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背景下的赤峰地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研究

2014-03-28张洪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赤峰声乐民族

张洪波

(赤峰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多元背景下的赤峰地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研究

张洪波

(赤峰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赤峰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成绩不小,但也有不甚令人满意地方.本文试图从音乐知识技能教育、以多元审美文化为核心及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探索对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一些建议,以此抛砖引玉,并希望对提赤峰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音乐教育;美声音乐;修养;民族

当前,美育教育作为一种实施课堂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正是我国普通高校比较普遍地采用一种教育教学方法.纵观历史,种种原因表明应试教育的生长期存在所酿成的苦果,正被课堂教学的双方所吞食,当然苦不堪言.为此,笔者把自己多年在赤峰高校的音乐课教学实践在此作一个梳理,以期对这个课题给予中肯的分析与评价.

1 赤峰地区声乐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法单一

民族音乐文化是用音乐语言表达人类思想的文化形式,因此必然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赤峰高校里,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并不少.针对民族学生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类型莫过于民族音乐教育了.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民族声乐的单一化问题还是很明显的.民族声乐的单一化指的是在中国声乐学派建立以后,民族声乐内部出现的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洋比例失衡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民歌教学仍然从西方美声唱法中进行借鉴,采取通道理念与混合共鸣结合的方式,这有不好的效果,大多数初学者只重视演唱技术,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风格及自身风格的塑造.有人形容现在的民歌教学是模式化,格式化,千人一声.实际上,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学生自身的特点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契合点,找到与作品的契合处,也让学生自身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风格,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也让演唱真正有感染力.

应该说,这样做并不是一样容易的事,需要老师认真学习中国民族声乐,从其丰富的多样化的风格中取其精华,要以我们中国民族声乐为主,有机地把西方美声唱法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声音乐.我国民歌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真假声交替演唱,都是西方美声唱法中并不存在的,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创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教学学生基本的演唱方法,更要教会他们思考问题,思考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方美声唱法的优缺点.从根本上讲,要教会学生不能放弃中国传统唱法的美丽、质朴、纯真的本质.

1.2 教学缺少文化底蕴

近年来,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声乐招生考试中,民族声乐人才难觅的问题一直令人感到困惑.其中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学的声乐教师配备不全,在声乐的基础训练方面只追求共性,而忽视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自身也要考虑用多种方法教学,不能用单一的方式,这才能把学后自身的特点挖掘出来,发现学生自身良好的音色条件,并将其发展成为学生自身的风格.

民族唱法在这种条件下便成了牺牲品,从而导致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在招生方面民族声乐人才难觅.人才质量偏低的问题.在有的院校中,嗓音条件好的学美声,条件差的学民族;甚至出现了原本教民族唱法的教师改行教美声唱法的现象.如此等等,不能不叫人扼腕痛惜.这不仅仅是对民族声乐的无知,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无知.

从音乐专业角度看,学习声乐,首先要有先天的条件,最基本的是有一副好嗓子,并不是谁都能学声乐的,什么样的嗓子能学好声乐.教学从学生的音色、音质等方面进行考察,也要考察他们的演唱风格、气质等是否符合条件.对于教师而言,帮助学生选对路是人生一个关键.但对于学生本身来说,是否具备学习民族唱法的条件,也是一个学习民族声乐的关键.一般来说,学好民族声乐应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音色音质好,二是发声自然,有混声基础,能做到真假声音的有机结合,三是演唱时具备民族声乐的风格或具有潜在的素质.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这样的学生其实在民族地区也并不是很多.如果能够发现一定要认真培养.

2 赤峰地区高校音乐教学艺术探索与实践

2.1 知识技能分析

当前,随着美育的进一步推进,吴斌、金亚文等专家在《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中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师新课程培训班”上提出要“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可是我们有些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师们却不敢提“知识技能教学”了,好像一旦有了“知识技能教学”的作法那就是观念落后,就是背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功能,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把“知识技能教学”与“音乐审美教学”对立起来.因此我们一定要必变这种想法,而且还必需时刻明白,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放弃旧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要把赤峰地区多元化的民族教育形式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其审美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一位老师,如果不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那就是死教书,也就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了.反过来呢,音乐知识技能教育又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

如果仅从教育学原理来考量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理解:从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音乐基本知识和美学知识,这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音乐的审美能力又受个人对于音乐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这个人所具备的音乐技能.一般来说,一种音乐技能的难易等审美特性也影响着音乐审美能力的巩固程度,甚至有时还制约掌握音乐知识的形成.由此可见,音乐知识技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正因为音乐具有这样的特殊性,我们才能结合音乐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成果来进一步阐述这种音乐审美的特殊规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音乐审美教育也必须在音乐教育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运用得更加自如.

我们还知道,在我国音乐界,关于音乐的功用论,主要有三种认识,一是音乐具有认识能力,二是音乐具有教育功能,三是音乐具有审美功能.这三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是其审美功能.而前两个功能,都是从这个功能延伸出来的.也就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真的,才是善的.这也就是现在的普通学校都以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为核心的表现所在.那么如何把客观存在的音乐作品的美感,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潜在意识中的音乐美感,也就是如何时最大程度地发挥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就是音乐教育的最高目标了.因此,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传授有关音乐知识,比如如何表现音乐作品以及用什么方法来表现音乐作品,也可以训练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鉴赏能力.这些音乐能力一般多与感官能力有关,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以实际作品为例,让学生不断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体会感受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这种能力.

2.2 音乐审美分析

我们知道,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是传承文化.因为音乐本身具有这样的特性,也就是可以用来表达文学性,增加可视性,但不意味着音乐能代表一种文化信息.那么这种音乐本身不能代表的文化信息就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完成.因此,现代音乐教育还不能完全陷于主观想象式的教育方式,而应从教学的规律来入手,把握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来梳理音乐教育主客体的正常关系.尽量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把音乐教育的知识技能教学式淡化,寓音乐知识技能观教育于实践.这样一来,可能有人认为这似乎等同于上音乐课就是不务正业,表面看来好像有点削弱了音乐课讲授音乐知识的独特性.这里值得好好提醒大家的是,我们的传统思维常常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不是音乐技能的提高上,授业固然不可缺少,但解惑也不一定停留在课堂上.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地方在于,它的教育成果不受教室的限制,随时随地随机,只要有主客体存在的条件,就可以机动调整教学,完成教学.对于传统局限于教室的教学,这种新式的教学方式对它来说是一个冲击,但却意味着一种进步.我们有必要调整这种思维.有了这样的思维,对于当前“音乐技能”教学的态度就应该是既注重知识教学也不能离开技能层面,也就是音乐教育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要进行,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应该更新.那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上好这样的音乐教育课的关键就是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来制定教学策略,然后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黑格尔说:“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用来解释音乐教育的作用再好不过了.人的情感是带有主观能动性的,它是不能被强迫的,这里我们仅从音乐审美的认识过程来看告待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就这可以这样来概括:音乐是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这也就道出了一个真理,音乐教育既要遵循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音乐认知的特殊规律.无庸置疑,只有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并将这种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用于情感调动,配合音乐情感审美教育,遵循“音乐是声音艺术”的法则,让学生们在“听”“感”“悟”的学习与思考中领会音乐,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因过多的课堂讲解而消解学生们的懈怠情绪,把快乐教育融入在知识化、视觉化的音乐教育中,展现一种全新的音乐教育内涵.正如唐诗的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地弥漫性开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同学们审美观念,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既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又陶冶了高尚的情操.

2.3 以人为本分析

在大教育领域,音乐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类别.它要求有术科技能,也就是除了对于知识的要求外,还要有先天性的学科潜质.如果没有这个先天因素,即使从事了音乐方面的工作,可能会更吃力.因此,在音乐教育考试中,术科加试成了选拔音乐人才的一个标尺.但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一直把音乐放在技术这一学科定位上.这是不完全准确的,我们要改变这种观念,要强调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从今天的民族声乐教学上来看,我们既要强调以育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特色为目标,更要注重从我们身边的文化入手,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作为赤峰地区的高校,我们更要从赤峰地区的多元文化出发,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我们的文化特色,把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从教育方面来看,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性的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它要把美学教育与音乐教育结合,也要把民族地区文化与音乐教育结合,更要把音乐技能教育与人的素质教育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人的全面教育.从生理学角度来看,音乐又对人体的生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巴甫洛夫在这方面曾做过实验,表明音乐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很大,它甚至能化解人们不愉快的情绪,因为音乐能让人的情感得以渲泄,从而让人的心理得到有效的净化.因此,音乐更是人类健康的一把钥匙.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教育为适应社会也应对音乐审美教育进行思考和实践时要多一些辨证意识.但是也有一个现实我们也不得不面对那就是对于有些只能作为“匠人式”的教师而言,转变思想和教学方法就变得更加迫切.除了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调整教学的内容、方法,更具体来讲就是树立以课堂为基地、以音乐作品的人文性为艺术范式,在一边启发一边鼓励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体会到获得艺术感受和审美满足.

总而言之,对于每一位高校的领导和高校的音乐教师来说,只有充分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并能在教学管理与实践中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一项新时代的具有创造性教育意义的大事.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出了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我们既要学习优秀的民族声乐理论,也要学习本地方优秀的民族文化,展望未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造,不断创新,以赤峰多元文化背景为条件,我们就能培育出更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

〔1〕钟启泉,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1.

〔2〕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G642

A

1673-260X(2014)03-0221-03

赤峰市社科联重点课题

猜你喜欢

赤峰声乐民族
赤峰学院学生书法作品
赤峰学院教师书法作品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