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现代诗学研究
——诗学研究论著后记两篇

2014-03-29许霆

东吴学术 2014年4期
关键词:诗体格律新诗

许霆

随笔与书评

我的现代诗学研究
——诗学研究论著后记两篇

许霆

一、《徜徉在诗性空间——许霆诗学著作导论集》后记

我的第一篇新诗研究论文发表在一九八五年,至今已经有将近三十个年头了。其间我发表的新诗研究论文近二百篇,出版的论著有十多部,可以说,新诗的研究话题始终是同我的生活相伴的,所以在编辑这部回顾我学术道路的论集时,自然想到的书名就是“徜徉在诗性空间”。这是我的数十年生活的一种形象写照,也是我的始终不喻的一种学术追求。

我的论著导论之所以能够成为显示自身学术道路的路标,是因为我的每部论著写作一般都存在着对某一课题的宏观理解,包括理论观点的理解、框架结构的理解和叙述路径的理解,它成为推动写作的动机、构思结构的逻辑和书稿内容的核心,而我的习惯做法就是把这种理解的要点通过导论(或绪言或前言)来概括呈现。因此,我对自己论著的导论备加珍视,通过导论来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是我编辑本书的自觉意识。

这里汇集的十三篇导论(引论、绪言、前言),大体分为四个研究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新诗格律研究。我的新诗格律研究起手于我与鲁德俊合作的《新格律诗研究》的写作。新诗格律是一个分歧意见极大的话题,在论著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从概念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后接受了艾青在《诗的形式问题》中的表述:“格律诗总的解释是无论分行、分段、音节和押韵,都必须统一;假如有变化,也必须在一定的定格里进行。”由此可知,凡是全诗在分行、分段、音节和押韵方面统一或有规则地变化的诗,都可以称为新格律诗。我们又通过研究拈出了新格律诗的两种节奏体系,即“音顿等时停顿节奏”和“意顿对称停顿节奏”。丁芒序言认为著作最大成就和贡献,就是能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突破前人流行的观点,独辟蹊径,在我国第一个提出了新诗格律体的两大节奏体系论。因为有了这种“宏观理解”,我们写作出版《新格律诗研究》和《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两书,所有的论述和评价都是据此进行的,使得全书观点始终如一,前后论述有个思想线索总摄。当我在近期再次进入新诗格律研究领域时,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理论著作,并根据新诗自由体,尤其是艾青等人的实践,试图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由诗的韵律节奏问题。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对新诗格律的新理解,这就是:我国新诗格律体和自由体的韵律节奏是统一的,都是基于音顿而非音步节奏体系,音顿和意顿是格律体的基本节奏单元,而行顿则是自由体的基本节奏单元,都是基于对等原则来组织节奏进展结构的,声音的时间段落的“顿”的复现是共同的节奏方式,由此我建构起我国新诗韵律节奏系统,包括音顿节奏体系、意顿节奏体系和行顿节奏体系。也就是在这种新的“宏观理解”基础上,我构建了《中国新诗韵律节奏论》的逻辑框架,完成了新诗格律研究新著的写作,同时写出了一组关于自由体新诗韵律节奏问题的论文。以上关于新诗格律的总体性理解,就反映在《新格律诗研究》的引论和第十章中,就反映在《中国新诗韵律节奏论》导论所论述的“六个问题”中。

第二个方向是现代诗学研究。最早涉足的是五四时期诗学的研究,我在研究中明确了贯穿其间诗学的基本问题是三对关系,这就是理智与情感、形式与内容、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正是这三对关系的各自进展并相互交织,构成了十年新诗理论的本质特点。而三对关系交织演进时有三个重要平面,这就是白话诗初期以胡适为代表的诗论、创造社时期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诗论、新月派时期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诗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框架,有了它,五四前后十年间诗人诗论和流派诗论都有了论述的基点。在此基础上,我完成了《新诗理论发展史(一九一七-一九二七)》的写作,自序和导论对宏观概括作了具体交代。虽然如此,但在很长时间内我却对中国百年现代诗学始终无法形成自己的理解,所以只能从阅读梳理入手进行艰苦的思考,直到二○○二年我读同仁的博士论文,才豁然领悟到,新诗发展史上有六个诗学观念,它们的不断提出、发展和消亡,自然地造成了中国现代诗学的更迭嬗变,贯穿起来自然地形成了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我把这六个观念称为诗学核心观念(它是超越诗人或流派的,是某一时期或某一流脉共有的诗学观念),它们是:“诗体解放”论:奠定新诗发展的坚实起点;“为诗而诗”论:开辟新诗发展的第二纪元;“大众诗歌”论:实现新诗发展的方向转换;“综合传统”论:探索新诗发展的宽广道路;“服务政治”论:构建新诗发展的政治模式;“个人写作”论:开启新诗发展的无名时代。在这种理解指导下,我很快写出了《中国现代诗学史论》,简要地勾勒出六个核心诗学观念的演进史,形成了一个关于现代新诗史和诗学史的个性叙述和解释的文本,使头绪纷繁复杂的新诗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线索和规律把握。而著作的导言“观念的联络与嬗变”就交代了以上宏观理解,并对现代诗学史的叙述交代了自己的想法。随后,在以上宏观理解基础上,我写出了一批新的诗学研究文章,出版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和《中国现代诗学论稿》。前一部著作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核心诗学观念的演进,即“为诗而诗”论观念的提出和演进,全书内容包括九位现代主义诗学批评家评述和四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专题研究,在这之前就是一个篇幅较长的“绪论:从纯诗化到现代化”,叙述了“为诗而诗”论的演化和评价。后一部著作包括总论性的、史论性的和专论性的内容,虽然涉及的内容较多,但始终都是根据我对这一课题的宏观理解来写作的。其“导论”就叙述了六个诗学核心观念的演进史,我在自序中说:我把百年新诗理论发展归纳为六个诗学核心观念,“不管这种理解是否准确,但它却是我自己的概括,而且根据这种宏观的理解,再进入具体的论述对象时我常常感到自信和自如,这就够了。”这是我的研究体会,也是我的研究特点,而“导论”则是进入本书研究内容的一把钥匙。

第三个方向是百年诗体研究。我是由新诗格律研究而进入现代诗体研究的,所以这一方向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十四行体在中国”。这一课题是我与鲁德俊合作完成的,我们研究确定的总体思路是:中国诗人完成了十四行体由欧洲向本土的转借,从而对世界十四行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经验。我们紧紧抓住“贡献”和“经验”去构思布局,去设计角度,偏重在诗体形式规范的审美研究,偏重在创建我国新诗体的借鉴研究,偏重在中西文化交流的经验研究。可惜当时出版时没有写出“导论”,直到出版《中国百家名诗赏析》时我们写了代前言“十四行体移植中国概说”作为弥补。进入新世纪以后,我把不少精力投入到百年现代诗体的研究上,其起因是不满既有的“百年新诗体式流变史”,因此我是从“文体”概念研究入手,来思考自身研究的特色。我在著作“导论”中确认了童庆炳的文体“界定”:“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文化精神。上述定义实际上可分为两层来理解,从表层看,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从里层看,文体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评家的个体的人格内涵。”由此得出关于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叙述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认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既是现代诗歌语言形式的不断建设和探索的历史,又是现代诗歌精神品质不断嬗变和表现的历史,而这种历史又可以归结成现代诗人的诗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嬗变的精神发展史;二是文体作为系统,从呈现层面看是指独特的话语秩序、话语规范、话语特征等,因此百年中国现代诗歌文体流变的历史,需要通过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范畴得到体现。以上两项基本原则,就规定了关于百年中国诗体研究的整个“叙述”的基本内容和策略,也就确定了相关理论著作整个“叙述”的基本格局和体系。这方面主要是两本著作,一本是《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另一本是《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前著大致是按照年代分期来安排内容的,较为重视某一时期诗体流变的基本趋势,又注意到这一时期各种体式的独特语体风格,但是这种叙述方法容易遮蔽某一文体的整体纵向发展线索的叙述,这就需要通过另一种叙述来予以补充,所以又有了后著的出版。后著主要包括两编,上编“从发生到重建”,是现代各种诗体自身的流变史论,下编“从规范到审美”,是关于我国现代诗体建设中若干重要问题的专题论说。以上两部著作组合起来,就能完整地呈现百年中国现代诗体发展史,而两部著作的导论则更是互补着呈现我对此课题的整体理解和叙述策略。

第四个方向是新诗发生研究。新诗发生研究同以上方向的研究存在交叉关系,所以以上论著中往往会涉及到新诗发生问题。但因为我对新诗发生有着相对独立的宏观理解,所以它也就成了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我所确定的新诗发生研究是多角度的系统论,基本的理论观点是:新诗发生是中国诗歌由古典型到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过程的时空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至五四时期;新诗发生是汉诗在特定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环境中,诗质、诗语和诗体趋向现代化的转型;推动新诗发生的主体是现代知识分子,其主要通过诗学观念、新诗创作(翻译)和新诗传播来实现的。以上三点就使新诗发生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多维网络结构,我就以此来展开内容和结构章节,从而力图真实地去把握和呈现新诗发生的种种复杂性,写作一个具有个人独特思考的新诗发生文本。这样,《中国新诗发生论稿》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逻辑结构,但其所有论述的指向就是“中国诗歌趋向现代化”。论著根据我对于新诗发生的整体理解写作了导论,重点谈了“新诗发生的时限”、“新诗发生的动因”和“新诗发生的内涵”三个问题。“导论”的宏观概括,使得书稿写来既能做到放开自由又能做到指向明确,该课题申报国家基金项目时也获得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以上就是我数十年间四个方向的基本研究思路,这些都是我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个人理解和把握,体现了自身研究的理论判断和叙述方法。当然,形成某一课题的“宏观理解”并不容易,往往是一个艰苦的学习和思索的过程,但若一旦获得新的宏观理解后的心情是喜悦的,它完全能够弥补之前的付出。而有了某一课题的宏观理解后,我往往会通过写作相关著作的导论来表达,所以把导论汇编在一起,就能够较好地展示我的学术思考成果。因此,当我进行自身学术研究回顾总结时,出版相关论著的导言集就是自然而欣慰的事了。我衷心地感谢出版社给了这样的编辑出版机会,感谢同仁给予我多年徜徉在诗性空间中的关心。

二、《新诗的理性空间——许霆现代诗学论集》后记

我校中国文学学科提出编辑个人论集的动议,我非常乐意为之,因为可以借此机会梳理总结自己研究现代诗学的学术道路。我给自己编选工作定了三条原则,一是所选论文尽量是我已经出版的理论专著中没有进入而在刊物公开发表的,二是所选论文要尽量能够反映我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的,三是尽量选入宏观问题研究的话题形成特色。其结果就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因为这样一来论文的编选所受的限制极大,许多论文都无法编入了。我就从基础工作做起,找到了七八十篇没有编入自己专著的文章,仔细阅读以后发现,编选工作基本还是可以按照既定原则进行的。

我的第一篇现代诗学论文是《论闻一多对新格律诗形式的探索》,发表在《淮阴师专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三期。那时我的同乡钱仓水教授正在淮阴师专负责学报工作,正在与镇江师专的周仲器教授合作研究中国新诗格律,我的论文发表应该说有着一定的人情关系,但更重要的确是对钱教授研究方向的呼应。那时我们在学术上交流甚多,视为知音。这最初的论文发表,对于自己走上现代诗学研究之路意义重大。一是鼓起了我写作发表论文的信心,二是鼓起了我研究新诗格律的兴趣。正好此时我在中文系工作,与鲁德俊合室办公,他“才高德俊”,对中国古代诗词、现代新诗和京昆戏剧等都有造诣,那时正好也对于新诗格律探讨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正好此时我们俩人与丁芒有了联系,他当时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工作,提倡新诗格律,支持钱仓水、周仲器教授编写新诗格律的理论集和创作集,也鼓励我们继续研究新诗格律史出版。结果,钱、周编成的《中国新格律诗选》,很快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我撰写的两篇书评在《淮阴师专学报》和《读书》杂志发表。但是不久丁芒就离开原来岗位,钱仓水和周仲器教授编成的《中国新格律诗论选》,以及我与鲁德俊的著作《新格律诗研究》的出版计划就此落空。这其实对我们的研究没有太多的影响,大致在一九八八年我们完成了书稿,经多方联系终于在一九九一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在学界首次梳理了中国新诗格律探索的历程,丁芒在序言中肯定了我们研究的学术价值,尤其肯定了我们提出的新诗两种节奏体系的理论,以后学界说到新诗节奏理论,往往要提及两种节奏体系的贡献。在著书的过程中,我们深感研究新诗格律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因为社会普遍认同新诗天马行空的自由,所以我们继续研究的热情渐渐冷了下来,接着虽有新诗格律论文发表,但大多是书稿内容的适当延伸。直到二○○五年十月,我有机会在重庆同老友万龙生相聚,晚上在宾馆谈的都是诗,都是新诗格律。我深深地为西南重庆地区一批诗人、学者真诚严肃地实践新诗格律而感动,就发愿为他们鼓劲,把《新格律诗研究》后我写的关于新诗格律论文汇编起来出版。这就有了二○○七年出版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诗学专家吕进写序说:“格律体新诗建设对于探索者有严格选择。探索者要懂一点音韵学,要懂一点语言学,要懂一点文字学,要懂一点音乐与美术,当然,更要懂诗,尤其是新诗。就这个角度来说,我以为许霆教授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讨论格律体新诗,许霆是个绕不开的存在。”这样的评价受之有愧。但是应该说,虽然断断续续,新诗格律却始终是我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完成了《中国新诗韵律节奏论》书稿,对新诗韵律节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这次编选,关于新诗格律的论文,当然要选我的第一篇论文,还有一篇就是发表在《中国韵文学刊》上的《在继承传统诗律中构建新诗格律体系》,自认是我探讨新诗格最有学理的论文,另一篇是发表在《常熟理工学报》上的《新诗自由体韵律节奏论》,这是我对新诗自由体韵律节奏问题的最新思考。

研究新诗格律,自然会遇到汉语十四行诗的问题,因为它是新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格律诗研究》的第五和第九章中,我们列出专节论汉语十四行诗,然后当我们把两节合起来再加以理论概括,寄稿后结果以一万四千字的篇幅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关注。我同鲁德俊就在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之交的几年里,专注于中国十四行体的研究,有意识地从资料搜集、理论概括和作品剖析三个方面同时展开研究工作,其宏愿是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好地借鉴中外诗歌形式规范,以推动既具当代性又具民族性风格的新诗体建设。在国内一批诗人、学者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形成了一批成果,一九九五年在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理论著作《十四行体在中国》,全书三十五万字包括总论、史论、专论和资料等四编,贯穿着这样的判断:中国诗人完成了十四行体由欧洲向中国的转徙,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中国诗人移植十四行体,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启示。一九九五年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百家名诗赏析》,这其实是本汉语十四行诗赏析的小书,共选一百位诗人的一百首汉语十四行诗予以解读,编者为了吸引读者改成现在的书名。一九九六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十四行体诗选》,遴选了一百二十家二百九十五首汉语十四行诗,反映了从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九三年近八十年间中国诗人移植创作十四行诗的业绩和贡献,从中透视出十四行体由欧洲向中国转徙和发展的历程。屠岸在序言中说:“我认为这部书是七十多年来中国十四行诗发展历程的一次检阅,一个总结;既有文献性,又有可读性。”以后我们还有关于中国十四行诗研究论文发表,我们最大的心愿是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写部《中国十四行诗史》,同其他三部著作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十四行体研究论文较多,这里选了近期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上的《中国诗人移植十四行体的文化意义》,体现我对十四行体在中国这一现象的新思考。

新诗格律体和汉语十四行体都关涉中国现代诗体建设,所以当我考虑拓展研究领域时,就自然地把百年中国现代诗体作为研究对象。进入这一研究对象时,我有意明确“诗体”的概念。经过比较,我采用了我国当代文体学家童庆炳的概括:“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这种关于“文体”的界定,要求我们在叙述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时,一方面需要着重从语言体式(语言秩序)层次去考察,另一方面需要从语言所指(精神品质)层次去理解,而且需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思考。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既是现代诗歌语言形式的不断建设和探索的历史,又是现代诗歌精神品质的不断嬗变和表现的历史,而这种历史在根本上可以归结成现代诗学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精神发展的历史。根据这种理解,当我读到冯光廉主编的《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时,产生了自己对于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的理解,于是就沉下去花了两年时间写作“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终于在二○○六年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后来在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获奖。以后,我又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为题申报,获得了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出版了《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后获苏州市哲社优秀成果奖励。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我时时感到,现代诗体的发展和建设始终与新诗发生有关,就写出了《新诗发生与百年诗体建设》、《论百年诗体格局的偏颇及成因》,分别在《西南大学学报》和《江海学刊》发表,前者发表时吕进有个按语,说到:“他从新诗的源头出发,从对待旧体诗的褊狭,对待定型诗的片面,对待自由化与格律的对峙的定势思维,研究新诗的诗体问题,比较客观地完成了自己的论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这篇论文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现代诗学的研究要寻求历史的厚度。”在此基础上,我就写作了“中国新诗发生论稿”,后来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结项验收以后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二○一二年十二月),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在刊物公开发表。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大多进入书稿,所以论集仅选了两篇,一篇是《中国现代诗体发生基本轨迹论》,另一篇是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体流变论》。

在新世纪初,我读到了丁晓原教授的博士论文《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论文从文化生态角度切入,选择几个“点”展开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的叙述,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就想能否也找到几个“点”去展开中国新诗史的叙述。由于我在一九九○年代中期出版过《新诗理论发展史(一九一九-一九二七)》,后来也发表过论述新诗发生过程中关于“诗体解放”论的文章,发表过论述二三十年代纯诗理论的文章,发表过多篇关于朱自清解诗学理论的论文,于是经过思考我拈出了新诗发展史上六个核心诗学观念,这就是诗体解放论、为诗而诗论、大众诗歌论、综合传统论、服务政治论和个人写作论。结果发现,通过六个诗学核心观念的联络和嬗变,就能较好地勾勒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诗发展史。我有点激动了,就利用一个暑假完成了十二万字的《中国现代诗学史论》,列入我校的“虞山文库”,在二○○三年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从小叙事切入的纲目式著作,有完整的框架结构,繁复众多的现代诗论获得了理论的统摄。它试图深入现代诗歌和诗学发展的内部,体现“文学史应是文学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的观念,通过富有特色的修史路径勾勒出百年诗歌观念和艺术演变的轨迹和规律。新的修史路径,突破了既有的习见的新诗史写法,突破了现有的新诗发展历史分期,提供了一个关于现代新诗史的个性叙述和解释文本。立足于此,我就能够评价新诗史上各种流派和诗人的诗论,首先展开的就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包括“绪论:从纯诗化到现代化”、“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批评家评述”、“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专题研究”三个部分。以后又发表了一批相关论文估计有三十多万字,在二○一二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诗学论稿》。这一研究方向的成果,大多已经编入了《中国现代诗学论稿》,所以这里仅选了《论中国现代主义诗的思维术》和《二十世纪新诗大众化运动反思论》两篇,分别是我对新诗史上影响深远的纯诗化诗学理论和大众化诗学理论的一些思考。

我在中国现代诗学研究上的主要方向如上所述,此外还有两方面的内容需要说明。一是对于现代诗歌艺术技巧,我也曾想过花精力去钻研,因此在一九九六年开始选择了一百个题目,最终写成《现代诗艺》,每题三千字左右。书稿完成以后给了四川民族出版社的编辑,他先是答应尽快出版,后来就没有了消息,路途遥远我也不想催促,所以就开始把其中部分内容抽出来发表,有的还扩大成学术论文发表。我觉得有些内容还是有点意思的。这次编选本想编入以卞之琳新诗技巧为例证的《诗学札记》,发表在香港的《诗双月刊》,为此我还拿到一笔较大的美元稿费,但终因文字太长而阙如。这次编入的是发表在《学习与探索》上的《新诗艺术在开放中走向现代化》,重点谈新诗艺术与西方诗艺的关系,包括新诗的诗体形式、抒情方式和语言结构等(该文的部分内容修改后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编入发表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上的《新诗同音堆集论略》,对现代派诗歌的同音堆集技巧作了梳理。关于新诗艺术的又一研究成果,就是在二十多年间断断续续就闻一多创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了一批成果陆续公开发表,二○一○年把这批成果整理结集为《闻一多新诗艺术》出版,书后有“闻一多新诗创作(发表)系年”,论集第二辑编入了该书导论《开辟中国新诗发展的自觉时代》。二是我曾想结合教学工作,就新诗发展的宏观问题写本著作,作为我的新诗研究选修课程的教材,为此陆续写出十多篇文章,但终于没有能够坚持写完出版,这次选入了其中的三篇,就是发表在《江苏社会科学》上的《论新诗现代品格的几个问题》,后来作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著作的导论;发表在《星河》杂志上的《论中国新诗与现实政治关系的四种模式》,该杂志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骆寒超和黄纪云担任主编,每年出版四期;发表在《江苏大学学报》上的《论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经验》,就百年新诗发展中的历史传统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

在“现代诗学论著、论文目录”中列入了几篇属于广义诗学范畴的论文题目,对此需要作点说明。那是一九八○年代后期,我在上海师范大学进修期间完成的课程论文。我始终认为从事文学研究的人需要重视理论尤其是文艺理论的学习,需要提升理论素养,加强论著的理论色彩,所以在那时就选择了文学理论进修方向。那时正是我国文艺学界非常活跃的年代,上海师范大学文艺理论学科又是人才济济,王纪人、王小盾、徐辑熙、杨文虎等都是学界著名人物。进修期间,边听着老师讲课,边思考些问题,同学之间还有许多的切磋,自然充满着无穷的乐趣和温馨。那时,老师上完课往往布置课程论文,作为学生都能够自觉认真地去完成。《试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大”》,是我听徐辑熙老师上“古代文论”后写的课程论文,《文学批评方法的运用三题》,是我听王纪人老师上“西方批评方法”后写的课程论文,《虚静迷狂无意识》是我听杨文虎老师上“文艺心理学”后写的课程论文,《吴文化与海派文化散论》也是听课后的心得。这组论文发表后,有的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有的被《文科学报文摘》摘要,有的进入人大复印资料索引。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极大的鼓励。为此我常常感慨,匆匆写来的文章往往不能让人(包括自己)满意,写作学术论文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平静的心境。这是我的一段重要学习和习作经历,所以把这些文章也编入目录留念。

以上就是我编选论集的基本情况,从这絮絮叨叨的叙述中,大致可以见到编选的构想,就是通过论集反映自己近三十年来学术思考的基本轨迹。回顾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我的感受一是始终没有赶时髦,凑热闹,而是常常坐冷板凳,做着一些自己想做也能做的事;二是研究领域逐步扩大,但始终只是延伸性的,没有大开大合的转换;三是每个方向尽量整体把握,建立自己的逻辑框架,然后再在细部耕耘。我与当代诗学专家吕进个人交往极少,相互沟通主要通过学术成果,他在为我写序时说:“许霆是一位严肃、严格、严谨的学者。他的几本书给我的印象都是追求新意而又不屑滥用新潮术语,探寻新路而又不割断历史,这就给他的书赋予了求实的素质和学术的品味。”我为此感到欣慰,也将以此作为激励,为自己所钟爱的现代诗学研究做些实在的事。

《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二〇一四年第五期目录

作家走廊

太平洋的风张贝思——浅谈台湾青春电影

调侃与致敬王艺涵——从反讽语境下的《被解放的迪亚戈》说起

布拉格,细瓷花瓶中的奢享程庸

北岛到雾凇岛赵春江

金短篇

我在小区遇见谁范小青

虹朱文颖

浑然不觉陈启文

槛外拾遗(二题)李彦

【张楚小辑】

直到宇宙尽头(小说)张楚

在县城(创作谈)张楚

张楚影记张楚

【高君小辑】

丰收歌(小说)高君

高君主要作品年表

江岸的芦苇在歌唱(评论)于昊燕

小中篇阿成

告别杨卫东

塞纳河畔

现代的弥诺陶洛斯卢岚

诗人空间

臧棣的诗臧棣

地球那边(组诗)钱万成

诗五首南杉

记忆·故事

墓路也

溥仪与老舍陈渔

让我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小红北

作家地理·大地神曲

野客东珠

《作家》杂志邮局订阅代号12-1,国外代号M751,每月1日出版,月定价14.8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如欲邮购,可汇款到长春人民大街6255号《作家》杂志社(邮编130021)免收邮资。联系电话:0431-85691416作家杂志网址:www.writermagazine.cn作家杂志信箱:ccwriter@263.net

许霆,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诗体格律新诗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新诗之页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新诗之页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新诗之页
关于当前诗体创新的若干断想
刘半农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
新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