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颈部放线菌病6例临床分析

2014-03-26程德军钟锦婵刘金斌佛山市南海区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佛山528244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21期
关键词:抗菌素三角区放线菌

程德军,钟锦婵,刘金斌 (佛山市南海区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 佛山 528244)

放线菌病是放线菌引起的亚急性至慢性感染,临床少见。以局部扩散、化脓或肉芽肿性炎症、多发脓肿和窦道瘘管为特征[1]。面颈部放线菌病是人放线菌病的最常见临床类型,收集本院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诊断治疗的面颈部放线菌病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面颈部放线菌病6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张口困难,颈部頜下三角区局部皮肤红肿,板样硬度,有面颈部瘘管或皮肤溃破口。全部经病理学确诊。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0~69岁,平均51岁。病程56~119d,平均86d。发病初始到确诊时间最短14d,最长77d。6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7.3~39.7℃。5例有创伤史,其中4例为拔牙,1例为手术。5例在就诊时有皮肤自然破溃或窦道发生。

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患者多有外伤史,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张口困难,面部或颈部頜下三角区局部皮肤红肿,板样硬度,有面颈部瘘管或皮肤溃破口,2例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贫血2例,白细胞总数增高5例;细菌培养结果放线菌均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可见多核巨细胞浸润,见分叶状、圆形或卵圆形菌落,为硫磺颗粒,中央为蓝色分支状菌丝,菌落周围为伊红色放射状排列的棒状体,Gram染色见Gram阳性分支状菌丝交织在一起,胶质样鞘阴性。

1.4 诊断、治疗与转归

所有病例第1次就诊全部漏诊,仅有1例确诊时间最早在首次就诊后14d,其它5例均在首次就诊后21d以上才得以确诊;6例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放线菌病,细菌学培养结果放线菌均为阴性。

确诊前使用2联抗菌素5例,使用抗菌素种类超过3种以上有4例,超过2种1例;病理学检查确诊放线菌病后,6例接受手术切开引流联合抗生素综合治疗,手术治疗结合抗菌素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手术切开下颌三角区病灶,切排并引流脓性分泌物,同时对原发口腔内病灶进行清理,口腔漱口清洁。每日使用3%双氧水、碘伏进行引流口冲洗,橡皮片引流至少2周。抗菌素治疗方法:其中4例使用青霉素每次320万u静脉滴注,2次/d,持续2周后改口服青霉素Ⅴ钾片80万u,3次/d,持续4周;2例青霉素过敏病例,使用阿奇霉素每次0.5g静脉滴注,1次/d,持续2周后改口服,每次0.5g,1次/d,持续治疗2周。疗程最短4周,最长6周,平均5.3周,均获得痊愈。4例完成疗程后随访6月无复发,2例失访。

2 讨论

放线菌为兼性厌氧菌,其貌似真菌,实为细菌类原核微生物,革兰染色阳性,多为丝状,无芽孢,常存在于健康人群的口腔、扁桃体窝、肠道、女性生殖道以及眼结膜囊中,该菌一般无致病性,但当人体抵抗力降低、黏膜的完整性受破坏或被其他细菌分泌的酶 (如大肠杆菌或链球菌)所激活时,可侵入深层组织引起感染,同时其他细菌消耗氧气为放线菌提供乏氧环境,更有利于其生长[2],各种放线菌对干燥、冷热的抵抗力均很弱,一般消毒药剂均可将其杀死。

放线菌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按发生部位可分为面颈型、胸部型、腹部型 (包括腹腔和盆腔)、皮肤型、脑型,面颈型最多见[3]。初期起病多有外伤史,一般以下颌三角区软组织易受累,继后脓肿形成、破溃,而后从瘘口引流。

本组病例均有较长病程,5例有在各级医院就诊及治疗后复发病史,只有1例确诊时间最早在首次就诊后14d,其它5例均在首次就诊后21d以上才得以确诊。Bononi等报道面颈部放线菌病早期诊断不及10%[3]。分析误诊原因,其一是放线菌病较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对本病缺乏认识,易导致误诊;其二,由于放线菌的生长特点,病原学培养不易,据Pulverer等对1997例面颈部放线菌病阳性细菌培养结果统计,仅有41.5%单独分离出放线菌,其余样本含有放线菌和各种不同需氧和/或厌氧细菌[4],因此,对于病程3周以上面颈部炎症,有窦道形成的病例应常规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有助临床确诊。

针对放线菌病目前缺乏权威诊疗指南以指导治疗,放线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等药物敏感。大剂量较长时间应用是一次治愈的关键[1],一般认为药物不易渗透到脓肿病灶,因此短程药物保守治疗常不易达到杀菌目的。本组病例在确诊前的不规范治疗、频繁更换抗生素致疗效不佳,加之较长的疗程致患者依从性下降也是影响疗效的原因。对确诊后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提高接受规范治疗的依从性,足量足疗程的敏感抗生素治疗是治愈的关键;同时行手术清除病灶、引流,能有效缩短疗程。手术治疗既可清除坏死组织及病灶,破坏局部的乏氧环境,不利于放线菌的生长,又可去除病灶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使得抗生素能够进入病灶周围,还可用抗生素局部灌洗,起到快速杀灭放线菌并抑制其增殖的作用,治疗更加彻底[5]。通过明确诊断后实施规范化治疗,面颈型放线菌病预后良好。

预防面颈部放线菌病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粘膜损伤,对龋齿病灶感染应及早诊治,在有创操作前应进行规范的无菌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 。

[1]步荣发 .面颈部放线菌感染的特点及治疗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55-357.

[2]王钰,杜倬婴,张培蕾,等.颈胸段脊椎放线菌感染伴脊髓压迫症 [J].疑难病杂志,2007,6(2):82-84.

[3]马建业,窦乃迪,韩智鹏 .扁桃体放线菌病5例 [J].山东大学耳鼻咽喉眼学报,2011,25(6):94.

[4]康德勇,邱小文,杨发端 .面颈部放线菌病临床病理观察 (附3例报告)[J].福建医学杂志,2007,29(6):2-3.

[5]胡宝珍,牛建军,孙时英 .泪小管放线菌病误诊为慢性泪囊炎2例 [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5):476.

猜你喜欢

抗菌素三角区放线菌
地震时是躲是逃?
抗菌素不是万能药,滥用后果很严重
肺曲霉菌合并肺放线菌感染一例
爱眼有道系列之七 维护眼表菌丛,合理使用抗菌素
京津雄三角区高速路网智能车路监控策略探讨
正确对待黄金三角区防病又保健
1 800例妇产科门诊患者抗菌素使用情况分析
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
黄花蒿内生放线菌A5次生代谢产物分离鉴定
侧脑室三角区病变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