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的大学生消费观探析

2014-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马尔库塞消费观消费主义

王 正

(长春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3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的大学生消费观探析

王 正

(长春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32)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西方经济消费模式的影响,使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不断地革新,尤其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中。本文通过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消费主义批判的梳理,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消费观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不断地革新。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以及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使中国文化形态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西方经济消费模式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消费文化既有本土的显著色彩,又更多地显示出西方消费理念,尤其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思想和行为中。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20世纪50年代,消费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逐渐盛行,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意识形态、符号学和异化论的视角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卢卡奇、马尔库塞、鲍德里亚等。

1.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全部观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1]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物化” 理论,认为在商品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人为物所役。人们对商品的崇拜来自于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人之所以被物化,是因为在商品活动中,人的活动同人本身是相对立的,被客体化了。劳动与产品成为与人的主体相对立的力量,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世界并控制了人。这种物化影响着人的主体,使人与人的人格相分离。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侵入人的意识里。”[1]物化现象是人类的一种非正常生活状态。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创造力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人们通过消费来实现自我,而不是通过劳动。人们的消费存在于整个社会领域,主要通过文化消费来实现。通过对文化商品的购买和消费来展示自己的身份,标榜自己的趣味,张扬自己的个性和主体性,人们在客观的文化消费中被客体化。人们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归属感、情感的交流和自我的实现,同时又可能在无意识领域中推进,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圈套。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指出,在消费社会中,“一个人的身体、服饰、谈吐、闲暇时间的安排、饮食的偏好、家具、汽车、假日的选择等,都是他自己或消费者的品味、个性与风格的认同指标。”[2]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同样既可以被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又可能渗入人们的无意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社会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消费社会,是一种“单向度的社会”。这种单向度体现在人们对商品的追求中。通过大众媒体的诱导,文化消费成为人们自我表现的新方式。在消费社会中,科学技术和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控制的新形式,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他认为消费社会的特点,“一是工业技术力量的高度发达,这一力量大部分被用来生成和分配奢侈品,被用来玩乐、挥霍,‘有计划地消费’日用品,和用到军事和半军事方面上去——换句话说,用到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所指称的‘非生产品’和服务行业上去了;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连非特权阶级也分享到了一部分好处;三是经济和政治权利的高度集中,政府不断加强对经济生活的组织干预更促进了这一集中;四是科学和伪科学的研究,对个人和集团在工作和业余时间的行为的控制和操纵——对心理,无意识和下意识的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商业目的和政治目的,这些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利用。”[3]科学技术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崇尚消费主义文化,消费成为最终目的。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似乎是享受了更多的自由,事实正相反,这是社会控制的强化。人们为了获得丰富的商品而忽视了人性的发展,陷入被奴役的泥潭。人们无法认识到剥削的真正本质,而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人们的解放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被遮蔽了。在消费社会中,这种自由演变为统治人的一种手段。马尔库塞认为,“意识形态被现实同化,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终结’。恰恰相反,在一种特定意义上,由于今天的意识形态就在生产过程本身中,所以发达工业社会比起它的前辈来更是意识形态的。”[4]在消费社会中,意识形态并没有消失,而是呈现出新的特征。“文化商品并不是纯粹的物质产品,它本身就包含了特定时代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因素,也就是特定意识形态产品创作、传播、交流和接受的过程。”[5]当这种文化商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观念成为人们的生活标准时,对某种特定文化商品的消费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单一化的思想大规模地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削弱了人们反抗的可能性。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社会就成为单向度的社会。

3.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

鲍德里亚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高度媒介化和信息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对消费社会和文化消费的研究中,鲍德里亚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从现代性的视角,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社会中的文化消费问题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他认为人们不仅为具体的物品所异化,而且处于强大的符号体系之中,为符号所异化。经济生活提供给人们丰盛商品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噪音/空气和水污染/风景的破坏以及新的公共设施(飞机场/高速公路等)的建造,给居民带来了莫大的困扰。”[6]“物品变成了系统中的符号”,商品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消费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7]。消费成为人们表现自己地位、炫耀自己财富的主要方式。人们以消费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他认为消费者通过消费品来建立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建立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物质性,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进行商品消费时,所蕴含的不是商品的物质属性,而是其中所传达的人际关系。人们对于商品符号的追逐,是为了满足本体与他人的差异。衡量社会财富的标志不在于人们真正消耗了多少,而在于人们浪费了多少。人们不断地购买和更新商品,这样,消费浪费成为不可能不做的事。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受到西方消费思想的强烈冲击,“人们开始沉浸在物质初步丰裕之后逐渐盛行起来的大众消费的狂欢之中,尽情地享受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丰硕成果,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人们强力的消费需求,集中一切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而使消费在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去道德化’进程。追求消费需求的满足对于人们而言就不仅是合理的和正当的,甚至成为实现并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积极力量,促进消费也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8]这种社会生活的消费状态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表现为以下几点:

1.消费至上的享乐主义

社会整体崇尚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部分大学生通过购买和消费表达自己的内心向往,并力图得到周围同学的认可。他们为了彰显与众不同而炫耀消费,把消费看成是满足群体归属感的象征。消费上的享乐主义必然贬低精神生活,强调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使有些大学生攀比消费与盲目消费现象严重。

2.消费成为人生的目的

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为了今后能够消费更多商品,提高社会品味,彰显个性和生活地位。如今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消费故我在。”消费思想支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领域,将大学生的人生目的降低为简单的物质追求。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变成消费的机器,变成彻底的消费者,他唯一的目标就是拥有更多的东西,使用更多的东西。”[9]这种思想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3.消费远远背离实际需要

现代生活的一种现象就是消费远远背离消费需要。生产者通过大众媒体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消费时尚”,诱导消费者按照生产者设计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进行自己的消费活动。随着生产对需求的背离,消费也与需要相背离,消费已不再是满足需要的手段,而成了满足生产经营者获利的手段,成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消费背离需要的后果是大量的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因此,人的欲望越来越背离人的真实需要,表现为一种贪欲。这种贪欲既表现为物欲上的多多益善,也表现为权欲上的惟我独尊。西方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冲击,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明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大学生的消费观出现了误区。这种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是过度关注消费形势,他们高扬新潮、多功能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呈多样化。在多样化的消费结构中,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水平有正在提高的新趋势,还滋生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交际消费、娱乐消费等。有些大学生为了消费高端化,过分追求个性与前卫,是一种“畸形消费”。

三、大学生可持续消费观的培养

1.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是异化消费,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并加剧了整个人类的生态危机。绿色消费是现代消费生活的一种新趋势,是一种具有生态伦理意识的消费观,本质上是一种无害于环境、无害于人类的善良型消费。它与享乐主义的过度消费观有本质区别,呈现的是简朴与健康生活的消费理念,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和谐的一种表现。因此,要对大学生加强消费伦理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消费活动规律、有益于身心健康、体现文明生活方式的消费行为规范,使其根据自身状况调节消费行为,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激发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在维持和延续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消费。

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统一的消费观

人除了物质需求以外,还有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精神需求的基础,精神需求是物质需求的升华。同物质生活相比,人的精神生活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占有和消费财富方面,“更多并不是意味着更好”,相反,人们应将对消费生活的过多关注转向对人与社会精神层面的追求,通过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协调发展提高社会的生活品味,避免像马尔库塞所说的“沉浸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无法自拔”。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精神生活是人类的主导。精神生活丰富了,就会提高人生的境界,从而摒弃过度消费的思想,转而关爱自然。人拥有了关爱自然的理念,在向自然索取时,就会摒弃贪婪的思想,甚至还会尽量保护自然,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获得启示,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大学生如果在大学时期就树立了崇高的精神理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不会陷入物质追求的窠臼中。

3.树立适度消费观,承担消费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应该做到选择适度、合理消费。正确的消费观能使大学生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做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理性消费,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非理性的消费既造成大学生消费资源的浪费,也加重了其家庭负担。只有避免非理性的消费,才能保证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52,159.

[2][美]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1.

[3][德]马尔库塞.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C]∥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左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4][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11.

[5]李辉.幻想的饕餮盛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3.

[6][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

[7][法]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23.

[8]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视野和历史的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9]陈学明.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17.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er Attitudes under Ecological Marxism

WANG Zhe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Western economic consumption patterns, makes people’s consumption structure, consumer attitudes continue to innovation,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view of contemporary spen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combing the critique of Western Ecological Marxist on the consumer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consumption thought and behavior.

Marxism; college students; consumer attitudes

2014-05-17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383)。

王 正(1963- ),男,内蒙古赤峰人,长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A8;G64

A

2095-7602(2014)05-0001-04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消费观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正确认识消费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消费观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