻》《师书》《假年》《说林》《匡谬》《辨似》《朱陆》《知难》《感遇》《感赋》也当存于甲乙二编之中。除此以外,“《家谱杂议》《与冯秋山论修谱书》及代徐氏所作诗文,当然亦是此时做的”[2]卷1990。

这一次章学诚在太平使院滞留的时间并不长,仅仅三个月。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宗谱编纂完成以后,章学诚便返回亳州。期间,曾顺道扬州拜访同乡沈业富。亳州知州裴振是章学诚老友,这次安徽之行也正是应裴振数月前之邀。在章学诚到达亳州之后,裴振便请章学诚为他编纂《亳州志》。至次年二月,稿成。不幸的是,与上次编纂《和州志》一样,在《亳州志》完成之后,裴振离任,致使《亳州志》一书未能刊刻。今天已不能见到《亳州志》全书,仅能从当时章学诚写给友人的一些书信中了解一二。胡适先生从《文史通义》所保存的残稿观察,总结出《亳州志》最具特色的两处是人物表和掌故。在写给老友周永清的一封书信中,章学诚说道:“此志拟之于史,当与陈范抗行,义例之精,则又文史通义中之最上乘也。世人忽近贵远,自不察耳。后世是非终有定评如有良史才出读亳志而心知其意不特方志奉为开山之祖即史家得其一二精义,亦当尊为不祧之宗,此中自信颇真,言大实非夸也”。[1]卷944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章学诚本人对于《亳州志》的编纂十分满意。在亳州修志期间,章学诚也是著述不辍,“起乙酉十一月二十四日,霁雪夜寒,讫庚戌二月三日催花釀雨,得大小杂著文稿二十一件”[1]卷2925,统名为《酉冬戌春志余草》。除文稿之外,这期间往来书信也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上毕制府书》《论文示贻选》《与周永清辨论文法》《与史余村论学书》《答沈枫墀论学》《与陈鉴亭论学书》《与邵二云论文》《与朱少白论文》《又与永清论文》《与家正甫论文》。

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应毕沅之邀,章学诚离开安徽,前往湖北为毕沅编纂《史籍考》。

三、三到安徽

自到武昌以后,前后五年时间,章学诚全身心投入《史籍考》的编纂工作,将成书之际,毕沅调任,失去了毕沅的支持,章学诚不得不停止《史籍考》的工作。但章学诚对《史籍考》十分重视,在求助毕沅无望之后,章学诚将希望寄托在了当时的安徽巡抚朱筠之堂弟朱珪身上。朱珪(1731—1806年),字石君,号南厓,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嘉靖元年岁末,章学诚前往安庆,投奔朱珪,经朱珪推荐认识了布政使陈奉兹。陈奉兹(1726—1799年),字时若,号东浦,江西德化人,著有《敦拙堂集》十三卷。但朱陈二人对章学诚所求续修《史籍考》一事,始终未开口答应。章学诚便又致信朱珪同乡阮元,终是不了了之。在安庆逗留月余之后,应桐城沈知府之邀,章学诚前往桐城校阅府试试卷。章学诚在桐城逗留有十余日,期间所作文稿统名为《桐署偶钞》,三月底,返回安庆。在安庆期间,曾作《天玉经解义序》,考辨相地著作的源流。五月,经陈奉兹推荐,离开安庆,前往苏州。这是章学诚第三次离开安徽,也是最后一次。

四、结 语

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第一次来到安徽,到嘉庆元年(1796)离开安徽,章学诚先后创作出《和州志》《亳州志》《明史列传人名篇》《桐署偶钞》《天玉经解义序》《酉冬戌春志余草》及《文史通义》的大部分内容,另有书信十二篇,是章学诚先生一生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史通义》的创作中,皖人张小兮、左眉因与章学诚同处一地,二人常与章学诚交流创作上的心得体会,对《文史通义》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人之间的友谊更成为章学诚苦难人生中的一处精神寄托。

[1]章学诚.章氏遗书[M]∥清道光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壬戌闰夏.

[2]胡适.胡适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章学诚亳州乾隆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居· 文化
史学家的笨办法
章学诚的笨办法
浅谈章学诚的女才观
历史名城亳州与古代军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