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平菇栽培菌株的比较试验

2014-03-24唐丽娜等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平菇农艺性状

唐丽娜等

摘要:对不同地域的11个平菇栽培菌株的菌丝生长、出菇、子实体形态、生物转化率等进行栽培比较,综合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农平1号菌株抗杂性差,其他菌株抗杂性均强;各菌株在各阶段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别不大;豫平5号、苏研7号菌株现蕾较早;双抗黑平、豫平5号、苏研7号、泰平19菌株转潮间隔较短;豫平5号、苏研7号、亚光1号、泰平19、99菌株子实体菌盖较大; 99、泰平19、苏研7号、双抗黑平、豫平5号菌株子实体菌盖较厚;泰平19和豫平5号菌株生物转化率高,达到109%以上。

关键词:平菇;栽培菌株;农艺性状;生物转化率

中图分类号:S646.1+4.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2-0082-03

不同平菇栽培菌株有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及农艺性状,在地域上菌丝生长速度、现蕾时间、子实体性状、产量及抗逆性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比较不同栽培菌株在当地的表现,选用了不同地域的11个平菇菌株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供试11个平菇菌株89、99、豫平1号、豫平5号、农平1号、苏研7号、亚光1号、中蔬10号、双抗黑平、泰平19、特白1号(由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保存)。

1.2培养基质

母种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 g(去皮)、麸皮40 g(煮汁)、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白糖20 g、琼脂20 g、水1 L。

原种培养基配方:棉籽壳87%、麸皮10%、白糖1%、石膏1%、石灰1%。

栽培培养基配方:豆秸40%、棉籽壳50%、麸皮10%、石灰3%。

栽培原料符合NY 5099-2002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不使用任何添加剂,豆秸粉碎至1 cm左右,提前1 d预湿。

1.3试验方法

装料、接种:采用聚丙烯栽培袋,规格24 cm×51 cm×0.004 cm,每袋装干料1.22 kg;装好料袋后常压蒸汽灭菌12 h,闷12 h后出锅;待料温降至23℃以下无菌接种(接种菌龄和接种量一致)。

发菌管理:料袋接种后放入温度20~25℃、相对湿度低于70%培养室内避光培养,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良好,发现杂菌感染的菌袋及时清理;发菌期间倒袋2~3次。

出菇管理:菇棚内墙式排袋两端小孔定向出菇;保证不同菌株管理条件一致;出菇期内不使用任何农药,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以环境的预处理和卫生维护为主。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每处理不少于30袋。

1.4栽培时间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1.5评价项目

观察和记录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长势和污染率,出菇期间原基分化、采收时间及转潮间隔、病虫害情况,子实体形态,统计产量,计算生物转化率。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菌株菌丝生长比较

表1结果表明,母种菌丝长速快的菌株是农平1号,其次是苏研7号、中蔬10号,各菌株母种菌丝长势均强、无污染;原种菌丝长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苏研7号,除菌株农平1号菌丝长势较弱外,其他菌株原种菌丝长势均强,各菌株均无污染;栽培袋菌丝长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泰平19、亚光1号,除菌株农平1号菌丝长势较弱外,其他菌株栽培袋菌丝长势均强,除菌株农平1号栽培袋污染率高外,其他菌株污染率均较低或无。

3结论

母种各栽培菌株菌丝长势差异不显著,生长速度略有差异;原种、栽培袋除农平1号菌株外,其他菌株菌丝长势均强,且污染率较低或无。

转潮间隔期除农平1号时间较长外,其他菌株转潮时间较短且差异不大;原种、栽培袋及出菇期间发病率农平1号较高,表明其抗杂性差。

子实体菌盖纵横径比差异显著,可能与采摘时间有关;各菌株子实体初期颜色较深,后期颜色较浅一点;99菌株属软柄,其他菌株属中到硬柄;柄长、柄粗差异明显。泰平19和豫平5号生物转化率高,其次是苏研7号、中蔬10号、99、豫平1号、亚光1号。

生产中一般选择现蕾早,转潮快,抗病性强,柄短、硬柄,菌盖较大、较厚,颜色较深,生物转化率较高的菌株作为生产菌株。

参考文献:

[1]王庆武.平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J]. 食用菌,2008,1:20-21.

[2]石文权,杜艳,刘民强,等.袋料栽培糙皮侧耳配方与品种筛选[J].食用菌学报,2012,19(2):50-54.

[3]王正凤,文生辉.平菇菌株引种品比试验[J]. 中国食用菌,2013,32(1):25-27.endprint

摘要:对不同地域的11个平菇栽培菌株的菌丝生长、出菇、子实体形态、生物转化率等进行栽培比较,综合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农平1号菌株抗杂性差,其他菌株抗杂性均强;各菌株在各阶段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别不大;豫平5号、苏研7号菌株现蕾较早;双抗黑平、豫平5号、苏研7号、泰平19菌株转潮间隔较短;豫平5号、苏研7号、亚光1号、泰平19、99菌株子实体菌盖较大; 99、泰平19、苏研7号、双抗黑平、豫平5号菌株子实体菌盖较厚;泰平19和豫平5号菌株生物转化率高,达到109%以上。

关键词:平菇;栽培菌株;农艺性状;生物转化率

中图分类号:S646.1+4.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2-0082-03

不同平菇栽培菌株有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及农艺性状,在地域上菌丝生长速度、现蕾时间、子实体性状、产量及抗逆性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比较不同栽培菌株在当地的表现,选用了不同地域的11个平菇菌株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供试11个平菇菌株89、99、豫平1号、豫平5号、农平1号、苏研7号、亚光1号、中蔬10号、双抗黑平、泰平19、特白1号(由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保存)。

1.2培养基质

母种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 g(去皮)、麸皮40 g(煮汁)、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白糖20 g、琼脂20 g、水1 L。

原种培养基配方:棉籽壳87%、麸皮10%、白糖1%、石膏1%、石灰1%。

栽培培养基配方:豆秸40%、棉籽壳50%、麸皮10%、石灰3%。

栽培原料符合NY 5099-2002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不使用任何添加剂,豆秸粉碎至1 cm左右,提前1 d预湿。

1.3试验方法

装料、接种:采用聚丙烯栽培袋,规格24 cm×51 cm×0.004 cm,每袋装干料1.22 kg;装好料袋后常压蒸汽灭菌12 h,闷12 h后出锅;待料温降至23℃以下无菌接种(接种菌龄和接种量一致)。

发菌管理:料袋接种后放入温度20~25℃、相对湿度低于70%培养室内避光培养,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良好,发现杂菌感染的菌袋及时清理;发菌期间倒袋2~3次。

出菇管理:菇棚内墙式排袋两端小孔定向出菇;保证不同菌株管理条件一致;出菇期内不使用任何农药,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以环境的预处理和卫生维护为主。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每处理不少于30袋。

1.4栽培时间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1.5评价项目

观察和记录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长势和污染率,出菇期间原基分化、采收时间及转潮间隔、病虫害情况,子实体形态,统计产量,计算生物转化率。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菌株菌丝生长比较

表1结果表明,母种菌丝长速快的菌株是农平1号,其次是苏研7号、中蔬10号,各菌株母种菌丝长势均强、无污染;原种菌丝长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苏研7号,除菌株农平1号菌丝长势较弱外,其他菌株原种菌丝长势均强,各菌株均无污染;栽培袋菌丝长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泰平19、亚光1号,除菌株农平1号菌丝长势较弱外,其他菌株栽培袋菌丝长势均强,除菌株农平1号栽培袋污染率高外,其他菌株污染率均较低或无。

3结论

母种各栽培菌株菌丝长势差异不显著,生长速度略有差异;原种、栽培袋除农平1号菌株外,其他菌株菌丝长势均强,且污染率较低或无。

转潮间隔期除农平1号时间较长外,其他菌株转潮时间较短且差异不大;原种、栽培袋及出菇期间发病率农平1号较高,表明其抗杂性差。

子实体菌盖纵横径比差异显著,可能与采摘时间有关;各菌株子实体初期颜色较深,后期颜色较浅一点;99菌株属软柄,其他菌株属中到硬柄;柄长、柄粗差异明显。泰平19和豫平5号生物转化率高,其次是苏研7号、中蔬10号、99、豫平1号、亚光1号。

生产中一般选择现蕾早,转潮快,抗病性强,柄短、硬柄,菌盖较大、较厚,颜色较深,生物转化率较高的菌株作为生产菌株。

参考文献:

[1]王庆武.平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J]. 食用菌,2008,1:20-21.

[2]石文权,杜艳,刘民强,等.袋料栽培糙皮侧耳配方与品种筛选[J].食用菌学报,2012,19(2):50-54.

[3]王正凤,文生辉.平菇菌株引种品比试验[J]. 中国食用菌,2013,32(1):25-27.endprint

摘要:对不同地域的11个平菇栽培菌株的菌丝生长、出菇、子实体形态、生物转化率等进行栽培比较,综合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农平1号菌株抗杂性差,其他菌株抗杂性均强;各菌株在各阶段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别不大;豫平5号、苏研7号菌株现蕾较早;双抗黑平、豫平5号、苏研7号、泰平19菌株转潮间隔较短;豫平5号、苏研7号、亚光1号、泰平19、99菌株子实体菌盖较大; 99、泰平19、苏研7号、双抗黑平、豫平5号菌株子实体菌盖较厚;泰平19和豫平5号菌株生物转化率高,达到109%以上。

关键词:平菇;栽培菌株;农艺性状;生物转化率

中图分类号:S646.1+4.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2-0082-03

不同平菇栽培菌株有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及农艺性状,在地域上菌丝生长速度、现蕾时间、子实体性状、产量及抗逆性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比较不同栽培菌株在当地的表现,选用了不同地域的11个平菇菌株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供试11个平菇菌株89、99、豫平1号、豫平5号、农平1号、苏研7号、亚光1号、中蔬10号、双抗黑平、泰平19、特白1号(由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保存)。

1.2培养基质

母种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 g(去皮)、麸皮40 g(煮汁)、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白糖20 g、琼脂20 g、水1 L。

原种培养基配方:棉籽壳87%、麸皮10%、白糖1%、石膏1%、石灰1%。

栽培培养基配方:豆秸40%、棉籽壳50%、麸皮10%、石灰3%。

栽培原料符合NY 5099-2002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不使用任何添加剂,豆秸粉碎至1 cm左右,提前1 d预湿。

1.3试验方法

装料、接种:采用聚丙烯栽培袋,规格24 cm×51 cm×0.004 cm,每袋装干料1.22 kg;装好料袋后常压蒸汽灭菌12 h,闷12 h后出锅;待料温降至23℃以下无菌接种(接种菌龄和接种量一致)。

发菌管理:料袋接种后放入温度20~25℃、相对湿度低于70%培养室内避光培养,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良好,发现杂菌感染的菌袋及时清理;发菌期间倒袋2~3次。

出菇管理:菇棚内墙式排袋两端小孔定向出菇;保证不同菌株管理条件一致;出菇期内不使用任何农药,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以环境的预处理和卫生维护为主。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每处理不少于30袋。

1.4栽培时间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1.5评价项目

观察和记录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长势和污染率,出菇期间原基分化、采收时间及转潮间隔、病虫害情况,子实体形态,统计产量,计算生物转化率。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菌株菌丝生长比较

表1结果表明,母种菌丝长速快的菌株是农平1号,其次是苏研7号、中蔬10号,各菌株母种菌丝长势均强、无污染;原种菌丝长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苏研7号,除菌株农平1号菌丝长势较弱外,其他菌株原种菌丝长势均强,各菌株均无污染;栽培袋菌丝长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泰平19、亚光1号,除菌株农平1号菌丝长势较弱外,其他菌株栽培袋菌丝长势均强,除菌株农平1号栽培袋污染率高外,其他菌株污染率均较低或无。

3结论

母种各栽培菌株菌丝长势差异不显著,生长速度略有差异;原种、栽培袋除农平1号菌株外,其他菌株菌丝长势均强,且污染率较低或无。

转潮间隔期除农平1号时间较长外,其他菌株转潮时间较短且差异不大;原种、栽培袋及出菇期间发病率农平1号较高,表明其抗杂性差。

子实体菌盖纵横径比差异显著,可能与采摘时间有关;各菌株子实体初期颜色较深,后期颜色较浅一点;99菌株属软柄,其他菌株属中到硬柄;柄长、柄粗差异明显。泰平19和豫平5号生物转化率高,其次是苏研7号、中蔬10号、99、豫平1号、亚光1号。

生产中一般选择现蕾早,转潮快,抗病性强,柄短、硬柄,菌盖较大、较厚,颜色较深,生物转化率较高的菌株作为生产菌株。

参考文献:

[1]王庆武.平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J]. 食用菌,2008,1:20-21.

[2]石文权,杜艳,刘民强,等.袋料栽培糙皮侧耳配方与品种筛选[J].食用菌学报,2012,19(2):50-54.

[3]王正凤,文生辉.平菇菌株引种品比试验[J]. 中国食用菌,2013,32(1):25-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菇农艺性状
高温富硒平菇栽培技术要点
看盆栽平菇如何生出财富风景
菇菇成长记
健康时令菜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从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测定分析远志药材商品品规和良种选育的合理性
江苏:平菇价格上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