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灾害”一节(人教版)解读

2014-03-29张玉强

地理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老牛台风

张玉强

(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37)

“自然灾害”一节(人教版)解读

张玉强

(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37)

在旧版教材中,地质灾害在“地形和地势”一节中作了简单介绍,气象灾害在“气候”一节的活动内容中出现,而新版教材把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合并在一起,用一节的内容专门研究。这是因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危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已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也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考虑的基本地理条件。要想引导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就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多渠道了解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为此,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地理老师,与大家共同探讨本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三个方面的内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是教学重点,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认识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其中,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是教学的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

一、在认知程度上把握“了解”

首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这种变化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才可称为自然灾害。如果自然环境异常变化小,构不成危害,就不是自然灾害。如级别较小的地震,虽然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发生,但没有引起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这样的地震不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气象灾害,一类是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又分为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天气灾害一般持续时间短,如台风和寒潮,气候灾害一般持续时间长,如干旱和洪涝。

1. 通过对比,认识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作为一般常识,不必深入探究;自然灾害的成因涉及内容较深,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即可。例如把“干旱与洪涝”进行对比,由于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有的年份春夏季节降水量较少,这时农作物用水量大,易发生旱灾;有的年份春夏季节降水量较多,且暴雨集中,在地势低平雨水汇聚且排水不畅的地方,易发生涝灾。把“台风与寒潮”进行对比,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寒潮是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台风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可以摧毁基础设施并引起洪灾,而寒潮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迅速降温使人畜不适,农作物受损;台风多出现在夏半年,而寒潮多出现在冬半年。

2. 视觉冲击,感知地质灾害

关于地质灾害,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是地震,同时它还会带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学习,不要面面俱到,重点放在地震上。地震的危害可以通过最近发生的雅安地震、汶川地震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

3. 读图析图,归纳灾害特点

学习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中“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找出秦岭-淮河一线,归纳出干旱灾害多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最为明显,而洪涝灾害多分布在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淮地区。然后要求学生试着从气候特点、农业发展两个方面解释华北地区易发生春旱的原因,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分析江淮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观察寒潮的运行路线及强度变化,联系我国地形特点和冬季风的发源地,说明强度变化的原因,从而得出寒潮主要影响的地区为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观察台风发源地、强度变化、运行路线,得出台风主要影响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所以台风灾害复杂,既摧毁建筑物、森林农作物等,同时还会带来洪水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布,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中“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图”,明确地震主要分布在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台湾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尝试用板块学说解释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第二阶梯的山区,尝试从地形、土质、气候、植被分布等自然因素和采矿、开垦、放牧等人文因素进行分析。滑坡、泥石流在不同地区形成原因不同,如在黄土高原是黄土本身具备疏松的特质,而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则是由于地震造成岩石质地疏松;植被多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黄土高原植被少的自然原因是由于降水少、干旱造成的,而云贵高原则是由于喀斯特地貌、土壤少,不利于植被生长造成的。

自然灾害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形成次生灾害和灾害链。让学生讨论台风、洪水会引发哪些地质灾害,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

最后让学生从种类多少、分布范围大小、频次高低、危害程度四个方面总结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二、在认知内容上立足“中国”

1. 经典故事,感受气象灾害

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选用经典故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干旱”教学时,可讲述“拦水车的老牛”这一故事:我国西部一个很贫困的山区,那儿常年缺水,饮用水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每月派遣送水车到村里,由村长分配。有一次送水车被一头老牛挡住了道,任凭什么办法也拉不走它。老牛的主人用鞭子一个劲儿地抽打着老牛干瘦的身体。此时,水车司机从车内端出了一碗水,对老牛的主人说:“别打了,这是我带来喝的水,给它喝一些吧,看样子它实在是不行了。”这碗水放到了老牛面前,可只见老牛流下了泪,然后朝身后“哞,哞”地叫了几声。在场的人都觉得奇怪,老牛吃了这么多苦,不是为了喝到水吗?却见一头小牛从不远处跑来,趴在老牛身边,对着碗里的水,大口大口贪婪地喝着,而老牛只是用舌头舔小牛嘴边的水滴。原来老牛拼了命去拦截水车,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喝到水。

“洪涝”教学时,可讲述发生在我家的一个真实故事:在1963年夏季大雨磅礴的一天,大姐出嫁了,当时邻居孙兆祥去送的嫁妆,回来时要过金庄后面的大桥,这时河水猛涨,已经淹没了桥上的栏杆,孙兆祥凭着记忆在桥面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忽然一个浪头把他打倒,然后被大水冲走,他在河水中挣扎了很久,好不容易才爬上河岸。后来母亲常说:“幸亏兆祥爬了上来,不然我无法面对他一家人。”那年的洪灾,庄稼颗粒无收,母亲带着几个哥哥去河南逃荒要饭,白天乞讨,晚上住山洞。到过年的时候回到家里,可一点吃的都没有,母亲领着哥哥姐姐们在村前公路旁的大树下玩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回家。母亲说:“孩子们一玩就忘记饿了,傍晚回家马上就睡着了,这样一天就过去了。”想起这件事我就心酸,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是什么动力驱使您领着一群孩子熬过来的?

2.电影介绍,感悟地震灾害

在我看的电影中,最感人的是《唐山大地震》,它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发生时,女主角李元妮失去了丈夫,而又面临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抉择,当时看到她在废墟上绝望地哭泣,不停地喊着“都救,两个都救”的时候,我的心似乎也跟着碎了。作为一个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舍弃不下的东西,俗话说得好“手心手背都是肉”,最终,她做了一个决定,救弟弟方达。但是上天还是眷顾着姐姐方登,让姐姐奇迹般地活下来,还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

辗转间,32年过去了,2008年,正赶上汶川地震,当姐弟俩看到这场地震正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时,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于是都毅然决然地赶赴灾区,挽救正在水深火热里的人们。就在这时,姐弟俩终于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终于原谅了母亲,最终,一家人团圆……

正像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所产生的巨变,却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里的创伤。不过,最后,母女重逢又给人心里带来了莫大的安慰。

三、在认知方法上从“身边”入手

1. 谈生活经验,认识台风的形成

有关台风形成,可让学生联想:在晴朗的夏季,地面局部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的空气就要来补充,从而形成“旋风”,它会把树叶、塑料纸之类的东西带到高空,这种风在陆地上形成,由于受地面上物体或森林的阻挡,一般势力不大。当这种风形成于开阔的洋面上势力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了台风。这样讲解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2. 讲童年经历,回忆地震的创伤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唐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当时人心惶惶,在农村每家都在家门口的小路旁用塑料布搭一间防震庵子。有一天晚上,天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光着脚丫从防震棚子里出来回家去吃饭,一不小心,踩到了一条蛇,把我吓的得了一场大病,从此我落下了晚上不敢出门的毛病。

四、在情感激励上与“自然”共鸣

防灾减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现在自然灾害频繁多发,人为原因越来越不可忽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善于观察,及早防御

在灾害防御方面,我国一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法规;另一方面通过修建各种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以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我国利用卫星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气象灾害实施较准确的监测和预报,但对于地质灾害只能监测,很难做到提前预报。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在扩充内容时,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1)讲民间风俗,了解旱涝灾害的预报

在我童年的时候,农村过元宵节有蒸面灯的习俗。下午太阳没有落山,我母亲就开始和面,用面捏成当年的生肖动物,还要捏出12盏灯,然后放在锅里蒸半个小时。起锅后插上捻子,灯里放入豆油,先把生肖动物放在堂屋桌子的中间点上,然后把12盏灯放在床头边、麦囤旁、窗口下、门口旁等地方点上,让灯自然熄灭。如果生肖动物那盏灯里剩的油多,喻示当年降水多,可能有水灾;如果剩的少,喻示有旱灾。12盏灯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份,根据各灯里剩油的多少推测各月降水的多少。其实这种方法没有科学道理,但显示了人们对灾害预报的关注。

(2)讲历史故事,了解古代地震的测报

中国东汉时期有一位科学家叫张衡,制造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取名“地动仪”。这架“地动仪”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的,形状像一个圆圆的大酒坛,直径近一米,中心有一根粗的铜柱子,外围有八根细的铜杆子,四周浇铸着八条龙,八条龙头分别连着里面的八根铜杆子,龙头微微向上,对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个小铜球,每个龙头的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它们都抬着头,张大嘴巴,随时都可以接住龙嘴里吐出来的小铜球。蛤蟆和龙头的样子非常有趣,好象在互相戏耍。人们就用“哈蟆戏龙”来形容“地动仪”的外貌。按照张衡的设计,如果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地动仪”的铜杆就会朝哪个方向倾斜,然后带动龙头,使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小铜球就会从龙嘴里吐出来,掉到蛤蟆嘴里发出响声,向人们报告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以便政府做好抢救和善后工作。

(3)忆童年趣事,讲述预防地震的智慧

唐山大地震后,大人们白天干活很疲劳,夜里就在防震庵子里睡觉,可天气热,蚊子多,咬得睡不着,搞得筋疲力尽。后来大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把空的啤酒瓶瓶口朝下,倒放在桌子上,如果夜里发生了地震,啤酒瓶会震倒,从而发出声音,这样人们就会被惊醒,然后快速跑到房外,这样大人们就可以在房子里比较放心地睡觉了。

(4)说动物异常,认识现在地震的预警

动物对地震波的反映很灵敏,一般地震前会有很多征兆,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知道哪些征兆,然后老师出示一些图片、视频或顺口溜,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下面一首顺口溜: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5)修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

防灾工程主要有三类。其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如防护林工程,我国的“三北”防护林网,防风护田,工程浩大。其二是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其三是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如加固房屋,采用框架结构,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许多防灾工程具有多种功能,如三峡大坝、小浪底工程即能防洪,又能抗旱,还有发电、航运等功能。现在华北地区洪涝灾害很少发生,小浪底工程的作用功不可没,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大洪灾。而解放前处于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平均三年两次大洪灾,人民过着忍饥受饿、流离失所的日子。黄河的灾害主要是洪泛,而造成洪泛的主要问题是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因而造成黄河“多来多排多淤”“善淤善徙”。通过调水调沙,将库区淤沙和河床淤沙冲入下游,输送入海,既保证了堤防不决口、洪水不泛滥,又减少了主槽河床的淤积,减轻了数百年来“悬河”的逼人态势。比如,“束水攻沙”和“以水攻沙”,无不以建堤束水、以洪水冲刷为主,倘若黄河无洪水,这一方略难以为继。如今科学家能够借鉴先人的理论和经验,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为治黄探索新途径。

2. 灾害来临,灵活应对

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遇到某种自然灾害的可能性,熟悉一些灾害的自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危机时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中避震较为复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模拟室内墙角处、教室中间位置、室外房屋旁、马路上等不同情境下,让学生演示逃生方法。最后老师重点强调:如果在平房或一楼可瞬间逃到空旷处;在其他房屋内则应该选择“躲”,室内最好的避震方法是“伏而待定”,即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开间小的地方,尽量卷曲身体,降低重心,并保护好头部、眼睛,掩住口鼻。紧急避险时,千万要避开门、窗边、阳台、走廊、过道和电梯等“死亡线”。避震时处于不同的境况,采用的方法不同,如汶川地震发生时,一所学校的教学楼沿裂缝下陷,这时一名学生从窗口往外跳,结果落到平地上安然无恙,而其他同学都活活被埋在了地下。这样的情况很少,但在灾难面前灵活应对确实很重要。

关于遇到泥石流时如何逃生也很有必要让学生熟悉,按照人的惯性思维,如果后面有人追你时,正常情况下,逃跑方向和追赶方向是一致的,但泥石流来了却不是这样,具体如何呢?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然后出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恶劣的天气有可能在山区引发泥石流。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怎样逃生呢?若震区某处的地形如图所示(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运动路线,箭头表示逃生路线)。游客此时正好位于P点,则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老牛台风
台风过韩
老牛垦荒
台风来了
老牛不流汗
台风爱捣乱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老牛的田
自喻“老牛”也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