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引导大学生阅读传统经典的方法探究

2014-03-23龙志鹤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学传统大学生

龙志鹤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微博、微信的横空出世,迅速凝聚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高普及群体,成为这些应用方式的拥趸。微博、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形象的平台,开通了与同学、老师、亲友交流的新渠道,然而其影响大学生学习习惯、消磨志向、弱化思考等等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正如德国作家尼古拉斯·鲍恩所说“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别的什么人能够拒绝或想拒绝这个电子文明世界里的怪物。她新奇的自由性、便利性和挑战性,掩盖了她潜在的强暴性和危险”。事实上,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目共睹,大学生闲暇时光几乎完全被网上活动所占据,甚至课堂上避免学生手机上网成为教师组织课堂的难题。大学生似乎有看不完的微博,读不完的微信,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要比十几年前大为减少。而这种微博微信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浅表达”、“浅阅读”、也会造就“浅思考”。如何从微博微信的泥泞中走出来,如何引导大学生重新回到传统的读书上来,回到传统经典的阅读上来,是高校当务之急的重要课题,高校传授人文经典的文学院在这方面理应担当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大学生阅读传统经典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的,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在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中都有根植于本民族沃壤中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经典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过五千年的历史筛选和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深厚根基。传统经典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传统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俗等等。阅读传统经典课程,目的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培养人文精神,建立与健全价值观、审美观,健全人格,并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责任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1]。

二、微时代大学生阅读传统经典的基本状况

阅读可以帮助人系统地获取知识,可以在阅读中思考,这是它独有的魅力。但今天读书的人少了。主流媒体2014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报到了我国公民读书的现状,拿购书来看,人均年购买只有4.3本,大大低于一些国家水平,离世界平均7.3本的量都还有较大距离。而大学生读书现状,尤其阅读传统经典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缺失严重。尤其今天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传统经典更是令人堪忧。曾写作出版“中国首部大学生性心理小说”《非常日记》的青年作家、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徐兆寿认定,“读书将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年轻人不再进图书馆,开始习惯在网上读书看报,使得读书成为一种“泛读”现象,不再有精读。”而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占用了大量读书时间,普遍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上网主要是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很少是在学习知识,网上阅读传统经典作品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外语、政治和计算机等公共课、专业课压力大,就业压力加剧,功利主义影响、社会信仰的匮乏等等都有关系。互联网变得像个电子糖果店,以不同的方式“诱导”人们。当打开第一个网页的时候,“诱惑”便紧随不舍:一条新闻跟着一大串的相关新闻,一条资讯紧接着一长条的相关资讯;看不完的微博,读不完的微信,听不完的音乐。人们在网络上花的时间越多,在其他事情上花的时间就越少,尤其是阅读书籍、杂志和报纸。大学生闲暇时光几乎完全被网上活动所占据。

三、微时代引导大学生阅读传统经典的方法

(一)营造弘扬优秀传统经典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大学文化可以分为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面。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大学制度文化推动学校高效率的管理行为和师生员工的良好行为;大学物质文化的建设决定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优美的大学环境、齐备的文体活动设施、丰富的大学文化活动、个性突出的学校标识等。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现的形式和载体也是非常丰富,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节日等等,既有皇皇二十四史可作为治国借鉴,又有关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还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伦理规范作为社会活动的指南。在大学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校训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积淀和凝练,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清华大学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有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使清华成为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北大弘扬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精神,把包容差异求得平衡视为理想的和谐状态,有了“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校训,在北大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厚德载物、明礼重法、博施济众、与时俱进、经世致用、重德重教、执政为民”等传统文化在大学校训中的体现可谓屡见不鲜。除了精神层面,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中,也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渗透其中,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如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文化长廊建设、主题雕塑、民俗风物展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景观等等。

(二)充分利用课堂传播传统经典

首先,应该优化高校传统经典公选课程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使很多大学生带着严重的传统经典文化缺憾走进了大学校园。学校一方面要利用目前的“两课”教学,要尽可能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另一方面,在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难以开设更多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下,要优化传统文化公选课程体系,学校不仅要增设以文化经典导读为主要内容的通识课,如“概论”、“通史”课程。还应该尽量让学生有机会深度阅读传统经典,并在课程的质和量上予以制度化、规范化。以中国人文经典与文化为例:可以按照朝代进行划分,并以各个朝代的代表人物和事件作为切入点设置课程,如“孔子的思想世界”、“庄子研究”、“李白和杜甫研究”、“红楼梦研究”、“水浒研究”等,这样经过深入阅读经典,培养起学生的阅读、思考等能力,也教会其仔细阅读其他典籍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

其次,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增强传统经典课程的课堂吸引力。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拥有一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这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研究建立传承保护机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增强传统经典课程的课堂吸引力。要注重培养名师,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和广泛的教育影响力和传播力。事实证明,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文化知识等,对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吸引力。一些走向百家讲坛的高校名师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有计划的培养人文学科领域的国家级教学名师,特别要对那些热爱传统文化传播的年轻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提高。

(三)搭建课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第一,聘请有关专家、国学大师开展传统经典的讲座。传统经典的传播,除了要充分利用校内课堂资源,还应该聘请有关专家、国学大师开展传统经典的讲座,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与师生交流。如举办“人文讲坛”“国学大讲堂”。在这方面,有的高校舍得投入,多年来长期坚持,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第二,举办有关社团活动和传统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学校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甚至有的活动可以以传统经典为活动导向。如学校应该指导学生围绕经典阅读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读书活动,如: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征文竞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活动等,以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目前电视节目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竞赛是一种创新,例如汉字识读、成语大赛等,高校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校园内搞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学校还要有计划、形式多样,潜移默化地组织开展一些文化艺术节,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传习传统技艺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经典、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如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物古迹、风俗习惯、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调查采访,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经典。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课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从优秀课程到精品课程,再到网络视频课程,课程建设的内涵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作为信息时代的新鲜事物,网络视频课程可谓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搭建起强有力的教学平台。这种具有一流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一流教师队伍等示范性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难得的资源。如何使这类课程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值得高校传播传统经典的人士认真探究。例如,有的高校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选择有关传统经典的网络视频课程观看学习,学校组织最后的考试验收,通过的予以承认学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经典的有益创新,值得推广。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

[2]赵存生,方惠坚,郑惠坚.大学文化研究与建设[J].中国图书评论,2002(11)

猜你喜欢

大学传统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