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性和工具性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再定位研究

2014-03-26杨小惠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工具性英语课程人文

杨小惠

(常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所以说,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发挥其语言优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有必要结合教学现状,正确制定大学英语教学新目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尤其要平衡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关系,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在本领域本专业课程学习中熟练运用英语,掌握专业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而且能够在自身语言文化素养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

作为教育部设立的一项教学水平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需要对四、六级考试进行改革。教育部于 2004年3月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项目,对考试题目做了一些调整。2007年1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四级考试,新四级考试增加了听力部分的比例,同时提高了综合部分的难度。教育部对该考试改革总体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从考试大纲,题型,到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必须突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其次,改变分数报道方式,由100分制改为710分的记分体制,只发放成绩单,同时,逐步将考生范围限制在校内;最后,要改革考试管理体制,加强考务管理。这几次变化都是在为不断完善和改进大学英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做如下描述: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要求》认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按照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确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各校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因而,大学英语教学在强调英语工具性的同时,更要强化其人文性的培养。

当今社会,大学英语教学除了教授学生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还担负着传播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的重任。作为一门语言,首先是交流工具,其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适应能力也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下拥有它本该有的地位,也应该是外语人才肩负的重要使命。从外语教学的人文性而言,外语教学具有人文学科的一切特征,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终身教育,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重视英语的工具性,对人文性教育有所忽视。研究表明:尽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英语学习上,但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英语学习处于普遍的懈怠状态。教育部语委对全国大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学生用他们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学外语的比例很高,有的人是全部,有的人是3/4,有的人一半,占1/4以上的可以达到65%以上”[2]。我国大学生花了这么多时间学习英语,但到毕业时,整体英语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

近三十年来,大学英语课程一直作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无形中有强化应试教育的倾向,一些学校把国家四六级成绩和学位挂钩。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未来趋势应该是在注意学生用英语作为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强调学生语言人文素养的培养。

据调查,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并没有明显效果,自身的英语水平在大学期间也没有过多提高。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蔡基刚在2008年曾对全国五个省市的6所大学进行过问卷调查,对象是在大学期间至少已经学习两个学期的学生。结果发现,学生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没有太大提高和甚至有所下降的占到64.5% (其中有些下降的占37.7%),对大学英语教学勉强满意和不满意的占54.5%[3]。

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材陈旧,与实际脱节”、“应试色彩重,能力培养少”、“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是大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有人曾对全国10余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主题为“对大学英语现状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亦是如此。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与实际要求还是有些差距。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综合能力不强,听不懂,难开口;很明显, 在工具性动机的驱动下,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挥舞下, 学生难以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也就是说很难获取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更谈不上学习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传统文化了。与此同时,学界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以及四、六级考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大学英语该何去何从,成为人们深思的话题。

三、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工具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以体现能力为主。因为英语是公共交流工具、学习工具、思维工具,由个人掌握,可以共同使用。而人文性则着重于英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注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是重视人的文化。可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与途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与灵魂。 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译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了解异国文化,传播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就人文性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指出:“外语教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和文化自觉。外语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本身,还要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来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此外,我们还要在课程中加入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要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4]所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也应该得到重视。

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对立的,工具性也是人文性的一个层面,只有从“人文性”的高度来看,才能对“工具性”认识得更清楚,对如何掌握“工具”才能发现更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人文性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而单独进行。

总之,落实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同时又要完成社会给予我们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具有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成为素质全面的人,也才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趋势

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现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也是大势所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帮助学生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语言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进行局部调整。调整后,完形填空取消,翻译题由单句翻译变成整段翻译,分值提升15分。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这正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适当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基础知识传播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大学英语课程的重新定位问题也应该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学生必须积累一些和中国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词汇及表达,便于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按照需求分析理论制定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具体要求。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整个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它“至少有四大作用: 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5]。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高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强化其人文素养功能,更新其定位。遗憾的是,当前该课程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弱化了人文性的教育,过分强调了语言的工具性和应试功能。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和需求分析理论,研究语言的文化重要性和社会属性,权衡大学英语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研究大学英语课程的新目标,找准该课程在新时期的准确定位,平衡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

由此可见,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角度出发,综合思考大学英语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诸多方面对其进行重新定位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五、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正确定位大学英语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是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工程的基础和根本。我们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该课程的要求,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认真调查研究大学英语课程的准确定位。根据相关指导性理论和功能语言学理论就如何正确处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提出可行性建议。

《教学要求》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也提出了指导性纲领,应从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向学生注重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教授和培养。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它不只是体现英语的工具性特征,更要发挥其人文优势。应该按照高校办学层次,学生所学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学生自己兴趣以及学生就业需求等方面对大学英语课程在新时代发展阶段的重新定位问题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探讨。

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民族性和人文性特征,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如何拓展人文教育,可以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加强工作。课程设置是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根据课程要求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例如,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也分为综合英语类,英语技能类,英语文化类,专业英语类等。作为必修课,巩固学生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通过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样,就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人文关怀,也便于增强人文内涵。

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据王守仁教授介绍,按照教学质量总体要求更高、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的设想,一方面将明确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大学英语教学分类体系,鼓励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根据教学指南和学校的办学定位、生源特点、人才培养规格等,自主制定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知名学者熊丙奇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要准确定位,即为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为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为学生个性需求服务。近年来虽然大学英语经过多次改革,但都没有触及本质,四六级考试作为行政主导的考试,依旧是很多大学进行英语教学的指挥棒”[6]。

大学英语改革应该取消行政主导的四六级考试,将四六级考试完全社会化,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而不是由学校组织,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校英语教学成绩,甚至本科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只要行政主导的四六级考试存在,就摆脱不了为通过考试而学。

大学英语教育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大学自主办学、自主教育的问题,不同大学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设置课程,提出课程要求。如果大学能自主办学,那么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和专业结合起来,不同的专业可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全校做出统一的要求。比如,有的专业要求将英语作为必修课,有的专业则不要求,全校可开出英语选修课,供不做必修要求的学生选修。一刀切要求所有学生都学英语,表面上看是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视,其实是将英语变为评价人才的一个指标,这导致了英语学习的异化,也造成不少学生学习精力的浪费——花大量时间学英语,只为获得一个成绩或证书,结果并不能听说英语,将来在实际工作中也很少用到英语。

只有把学习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学好英语,对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不从事英语语言研究的学生来说,学英语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结合本专业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学习英语。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的再定位问题亟需重视,相关高校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等纲领性文件中针对该课程的要求,探讨该课程在实践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找准大学英语课程在新时期的准确定位,平衡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拓展大学英语课程内涵,在传授学生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做到大学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用语言作为载体,语言学习作为环境,大学英语老师作为传授者和引导者,要培养学生做人和做事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5.

[2] 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8.

[3] 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69.

[4] 王守仁,文秋芳,金艳.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3.

[5]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9.

[6] 熊丙奇.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

猜你喜欢

工具性英语课程人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