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2014-03-29刘安洪

关键词:适应性译者跨文化

刘安洪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永川402160)

旅游资料翻译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资料属于信息和召唤型文本,对外宣传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变化、意识形态不同等诸多因素,文化负载词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因此,难以准确译出其内涵意义。为了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及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错译和误译现状,并根据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探索合适的翻译策略。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将‘生态学’与‘翻译学’作为理论基础相结合,开始尝试从生态学视角研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1]。该理论以“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译品皆‘适者生存’。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品,适者生存,生效”[2]。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的生态环境和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过程、原则和方法等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指出“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原则即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则被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作为最基本的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重点强调 “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则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译文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译文的质量也就越高。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日渐失衡的现状促使翻译工作者们应积极思考如何在世界强弱势文化交流极不平衡的大环境下保留住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及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从生态翻译视角分析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状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语言是一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所有的文化现象。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普通的社会习俗、历史典故、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行为规范等。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文化负载词是文化诸因素最直接的反映,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的集合,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4]。文化负载词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在某个特定文化中特有的,如英语中的“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 汉语中的 “七经八脉”、“阴阳”、“功夫”等。中外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道德规范及社会礼仪等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旅游资料外在语言表现形式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一套为其读者所熟悉的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和表达习惯。由于英汉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体现英汉民族各自特色的文化信息,因此,跨语言、跨文化间的相互翻译有助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解决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思维认知及行为差异造成的理解差异问题。

(一)语言维层面

从语言维层面着手分析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失误,可以发现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主要是将汉语与英语机械地字字对应、生硬的翻译,把汉语中的语音、词法、语法的表达习惯机械地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大量词不达意的乱译、死译,如:功夫Gongfu(应为Kungfu)、磕头 bowing(应为Kowtow)、豆腐beancurd(应为Tofu)、大足石刻Dazu Shike/Dazu Stone Carving/Dazu Stone-carving(应为 Dazu Rock Carvings)、南山 Nanshan/Nan Mountain (应 为 Nanshan Mountain)、 石 宝 寨Shibaozhai/Shibao Stockade/Shibao Zhai(应为Shibao Stockaded Village)、 钓鱼城 Fishing City/Diaoyucheng/DiaoyuCheng (应为Diaoyucheng City)等。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被一名多译造成混乱,或者全部直接用汉语拼音标注,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有些文化负载词的译文实为胡译、乱译,错误连篇,译者忽视译文的语法结构,造成大量的中式英语,诸如此类的死译、硬译是造成翻译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首先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准确把握语言,了解语言间不同的特点规律,灵活运用语言。

(二)文化维层面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还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许多旅游景点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时不能简单地进行英文单词的罗列和堆积,从字面对应去死译,而应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注重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习惯,准确有效地表达信息内容。项目组在对旅游文本翻译的调研中发现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存在着文化误译或文化缺失等不同层面的语用失误现象,主要集中表现在用词不当、对本国文化及异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导致误译等问题上。如:在“金佛山”的旅游简介中,有一景点名称为“金山烟雨 Smoking Rain of Jinshan”,而实际上,此处的“烟雨”是指“雨雾”而非“烟雾”,因此原译中Smoking一词在此属于语用失误,译者没能深刻领会该词的文化内涵,期待能有更精彩的译文来传达出此处汉语中“山”和“雨”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绝妙意境。开封著名景点 “清明上河园Park with up the River on Chingming Festival views”。 而实际上,英语里的“up the river”是一个俚语,意思是“坐监狱”。译者忽略景点名称背后的文化信息,忽视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想当然地根据字面意思来翻译,常常会导致表达的意义不完整,出现错误的译文,曲解了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造成语用失误。

(三)交际维层面

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增强外国游客对景点的认识了解,激起外国游客对景点的向往及来华旅游的愿望。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交际维适应性转换是指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除了尽力实现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的适应性转换,还应该考虑交际意图在译文中的适应性转换”[5]。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晦涩的词语,否则无法准确传达原语含义及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与意图。如:“海棠烟雨”译为“Haitang Yanyu”、“象鼻山”译为“Xiangbi Shan”等,这样的译文只能让读者不知所云,无法理解,因而也就不能实现顺利交际。而如果在翻译时能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与目的论,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就能有效地让外国游客既知其音又知其意,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文化体验,如:“海棠烟雨”译为“Haitang Yanyu(Chinese Flowering Crabapple in Misty Rain)”、“象鼻山”译为“Xiangbi Shan(Elephant-Trunk Hill)”等。 因此,译者在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要根据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对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语言特征、认知水平等都需进行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资料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包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由于其负载的民族文化信息具有特殊性,在英语语言交际中无法实现一一对应,因此,从生态翻译学的新视角探讨旅游资料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翻译过程中坚持实施多维度适应性选择原则,优先选用“异化”翻译策略和提升译者的跨文化素养,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际效果,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

(一)优先选用“异化”翻译策略

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层面来看,旅游资料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存在大量中式英语。要彻底解决中式英语,提高译文质量,译者就应特别关注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分析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各自特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力争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旅游外宣英译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要关注原文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到顺利体现,而从交际维度来讲,译者应首先考虑译文读者的反应,在翻译过程中消除中式英语,提高文化感知和转换能力。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因素的集合,对于译者来说,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6]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传输汉语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译者要尽量采用“异化”策略英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力争最大程度保存汉民族文化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实现源语文化信息在译语语境中的有效传输。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语言和文化鸿沟,翻译只能尽量地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为了很好地保存与传播本土的民俗风情,对具有很深的民俗文化背景旅游文本翻译时,很难在目的语里找到表层指称意义和深层文化内涵完全对应的语汇,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法把原语里的词汇直接移入到译语中去,遵循物从主人及名从主人的翻译策略,以使译语读者从译文中获取的交际信息尽可能地等同于原语读者从原文中获取的交际信息,并同时丰富译语文化。采用这种译法翻译旅游资料中的文化负载词能够让外国游客感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产生旅游兴趣,如阴(yin)、阳(yang)、豆腐(tofu)、功夫(kungfu)、麻将(mahjong)、饺子(jiaozi)、秀才(xiucai)等。通过对这些新词术语长期而广泛地使用不仅可使其逐渐融入译语语言中,丰富译语语言的词汇,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最大限度地保留及传输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维护汉语的民族身份,同时也更能加强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当然,译者在采用“异化”策略时要注意遵循“适度”原则。翻译过程中普遍采用的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保留原语词汇的字面意义,把原语的词汇、句式及文化等特点原封不动地引入到目的语中,保留原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如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扬州炒饭 (Yangzhou Fried Rice)等,在翻译此类菜名时通常采用了下列这些模式:以原材料命名的名菜点主要采取以下翻译模式:“主料+配料”型,如:鸡米芽菜(Minced Chicken with Preserved Mustard Buds)等;“主料+配料+汤汁”型,如:酸菜豆瓣汤(Preserved Vegetable Soup with Fermented Bean Paste)、竹荪鸽蛋汤(Bamboo Fungus Soup with Pigeon Eggs)等;“主料或面点类别+配料”型,如:泡菜鱼(Fish with Pickled Vegetables)、鲜肉包子(Baozi Stuffed with Pork)、榨菜肉丝 (Shredded Pork with Preserved Mustard Tubers)等;“主料+汤汁+配料”型,如:冬菜腰片汤(Pork Kidney Soup with Preserved Vegetables)、酸萝卜老鸭汤(Duck Soup with Preserved Radish)等。以质感命名的名菜点主要采取以下翻译模式:“质感+主料/配料”型,如:脆皮大虾(Crisp Prawns)、糯香鸡(Glutinous Chicken)等。以形状命名的名菜点主要采取以下翻译模式:“形状+主料/配料或面点类别”型,如:荷叶饼(Lotus Leaf Cakes)、菊花鱼(Chrysanthemum Fish)、口袋豆腐(Pocket Tofu)等;或“主料+形状+配料或面点类别”型,如:春芽白肉卷 (Boiled Pork Rolls with Chinese Mahogany Buds)、酱肉枫叶包 (Maple Leaf-shaped Baozi Stuffed with Sauced Pork)等。以烹饪方法命名的名菜点主要采取直译出其烹饪方法,如:干煸牛肉(Dry-fried Beef)、 清 蒸鳜 鱼 (Steamed Mandarin Fish)、水煮肉片(Boiled Sliced Pork in Chili Sauce)等。以地名、人名命名的名菜点主要采取直译或音译出其中的人名地名来保持其特色,如:川北凉粉(Northern Sichuan Bean Jelly)、 富顺豆花(Fushun Tofu Pudding)、连山回锅肉 (Lianshan Twicecooked Pork)、宜宾燃面(Yibin Ranmian Noodles)、东坡肘子 (Dongpo Pork Elbows)、 韩包子(Han's Baozi)等。

但直译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原文中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就需要在保留原语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注释,解释说明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加大原文信息量,给外国游客提供必要的文化知识,缓解由于文化缺省带来的理解困难,保证译文读者能获得同样的认知效果,如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在旅游文本资料翻译时就可在其中补充注解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holiday in which Chinese family gather to celebrate it”等,以保持其文化身份的清晰度。对一些特色名菜点的译法普遍遵从按既有约定俗成译法(+注释),如:担担面(Dan Dan Noodles)、锅盔(Guokui(Sichuan Pastries))、麻婆豆腐(Mapo Tofu)等。而对富含文化底蕴(如历史典故等)的名菜点的英译模式普遍采用“写实型英译+注释”,如:八仙过海Eight Immortals’Sea Voyage(Assorted Fruits)、如意花卷 Best-wish Huajuan(Steamed Twisted Rolls)、 四喜饺 Four-happiness Jiaozi(Four-hole Dumplings)、松鹤延年 Crane-pine Longevity(Chicken Chest with Mushrooms and Cucumbers)等。

(二)提升译者的跨文化素养

“文化是翻译生态的主要规范环境,翻译要在文化中发展,就会受到文化环境中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7]。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8]。译文的优劣与译者的跨文化素养高低有着紧密联系。译者必须在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导下进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树立翻译生态观,加强文化传播理念,严谨务实,遵守定译,正确把握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的翻译,避免产生误解。同时,更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及跨文化意识敏感度,提高文化整合能力和有效再现文化信息的能力,以使译文不仅能符合目的语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规范,更能传输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传播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特质,吸引外国游客前往旅游,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刘守华认为:“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征。”[9]旅游资料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是要让外国游客能从译文里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认知及文化体验,能读懂其中的文化内涵,能激起他们的旅游愿望。旅游资料译文多用于导游的口译或旅游景点宣传册中,因此译文应尽量准确、丰富,最大限度地准确传达其中的文化内涵及中国文化特色。由于文化差异,外国游客无法轻易理解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旅游资料的功能和目的,除了重视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选择性转换,准确把握汉英两种语言在用词、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还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认知能力,以文化交流为导向,选择合理的文化转换策略重组语言,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重视原文的文化语境,译出原文内涵,切勿死译或硬译,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中的中国文化内涵,译文符合译语语言规范,通顺易懂,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文化体验,达到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旅游资料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和实施路径。在“三维”转换模式下,译者只有不断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角度间互联互动,有意识地进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译文,实现交际意图,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2]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3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5]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69.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

[7]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42.

[8]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0.

[9]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50.

猜你喜欢

适应性译者跨文化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