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中的美丽
——浅析当代废品艺术的审美特征

2014-03-29孙妮娜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废品当代艺术艺术家

孙妮娜

(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南京 210000)

碎片中的美丽
——浅析当代废品艺术的审美特征

孙妮娜

(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南京 210000)

废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在废品的碎片中,我们应当发现它背后独特的美并加以利用。废品艺术既可以减轻城市负担,也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近年来,视觉艺术家持续关注和探索废品艺术的材料和形式,创造性地使用废品并探索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通过独特的审美渗透和转变,废品艺术使这些废品焕发生机,并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艺术表现对当代艺术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废品艺术;审美;创意;当代艺术

艺术家们通过重新审视和诠释废品的概念并利用艺术化的手段使废品从“垃圾”变成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材料和形式,成为大家公认的废品艺术——“由废弃的材料,如废玻璃、废金属、废塑料、废木材等组合而成的雕塑化形式”[1]等,这种艺术形式放置在城市空间中能有效美化环境,也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废品利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垃圾”的产生量,也减少了由新建艺术品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浪费。最重要的是,废品艺术在城市中的出现使公众的审美意识和公共精神得到提高。近十几年来,废品艺术在欧美获得了视觉艺术家们的持续关注和探索。然而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废品处理与利用问题日益严峻,与国外的废品艺术化利用更是相距甚远,因此,我们亟需认真审视废品及废品艺术的美学内涵,并思考如何利用这些被放错位置的资源为城市和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

和当代的许多文化现象一样,当代废品艺术拥有许多边缘化、异化及多元的特征,在审美上几乎完全颠覆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经验,对于废品艺术的理解需要观者有一种真正现代的生活经验和多元的美学修养。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废品艺术的审美是一种反审美,即是一种对传统审美方式的自觉反抗或消解形态,它反对传统审美的固定化和权威化,是一种试图以彻底自由的方式建立的对于生活、社会和世界的理解[2]。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丑陋的材料刻意运用

丑陋材料的运用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现代主义流派反对使用传统材料并论证艺术可以由任何材料创作的思想的产物。艺术家们不断寻找不寻常的物体并使公众慢慢开始接受工业品如果不作为产品本身就是“美丽”的概念。与传统的艺术材料相比,废品艺术家使用的材料往往是丑陋的,甚至是令人作呕的。如著名法国国宝艺术家凯撒(César Baldaccini)一生中大多使用废弃汽车的残片和聚氨酯泡沫进行创作;20世纪中期欧洲最有影响的前卫艺术家博伊斯(Joseph Beuys)的《欧亚大陆上的西伯利亚交响曲》(图1)则使用了动物脂肪、兔子标本、废弃黑板、粉笔及毛发等材料,这源于他自己的二战经历——一次战役中,他的飞机在东线被击落,克里米亚人发现了他并用脂肪包裹他的伤口使他的身体保持温暖。因此,他用动物脂肪作为他的艺术材料,以营造一种脆弱的气氛和悲怆的历史回忆,用艺术再现了暴力造成的后果,呼唤被战争所蒙蔽了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爱和真正的和平。同样,博伊斯其他的作品也通过诸如毛毡、报纸和旧食品罐头、电池等材料来表达并保护自己对社会的个人体验。这些作品都使用了反传统审美的材料,但正因为其“丑陋”,才使得这些材料都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残酷性。这种真实会比一般的司空见惯的材料激起更多的有类似体验的观众的共鸣。

二、毫无价值的错觉感

一般而言,废品艺术作品的制作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显得较为粗糙;另外,它的材料往往是非常廉价的,甚至是在街边可以随手获得的。因此,在看作品价格标签时,绝大多数观众都会有对于该类作品真正价值的疑问。但仔细思考作品的内涵就不难看出,每一件废品艺术往往都是“化腐朽为神奇”之作,是艺术家费尽心思并灵光一现的结果;这些废旧物品经过焊接、粘接、缝合等手段组合在一起后,这里面渗透了艺术家大量的劳动和付出,是他们充满智慧和汗水的创造。因此,“无价值”才是真正的错觉。例如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一件轰动西方艺术界的作品《床》(图2),在作品中,他把一床旧棉被支撑在一个画框上,再加上一个枕头,并用颜料涂洒上去,让颜色自然地流淌下来。这幅作品改变了床作为寝具的功能而使之成为一种艺术载体,被认为是代表从柏拉图开始的模仿理念世界的非真实艺术观念逐渐瓦解并打破生活与艺术界限的成功之作,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艺术的定义和理解[3]。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在拍卖市场获得了高价,2006年,他的代表作《鲁本斯》以3000万美元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一般来说,收藏家们至少需要有超过千万美元的流动资产才能在他的作品拍卖会上正式获得竞拍资格。

三、商业和城市印记

在商业时代,废品艺术意味着人类在某些点上失去了方向。例如我们有时会故意买一双粗制滥造的鞋,买的时候我们就做好准备只用一时,并当鞋底脱落时就会扔掉;同样,电器、汽车等电子产品都有一个“已经过时”的因素——它们被创建出来就是为了最终被丢掉,从而保证我们会买更多的东西来代替他们。这种“物质”与“低价”感的混合就是商业社会带给废品艺术的影响,这和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社会创造出来的富有诗意的产品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前的社会往往使用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如泥土、木、玉等制作艺术作品,作品大都带有自然清新的效果;而在物质水平和种类极度丰富的当代商业城市环境下,艺术材料的来源也极其丰富,其中工业产品占据绝大多数,这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城市环境下的废品艺术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我们确实是这样做的。例如加纳雕塑家艾尔·安那特苏(EI Anatsui)的作品《身处世界却不懂世界》(2011)中,他用铁丝将成千上万的废金属和酒瓶盖缝合在一起,作品色彩鲜艳,纹理丰富,创造了富有流动性的肌理。多年来,他去非洲市场和农村搜集如木盘子、破碎的陶器、可口可乐铝罐以及白酒瓶盖等。他认为欧洲人把瓶装白酒带到非洲,使城市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奴役非洲人的贸易。他认为这些瓶盖碎片携带着痛苦的遗留数百年的商业证据。他的作品创作过程也打上了城市的烙印,他的所有作品创作都有非洲的城市工人和艺术家参与。他并不是严格控制施工和安装的每一块细节,相反他更愿意让作品自然褶皱以反映城市千变万化的新环境,并映衬着我们的城市生活,这正是他的艺术的包容性之吸引人之所在。

四、消费主义的暗示

废品是人类的消费消耗品。对某种物品大量的消费意味着拜物主义,即通过对物品的占有和消费体现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优越感[4]。消费主义是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高度发达的结果,但我们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抛弃物品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在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是现代化社会民心发散的诱惑剂和催化剂,也是引导人类社会走向最终自我毁灭的癌症。艺术家如何重新安排废品并提升它的艺术感,不仅可以对消费社会中的个人有积极影响同时也隐喻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号召。

美籍日裔雕塑家萨雅卡·甘兹(Sayaka Ganz)受日本神道信仰的影响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有精神,她认为那些扔掉的东西“夜晚会在垃圾桶里哭泣”。根据她心中的这一生动的形象,她开始收集并利用废弃品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大量较新的厨房用具也被遗弃。在痛恨这些过度消费及浪费的行为时,她找到了把废品做成充满生命力的生物的灵感(图3)。回收废品与再次组织的创作过程对Sayaka来说是一个解放与启发的过程,这不仅可以满足她对信仰的奉行,也让她更理解所有物体在一个环境里总是能和谐共存。这种回收废品和再生的过程解放了废品的灵魂并将它们“复活”,让它们经历转世般的神奇新生。这样的作品反应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无论怎样的社会冲突都可以有一个和平解决的方式,这也是艺术家希望传达的信息。甘兹的废品艺术其实是国际当代用废品艺术创作实践的一个缩影。有关报道说,旧金山市成立了一个要将废品提升为一种“视觉资源”并呼吁大众减少物品浪费的机构,许多艺术家都在该机构里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们能直接和无数的废品接触,有更多的机会激发创作灵感,并在废品艺术的创作中观照人类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和被忽略的细节,从而对当代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不止这些艺术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废品艺术的最终的本质其实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物品用一种更现代的审美意识视为当代艺术的一种类型[5]。随着这种认识的逐渐受人欢迎,废品开始流行在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中,包括绘画、雕塑、拼装、录像、装置和概念艺术等。

五、结语

因此,废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在废品的碎片中,?我们应当发现它们背后独特的美并加以利用。废品艺术不仅可以减轻城市负担、美化城市环境,对材料和形式的创新性运用和独特的审美体现也会渗透和转变公众的审美心理和取向,并对当代艺术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废品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中国当代艺术也有独特的意义。改革开放多年来,城市的拆迁与无数废品的产生,改变了公众的心理、情感与态度,在这一背景下,废品艺术也许是一条艺术家在中国现实的语境中借助国际前卫艺术的语言模式去探索人类生活境况、从而挖掘当代艺术的道路。如此,废品艺术在中国的道路也许才刚刚开始。

[1]Junk Art[EB/OL].(2011-01-15)[2014-06-20].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junkart.

[2]霍炬.反审美的意识形态——后现代美学局限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5.

[3]王丽敏.波普设计中的美学问题[D].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2008.

[4]Gillian Whiteley.Junk:Art and the Politics of Trash[M].Lodon:I.B.Tauris Publishing,2011:5-3.

[5]Jacques Barzun.The Use and Abuse of Art(Bollingen XLV)[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12-25.Beauty in Chips: An Analysis of Aesthetic Features of Modern Junk Art from the Creating Perspective

SUN Ni-na
(Zhongbei Colleg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China)

Junk does not really mean garbage in that the effective recycling can reduce the burden on the city and beautify the urban environment.In recent years,visual artists have focused their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exploration on junk materials and forms.They have used the discarded products creatively and explored their commo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Junk art permeates into and transforms these garbage objects,enabling them to have a new life.Besides,a series of unique artistic expressions exert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ontemporary art and life.

junk art;aesthetic;creativity;modern art

J022

A

1008-2794(2014)05-0077-03

2014-06-20

孙妮娜(197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猜你喜欢

废品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动动手,废品变宝贝
将互联网+废品拧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互联网+”废品回收:催生新业态
从捡废品中受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