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意识的审美意味
——刘半农诗歌《叫我如何不想她》赏析

2014-03-29何云贵

关键词:刘半农游子思念

何云贵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时间意识的审美意味
——刘半农诗歌《叫我如何不想她》赏析

何云贵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叫我如何不想她》是诗人刘半农留下的一首传世之作,诗歌感物起兴,借景抒情,情景妙和交融,十分自然妥帖。时间的精致捕捉与表达极大地强化了诗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时间意识;审美意味;联想;根据景物;借助

《叫我如何不想她》是现代诗人刘半农于1920年9月4日创作于英国伦敦的一首诗歌,最初发表于1923年9月16日北京《晨报副刊》,标题为《情歌》。1926年由著名作曲家赵元任谱成歌曲传唱海内外,由于诗歌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共同心境,因而获得广泛共鸣。虽然这首诗还算不上完全崭新的现代诗,但旧风新韵,包含有诗人较多的艺术匠心,仍不失为一首新诗佳作,也是今天众多新诗中受读者欢迎度较高的的作品之一,值得品读。

“她”是刘半农新创的女性代名词,首次用在了这首诗里,以女性的“她”代指一切美好事物,构成诗歌中诗人魂牵梦绕的思念化身。是“伊人魅影”?是“亲人”与“朋友”?还是“故乡”与“祖国”?都有可能是,因未明指而更显含混,所谓“诗无达诂”,让人产生更多的想象,增添诗歌更多的意味。

思念有多深?情感有多浓?诗人以四节二十五行诗生动表达了“我”的思念浓情。

诗人感物起兴,“啊”音咏叹,喉咙颤动,抒发着不已的惆怅感慨,“叫我如何不想她”复沓着吟唱,传达出欲罢不能的思念。

诗人的相思是发自真心不由自主的,绝非为赋新诗强说愁,诗人的情感抒发也沿用着传统诗词的抒情模式,暗合着国人的文化心理,一点也不陌生和阻滞。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微风拂拂撩拨头发,微云片片打头顶飘过,此情此景一时勾起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情绪来。“微云”飘忽不定,与游子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因而常被古代文人用来作为游子的象征。故李白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以表达对即将远行的游子(友人)难舍的离别情怀,杜甫有“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的诗句表达对远方游子(友人)的强烈思念。张若虚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描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和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发丝暗喻愁绪,这是古诗的惯例。古代有许多白发诗,借白发表达人生易老、青春不再、功业未成的那种强烈的不遇和感伤情绪。如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五)等诗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也有以白发表达友情亲情与爱情的,如杜甫“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因友人日少而两鬓更易斑白,表现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思念。“视我扬马间,白首不相弃。”(《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则以“白首不弃”表现对友谊的忠诚。“长葛书难得,江州涕不禁。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又示两儿》)表达的是亲人难见愁绪难止而白了头的悲伤。因此,是漂泊无根的“浮云”让诗人感同身受,是微风撩拨起了诗人的感伤愁绪。此时此刻,诗人孤独游学于伦敦这异国他乡,恰如那无根的浮云一般,于是“浮云游子意”油然而生,乡音、乡情、乡思一起涌上心头,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沐浴在清幽柔和的月光里,很容易让人心潮起伏,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而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更易飞越空间,思念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和朋友。于是便有了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对故乡的思念,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朋友的挂念,便有了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对亲人的愁思,和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以及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等等千古绝唱,“明月千里寄相思”已是中华民族普遍的文化心理和传统诗词惯有的抒情模式。是明月,一轮清辉勾起了诗人对“她”的强烈思念。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流水永逝,由存在走向虚无,极易使人生出韶光易逝惜时叹逝的人生悲怆感。所以“古人常用流水来联想与表现时间、机缘、功业乃至年华、生命的不可复返性,使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中,生发出对生命、爱情、事业等价值追求及其不如意的无限感叹”[1]。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论语·子罕》),唐以后更有许多借流水意象以表达离愁别绪的诗作,譬如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金谷园》)的诗句,在流水无情时光飞逝的对照联想中表达着人世盛衰的沧桑感。李煜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写尽了故国沉沦的哀思。“落花”与“流水”同样具有极强的直观形象的时间暗示功能,两者常被古代文人联用来表达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生命悲剧感和抚今思昔的离愁别绪。一首南朝舞曲“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①在落花随水一去不返的观照中,吟唱出生命流逝不复如初的无奈叹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和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等等名句,无不表达了这些文人在时光流逝中无法排解的怀旧相思与闲愁。此外,“燕子”与“鱼”也是诗人借用来表现相思情感的切近的意象,所谓“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借鱼水交融以表达分离相思之苦。燕去燕回,双宿双飞,更多触发的是人们対光阴流转的伤感和对故土亲人的离愁别绪。因此,是时间,分别已久的日子激发了诗人对“她”的无比思念,“流水”“落花”与“燕子”恰好构成诗人情感的生动贴切的隐喻表达。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此节诗句极易使我们联想到元代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枯树”“冷风”“暮色”意象营造出的凄冷氛围中凸显异乡漂泊游子的疲惫、孤独和凄凉的心境以及日暮思归,对家的渴望、对故土亲人,对“她”的强烈思念。

诗歌的抒情不能空乏抽象,要紧在情景妙合与情景交融。清人王夫之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2]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3]刘半农这首诗采用比兴的方式,感物起兴,触景生情,情随景生,景因情设,景选得贴切,情生得自然,“浮云”游子妙合无间,明月相思情景交融,“流水”“落花”易伤春,“枯树”“野火”最悲秋。可谓情景妙和交融,十分自然妥贴。

诗歌品读到此意犹未尽,实际上,这首诗最精妙之处还在于诗人对时间的精致捕捉与表达。众所周知,一首诗歌不外时、空、情、理四种基本元素,时空既可作为独立的审美存在,也常作为情与理的载体,情理是诗歌的表现目的。对此,台湾学者黄永武有精辟论述,他说:“中国诗里的理,是一种‘别趣’,中国诗里的情,往往高度复杂而纵横钩贯于时空之中,借着自然时空的推移而忽隐忽现,人与自然时空是那样奇妙的融合无间,情感与哲理,不喜欢脱离时空景象,去作纯粹的摹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因此,可以说‘时空设计’是中国诗里最重要的环节”[4]。黄永武的话可谓道出了中国诗歌的秘密。采用胡适所谓“具体的作法”[5]将抽象的思想情感物态化,抽象的时间概念空间化,正是中国诗人惯用的技法,也是刘半农这首诗匠心独具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

为了强化诗情的表达,诗人不止采用复沓手法,在不断重复中渲染相思情感。还特别精心表现了时间意识,以时间的空间物态化生动精妙的表现了他的思念浓情。诗人的思念来得并非无厘头,都是那最易生出思念情怀的时刻,月明星稀那“蜜也似的银夜”方能静夜相思,花开花落燕子归来的春天时节易于“春思”,萧瑟的秋日更易引发人们的秋思,更何况“西天还有些儿残霞”,那是日落而息倦鸟归巢的时刻,怎能让人不日暮思归,“教我如何不想她?”而诗人也正是在易生“秋思”的九月带着浓烈的思乡情怀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的相思浓烈无比。微风吹拂云朵漂浮的白天在思念,夕阳西下日暮将至的傍晚在思念,月明星稀的夜晚要思念,花开花落燕子归来的春日要思念,枯树冷风的秋日也要思念,所谓春秋代指一年,于是,一年四季,白天晚上无时无刻诗人不在“想她”,可以想见,这种思念是何等的强烈!而这样强烈情感的有力表达,正是得力于诗人时间意识的艺术升华。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指出“诗歌抒情最主要的源泉来自回顾人生历程时升华起的时间意识”[6],英国美学家佩特也说,理想的诗应该是“精致的时间”的捕捉[7]。的确,人生的经验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对生命逝去的伤怀和对过去年华的一种怀念和眷念,任何一种感情经验最后都可以归结到时间上来,亲情、爱情、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的讴歌赞叹,对国家民族、故土故乡的情感,其起源一定是和过去的一段时间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否则,这种经验不会凭空而起。许多引起我们内心深处共鸣的句子,都是因为对时间的感怀而让我们变得无法释怀。刘半农这首诗正是得力于时间意识的升华与精致表达而极大增强了它的审美意味,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当我们对刘半农这首诗作这样的最终品读时,就不能不为诗人匠心独具、艺术构思的精巧而叹服了。诚如周作人所说,刘半农在五四时期是少有的几个“具有诗人的天分的”②人之一,尽管《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还沿用了一些传统诗词的典型意象抒情模式,但绝非简单套用和无序的堆积,而有着自己精心的组织和创造。整首诗感物起兴,十分自然,情景交融,意境浑圆。而时间的精致捕捉与表达更使诗情不流于简单的回复,并因此使诗歌的“形式意味”更为浓厚,再加上那纯净流利的白话,相对自由整饬的诗行,和谐流畅的音韵,繁复的意象,斑斓的画面和浅吟低唱的柔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将随时间而永恒。

注释:

①南朝舞曲《前溪歌》其六,《乐府诗集》卷四五。

②周作人.《扬鞭集·序》。

[1]王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J].中国社会科学,1994(4):162-175.

[2]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M].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

[3]王国维.周兴陆批注:人间词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47.

[4]黄永武.中国诗学设计篇[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76:43.

[5]胡适.谈新诗《胡适文存》卷一[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234.

[6]松浦友久.中国古典诗的春秋与夏冬[M].《诗探索》总第11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31.

[7]吴思敬.诗歌基本原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96.

[8]朱丕智.中国现当代文字批评观批判[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学版,2011(5):5-18.

责任编辑:罗清恋

Aesthetic Meaning of Time Consciousness——Appreciation of Liu Bannong Poetry“How I Cannot Miss Her”

HE Yungu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Chongqing Yongchuan 402160,China)

“How I Cannot Miss her”is a masterpiece that Liu Bannong left.The poetry makes association on the basis of scenery, expressing emotion with the help of scene,combination of scene and emotion,very natural and appropriate.Careful capture of time expresses greatly the strengthening poetry,showing poet’s excellent artistic talents.

Liu Bannong;“How I Cannot Miss her”;time consciousness;aesthetic meaning;association;based on the scenery

I206.6

A

1673-8004(2014)04-0110-03

2013-11-21

何云贵(1965-),男,重庆潼南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刘半农游子思念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教我如何不想她
潮细胞
游子
思念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教我如何不想他
刘半农“找骂”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