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动力系统与引导策略

2014-03-28谢霄男王让新

创新 2014年3期
关键词:动力特色科技

谢霄男 王让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动力系统与引导策略

谢霄男 王让新

创新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动力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引导策略主要有:吸引、培育创新型人才;努力增强创新意识以及革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动力;可行性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动力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实现理论、科技、体制以及文化创新的全方位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稳步前进。

一、创新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时代背景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要不断推动创新;从社会背景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坚持不断创新的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时代背景

纵观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尊重创新早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国家的强盛,多源于科技的发达和创新的频发;国家的衰落,多由于科技的衰退和创新的缺失。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体系是一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关系着民族的前途和命运。20世纪50年代后,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传统的机器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大幅度降低,社会结构因此而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人类开始迈入到“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70年代所著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人类已经迈入到后工业社会中,该社会类型实质上是知识社会,其显著特征是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源泉,在知识领域的运用越来越明显。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所著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面》中指出人类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社会,标志性事件有两个:其一是知识的世界正在取代工业的世界,譬如美国在1956年,白领阶层的比例就首次超过了蓝领阶层;其二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7年诞生于前苏联,人类开始进入通讯时代、信息时代,整个地球缩小为一个村落。日本的界屋太一在1985年出版的《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谈到了知识价值社会,知识价值日益成为经济的增长极。界屋太一认为知识社会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知识产业的从业者在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一半,知识产业在社会总产业的占比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2]我国距离这些指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因而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背景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家的创新能力将最终决定该国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发达国家转移到后发国家的产业市场价值越来越少,靠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占据国际市场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产品与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过时的步伐加快,如不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终将会被世界市场边缘化。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创新来获取竞争力比依托廉价要素来获取竞争力更可靠,创新是我们争得国际话语权、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我国领导人早已意识到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兴亡的决定意义,相继出台了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创新战略,积极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和培育创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涵盖了现代化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两个阶段。为实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我们就要始终坚持以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切实做到“两手抓”,即工业化建设与信息化、知识化建设要协调发展。工业化是我们要抓牢的基础,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目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动力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动力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思想动力是理论创新,直接动力是科技创新,核心动力是体制创新,精神动力是文化创新。

(一)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动力

时代在变,指导人们思想的理论也在变。如果不进行理论创新,我们就无法跟进时代发展的脚步。当前我国的改革事业已进入深水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原有的理论很难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唯有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建设,总是把理论创新视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针对党内思想僵化、唯书唯上的状况,他振聋发聩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他深刻阐明了端正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来表述党的思想路线。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他又多次号召全党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建设的核心问题。正是由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坚持理论创新,所以能够不断开创党和国家工作新局面,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把理论创新和思想路线视为第一重要的问题,视为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开拓进取的思想保证。江泽民同志在《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一文中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和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正确认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新挑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4]他认为,我们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取得的理论成果。”[5]胡锦涛同志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6]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二)科技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与土地、资本等经济增长要素相比,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更稳定、更强劲的动力,是经济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能够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定位,“科教兴国”的国策定位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价值定位,科技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与重视科技创新分不开。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科技整体水平离国际科技先进水平的差距仍较大,存在科学研究质量不高、关键性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高、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大量依赖进口、人才流失严重、中青年科技人员能跻身世界科技一流行列的人还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固然跟我们科技基础差、经济还比较落后有直接关系,[7]但归根结底还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原创不足、依赖性大。为了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胡锦涛在《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二十三届院士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中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宝贵结晶和伟大创造,是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8]因此,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寻求并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和制高点,从而实现科技与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结合。

(三)体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动力

体制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动力。30多年前,我国处于一个历史十字路口,极左思潮严重阻滞社会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让中国获得了充沛的思想动力和巨大的前进勇气。邓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时鼓励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9]“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8]30多年来,中国凭这么一口气、一股劲,打破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然而,在过去的30多年中,体制创新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事实上,体制创新还应该包括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层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9]十七大报告在此所强调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具体就包括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体制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上未有过的崭新事物,它的建立和完善既要批判地继承原有的体制,又不能照搬世界上现有的体制。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四)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文化创新对精神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文化创新能够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生产力、创造力,创作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源泉。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这其中均包含着文化创新的内涵。文化创新,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理念,创造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理念的创新,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创新史。我们要不断地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注入先进文化理念的新鲜血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相依相伴。通过创新才能实现文化的升级,才能萌生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在对待文化创新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尊重艺术家,不要横加干涉。”[10]胡锦涛同志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中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创新事业与创新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11]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2]我们要实现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中国梦”,就一定要坚持文化创新,以文化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动力的引导策略

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动力的策略主要有吸引、培育创新型人才;努力增强创新意识以及革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等等。

(一)吸引、培育创新型人才

在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中,人才是根本。在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方面,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13];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中指出:“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14]吸引、培育创新型人才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迫切要求我们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切实树立和实施科学人才观。为了培养、吸引、留住创新型人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科学研究机构可以通过人事代理的方式引进人才;课题、项目与人才使用相结合;构筑技术创新体系,可以立足于产学研相互结合;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薪酬待遇,为创新型人才提供研发平台等等。

(二)努力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产生的前提。我国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江泽民指出:“要贯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15]193胡锦涛也指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16]“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培育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努力使改革步伐持续迈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5]194创新意识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努力增强创新意识,实际上是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17]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是拥有了最新的知识,也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在新的时代,由于新旧事物更替速度倍增,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顺应形势的需要,对各种事物多用开放的眼光审视它,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

(三)革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

在现阶段,能否敢于革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应该只停留于口号上,要切实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而,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其一,在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社会舆论等方面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如对学术造假、学术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应严加惩处,避免以至杜绝学术“太监化”倾向。为此,我们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规范,在法律上划定红线,在社会舆论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二,我们要大力增加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以及项目推广的资金投入力度,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动力。其三,对特殊性人才如兵工专家、哲学家、作家建立特殊的保护机制,避免他们因为经济和生活上的困难而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其四,在人才考核机制方面要加以规范,如根据创新人才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体系。其五,营造积极向上、有助研发的整体创新氛围。时下,有些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整体的科研氛围不浓,工作人员较为懒散,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在客观上不仅需要相关的约束机制,而且需要营造有助于创新的整体氛围。革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需要我们打一场长期的攻坚战。

四、结 语

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动力论思想,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诞生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创新,就无法发展和进步。我们要紧紧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力争做到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的改革要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07.

[2]吴宏亮.理念与现代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现代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4]佚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N].人民日报,2006-01-1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5.

[6]佚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N].光明日报,2012-11-26.

[7]贺善侃.创新思维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139.

[8]胡锦涛.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二十三届院士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N].人民日报,2012-09-19.

[9]石仲泉.重温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N].北京日报,2012-01-16.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11]王达阳.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解读邓小平《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1).

[12]习近平强调: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2013-08-20].http://www.gov.cn/ldhd/2013-08/20/content_20470599.htm.

[13]何星亮.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C]//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和谐——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文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9:1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03.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9

[17]胡锦涛.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

D616

A

1673-8616(2014)03-0021-05

2014-04-11

谢霄男,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1731);王让新,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1731)。

猜你喜欢

动力特色科技
特色种植促增收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中医的特色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完美的特色党建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科技在线
动力船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