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么”在疑问句里的句法语义及其表达功能

2014-03-29刘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补语歧义句法

刘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研究现状

疑问代词“怎么”在疑问句里既可以用来询问方式,也可以询问原因或目的、情状,要求解释等,其句法特征和语义关系各不相同。近三十年来,学者对“怎么”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总结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者们较多地描写和分析了“怎么”表方式和表原因的基本用法。朱德熙[1]91-92、吕叔湘[2]651-653、刘月华[3]96-99分别简要地说明了“怎么”在疑问句里既可以表方式,也可以表原因;彭可君[4]114-125在此基础上分别总结了四种表方式格式和六种表原因格式,以及三种歧义格式,并加以区别;郭继懋[5]7-16指出,“怎么”是看作“方式”还是看作“原因”主要取决于一个情状所处的语义环境;肖治野[6]44-49进一步指出,“怎么”的用法差异与语义特征密切相关,是不同的语义关系在句法层面的体现,同时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做过同类研究的还有贺凯林、李昊泽等。

其次,学者们着重研究了“怎么”表原因的用法。蔡维天[7]195-207从形式句法学的角度把问原因的“怎么”分析为“句子层次的状语”,并指出此时的“怎么”可由疑问转为否定。他又进一步指出位于句首的“怎么”和句中“怎么”的区别;邓思颖[8]43-47用共时、历时、方言的语料进一步证明了蔡维天把表原因的“怎么”进行二分的正确性。

最后,学者们主要分析了“怎么”和“为什么”的区别。刘月华[9]130-139从表达功能、新知信息与已知信息、风格色彩、句重音四个方面区别了“怎么”询问原因时与“为什么”的区别;吴云芳[10]33认为,在内涵上,“怎么”大于“为什么”,在外延上,“怎么”小于“为什么”。做过同类研究的还有王芸华、张肖如等。

此外,吴云芳[11]263-271从英汉翻译的角度论述了“怎么”表原因、表方式、要求解释等用法的基本句法格式,其角度较为新颖独特。

总体看来,前辈时贤集中分析了“怎么”表方式和表原因的句法格式和语义差异,而对“怎么”的其他用法关注较少。此外,学者们虽然大多总结了“怎么”的基本句法格式,但还是忽略了某些语言现象,也没有对表方式和表原因的“怎么”进行区分,更没有对结构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只有肖治野略微提及了人们认知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句法上的差异,但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本文尝试从大量的语料中分析描写“怎么”的疑问用法特点,对各家所总结的句法格式进行统一,并进一步对这些特点与格式作认知上的解释。正如徐杰在《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12]题记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语法分析固然要归纳各种‘句法格式’的‘现象与特点’,但是,我们最终要寻求的是造成这些‘现象与特点’背后的原因,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与特点’。”

二、“怎么”的句法语义及其表达功能

(一)询问方式

询问方式是“怎么”的基本用法,大致等同于“如何”。此时,“怎么”只有一个位置:主语后,动词前,除了难得有的例外,都紧接动词。例如:

(1)棉花是怎么种出来的?(《现代汉语八百词》①)

(2)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中华上下五千年》)

(3)你知道我要怎么对付他们吗?(古龙《英雄无泪》)

(4)你看,我们应该怎么个做法?(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其基本句法格式如下:

A1:(S)+(是)+怎么+V(VO/VC/V得C)+(的)

“怎么+V”格式是“怎么”表方式最基本最简单的格式,V往往是一个光杆动词,不带有任何其他附加成分,末尾常有语气词“呢”,且在这种情况下,该格式一定是询问方式的。例如:

(5)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鲁迅《野草》)

(6)假如你当总统以后老糊涂了,怎么办?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个别情况下可以带宾语,且没有歧义②。例如:

(7)没有筷子,怎么吃饭啊?

(8)你能告诉我在电脑上怎么打字吗?

此外,“怎么”后还可以带趋向补语③、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13]构成肯定式述补结构(VC或V得C)。例如:

(9)东西放得太高了,怎么(能)④拿下来? (趋向补语)

(10)事情如此复杂,怎么(能)解决好?(结果补语)

(11)衣服这么脏,怎么洗得干净?(可能补语)

很多学者都将“S+(是)+怎么+V+的”看作一种独立的格式,我们认为该格式只是用“是……的”焦点结构对说话人认为较为重要的信息进行焦点化而已,语义上会有轻微变化,但是主要意思还是一致的,这主要是语用原因。也就是说,“怎么”表方式的格式大部分⑤都可以转化为焦点句式,而不仅仅是“怎么+V”格式。例如:

(12)这声音是怎么念的?(鲁迅《肥皂》)

(13)你们说说,我是怎么得天下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14)空房子是怎么空出来的呢?(《1994年报刊精选》)

(15)他是怎么弄破的?

值得注意的是,用“是……的”进行焦点标记时,若动词后有宾语,则可以把“的”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例如:

(16)他是怎么回的家?

(17)他是怎么复习的英语?

(18)他是怎么吃的苹果?

A2:怎么+才+能愿动词⑥+V(VO/VC/V得C)

彭可君[4]114-125认为,当“怎么”修饰“才能”时,询问方式,这是“怎么+Adv+VP”格式的一个例外,因为“怎么+Adv+VP”格式是表原因的。但经过考察发现,所有的能愿动词都可以被“怎么+才”修饰,表方式,且一般情况下,V可以为肯定,也可以为否定。在这种格式中,V(VO/ VC/V得C)常为说话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或不期望发生的事,或是客观上不好的事,所以否定形式更常见。此处的“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然后怎么样”[14]3-7。因此,“怎么”兼有条件的意味。例如:

(19)你怎么才能/敢/可以/愿意走/不走?

(20)你怎么才能不挂科/生病/学坏?

若此格式去掉能愿动词,且动词为肯定,则表原因。此处的“才”表示时间上比说话人认为的晚;若此格式去掉“才”,也表原因,后常常有语气词“呢”。例如:

(21)你怎么才走?

(22)你怎么才回家?

(23)你怎么能/敢/可以/愿意走/不走呢?

(24)你怎么能挂科/生病/学坏呢?

以上4例也可理解为反问,表明说话者不满的情绪,略带责备口吻,从答句中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来,例如:

(25)他怎么能走呢?

答:对,他不能走。(也可不答)

蔡维天[7]195-207认为这种原因问句一方面“质疑致使事件为何”,而另一方面“由于‘怎么’位于句子最上层,属句法和语用的交界之处,因此其言语行为常因说话者的意图产生质变,由疑问转为否认”。吕叔湘[15]241-250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可见,蔡维天所说的“否认”实际上就是反问。我们认为,他对这种句子的解释是合理的。反问和询问在句子形式上并无太大差别,主要表现为语用上的不同,反问“有疑问之形而无疑问之实”,借助疑问形式表示陈述性的肯定或否定,语用效果比直接陈述好,且可负载更多的感情色彩,其重音也在“怎么”上。事实上,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划分本来就十分复杂,在具体语境中,疑问也会变成反问,反问也会变成疑问用法。这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体现了汉语的灵活性和博大精深的特点。

A3:S+V1+怎么+V2(V2O/V2C/V2得C)

此句式中,V1仅指能愿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⑦。V1和V2一般情况下都为肯定。这种格式中,“怎么”只表方式。例如:

(26)他能怎么去西安?

(27)他喜欢怎么吃西瓜?

(28)桌子能怎么摆整齐?

吴云芳[11]263-271指出,“怎么”的用法表现和它的前接成分(即主语部分)关系不是很大,而主要取决于它和不同的后续成分的搭配上。然而,经过调查发现,“怎么”的用法表现确实和主语的关系不大,但是和它的前接成分(指修饰语)还是有关系的,即若“怎么”前的修饰语为心理活动动词或能愿动词时,“怎么”表方式,此时前面的修饰语很有限,语料也很少。但是,这种语法现象是存在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A4:S+(是)+怎么+(个)+V+(法)

该格式中动词前面的“个”字起到使动词名物化的作用,常常可以省略。动词后面的“法”字,表示手段或方法,凸显了句子询问方式的语义。有时“法”字也可以省略,但情况极少。例如:

(29)你过去帮助儒春,都是怎么个做法? (冯德英《迎春花》)

(30)你是怎么个打算?(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怎么”表方式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怎么”一般不用于否定式。即使有些句子可以转换成否定式,其意思也会由表方式变化为表原因。这是由人们的认知所决定的:做一件事情有做的方式,但不做一件事情就无方式可言。无论做或者不做,都有原因可说。因此,“怎么”修饰句子中的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而非原因。当有能愿动词时,可以用否定,这是因为能愿动词阻隔了“怎么”跟动词的紧密相连,“怎么”表示阻止动作发生的方式或动作不发生的条件。

二是句子重音落在疑问代词“怎么”上,“怎么”是句子的对比焦点。当句子中有“是……的”标记焦点时,标记焦点和对比焦点重合。

三是“怎么”跟动词紧密相连,除了难得有的例外,中间一般不能插入其他词。难得有的例外便是A2式。

(二)询问原因或目的

询问原因或目的的“怎么”大致等同于“为什么、做什么”,其出现的句法环境十分复杂与宽泛。例如:

(31)你怎么来了?(《现代汉语八百词》)

(32)我怎么找不到你?(古龙《陆小凤传奇》)

(33)没有土壤,蔬菜怎么能生长呢?(《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4)他怎么这样高兴?(《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基本句法格式如下:

B1:怎么+(Adv)+V/VO/Adj

该格式的动词一般情况下都不单用,前面有副词修饰,或者动词后有宾语或“了”“过”⑧等助词。此格式询问的事件往往与说话人的看法、想法不同,或超出了说话人认为的常规、常态,从而使说话人感到诧异,整个句子也因此会有“没有料到”“不该如此”的意思。例如:

(35)喂,孩子!怎么不动了呢?(鲁迅《野草》)

(36)南方人怎么也混到了这步田地?(《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37)她怎么不漂亮了?

B2:怎么+V不C

此格式后加带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的否定式述补结构。因为表示方式的“怎么”没有否定结构,表原因的“怎么”就填补了空缺。例如:

(38)怎么(能)钻不进去?

(39)怎么(能)弄不破?

(40)怎么洗不干净?

B3:S+怎么+V1+V2(V2O/V2不C)

此格式中,V1仅指能愿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V1可以为肯定也可以为否定,V2一般情况下都为肯定。当V1为能愿动词时,V2也可为心理活动动词,此时,V1和V2肯定否定均可。这种格式中,“怎么”只表原因。例如:

(41)他怎么(不)能去西安?

(42)他怎么(不)喜欢吃西瓜?

(43)桌子怎么能摆不整齐?

(44)他怎么(不)能(不)喜欢她?

B4:S+怎么+定指指代词+Adj/V/VO

能进入此格式的定指指代词有4个:这么、这样、那么、那样。后跟形容词、心理活动动词、能愿动词表示某种情状的程度之深出乎意料,后跟其他动词表示某种动作的行为方式不可理解,略表感叹。彭可君[4]114-125认为,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喜欢、怕、讨厌”等,也可以进入“S+怎么+定指指代词+Adj”格式,占据Adj的位置,这时“怎么”仍然只询问原因。但经过我们考察,大部分动词都能进入此格式,只有三类动词不能进入该格式:存在、变化、消失动词;形式动词;判断动词。且心理活动动词、能愿动词一般不单用。例如:

(45)你怎么这样不开窍?(王小波《2015》)

(46)这孩子,手怎么这样贱呢?(王小波《2015》)

(47)这小子怎么那样看人?(王小波《未来世界》)

(48)你怎么这样穿?

(49)你怎么那么喜欢他?

“怎么”表原因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有肯定形式,也有相应的否定形式,本身为否定的除外。

二是句子重音都不落在“怎么”上,而在“怎么”后边的某个成分上。

三是“怎么”的句法位置较灵活。“怎么”可以位于动词前或动词后,在动词前的“怎么”又可以在主语前或主语后,且“怎么”如果处于谓语位置,都可以移到主语前。此时,“怎么”后面还可以有停顿,只是表示困惑、诧异的意思更加明显,且在一定语境中,“怎么”可以单独成句。因为疑问代词指代的对象一般来说是事件的某一方面,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施事,或者实施事件的方式等。但肖治野[6]44-49指出,“怎么”指代的原因虽然与句子所表达的事件有密切联系,但其本身并不是事件的组成部分,而是对所陈述事件有影响的另一个事件。也就是说,“怎么”表原因时在语义上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在句法位置上呈现出比较灵活的特征。

(三)其他用法

对“怎么”其他用法的研究比较少。吴云芳认为“怎么”可用于要求解释;倪兰指出,“怎么”可加在名词前修饰名词询问性状,也可作谓语询问状况;王晓艳、袁志刚都认为“怎么”可以作定语修饰数量名结构,但王晓艳认为此时“怎么”询问性质,而袁志刚认为询问性状等等。但他们都是在行文过程中略微提及,并未作全面论述。笔者认为,“怎么”的其他用法是“怎么”疑问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该用法使用较为广泛,有必要进行详细论述。

1.询问情状

“怎么”询问情况状态时,通常是用作谓语,且主语一般都是体词性的。说话人因不知情,所以想从对方那里了解人、事、物发生的状况,从而解除疑惑。

(50)你是怎么了?从来没见你这么高兴过。(《现代汉语八百词》)

(51)你给我说说,那儿是怎么(一)个情况? (《现代汉语八百词》)

“怎么”表情状的基本句法格式如下:

C1:S+(是)+怎么+了/啦

句尾语气词“了”“啦”表示询问出现的新情况,且不可省略。“怎么”前也可加“是”,起强调作用。例如:

(52)你是怎么啦?(《现代汉语八百词》)

C2:怎么+(一)+量+名

意思大致相当于“一+量+什么+名”。其中量词常用“回”“个”,名词多为“事、情况、状况”等。例如:

(53)爱情,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询问性质

“怎么”可以作定语,修饰某些名词,如“人、方法、办法、式样”等,询问性质。例如:

(54)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鲁迅《野草》)

(55)出租是怎么一个办法?(茅盾《子夜》)

(56)他到底是怎么(一)个人呢?

其基本句法格式为:

D1:S+是+怎么+(一)+个+N

事实上,这里的“怎么”是“怎么样”的简写。例如:

(57)简简单单说,现在闹到怎么一个地步? (茅盾《子夜》)

3.要求解释

(58)她睡一个床,我说:“咱们可说好了,躺下来谁也别胡来?”她说:“怎么叫胡来?我还不会呢?”(王小波《变形记》)

(59)你说怎么个古来少有?(姚雪垠《李自成2》)

(60)怎么是孝呢?这个孝顺的道理,自有天地以来,就该有的。

(61)颂莲问,怎么个有本事法?(苏童《妻妾成群》)

(62)怎么个不好法?(张平《十面埋伏》)

其基本句法格式如下:

E1:怎么+叫/是/个+N/Adj

说话者要求对特有的性质、动作、名称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例如:

(63)怎么叫/是/个多余了?

E2:怎么+个+Adj/Adv+V+法

说话者要求对特有的性质或动作的一种情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区别于表方式的格式。此处的副词常用表情状副词,如“容易、难、好”等。例如:

(64)怎么个漂亮法?

三、格式之间的辨别与成因分析

从“怎么”各种疑问用法的句法特点和句法格式的分析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怎么”的五种用法中,询问情状、询问性质、要求解释这三种之间的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语义和搭配上,几乎不存在难以分辨的问题。而表方式和表原因或目的这两种用法为“怎么”的主要用法,其句法格式也较为复杂多样,二者之间存在着辨别问题。它们的格式之间有着交叉与对立的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表方式和表原因的格式对比

我们所说的“交叉”是指表方式和表原因的格式出现了相同的部分,也就是说,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这种格式既可以表方式,也可以表原因,会产生歧义,因此,需要对这部分歧义格式进行排歧。与此相反,“对立”是指表方式和表原因的句法格式呈现出相反、互补的情形,对于这种句法格式,我们需要进行探讨,说明对立的原因,探讨其背后深层的语言机制。而“无关”指的是两个句法格式之间没有交叉的部分,也没有对立的部分,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歧义,不需要我们分辨,因此,对于这部分格式,我们不作深入探讨。

(一)歧义句式的化解

1.怎么+VO

“怎么”后动词加宾语,既可表方式,也可表原因。分辨这种句式,可用变换结构法,即若句子能够变换成“怎么+V+了”,表原因,若句子能够变换成“(是)+怎么+V+的”,表方式。例如:

(65)你怎么买菜?

变换式:

你是怎么买菜的?(询问方式)

你怎么买菜了?(询问原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这是否有句法或语义上的深层限制?

朱德熙[1]91-92认为,整个问句表示对动作实现方式的发问,在“怎么”前面加上“是”字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句子的这一发问目的。肖治野[6]44-49认为,这种格式实际上是一个判断性质的问句,其中“是”字可以省略。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解释:

从语义的角度来看,由于人们总是针对某种既定的结果来询问原因,因此,“怎么”表原因问句里的动词一般情况下都表示已经实现的动作,常常带有“了”“过”等助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或者前有“这”“那”等表示事物已经存在的指代词。而“怎么”表方式问句是针对动作进行发问的,因此,“是……的”起了对动作的强调作用,因此只要可以变换成“(是)+怎么+V+的”格式,便是表方式的。

从汉语疑问焦点的位置来看,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因为承载着发问者的疑问信息,是语义的重心所在,因此,疑问代词自然成为句子的焦点,可以用焦点标记来凸显其焦点位置。但焦点标记“是”只能标记与动作有关的某一方面,即语义信息中的某个点,如时间、处所、方式、施事、受事等。表方式的“怎么”的询问对象是动作的方式,疑问域是事件的某一点,可用“是”来标记焦点。而表原因的“怎么”的询问对象是整个事件的原因,疑问域是整件事情,而不是某个点,因此不能用“是”来标记。

但是,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无论何种语言规则都会有例外,这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特性。在被“是……的”标记的句子里,仍然有一些句子既可以表方式,也可以表原因,但这种情况是极少数的,我们可称之为“中间灰色地带”。例如:

(66)小姑娘是怎么哭的? (67)树叶是怎

.么.变黄的?

(68)你昨天是怎么被打的?

这些句子表面上看都是表方式的,但是我们联系具体语境或从相对应的答语中可以发现歧义。例如:

(66)小姑娘是怎么哭的?

答:被她爸打哭的。(表原因)

一边嚎一边在地上打滚。(表方式)

2.怎么+介词短语+V/VP

一般情况下,当介词所介引的是与情理不符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时,“怎么”用来询问这种“不正当”发生的原因;当介词所介引的与情理相符时,“怎么”用来询问行为的方式。例如:

(69)你晚上怎么在床上睡觉?(表方式)

(70)你晚上怎么在教室里睡觉?(表原因)

但是在缺少语境或背景常识的情况下,此类格式往往是有歧义的。分辨此类歧义格式同样可以用上文提到的变换结构法来辨别,例如:

(71)你昨天怎么对他讲这件事?

变换式:

你昨天怎么对他讲这件事了?(表原因)

你昨天是怎么对他讲这件事的?(表方式)

3.怎么+VP1+VP2

此类格式表示“怎么”后加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此格式多数情况是询问原因的,但是两种情况有歧义:VP1说明VP2的方式、情态或“怎么”后为兼语结构。

分化此类歧义格式的方式有三:

一是重音的位置。当重音位置落在“怎么”上时,表方式,而当重音落在“怎么”后的某个成分上时,表原因。例如:

(72)怎么绕着弯子说话?

变换式:

'怎么绕着弯子说话?(表方式)

怎么'绕着弯子说话?(表原因)

二是若“怎么”位于谓语位置上,可以移到主语前的“怎么”,表原因,反之,表方式。例如:

(73)你怎么通知他来开会?

变换式:

怎么你通知他来开会?(表原因)

三是当“怎么”询问原因时,可以有相应的否定式,而表方式的“怎么”没有。例如:

(74)怎么请他吃饭?

变换式:

怎么不/没有请他吃饭?(表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例(72)~例(74)中所提的三种消除歧义的方式适合任何一种“怎么”的歧义句式。

(二)对立句式的解析

1.怎么+V得C (表方式)

怎么+V不C(表原因)

这种肯定和否定的对立句式是针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而言的,如果“怎么”后为情态补语,则只表原因。例如:

(75)情态补语:怎么写得(很)好?怎么写得(很)不好? (76)趋向补语:怎么(能)拿出来?怎么不(能)拿出来? (77)结果补语:怎么(能)解决好?怎么不(能)解决好? (78)可能补语:怎么洗得干净?怎么洗不干净?

从上述例子可以发现,“怎么”后若为情态补语,则只表示原因,且有要求解释的意味。若其后为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可能补语,则肯定式表方式,否定式表原因。

我们推测,这是由于语义的限制作用。对于肯定式的句子,其语义表示说话者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或期望完成某项任务,这种要求是说话者自己已经想好的、已经确定的、已知的,因此,无需再问原因,说话者只想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愿望或目的的方式、方法。而否定式句子,其语义表示事实已经背离了说话者的愿望或目的,说话者依旧想完成任务,但是事实却相反,因此说话者急需了解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从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否定句式表示询问原因,且有轻微的反问意味。

2.S+V1+怎么+V2(V2O/V2C/V2得C) (表方式)

S+怎么+V1+V2(V2O/V2不C)(表原因)

蔡维天[7]195-207指出,出现在情态助动词、量化副词和否定词的范域之外的“怎么”是一个句子层次的状语,表原因、来由;而在其内的“怎么”属动词组状语,表工具、方法和途径,其分布取决于主语主体意识的有无,问起因的“怎么”则无需遵守这个限制。

肖治野[6]44-49指出,情态是超出句子概念层面与语气并列的背景成分。方式属于句子概念层面,其疑问域自然在情态之内,而原因却是与句子概念无关的其他背景成分,因此,其疑问域要高于情态,所以,情态词前的“怎么”也就只能理解为表原因。

我们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象似性”,即“语言的结构与人所认识到的世界的结构恰好对应,这种对应具有广泛性和一再性,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这就是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16]。也就是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语言符号及其结构序列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着非任意的、有理据的、可论证的属性,即语言结构和人的经验知识之间具有“临摹性”。距离象似动因便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Haiman将距离象似动因表述为: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所表达的概念的成分之间的距离⑨。这种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在表层上体现为线性距离,即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的成分越多语言距离就越大,深层结构上体现为结构距离的大小,即两个语言成分及其间的成分独立性越强,语言距离就越大;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的组合方式越松散,语言距离就越大;两个语言成分在结构树上跨越的节点越多,语言距离就越大[17]215-229。

运用以上理论,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在“S+ V1+怎么+V2(V2O/V2C/V2得C)”格式中,“怎么”跟V2(谓语动词)联系得很紧密,之间没有加入任何其他成分,因此,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很小,根据Haiman的理论,“怎么”跟V2的概念距离很近,也就是说“怎么”是直接修饰动词的,表示动作的方式。而在“S+怎么+V1+V2(V2O/ V2不C)”格式中,“怎么”跟V2(谓语动词)之间有V1(能愿动词或心理活动动词)阻隔,因此“怎么”跟V2(谓语动词)之间的距离较远,“怎么”修饰其后的整个事件,因此,表原因。例如:

(79)她要怎么唱那首歌?(表方式)

(80)她怎么要唱那首歌?(表原因)

事实上,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距离象似性动因跟结构主义语言学视角下的层次分析法是一致的。层次分析法认为,从表面看,一个句法结构是词的线性序列。事实上,一个复杂的句法结构里词与词之间结合的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词与词的组合有着层次的透景,并不是简单的相邻两个词挨次发生关系,而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象似性动因所谓“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由层次分析法分析出来的。例如:

他打算怎么去西安?

由以上的层次分析,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前一句式中的“怎么”跟“去西安”这个动作紧密相连,表示“去西安”的方式,后一句式中的“怎么”跟“打算去西安”这个事件紧密相连,表示“打算去西安”这件事的原因。此种分析同样可以解释这样的语法现象:“怎么+V”总是表方式,“怎么+ Adv+V”总是表原因。

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某些观点跟结构主义语言学视角下的观点得到了相互印证,表明汉语的普遍语法原则而非某种语言流派视角下的独特现象。同时也可以发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问题,而是语言学家一直感兴趣的语言基本问题,它不过是采取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观念,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从而展现了语言的又一个侧面,丰富了对语言的研究。事实上,我们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具有相当程度的象似性,更多的是指句法上的象似性,这与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的侧重点不一样,二者之间可以得到相互印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肯定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同时,全盘否认语言具有相当程度的象似性,反之亦然。语言研究是多层次、多视角的,各种语言理论相互补充才能推动对语言全面、深入的研究。

四、结语

文章基本上概括了“怎么”的所有疑问用法,总结了相关句法格式及其表达功能,分化了部分歧义格式,并尝试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各句法格式背后的深层语言机制,一方面可看作是对其他学者关于“怎么”的某方面用法所作出的系统而全面的搜集整理,可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为汉语本体相关研究提供资料参考,另一方面可看作是对各学者没有提及的用法进行的补充说明,并试图解释句法格式背后的语言机制,此为本文的重点所在。

当然,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也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怎么+VP”格式可以表方式,也可以表原因,两种功能对动词的语义和用法有没有选择性?可否从动词的角度分化歧义?属于“中间灰色地带”的句子有什么特征?其背后是否有深层的语言机制?

注释:

①本文例句大部分都标明了出处,没有标明出处的为本文作者造的句子,但都经过了仔细推敲。

②大多数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是有歧义的,后文我们将详细讨论。

③本文的补语类型采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类别,即: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可能补语、时量补语、时地补语、程度补语。下文同。

④括号里的词是“加试词”,也就是说,这几种补语之间存在着交叉结构,加上“加试词”以后,就为某种固定的补语了,从而区别于其他补语结构。下文同。

⑤因为“是……的”强调的动作已在过去发生或完成,并且这一事实已成为交际双方的已知信息,因此,“怎么”疑问句中不表动作已在过去发生或完成的句子不能被“是……的”焦点化。如“怎么”后加可能补语的句子。

⑥本文采用的是认可度较高、划分标准较明确的13个能愿动词:要、愿意、乐意、肯、敢、可能、可以、会、能、能够、应该、应当、该。见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104页。下文同。

⑦本文的动词类型采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类别,即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存在、变化、消失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式动词。下文同。

⑧“了”可放在动词后,也可放在整个述宾短语后,而“过”一般放在动词后。

⑨转引自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5页。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1-9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1-653.

[3]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6-99.

[4]彭可君.说“怎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1):114-125.

[5]郭继懋.“怎么”的语法意义及“方式”“原因”和“情状”的关系[J].汉语学习,2001(6):7-16.

[6]肖治野.“怎么1”与“怎么2”的句法语义差异[J].汉语学习,2009(2):44-49.

[7]蔡维天.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J].中国语文,2007(3):195-207.

[8]邓思颖.问原因的“怎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43-47.

[9]刘月华.“怎么”与“为什么”[M]//刘月华.汉语语法论集.北京:现代出版社,1989:130-139.

[10]吴云芳.“怎么”和“为什么”[J].语文建设,2001(9):33.

[11]吴云芳.疑问句中的“怎么”在汉英机器翻译中的词汇歧义化解[C]//辉煌二十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263-271.

[12]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邵敬敏.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J].汉语学习,1997(3):3-7.

[15]吕叔湘.肯定·否定·疑问[J].中国语文,1985(4):241-250.

[16]沈家煊.认知语言学讲座[EB/OL].[2013-10-11].http://www.doc88.com/P-299364513467.html.

[17]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15-229.

猜你喜欢

补语歧义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eUCP条款歧义剖析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English Jokes: Homonyms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v+n+n”结构的哈萨克语短语歧义分析与消解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