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承志文学年谱

2014-03-29马梅萍黄发有

东吴学术 2014年6期
关键词:张承志散文集散文

马梅萍 黄发有

学术年谱

张承志文学年谱

马梅萍 黄发有

一九四八年九月三日,张承志出生于北京,经名赛义德,童年时代与母亲、外祖母、姐姐等一起生活。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西关,祖居杆石桥头永长街饮虎池畔。济南西关是中国古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最早的清真寺创建于元代。张承志后来在散文《饮虎池》中回顾了对故乡的印象,并把自己刚烈耿直的个性归因于济南西关回民的精神传统。济南回族张氏有不同的支系。张承志的家族原为青州张氏一支,后析分济南西关,称为“瑞兴堂”张氏,其祖父为中医。张承志母亲出身济南西关回族法氏家族。法氏可溯自外来的穆斯林始祖法都拉,后以法为姓,散居各地。

张承志的父母迁居北京,他出生时家住崇文门附近的胡同当中,地处今天的北京站附近。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有北京著名的花市清真寺,附近的胡同当中也是北京回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童年时母亲操劳的背影与外祖母礼拜的场景在其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影响,母亲的背影“显得单薄又倔强”,①张承志:《背影》,《张承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第161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使作者过早懂得人世的艰辛,并奠定了日后文学创作中讴歌母亲的主题;外祖母“独自跪在墙前,微低着头,神情坚忍,口中默诵着什么。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她嘴角颤抖着,‘主啊’”,②张承志:《心火》,《张承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第155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这一礼拜场景保存了作者对于母族的朦胧记忆,成为成长于都市远离民族文化氛围的回族儿子多年后仍能回归母族的一点心火。

一九五四年,七岁。张承志开始上幼儿园,后来他回忆道,“大概从六岁上幼儿园时起,我就喜欢涂抹勾画”。③张承志:《如画的理想(序)》,《涂画的旅程》,第4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

一九五五年,八岁。张承志入北京市盔甲厂第一小学(又名汇文小学)就读。该校现位于北京东城区丁香胡同,原为创建于一八七一年的教会学校。张承志小学期间痴迷画画,“我把课本每一页的边角空白都密密画满,被老师罚用橡皮擦干净”。④张承志:《如画的理想(序)》,《涂画的旅程》,第4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

一九五七年,十岁。张承志上三年级,孙敬修曾担任班里的图画老师,张承志的绘画潜力得到了发挥机会。张承志与班上一名混血儿同学打架,受到班主任批评,欲给其学生手册评语写“差”,幸得孙敬修老师解救。张承志在《涂画的旅程》中回忆,当时最大的享受就是课间操后全校师生静静地在操场上听孙敬修讲故事。

一九五八年,十一岁。因临近建国十周年庆典,北京计划修建“十大建筑”,其中包括北京站。张承志一家因拆迁而离开东城区的胡同生活,搬到了东直门外朝阳区三里屯的简易楼房当中,据说,这是作幼儿园老师的母亲被评为劳动模范的奖励。此后直至一九八七年,张承志一直居住在三里屯一栋破旧筒子楼的三楼。里外套着两间斗室,外屋住着他的母亲。搬家后,张承志进入位于日坛公园内的朝阳区少年之家美术组,接受准专业的美术训练。良好的美术功底在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九六二年,十五岁。张承志入读清华附中,中学时期的张承志内心充斥着对革命的向往。在散文集《涂画的旅程》“革命憧憬”篇中,作者曾将自己高中时代的几幅速写图画复印下来,内容无一例外是革命题材。它见证了作者少年时代的精神向往,同时也见证了那个特殊的时代给予那一代孩子的是什么样的教育,之所以会产生后来的红卫兵运动,应该说这种时代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一九六五年,十八岁。是年冬,张承志第一次与同学步行前往河北境内的狼牙山,追寻五壮士的革命豪情。他们由北京向南,先涿州而易县,“雀跃欢乐在易水河畔”;①张承志:《悼易水》,《中华散文珍藏本:张承志卷》,第40、4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然后继续前行,经东流水,住五勇村,最后登上棋盘陀主峰。

一九六六年,十九岁。这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华附中的学生骨干骆小海、卜大华、王铭、陶正等多人在圆明园遗址开会,确立成立红卫兵组织,张承志也参与其中,红卫兵这一名称即来源于他的命名。张承志在日文版《红卫兵的时代》中曾提到他在班里写的小字报上的署名就是“红卫兵”。②关于清华附中学生发起红卫兵运动的详细过程,见阎阳生《清华附中红卫兵100天》,《炎黄春秋》2008年第12期。是年冬,张承志与同学数人骑自行车再度前往狼牙山。“出清华南门,经高碑店下京保大道,过易县、涞水、紫荆关、浑源、蔚县,折回沙城、官厅——穿行太行山脉两遍,共翻越十架大山。最后粮尽钱绝,各自选路逃回。”③张承志:《悼易水》,《中华散文珍藏本:张承志卷》,第40、4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岁末隆冬,张承志一行数人,最大十九岁,最小的十六岁,又奔赴甘川交界地区,沿着长征的路线,徒步走完腊子口前的五六百里路,“完成了一生长旅的第一次远行”。④张承志:《一册山河》,《一册山河》,第198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一九六八年,二十一岁。这年夏天,张承志和清华附中高642班的两个同班同学扒车插队,“混迹在正式被批准的知识青年队伍中”,⑤张承志:《音乐履历》,《以笔为旗》,第22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主动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张承志的这一行为标志着他青春时期对于时代理想的自觉追求,自此,他开始进入为期四年的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生活。四年草原生活,使张承志完成了人生的成年礼,同时也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体验,蒙古草原由此成为他的文学三块大陆之一。是年秋,他住进乔布格盆地牧民的家里,从此与额吉结下了二十八年的缘分。他一直把自己当作额吉的养子,取蒙古名字吐木勒。

一九七二年,二十五岁。是年冬,北京大学到东乌珠穆沁旗招生三十余名。当时,张承志任草原巡回小学的教师。因为在招生面试时说了一句“爱好?我爱好到处逛”⑥张承志:《游牧的校园》,《张承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第61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而被编入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

一九七五年,二十八岁。这一年,张承志在青海湟水流域的柳湾进行毕业实习。他率领十六岁的农民王万林发掘半山、马厂类型墓葬二十五座,大约出土四百余件彩陶器。也是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张承志第一次遭遇了大西北的回族农民,但那时候他还没有感觉到母族文化的魅力。

是年,张承志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工作,从事新疆伊犁河流域和河南史前文化的挖掘工作。张承志因此而第一次到新疆伊犁的草原,体验了西部蒙古人的文化。五月十六日,张承志在伊犁霍城第一次见到吐黑鲁帖木儿麻扎,受到很大触动,“当我初次目击了它那蓝色琉璃瓦和花体忍冬草纹镶嵌的、硕大美好的身躯的一霎,有个隐身的精灵,潜入了我的体内。后来我一直想念着它”。①张承志:《泰姬陵的祖先》,《涂画的旅程》,第5-6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

一九七六年,二十九岁。该年一月八日,周恩来逝世。四月五日,发生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反对“四人帮”的全国性群众抗议运动。此时,张承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曾目睹天安门事件,“那是在一九七六年,国运剧变,人心震荡,我站在博物馆西门台阶上看完了整幕的天安门事件”。②张承志:《潮颂》,《绿风土》,第231页,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一九七八年,三十一岁。张承志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北方民族史暨蒙古史专业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历史学家翁独健。这一年,张承志初涉写作,在《花的原野》第六期发表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处女作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发表于《人民文学》一九七八年第十期,并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文之初的获奖坚定了张承志继续跋涉于文学之路的信心。《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通过蒙古族“额吉”对主人公无私的母爱而“鲜明突出了‘人民是永恒的主题’这一思想”。③张承志:《诉说——踏入文学之门》,《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为人民”的思想此后一直贯穿张承志的文学创作,作者曾用笔名“阿尔丁夫”(译为人民之子),即彰显了此意。

一九七九年,三十二岁。张承志在《中国青年报》七月十四日第四版上发表短篇小说《雁阵在前方》;在《青海湖》十月号上发表小说《刻在心上的名字》。

一九八〇年,三十三岁。这一年,张承志决定从北麓向南穿越天山,寻访英国探险家斯坦因走过的“他地道”。为完成硕士毕业论文,他最终把调查地点定在阿勒泰山脉东端的青格勒小河一带。这次阿勒泰之旅“巨大地扭转了我的求学之路和人生之路……我把研究报告写成了散文,并且暗暗地决定了文学地表现思想的方向”。④张承志:《一册山河》,《一册山河》,第205页。与之同时,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发表于《十月》第五期,短篇小说《湟水无声地流》发表于《朔方》第八期。

一九八一年,三十四岁。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首届十月文学奖、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创作奖。同年,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张平结婚,次年,生下女儿,经名法蒂玛。张承志家庭责任感很强,极为疼爱女儿。多年后,夫妇离异。后张承志与从事拉丁美洲文化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索飒(原名刘承军)结为夫妇。⑤关于张承志与张平结婚纪年,见李咏吟《附录:张承志生平与著作简表》,《生命的智慧:张承志的话语世界》,第368页,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夏天,因内蒙古额吉的六十岁本命年“jil”的缘故,张承志专程从北京赶往乌珠穆沁,重返阔别的内蒙古大草原。十月,张承志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历史室西北组工作。十二月,完成中篇小说《黑骏马》的创作工作。与此同时,张承志在《民族文学》上发表小说《白泉》(第三期)与《诉说——踏入文学之门》(第五期)。

一九八二年,三十五岁。张承志在《十月》上发表短篇小说《北望长城外》(第一期)、《绿夜》(第二期)及早期代表作中篇小说《黑骏马》(第六期)。《黑骏马》的出版引起很大反响,因其对于草原文化生态的挖掘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一九九三年被拍摄成同名电影,由蒙古族歌手腾格尔主演。同时刊发的文章还有《老桥》(《新疆文学》八月号)、《大阪》(《上海文学》十一月号)、《锁儿罕·失剌》(《民族文学》第一期)。是年,张承志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获得十月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他的中篇小说《黑骏马》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连续两届的获奖无疑见证了作者的创作实力与文学潜力。他的第一本小说集《老桥》也于本年度编成。

一九八三年,三十六岁。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四年,张承志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域研究计划”合作人及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身份进行为期一年的中北亚历史研究。后来的几年中他又数度赴日讲学、从事研究,并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各国。在日本期间,他结识了日本歌手冈林信康,完成了《绝望的前卫》,从此开始多年追踪和倾听冈林信康的歌并结下了友谊。中篇小说《北方的河》亦在日本校订。六月,中篇小说单行本《黑骏马》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九月,考证硵砂的论文《王延德行记与天山硵砂》发表于中华书局主编的《文史》杂志第二十辑,该文的考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是年,张承志的短篇小说《春天》获“北京文学奖”。

单篇作品创作的势头仍然良好,一九八三年,张承志在《十月》上发表创作谈《我的桥》(第三期),同时在其他刊物上发表小说《雪路》(《新疆文学》三月号)、《春天》(《北京文学》第六期)、《婀依努尔,我的月光》(《民族文学》第五期)、《静时》(《青年作家》六月号)、《戈壁》(《上海文学》十一月号),另有创作谈《〈黑骏马〉写作之外》(《民族文学》第四期)以及学术论文《元代畏兀儿人内部状况》(《民族研究》第五期)、《所谓民族文学第一特性》(《民族文学》第九期)。

一九八四年,三十七岁。一月,张承志的中短篇小说集《老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另一篇中篇小说代表作《北方的河》也在《十月》第一期上发表。

六月,张承志从日本东洋文库学习归来。夏天,再次回到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探亲。秋天,赴新疆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十二月,首次进入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回民聚居区。正是在这里,张承志与沙沟回民马志文一家结下了另一段影响了他大半生的友谊,也使他第一次正面自己的母族和文化,拥有了他文学创作的另一块大陆——回民的黄土高原。进入西海固对于张承志来说,具有影响他人生转向的意义。一方面,在“文革”结束后他一直纠缠在人生观转向的胶着中,渴望确立人民的或底层的立场;一方面,面对知识分子的世俗化,他在反感中滋生着批判、反思“六十年代”的冲动;而在西海固调查清代回族哲合忍耶教派起义时,这些人为捍卫尊严和信仰不屈反抗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张承志,于是他举意做一支民众的笔,写一本底层的书。正是在这一思想的驱动下,张承志数年间几下西海固,奔波在大西北的黄土骇浪间,调查了清末陕甘回民起义的第一手民间原始资料,以生命的热情投身其中,日后创作出了让中国文坛争论迭起的长篇小说《心灵史》。

本年度,张承志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再度荣摘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桂冠。与此同时,他还获首届小说月报奖、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三年十月文学奖、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文学作品征集评奖中篇小说一等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荣誉奖等各种奖项。

一九八五年,三十八岁。这一年三月,张承志的中短篇小说单行本《北方的河》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十二月,小说集《北方的河》编成,这本集子由张承志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翁独健亲笔题署书名。同年,他在《文学评论》第六期上发表学术论文《美文的沙漠》,在《读书》第九期上发表学术论文《历史与心灵——读〈元朝秘史〉随想》。

文学创作方面,一九八五年,张承志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九座宫殿》(第四期);在《收获》上发表中篇小说《黄泥小屋》(第六期);同时发表的还有小说《残月》(《中国作家》第二期)、《晚潮》(《上海文学》第二期)、《GRAFFITI——胡涂乱抹》(《上海文学》十月号)、《山之峰》(《文汇月刊》第十期)、《三岔戈壁》(《中国西部文学》十一月号)及散文《又是春天》(《北京文学》第七期)。

一九八六年,三十九岁。张承志获首届上海文学奖,他的短篇小说《大坂》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辉煌的波马》获“山丹”文学奖,短篇小说《奔驰的美神》获“昆仑文学奖”。十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被选入“新时期中篇名作丛书”的《张承志集》。日本朝日新闻社也于本年度出版了张承志的日文学术专著《蒙古大草原游牧志》。

是年,张承志发表短篇小说《美丽瞬间》(《十月》第四期)、《奔驰的美神》(《昆仑》第一期)、《亮雪》(《钟山》第二期)、《辉煌的波马——献给我的导师翁独健先生》(《民族文学》第八期)、《凝固火焰》((《中国西部文学》第九期)。学术方面的探索也仍在继续,《民族研究》第二期刊发了张承志的论文《关于早期蒙古汉国的盟誓》,《读书》第九期与第十期分别刊发他的随笔《无愧的暮年——写在翁独健师逝后》及《生命的流程——为小说集〈北方的河〉而写》。

一九八七年,四十岁。夏天,内蒙古额吉和艾洛华哥哥应张承志之邀来到北京,住进张承志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家中,作者“教会妻子三句蒙语:额吉,我走啦(早上上班时用),额吉,你们今天过得好么(晚上回来时用),还有最重要的:额吉,多吃!小女儿那时才三岁多,被我训练得一会儿扑过去亲额吉脸一口”。①张承志:《二十八年的额吉》,《大陆与情感》,第15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是年,张承志的长篇小说《金牧场》发表于《昆仑》第二期,并获“昆仑文学奖”。《金牧场》的单行本的出版紧接着在十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二〇〇一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将再版的《金牧场》收入“中国小说五十强”丛书;二〇〇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它选入“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再度出版。评论者认为“《金牧场》比较典型和集中地反映了张承志逼近艺术的一种方式:沉入生命”。②朱向前:《生命的沉入与升腾——重读〈金牧场〉及其评价》,《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1期。

七月,张承志入选《收获》丛书的中篇小说单行本《黄泥小屋》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十一月,中短篇小说集《黄泥小屋》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次年四月,台湾林白出版社再版《黄泥小屋》。中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河》也在本年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台湾新地出版社两家出版社分别出版。八月,张承志调到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此后不久,张承志分配到一套住房,搬家住进了位于西三环的海军大院住宅区。

文学创作方面,一九八七年,《收获》发表张承志的实验文体《等蓝色沉入黑暗》(第三期)和短篇小说《黑山羊谣》(第四期),另有短篇小说《黄昏ROCK》(《北京文学》第一期)、《北京草原》(《民族文学》九月号)相继发表。

《文学自由谈》在一九八七年为张承志开辟“黄泥小屋来客”专栏,邀请多名学人到场会谈,并刊发了访谈原文。“黄泥小屋来客”系列依次为:戴静、张承志:《“在路上”》,《文学自由谈》一九八七年第二期;李树江、张承志:《瞬间的跋涉》,《文学自由谈》一九八七年第三期;冈林信康、张承志:《绝望的前卫充满希望》,《文学自由谈》一九八七年第四期;俞伟超、张承志:《诗的考古学》,《文学自由谈》一九八七年第五期;蔡时济、张承志:《老人的眼睛》,《文学自由谈》一九八七年第六期;赵玫、张承志:《荷戟独彷徨》,《上海文学》一九八七年第十一期。《民族文学研究》是年第五期也开设了关于张承志作品的“专题讨论”,刊发了张承志撰写的《我所理解的民族意识》及其他八篇相关评论。

一九八八年,四十一岁。张承志的短篇小说《晚潮》获“上海文学奖”。六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奔驰的美神》列入“当代作家自选集”出版。十二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将他的作品选入“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出版《张承志代表作》。同年,小说集《北望长城外》(中原农民出版社)与译自日文的著作《骑马民族国家》(光明日报出版社)也均获出版。

本年度张承志的单篇作品仍屡屡刊发。主要有《收获》第二期的散文《禁锢的火焰色》、第四期的中篇小说《海骚》;《人民文学》第七期的散文《潮颂》;《读书》第四期的学术散文《学科的黄土与科学的金子——一部伊斯兰教派史读后》;《外国文学评论》第二期的学术随笔《骑上水流——关于冈林信康的随笔》;《上海文学》第四期的《锈铲》和第十期的《未诞生的封面》;《民族文学》第四期的散文《金钉、夜曲和勾镰月》和第九期的《午夜的鞍子》;《朔方》第九期的散文《最净的水》等。

一九八九年,四十二岁。这一年八月,张承志的散文集《绿风土》由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后多次再版。《绿风土》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选入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八年十年间的三十八篇作品。分为四辑,所选文章既有涉及国外见闻的,也有在西北回族乡村的体会,同时还有一些带有创作谈或感想特色的文章,内蒙古草原、新疆、回民的黄土高原三块大陆是其一致的文化落足点。九月,执笔写作《心灵史》,次年仲夏完成于北京。

是年,张承志发表的单篇作品有诗体散文《错开的花》(《中国作家》第四期)、散文《听人读书》(《人民文学》第五期)、中篇小说《西省暗杀考》(《文汇月刊》六月号)、《北马神伤》(《民族文学》第五期)。

年底,辞去公职,成为自由职业者,放浪于西海固群山及北方大陆。

一九九〇年,四十三岁。是年,张承志的英文版中篇小说单行本《黑骏马》(The Black Steed)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本年度发表的单篇文章有:《心灵模式——序〈热什哈尔〉》(《读书》第十期)、《〈暮春时节〉序》(《民族文学》第十二期)、《I’m on the Road Again》(《朔方》第七期)。十一月,张承志去日本奋斗,想把女儿接出国,为女儿未来的生存铺平一条路,为此备受生存困扰。

一九九一年,四十四岁。这一年,张承志曾留居日本。七月,张承志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心灵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反响很大,初版八千册很快售罄。小说再现了清末陕甘地区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派在清廷严酷剿灭的氛围中,为卫护信仰而二百年间浴血奋战的抗争史。小说出版后,在当代文坛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褒贬不一。

郜元宝认为:“比起张承志的诉说,当代其他的许多诉说,不能不显得含糊无力,缺乏苦难文学应有的坦诚和透彻……如果我们把《心灵史》放在出现于八十年代的‘新时期’文学高潮之后并且延续至今的某种整体文化格局中考察,便不难掂出它的分量。张承志是后理想主义时代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作家,是在‘立场’几乎不存在的多元也是多疑的时代更加沉稳地守住‘立场’的信徒。”①郜元宝:《信仰是面不倒的旗》,《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1期。张承志如此评价:“《心灵史》中没有阿拉伯文化或波斯文化的影响,虽然它有强烈的宗教性质。它描写的和它所经受的,一切都是最中国式的。至于我,无非是我接受了百姓的委托,为他们执笔,写了他们的一部历史。它无非显示了我的气质和道路……我用这样的行为,表达了我对六十年代的忏悔和坚持,对体制和异化的大声抗议。它同时是我对血统和文化的母体的报答;是我生而为人,一世只求一次的‘语言’和‘行为’……《心灵史》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建议,也是对穆斯林们的一个建议。这个建议中,包括以苏菲精神反对缺乏悟性的原教旨主义”。②张承志:《人道和文化的参照》,《一册山河》,第157-158页。

同年,张承志的小说集《神示的诗篇》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中国作家》第四期发表张承志的散文《离别西海固》,《读书》第七期发表他的随笔《沙里淘金再当儿童——评连环画〈卡木依传〉》。

八月,《回族研究》主编、回族史研究学者杨怀中的专著《回族史论稿》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承志为该著作序《路上更觉故乡遥远——勉为杨怀中老师〈回族史论稿〉前缀》。他在序中提出,是杨怀中的论文《论十八世纪哲合林耶穆斯林的起义》启蒙了自己,接续了自孩提时代就隐现在记忆中的民族情感。《心灵史》的创作与此有一定联系。

一九九二年,四十五岁。本年度,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的法文译本Les riveres du Nord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日文学术著作《红卫兵时代》也在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中国作家》第五期发表张承志的散文《天道立秋》。

一九九三年,四十六岁。四月,张承志任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部助教授,与学生进行题为“六十年代的世界与青年”的讲座研讨。七月,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跨世纪文丛”丛书,张承志的小说集《黑骏马》入选丛书。十月,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承志的小说集《回民的黄土高原——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

还有其他几本选集和专著获得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错开的花——张承志新诗选》和小说集《美丽瞬间——张承志草原小说选》、三联书店出版的译著《热什哈尔》(原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与人合作翻译)、日本中央公论社出版的日文学术著作《从回教看中国》、日本亚纪书房出版的日文学术著作《殉教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史》。

是年,张承志发表的单篇散文主要有:《狗的雕像》(《收获》第二期)、《以笔为旗》(《十月》第三期)、《撕名片的方式》(《十月》第六期)、《时代的召唤与时代的限制》(《读书》第十期)、《放浪于幻路》(《中国作家》第三期)。

一九九三至一九九五年,《光明日报》副刊为张承志开辟“故国风景线”专栏,刊发散文多篇。

一九九四年,四十七岁。是年,张承志初访云南,并在《十月》上发表散文《清洁的精神》(第一期)。《清洁的精神》在张承志的散文中颇具代表意义,它并非如有的评论者望文生义妄评的那样以歌颂伊斯兰教清洁的精神为主旨,恰恰相反,整篇文章只字未提伊斯兰教与回民。张承志在《清洁的精神》里抨击今天泛滥的不义、庸俗与无耻,极力尊崇中国古代士子侠客尚洁知耻、重义诚信的品格,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洁精神,正如文中所言,“洁的意识被义、信、耻、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①张承志:《清洁的精神》,《清洁的精神》,第307页,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一月,散文集《荒芜英雄路——张承志随笔》第一版由上海知识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东方出版中心再版,入选“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荒芜英雄路——张承志随笔》是作者的第二本随笔散文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心事和随感;第二辑是在文汇报副刊上连载的“大地专栏”及其他随笔;第三部分的随笔的主题集中于宗教、学术与国际社会。在该文集的《后记》中,张承志宣布放弃在《心灵史》中提到的中止文学创作的主张,明确提出以反抗世俗为宗旨,在真诚和正义的文学之路上继续进行命定的航行。

五月,散文集《清洁的精神》第一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修订,后来数次再版重印。《清洁的精神》是作者的第三部散文集新作。由“荒芜英雄路”、“大地散步”、“心灵模式”、“无援的思想”、“清洁的精神”五辑组成,所选文章乃作者集一九九三年一年时间专门写作的散文。深入骨髓的中国文化立场是这本集子的思想主旨所在。因为这本散文集更偏于思想的总结,故张承志对之极为重视。

九月,长篇小说《金草地》第一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后来多次再版,二〇〇九年,作家出版社再版的《金草地》入选“共和国作家文库”。《金草地》是对《金牧场》的删订改写,在保留了原有的抒情独白的前提下,删掉了原作中的部分情节和结构,将主线集中于知识青年与额吉的独白、对话,在呈现知识青年成长为牧人的心理历程的同时,突出了知识青年与牧民的大迁徙图景及他们的深厚情感。

日文版《黑骏马》也于这一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年度,张承志还在其他刊物上发表多篇散文随笔。主要有《南国问》(《收获》第五期)、《无援的思想》(《花城》第一期)、《日本留言》(《花城》第五期)、《撕了你的签证回家》(《花城》第五期)、《真正的人是X》(《读书》第九期)、《岁末总结》(《中国作家》第二期)、《洗心辞——勉为李佩伦文集序》(《回族研究》第四期)、《关于那朵错开的花》(《朔方》第一期)、《箕顶的逝事》(《朔方》第九期)。

岁末,北京的《环球青年》杂志做过一个大范围的读者阅读书目调查,调查对象为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调查结果显示,《心灵史》是他们最爱读的文学书籍之一。据《文汇读书周报》统计,《荒芜英雄路》名列一九九四年度文艺书销量榜首。中国新闻社记者邵燕君在《法制与新闻》一九九四年第四期发表张承志采访录《张承志抨击文坛堕落》,张承志在这片文章中严厉指责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该文被二十多家报纸转载、引用,造成很大影响。一九九四年,《文汇报》、《作家》、《上海文学》、《海南开发报》、《环球青年》等报纸或刊物都曾开辟专栏对张承志作品展开讨论。②本段所引详见陆迪《做整个中华的儿子——近年来回族作家张承志对全国文坛的影响》,《回族研究》1995年第1期。

一九九五年,四十八岁。是年,张承志获首届爱文文学奖并发表《获奖致辞》。爱文文学奖每年评奖一次,仅只奖励一位获奖作家,获奖概率很低,它是截至本年度之前奖金最高、针对作家整体创作情况而设的唯一奖项。其宗旨为“鼓励作家坚守文学净土,关注人民和民族的命运,探索人生的价值,从而造就一批时代的文学英才”,①邵方:《张承志获首届爱文文学奖》,《回族研究》1995年第1期。张承志的获奖无疑是对其文学意义的有力见证。

八月,海南出版社出版《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分为心灵史卷、小说卷、散文卷、新诗卷四卷。是月,张承志去塔什库尔干。自本年度始,连续三年西行新疆。年末,内蒙古东乌珠穆沁的额吉辞世。当时,张承志正在云南游历,未获讯息。张承志次年闻讯,立刻赶往乌珠穆沁。次年,他又带孩子前往。本年度还出版了张承志的其他选集,主要有散文集《大地散步》,群众出版社;日文版散文集《鞍与笔》,日本太田出版;《冰山之父——新疆题材专集》,香港明报出版,选入“当代中国文库精选”,索飒为之解说。

在林建法的主持下,《当代作家评论》分别于一九九五年第一期与一九九六年第一期为张承志开辟了两个作品评论专栏,共刊发八篇评论及一篇张承志的创作谈,因本次评论专辑较为集中且评论的撰写者多为当代文坛知名学者,故而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当代作家评论》一九九五年第一期“张承志评论小辑”刊发文章如下:张承志的《你选择什么》、李咏吟的《神圣价值独白:张承志的散文》、索飒的《永不孤独的孤独者——读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郜元宝的《信仰是面不倒的旗》、吴炫的《宗教否定:英雄性与存在性——论张承志》、朱向前的《生命的沉入与升腾——重读〈金牧场〉及其评价》。

本年度,《花城》为张承志开辟“故国风景”栏目,刊发《神往》(第一期)、《击筑的眉间尺》(第二期)、《大理孔雀》(第三期)、《三份没有印在书上的前言》(第四期)、《三舍之避》(第五期)、《劳动手册》(第六期)等六篇散文。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当初出版时,因题材因素,许多家出版社都不敢接手,只有《花城》出版社鼎力支持、毅然出版,此后张承志的许多稿子都在这里刊发,《花城》还先后给张承志开设“故国风景”与“鞍与笔”专栏,可以说,张承志与《花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另有散文《心上关山》发表于《十月》第四期;《莫合烟·五里雾》发表于《中国作家》第一期;《爱花议》发表于《作家》第一期;《清洁的精神》发表于《名作欣赏》第五期;《金芦苇》发表于《朔方》第一期。

一九九六年,四十九岁。《当代作家评论》一九九六年第一期刊发了三篇张承志作品论,分别为李咏吟的《文体创造与张承志的小说体诗》、张远山的《张承志,一个旧的理想主义者》、何清的《从红卫兵到知青的民间转化——张承志创作的民间化研究》。

是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张承志接受南京大学外国学者留学生研修部及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伍贻业邀请,到南京大学做了两场学术报告,题目分别为《内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与习尚》、《鞍与笔——我的文学》,反响很好。会后,在伍贻业陪同下,张承志拜谒了清代回族先贤刘智墓与南京著名的清真古寺净觉寺。二十九日后,两人又同赴常州、镇江、扬州、淮阴,一路拜访各地清真寺,并至扬州普哈丁墓谒先贤陵园,最后张承志溯运河北上返京。②关于张承志到南京大学讲座事宜,见汤以闻《张承志在南京大学做学术演讲》,《回族研究》1996年第3期。

六月,张承志再下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八月,张承志的西海固回民兄弟马志文到北京,张承志欣喜异常。九月,作者再下南疆,与维吾尔族人民如兄弟般相处,在他们的生活中体会苏菲的文化影响。

十一月,张承志的散文集《牧人笔记》第一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书写内蒙古草原游牧生活的第一本专题散文集,也是作者的第四本散文专集。这本散文集的主体部分乃是日文著作《蒙古大草原游牧志》的中文原稿,除此之外,还收录了多篇以蒙古草原为书写对象的散文和论文。

是年,《花城》为张承志开辟“鞍与笔”专栏,刊发《冰山之父》(第一期)、《一册山河》(第二期)、《袍子经》(第三期)、《把黑夜点燃》(第四期)、《小寨新年》(第五期)、《正午的喀什》(第六期)六篇散文。其他单篇作品主要有《从象牙塔到吐鲁番》(《读书》第九期)、《春水泛滥时》(《天涯》第一期)、《折一根芨芨草做笔》(《山花》第八期)。

一九九七年,五十岁。一月,张承志在《羊城晚报》发表《文责初检》,向广大读者解剖自己作品的失误。夏季,再赴内蒙古草原。十二月,赴新疆,后去河州、宁夏、平凉,观虎口瀑布。

十一月,何清著的《张承志:残月下的孤旅》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是最早出版的张承志论。十二月,散文集《中华散文珍藏本:张承志卷》第一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选编的新时期以来有突出成就的名家散文珍藏本选集,已出贾平凹卷、余秋雨卷、冯骥才卷、周涛卷、牛汉卷、张承志卷等六卷。是年,张承志在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发表《墨虽浓时惊无语》,其日文版《北方的河》也由日本露满堂出版,友人冈林信康在封面环带上写下珍贵文字。

同年,张承志在《天涯》上发表《中原迷茫》(第四期),在《花城》上发表《被潮水三次淹没》(第一期)、《沙漠中的唯美》(第四期)、《相约来世》(第五期)。

一九九八年,五十一岁。是年二月,张承志的散文集《鞍与笔》第一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是他的第五本散文集新作。

三月三日,张承志受三联书店社务委员会委托担任《人文地理》杂志主编,提倡第三世界的文化立场和文明内部的发言的原则。《人文地理》试刊第一期于次年二月五日印出,后因“以书代刊”被国家出版总署批评而自第二期停刊。十三日,来自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国内十五个省、三十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一百零四位回族学专家及十三位境外专家汇集银川,召开“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张承志受邀与会。会后,张承志在宁夏某哲合忍耶清真寺开讲《寺里的学术》,辅导伊斯兰教的阿訇、满拉接触学术与写作。

十一月,摄影散文集《大陆与情感》第一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这是张承志的第六部散文专集,该文集以图片的形式再现了作者寄予深情的蒙古草原、回民的黄土高原、文明的新疆这三块大陆,表达了作者与底层民众的真诚情感。

本年度作者发表的单篇作品主要有散文《粗饮茶》(《收获》第六期)、学术论文《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论思考》(《天涯》第五期)、散文《音乐履历》(《花城》第四期)。

一九九九年,五十二岁。是年三月,张承志至江西,再至绍兴。七月,赴河州,入青海,再赴陇东,在清真寺讲学。

七月,李咏吟的专著《生命的智慧:张承志的话语世界》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九月,散文集《以笔为旗》第一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是作者的第七部散文专集,张承志在这本集子的《代前言:此一世以笔为旗》道出不向金钱和权力妥协,以笔为旗,写出对与祖国与中华文化深情的意旨。十月,张承志在《人民文学》第十期发表学术散文《波斯的礼物》,反思了近现代中国学术沦落为西方跟班的历史,“一种可能,一种洞彻波斯以及天下思想大势、获得能与欧洲人分庭抗礼的世界知识、进而建立更科学方法论与世界观的可能——被失之交臂”。①张承志:《波斯的礼物》,《人民文学》1999年第10期。十月到十二月,初访地中海周边的伊斯兰教文明,曾到过西班牙及北非的摩洛哥。十一月,正值伊斯兰教历八月穆斯林“转白拉提”(忏悔)的时间,张承志到新疆,在哲合忍耶兄弟的陪同下,重返吐鲁番等他三十年前走过的地点。十二月,《张承志文集》第一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该文集辑选了张承志从文二十一年来的重要作品,分为《心灵史——长篇小说卷》、《无援的思想——思想随笔卷》、《在中国信仰——回族题材散文卷》、《冰山之父——新疆题材散文卷》、《牧人笔记——蒙古题材散文卷》五卷。同年,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张承志散文集《张承志》。

是年,张承志的单篇散文、随笔及学术论文也颇有收获。主要有《安定的权利》(《十月》第一期)、《三营会》(《天涯》第三期)、《刘介廉的五更月》(《读书》第四期)、《再致先生》(《读书》第七期)、《高贵的精神》(《中华散文》第十期)、《再致鲁迅先生》(《鲁迅研究月刊》第八期)、《启示的波斯》(《西北民族研究》第二期)、《从石壕村到深井里》(《上海文学》第八期)、《弟弟们》(《北京文学》第二期)、《都市的表情》(《小说界》第四期)。

本年底至次年初,张承志游历了中国南方的若干重要地点。为了弄清楚历史上远航而来的穆斯林上岸后的旅程,他游历了滕王阁,从江西登临梅关。从文天祥的诗作里,他回顾了古代重要的南北通道——梅关古道。

二〇〇年,五十三岁。这一年三月,张承志再至江西,曾到梅林与井冈山。七月,张承志造访甘肃东乡北庄拱北,并给北庄拱北题词留念。

是年夏,张承志再携女儿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有感于故人的离去,写作了《与草枯荣》。他写到“一连三年,每个夏季我都返回乌珠穆沁的草原,为的是在渴望的安静里休息身心;没想到,却看够了历史翻页的实相”,①张承志:《一页的翻过》,《一册山河》,第43页。目睹了草原生活的变迁与困境:第一年惊讶于牧人的富裕,第二年目睹外来采矿者的闯入,第三年牧民兄嫂要求我为他们上诉。

年底,复至西海固回民村落,除夕回京。

本年度,张承志的单篇散文仍时有发表。《读书》第七期发表《一页的翻过》,《天涯》第五期发表《双联璧——读〈考证回教历史〉》。另有学术论文《人道和文化的参照》和《波斯的礼物》(增补重写)分别发表于《国外文学》第三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第三期。

二〇〇一年,五十四岁。这一年二月,张承志的散文集《一册山河》第一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的第八本散文专集,除四篇旧作外,其余均为作者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〇年创作的最新散文。三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东岳文库”丛书,收入张承志的《牧人笔记》、《绿风土》、《错开的花》、《西省暗杀考》、《黑骏马》、《北方的河》、《金草地》七本著作。是月,作家第三次游历江西。

三月至四月,张承志访问泉州的穆斯林古迹圣友寺(艾苏哈卜寺)、灵山圣墓等地,并画下了素描。他还访问了附近的厦门、惠安等地。在此基础上,他写作了《石头的胜利》等散文,称圣友寺为他最心仪的建筑。七月,至青海,循祁连山南麓——大通河流域——柳湾路线。八月,再进西海固。

九月,张承志的摄影散文集《鞍与笔的影子》第一版由学林出版社;小说集《西省暗杀考》第一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收入李锐主编的“涨潮丛书”。十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张承志游览金华、余姚、宁波、绍兴、杭州一线。十二月,散文集《夏台之恋——张承志二十年散文选》第一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同月,马丽蓉著《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〇〇一至二〇〇三年,张承志连续三年在《收获》上开辟“鞍与笔”栏目,刊发散文多篇。二〇〇一年发表的有《水路越梅关》(第二期)、《远处的卡尔曼》(第四期)、《幻视的橄榄树》(第六期)。

同时,张承志还在《十月》上刊发散文《长笛如诉》(第二期);在《天涯》上发表散文《树梢上的心》(第一期)、《祝福北庄》(第三期);在《作家》上发表散文《散文小辑》(第一期)、《从大坂到鱼儿沟》(第四期);在《中国民族》上发表散文《夏台小忆》(第十一期)、《相约来世——怀念喀什噶尔》(第十二期)。另有散文《北方女人印象》与《与草枯荣》分别刊发于《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第十期、《上海文学》第二期。

二〇〇二年,五十五岁。八月,《回族研究》二〇〇二年第三期开设“张承志新作”、“张承志研究”、“《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评介”三个专栏,共刊发文章二十篇,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张承志研究”专栏刊发论文有马志文等的《寄自高原的信》、罗常虎的《痛苦的追求》、杜剑的《焉耆的时间》、玛拉沁夫的《一部富有震撼力的作品——读小说〈金牧场〉有感》、哈依霞·塔巴热克的《心底的话语》、吴晓东的《姿态的意义》、杨扬的《文化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历史过程——论张承志的文化批判》、蔡翔的《〈张承志代表作〉前言》、杨怀中的《展示人性的大美》、苏菲亚的《张承志新疆题材作品导读》、云中山的《渴望清洁——关于张承志〈清洁的精神〉》、曹海滨的《求索的灵魂》、白草的《张承志学术思想略论》。

是年,宁夏西吉县建县六十周年,西吉北大寺建寺六十周年,张承志为北大寺题写碑文:心真诚则真主相助,人和善则和平降临。

十一月,黄发有著《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年度,张承志在《收获》“鞍与笔”栏目刊发散文《匈奴的谶歌》(第二期)、《早期意味》(第四期)、《呜咽的马头》(第五期)、《自由的街巷》(第六期)。此外,尚有多篇散文或学术随笔发表,主要有《公社的青史》(《读书》第二期)、《寺里的学术》(《天涯》第六期)、《投石时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第三期)、《圣友寺心象》(《西北民族研究》第二期)、《寺里的学术》(《西北民族研究》第四期)、《石头的胜利》(《回族研究》第三期)、《二十八年的额吉》(《中国民族》第六期)、《斯诺的预旺堡》(《北京文学》第七期)、《吊瓶子》(《北京文学》第七期)、《谁曾经宣言》(《上海文学》第四期)。

二〇〇三年,五十六岁。一月,张承志的散文集《谁是胜者》第一版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入选“修正文库”。该文集辑选了作者二〇〇一至二〇〇二年的二十九篇散文,是作者的第九本散文集新作。同月,散文集《粗饮茶》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八月,张承志的散文集《音乐履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辉煌的波马——献给我的导师翁独健先生》同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入选“二十世纪作家文库”丛书。

是年,张承志与夫人索飒游历西班牙和摩洛哥,深入穆斯林安达卢斯时代的历史与古迹,长达半年时间。

本年度,《收获》“鞍与笔”栏目发表张承志的三篇散文,分别为:《视野的盛宴》(第一期)、《十张画》(第二期)、《旱海的鱼》(第五期)。《西北民族研究》第三期刊发张承志的学术论文《文明的入门》。

二〇〇四年,五十七岁。是年五月,《文明的入门——张承志学术散文集》第一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是张承志对于自己多年学术道路的回顾,共分为五辑。第一辑为地理学或交通史,第二辑为蒙古史与游牧文化,第三辑为伊斯兰及回族研究,第四辑为建筑、考古、植物,第五辑为西域文明,第六辑为方法论与思想史。十二月,入选“汉语表达者系列”丛书的《牧人张承志》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所选十篇小说均聚焦于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题材。

是年,《收获》杂志为张承志特辟“两海之聚”栏目,每期一篇,集中刊发张承志的西班牙、北非纪行,这些文章分别为《两海之聚》(第一期)、《比邻的古代》(第二期)、《水法庭》(第三期)、《恩惠的绿色》(第四期)、《把心撕碎了唱》(第五期)、《摩尔宫殿的秘密》(第六期)。该专栏散文后来被收进散文集《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出版。

本年度作家发表的其他单篇文章主要还有《热情的行踪》(《天涯》第一期)、《甲马与斗牛》(《天涯》第五期)、《铜像孤单》(《花城》第三期)、《鲜花的废墟》(《花城》第四期)、《阿尔梅里亚拱门》(《花城》第五期)、《阿尔普哈拉斯:空谷回声》(《花城》第六期)、《旧友重拾》(《人民文学》第十期),大部分也被收进次年出版的散文集《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中。

二〇〇五年,五十八岁。是年一月,张承志的散文集《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第一版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二〇〇八年九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再版时更名《鲜花的废墟:西班牙纪行》。这是作者的第十本散文集新作,所选文章都是作者在隔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跨海相望的西班牙和北非进行文化考察时所做之文。“鲜花”指的是阿拉伯时代的西班牙国王阿卜杜·拉哈曼三世为他的爱妃扎哈拉修建的“鲜花之宫”,如今,宫殿已成废墟,但她无疑见证了西班牙穆斯林时代的文化辉煌,作者同时借《古兰经》中两海相会而互不侵犯的隐喻,表达了希望异文明相遇时保持宽容的文化对话的良好意愿。

六月九日,张承志夫妇乘坐火车由北京抵达兰州,然后前往东乡县。六月十六日,在甘肃临夏举行读者见面会并做讲演。见面会由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宁夏民族报晚社、你读书屋等主办。张承志在演讲中传达和平的主题,强调穆斯林不应该是狭隘的人。六月十九日,张承志夫妇离开临夏,继续前往青海调研。

九月,作家出版社推出“当代散文大家精品文库”,张承志的散文集《风土与山河》入选。

本年度,张承志发表的单篇散文主要有《哦,神圣的树》(《天涯》第一期)、《他人的尊严》(《天涯》第二期)、《脆弱的城市》(《中国作家》第五期)。

二〇〇六年,五十九岁。三月,《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撰文《我与〈心灵史〉》,披露《心灵史》在该社问世的经过。一九八九年冬天,钟洁玲耳闻张承志的创作,主动与之联系。一九九〇年夏天,张承志把书稿交到她的手上。几年后,张承志托人送她一本书,在扉页他写着钟洁玲存念:纪念我的生涯和我的文学中,最重要的支持与合作!

五月,散文集《正午的喀什:张承志新疆题材作品选》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七月,北京燕山出版社推出“世纪文学六十家”,《张承志精选集》入选,此后数度再版重印。十一月,李咏吟著的《通往本文解释学:以张承志的创作为中心的思想考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年,张承志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十遍重写金牧场》(第九期)、《鱼游小巷》(第十一期),在《读书》上发表《掩卷追怀亦邻真——兼以怀念翁独健师诞辰一百周年》(第二期)、《四十年的卢沟桥》(第十二期),在《天涯》上发表《秋华与冬雪》(第五期),在《民族文学》上发表《与草枯荣》(第七期),在《回族文学》上发表《红军渡》(第一期),在《青年文学》上发表《母语与美文》(第九期)。

该年度,张承志在日本做了两个月的旅行,买了很多书。

二〇〇七年,六十岁。这一年五月,《聋子的耳朵》第一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散文集是张承志的第十一本散文新集。分为“红与绿”、“北与西”、“他与我”三辑,所选都是新刊发的散文近作,笔涉三块大陆、海外、革命。取名《聋子的耳朵》,意在“拒绝强制灌输塞入耳朵的喧嚣声响,用人的另一种本能,去听取茫茫沉默中的哑语本音……从底层到空间,从民众到邻人,按照听到的世界真实的指引,决定一介作家之落笔”。①张承志:《编后跋语》,《聋子的耳朵》,第235-236页,郑州:河南文联出版社,2007。

六月,花城出版社推出“张承志自选集”,包括《草原》、《求知》、《秘境》三种。十一月,《回族研究》第四期开辟“张承志近作评”,刊发评论文章三篇,分别为张承志等的《文章以知大义而贵重》、白草的《学术与正义的结合——读张承志新著〈聋子的耳朵〉》、马梅萍的《两海之聚和而不同——简评张承志〈鲜花的废墟〉》。十二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张承志散文选集《大西北》。

是年,《天涯》为张承志开设“红叶做纸”专栏,刊发作者的日本印象系列散文,其中,《〈红叶做纸〉之一逐红叶于海岛》和《〈红叶做纸〉之二东苏木以东》均刊发于第一期,《〈红叶做纸〉之三三笠公园》刊发于第六期。本年度张承志发表的其他主要散文或学术随笔还有《地中海边界》(《读书》第二期)、《讲演河州城》(《天涯》第二期)、《阿尔善——谨把此文献给我的蒙古兄长》(《人民文学》第五期)、《两度羊肠坂》(《人民文学》第九期)、《文章知大义而贵重》(《回族研究》第四期)、《辨误与答辩的时代》(《回族文学》第二期)、《张承志近作三篇》(《青年文学》第五期)、《勾勒草地〈十张画〉》(《书摘》第十期)。

二〇〇八年,六十一岁。是年三月,“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提名名单揭晓,张承志、王安忆、阿来、刘震云和张炜五位作家获得二〇〇七年度杰出作家提名。十二月二十六日,张承志应邀参加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锵锵三人行”节目。

二〇〇九年,六十二岁。一月,张承志的散文集《敬重与惜别——致日本》第一版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这是张承志的第十二本散文专集,张承志曾数度赴日求学、研究,对于日本文化颇有感触,这本散文集集中刊发了他的日本题材散文随笔。同月,散文集《黄土:张承志的放浪笔记》入选“越界文丛”丛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二月,张承志举办《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新书发布会暨媒体见面会,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张承志在谈话中提到自己前后去西班牙三次、去拉丁美洲三次,在西班牙、拉丁美洲这些地区一共是十三个月,时间跨越了十年。四月,散文集《饮虎池》、小说《金草地》入选“共和国作家文库”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二〇〇九到二〇一〇年,《读书》为张承志开辟“尚能学否”专栏,刊发多篇作者的最新散文。二〇〇九年共刊发七篇,篇目依次为:《选择什么文学即选择什么前途》(第一期)、《对席的诚恳与周君的鼻子》(第二期)、《上海的新娘与攻击的性格》(第三期)、《咖啡的香味》(上)(第七期)、《咖啡的香味》(下)(第八期)、《桃花源里的门宦》(第十期)、《格拉纳达以南》(第十二期)。

二〇一〇年,六十三岁。是年四月七日下午,由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在成都市举行,张承志以《敬重与惜别——致日本》荣获“二〇〇九年度散文家”奖。

五月,张承志因赴扬州参加《人民文学》的颁奖活动,游览了穆斯林古迹仙鹤寺、普哈丁墓园。期间,为仙鹤寺题词:“仙鹤舒尾振翅,汶水归道扬波”,呼吁对仙鹤寺的拯救和保护。后又发表《扬州的仙鹤》一文。六月十八日,张承志应邀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二〇一〇年毕业典礼上发表讲演,主题为“面向常识的求知”,抨击大学教育中“常识”的缺席。九月,张承志散文集《你的微笑》第一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的第十三本全新散文集。《你的微笑》辑选了自《聋子的耳朵》出版之后刊发的新散文,包括忆旧、抒怀、学术、思绪等多种主旨与内容。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两点到四点,张承志在兰州广场书城举行《你的微笑》签名售书活动。

二〇一〇年《读书》“尚能学否”专栏刊发了张承志的三篇散文,分别为《“最终为之迷恋的地方”》(第三期)、《金卷银卷阿凡提》(第五期)、《凡生命尽予收容》(第八期)。

二〇一一年,六十四岁。二月,《回族研究》第一期发表张承志的论文《为泥足者序》。九月,张承志的散文集《涂画的旅程》第一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这是作者的第十四本散文新集。该著辅以多副图画,目的仍在于描写蒙古草原、黄土高原、新疆三块大陆的多元文明,底层意识是其始终不渝的立场。

九月十七日上午十点半,张承志新作《涂画的旅程》签名售书活动在西宁大十字新华书店举行。十一月二日,《回族研究》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在银川召开。来自区内外社科院、大专院校、民族宗教统战部门等单位的民族研究专家学者一百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张承志与会发表演讲并接受了记者采访,他鼓励青年学者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和研究水平。《回族研究》推出“《回族研究》创刊二十周年精品书系”,其中包括杨怀中主编的《张承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一)。

初冬,改定版《心灵史》定稿。改订版《心灵史》是作家针对旧版《心灵史》的不足之处,二十年间多次重走故地勘察,在二〇〇七年至二〇〇九年历时三年修改而成的。相比于旧版《心灵史》的叙述激情和对哲合忍耶教派毫无保留的礼赞,改定版《心灵史》不管对于事件的叙述还是对哲合忍耶教派的表述,都多了份理性反思的色彩。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九日,张承志在南京大学做《文学与正义》讲座时曾说及改订版《心灵史》“远不是哲合忍耶教派的历史,里面已没有任何民族的狭隘”。

十一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名家寄小读者书系”丛书,张承志散文入选,结集《向常识的求知——张承志寄小读者》出版。

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张承志在浙江省义乌清真大寺作讲座。二十五日晚,义乌市青海商会会同义乌市图书馆协会邀请张承志在义乌市新图书馆报告厅作《张承志义乌文化之旅——文学与社会责任》讲座。

二〇一二年,六十五岁。四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张承志学术散文集《常识的求知——张承志学术散文集》。这本散文集以二〇〇四年《文明的入门——张承志学术散文集》的出版为界分为上下两辑,此前写作的文章基本选入第一辑,大部分已在《文明的入门——张承志学术散文集》辑选过;此后发表的文章选入第二辑。内容涉及蒙古史、游牧文化、伊斯兰教文明、建筑、考古、植物、中亚研究、方法论与思想史等。

五月,改订本收藏纪念版《心灵史》印刷发行,此版《心灵史》仅印七百五十册,牛皮烫银封面,每册均有作者亲笔毛笔签名,扉页上明确印着“收益全数捐出扶贫”,每册收取一千五百元,仅在小范围内发行。

九月十二日,张承志夫妇冒着生命危险飞越死海,在约旦杰拉什和伊尔比德两个地区完成了对加沙难民营、舍西德·阿兹米·穆夫提难民营、伊尔比德难民营共三处、二百九十三个家庭、计约六万美元的捐助。张承志做了《越过死海》的讲演。九月十三日,张承志夫妇继续向为巴勒斯坦难民提供了土地食物的拉思穆尼夫村九十五户、艾因扎奈村八十二户约旦农民实行了捐献;然后再次返回杰拉什加沙难民营,为残疾人家庭加倍捐献。剩余的钱,倾囊献给了一位烈士的母亲和一位疗伤的战士。至此,把改定本《心灵史》的收益十万美元捐献给巴勒斯坦难民的允诺,如愿以遂。

十月十六日晚六点半,回国后的张承志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做“向巴勒斯坦难民捐献行动之汇报讲座”。十九日晚六点半,张承志在南京大学做“文学与正义”讲座,就以改订版《心灵史》收益捐助巴勒斯坦难民的行动加以说明。二十六日下午三点半,张承志在复旦大学做“从清华园到巴勒斯坦”的讲座。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张承志在北京作家协会会议室召开私人座谈会,就新版《心灵史》收益十万美元全数捐助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行动做了汇报。

将改订本《心灵史》全部收益“手递手”捐助巴勒斯坦难民的行动一以贯之地表达着张承志毕生对于底层、弱者的关怀,对于正义的追求。在一个人人自顾的物质化时代,这一行为及其所代表的人道的文学精神尤为可贵,旷新年有句评价张承志的话,或许转借在此处比较合适,“张承志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中一个巨大的存在,他以一个人平衡了整个时代”。①旷新年:《张承志:鲁迅之后的一位作家》,《读书》2006年第11期。

二〇一三年,六十六岁。是年四月,张承志新疆题材散文集《相约来世:心的新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本散文集所选文章是作者多年来游历新疆所做之文的合集,满含着作者对于这块大陆以及生息其上的人民的情感。

《作家》杂志

宗仁发主编

二〇一四年第十期目录

作家走廊

北流三篇 林白

在中国正中央寻找世界的故事 阎连科 李维英雄

不一样的烟火 徐小斌 傅小平

四月的格拉斯米尔 朱玉

非虚构影像的音乐生成 王艺涵

金短篇

【东君作品小辑】

谈谈这些年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东君

小说是什么? 东君

获奖意味着什么 东君

祁家庄 徐则臣

二姨夫的药 杨映川

老爸去追狼 郭雪波

删除键 邹贤尧

烟花徐 袁炳发

小中篇

等生朱朝敏

名家推荐

我是喜欢《金歌》的 毕飞宇

金歌 钟嘉燕

塞纳河畔

如是,美人鱼落起了泪 卢岚

诗人空间

在海上 冯晏

诗七首 安琪

长相忆 钱利娜

作家地理·大地神曲

野合 东珠

文冠 东珠

记忆·故事

那些个黄昏与黎明 杨俊文

薛定谔的猫 肖达

心艳,丹霞山 杨培德

我说我在

叙述之道 张亦辉

论艺术现象学之“空”与“白” 李森

《作家》杂志邮局订阅代号12-1,国外代号M751,每月1日出版,月定价14.8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如欲邮购,可汇款到长春人民大街6255号《作家》杂志社(邮编130021)免收邮资。联系电话:0431-85691416作家杂志网址:www.writermagazine.cn 作家杂志信箱:ccwriter@263.net

马梅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博士,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发有,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猜你喜欢

张承志散文集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大小笔的协唱——读王胜田散文集《悠长岁月》
张承志:愚公+济公+包公
张承志文学写作的元记忆和元话语
张承志与“伤痕——反思”文学思潮关系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