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几点建议

2014-03-28胡宏昆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规划政策

胡宏昆

(青海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有效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几点建议

胡宏昆

(青海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大战略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寻求一条符合本土化的城镇化发展经验,深入研讨城镇化科学发展的问题,意义重大.

就地城镇化;必要性;政策实施;建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因此,建设符合农民安土重迁心理要求的,坚持城镇化道路选择多样化,坚持因地、因人、因时的发展方针,是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就地城镇化政策就是在此背景之下提出的.通过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走新型特色城镇化道路,迅速改变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 就地城镇化概述

所谓就地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再是单方向的向城市转移,而是不离开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家庭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利用用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城市文明.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社区.

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就地”二字上,即突破原有的城镇化模式和政策,农民在不改变身份和户籍的情况下,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运用工业化的成果,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最终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城镇化.

2 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典型事例

河南省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典型案例

在2010年,河南省就开始了“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实施试验,2010年启动建设350个、2011年重点建设600个、2012年重点建设1000个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较典型的有濮阳市濮阳县西辛庄市(村)、安阳市辉县市常村镇常春社区、孟庄镇南李庄社区和卫辉市唐庄镇温康社区、四合社区、漯河市临颍县南街村等.

江苏省华西村,是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典型.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建设“华西旅游城”、“江南田园旅游中心”.华西村的集体经济逐年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华西村村民家住400—600多平方米的别墅,有100—1000多万元的资产,有1—3辆轿车.2005年,华西累计实现销售超500亿元.

近几年来,山东省也在部分农村推进“就地城市化”改造政策,具体实施的有临沂市义堂镇、淄博市马桥镇和兖州市、龙口市、烟台市的一些乡镇,形式多表现为合并行政村,组建新社区,实施“镇村向规模发展、住宅向高层发展、环境向生态发展、管理向社区发展、设施配套向城市看齐”,成效显著.

另据统计,目前在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国内生产总值超亿元的行政村已超过8000个.若按每个行政村2500人计算,村民人均GDP在4万元以上,已经达到小康目标.这些亿元行政村成为了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典型代表.

3 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必要性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这20个字的丰富内容也即是初步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因此,立足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彻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民实际收入,革新农民传统观念,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通过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实施,引导和支持广大农村、农民,集中力量,依靠科技,迅速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协调统一发展.

3.2 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紧迫性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建设和发展空前高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农民进城打工,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然而,与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长相对应的则是农村出现了各类新的问题.例如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空心村”的问题,等等.如此多的现实问题迫使农村要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发展各类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因此,就地城镇化政策的实施和发展,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希望的主要载体.

3.3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求

国外的实践和发展表明,通过实施农村就地城镇化,可以明显转移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增强实现多层次的就业的本领和技能,进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目前,伴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三农”问题的解决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因此,适时抓住就地城镇化政策实施契机,有助于破解影响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有助于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有助于扩大内需,减轻依赖出口的压力.

4 有效实施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4.1 经济充分发展,发展资金充足

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就必须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采取综合措施,转变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体系,大力支持农村集体企业或“龙头产业”发展,用农业的现代化奠定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基础.

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结构,实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造,运用股份制和合作社的产权制度原则,有效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使其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城镇化建设. 4.2规划明确,科学管理,依法发展

从宏观角度分析农村的人口布局、就业以及经济发展态势,从而可以较科学地确定未来的发展规模和重点.通过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可以避免产业布局不协调所产生的矛盾和减少因规划失误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有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可以更加有序、科学、见实效,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从微观角度分析就地城镇化科学规划,有利于增强农民建设、发展农村的主动性,有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农民变市民梦想就会逐步变成现实.根据详实科学的发展规划,农民从而更新自己对城镇化的认识,由以往的“被动上楼”转为主动建设,有序发展城镇化.继而农民素质也会随着规划的完成,进一步转变和提升.

此外,科学编制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强化规划的执行效力.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坚决防止随意调整规划,杜绝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切实使规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4.3 发展教育,提升村民素质,破除传统观念

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离不开教育的“城镇化”.只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建设和形成培育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平台和机制机制,才能奠定农村的人才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基础,才能在不断扩大的市场大潮中稳固农村的竞争地位,增强农村的的发展力量.

农民变市民不能只体现在物质生活的转变,更是文明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市民素质”的普及.只有消除传统的、封闭的小农意识,才有可能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所谓对农民教育的重视,就是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创造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公共空间,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4.4 集约资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要求必须依赖农村实际,广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群策群力,做农村实现城镇化的主力军和受益者.尊重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突出农村特色,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和服务区域化.合理规划农村房屋建设,配套必要的基础设施,更多考虑经济适用.从长期来讲,要研究农村能源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与途径,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农业,使用新兴能源,改善农村环境,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5 基层政府主动出击,社会舆论播散“正能量”

作为基层政府应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支持、鼓励一部分村庄,依靠自身力量,率先实现城镇化.对有经济实力,意愿强烈的村庄,政府主动出击,引导村庄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绘制城镇化蓝图,成为建设城镇化的带头人.基层政府应更具包容之心,鼓励村庄因地制宜的探索就地城镇化道路.对村庄城镇化道路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支持和理解,在必要时为村庄发展献言建策和争取支持力量,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民主自治的水平,研究村庄城镇化的治理机制,探索完善村庄城镇化扶助系统,使政府成为农村实现城镇化的一个外在促进因素.

社会舆论应积极宣传实施就地城镇化政策的正面消息,对农村实施就地城镇化的探索成果进行正面宣传,对农村实施就地城镇化的探索经验进行总结报道.总之,社会舆论要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播散“正能量”,对农村城镇化给予支持和帮助.减轻农村城镇化探索的舆论压力,使其在和谐的舆论氛围中,实现农民心目中自己的“城镇化”.

注 释:

①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豫政办〔2010〕129号.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J].新华文摘,2013(1).

〔2〕马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点任务[J].新华文摘,2013 (1).

〔3〕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J].新华文摘,2012 (20).

〔4〕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发展报告(2008)[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3.

F291

A

1673-260X(2014)03-0031-02

猜你喜欢

城镇化规划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家乡的城镇化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