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4-03-23田春艳赵乐天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田春艳,赵乐天

(1.大连海洋大学 学生工作处,辽宁 大连 116623;2.大连海洋大学 宣传统战部,辽宁 大连 116623)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田春艳1,赵乐天2

(1.大连海洋大学 学生工作处,辽宁 大连 116623;2.大连海洋大学 宣传统战部,辽宁 大连 116623)

互联网兴起的“微博”逐渐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之一。这一新事物不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特点,这同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此,高校应积极构建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立虚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充分发挥微博的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作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微博;大学生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近几年,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媒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沟通方式。截止2011年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我国微博用户使用率达到48.7%[1]。大学生已逐渐习惯于通过微博随时更新自己的状态,浏览和评论时事新闻,相互进行关注和交流,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也被网民形象地称之为“围脖”,它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融合催生的一种结合即时信息和网络互动的发布平台,在结构上具有参与性与互动性、节点化与网状化、低燃点与多热点相交融的特点。微博既是一个大学生交汇观点的“平台”,又是观察大学生思想的“展台”,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和“展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及时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个体或群体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微博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生了微博时代所独有的新的特点。

(一)信息交流的即时性

微博最核心的功能是发布信息,它的传播迅速、交互性强、操作简单等独特优势给大学生提供了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微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校园信息的新阵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适应微博的即时性特点,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快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关注、回应和疏导。

(二)交际缔结的广泛性

微博上的交际关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现实中的既有人际关系在微博新平台上的延伸;二是微博在博主和“粉丝”之间缔结了一种以网络信息互动为核心的网上关系。这一关系,即可能是短暂的松散新联系,也可能随着博主发布信息的长期性和深入性,而形成的以该微博为中心的松散的人际网络。而当博主与“粉丝”互动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种关系有可能上升为比较密切的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的人际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关注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通过微博向网络的延伸,更要关注基于微博所形成的“关系圈”向现实的过渡,尤其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影响。

(三)舆论扩散的迅捷性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其独特之处就在于话语权的解放,信息传播的动态性迅捷性也随之空前增强。除此之外,大学生还热衷于就热点问题随时在微博上发表意见和看法,并随着观点的碰撞、融合和共鸣,快速汇聚形成校园网络舆论的新阵地。可见,由微博形成的校园舆情,具有产生快、传播广、变异易等特点,因而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式、面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适应和应对这一新的变化。

(四)教育方式的互动性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同的是,微博采取“背对面”的方式,即被关注者与关注者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在微博上任意选择一个对象进行关注,并能自愿选择交流的时间、内容和态度。微博的开放性、交互性和随意性,使教育双方可以通过微博以对等的身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互动和对话。在微博中的互动不仅拉近师生的距离,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微博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在微博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越来越多地来自于互联网,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渠道更多、更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单一,灌输式、宣传式的教育方式无疑难以应对开放式、互动式的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博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内容鱼龙混杂,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

微博丰富的信息量在给大学生带来新的话语空间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巨大的负作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博散布谣言或传播一些低俗庸俗内容。由于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自控能力,对这些不良信息的接触都将一定程度上冲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了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难度和压力另外,微博信息的发布、转发和传播速度数以秒计,这使大学生来不及做出理想的筛选和思考,容易养成信息依赖和惰性思维,削弱其判判和筛选的能力。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过渡沉溺于微博,成为“微博控”,随时随地、课堂内外手机不离手、微博不离脑,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传播可控性低,易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失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尚存不足,但在可控范围内可有导向地、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内容对教育对象进行信息传播和思想教育,以促进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转变。而大学生对微博的运用往往是随意化、无主导的,微博的即时性、开放性特点,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重大的冲击。大学生不再单纯地接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教育和引导,而是依托于微博等网络媒介进行是非判断和答案选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到了微博时代,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方式方法,乃至功能导向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三)信息更新迅捷,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乏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处于天然的信息优势地位,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学生认可,而面对微博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可以自主获取及发布信息。而部分教育者在思想、行动和技术上的应对准备还相对滞后,导致信息优劣的位移,这在教育过程中无疑是一个尴尬的局面。此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能力,以适应微博时代的挑战,并且以何种教育内容和方式,去面对占有大量信息的学生,无疑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三、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微博这一新生事物,充分利用微博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构建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当今大学生已然走进了微博生活,甚至引领着微博时代发展的前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开通个人微博,掌握必备的网络技术。要探索建立年级、院系、高校的官方微博,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还可以建立各类学生组织微博,对其进行有效的微博分类管理,通过微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动态,拉近师生间的网络距离。高校相关部门应要及时、科学、合理的做好微博平台日常维护和运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证。需要注意的是,切记将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当成教师个人的“记事本”,要特别注意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利用微博建立虚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网上虚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依托微博等互联网手段而开展的远程在线互动教育。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可以以图文、语音、视频等形式通过微博进行发布,在师生、同学之间广泛分享、转播和讨论,同时利用微博回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了解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及时发布政策理论和学习心得,给学生提供延伸学习的资料,就某一话题发起讨论,巩固和提高现实课堂教学效果。开展微博虚拟教育,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可以同一时间进行“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教育交流。在网络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特长来设计自己的微博,使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保证教学效果。当然,基于微博平台的虚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只是现实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要注意与现实教学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三)充分发挥微博的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作用

微博表现出更加多元化、分散化、个性化等特点不同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它所传递的相关信息纷繁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引导。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微博这一校园舆情监测窗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和新途径[2]。正确引导微博的舆论导向,坚持“疏堵结合,重在沟通”的原则,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官方微博发布平台,及时与学生展开良性互动,发布权威信息以正视听,引导舆论走向,净化微博氛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素养

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素养,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主要是指在利用网络获取或传播信息过程中所必备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包括鉴别力、认知力、自制力和创造力等。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筛选意识和鉴别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和伦理道德。可以开设面向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素养公共教育课,或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对网络思想政治素养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其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辨别能力。还可以辅助以系统的课外教育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的效果,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素养。

[1]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3).

[2]张路正.微博兴起阶段高校思想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报业,2011,(18).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ra
of Microblog

TIAN Chun-yan1,ZHAO Le-tian2

(1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student working at Dalian 116623,China;2.Propaganda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3,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microblog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new areas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has brought not only new idea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great challenges.Therefore,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build a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microblog system,make full use of microblog to create a virtual classroo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icroblog for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and guiding,vigorously fostering college students’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icroblog;College students

G40

A

1008-2395(2014)04-0133-03

2014-06-16

田春艳(1969-),女,硕士,副研究员,大连海洋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赵乐天(1980-),男,硕士,助理研究员,大连海洋大学宣传统战部部长,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