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之花扎进现实的土壤城市建设浸润文化的甘泽
——宋延平《文化寻梦》印象

2014-03-23王莉莉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延平著者历史

王 立,王莉莉

(大连大学 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622)

宋延平先生的著作《文化寻梦》(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辑录了他的51篇文章,首末篇撰写发表的跨度长达二十多年。几十年来,著者的工作职务不断变换,但他勤于读书思考,笔耕不辍,并紧密与工作相结合。正如著者在后记中写到的,这些文稿“成为我毕业后人生的串联,勾画了我走过的道路,展现了我的工作与思想空间,反映了我的理想追求”。作者始终探求的目标是艺术上的至高境界和生活中的人间天堂,发现和寻找理想之上的理想。因之,取书名“文化寻梦”,这部著作正是作者行走在文化空间执着寻梦历程的写照,感悟之结晶。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评论及现象研究

宋延平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评论及现象研究,内容上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视剧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他广博道德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理性功底。

小说方面,著者对茅盾、琼瑶、钱钟书、鲁迅等作家的作品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显示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他的选题均为有感而发,如把茅盾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概括为“色彩奇异,芬芳独具”;认为琼瑶小说《梦的衣裳》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真实细腻的诗心、戏剧体的构筑和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著者探讨了钱钟书《围城》的结构和审美功能,并把《围城》与十八世纪英国作家菲尔丁《汤姆·琼斯》进行比较,认为钱钟书明显受到了菲尔丁的影响。同时对《围城》的主题及表现方式提出了新的认识——对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的讽刺和对于普遍人生的忧虑、感伤。这些早期的研究成果反映出著者对作品的研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感性认知逐渐上升到理性阐释。“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做好学问的前提就是要有扎实的文献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严密的思辨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成为著者文学领域继续前行的条件和不竭动力。

该书还对新时期诗歌创作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新时期诗歌创作成就虽然不及小说,但它在文学的转变和发展中,却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给予其它文体创作以深刻影响。对艾青、邵燕祥、流沙河、公刘、雷抒雁等一批经过文革后又“归来”的诗人的创作进行真挚地阐释,特别看重生平经历、时代对诗人的生活、创作产生的影响。也许,著者部分地经历了那个逝去的年代,深有感触,他对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不仅在表面的感性认知,而且从理性高度上对现当代文学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思考。比如指出了诗歌、散文、小说等艺术形式在新时期的大融合趋势,比如关于近、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的理论建设中,提出要重视观念建设,比如强调文学与其他艺术间的比较,对传统文化的尤其重视,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传统演剧生命不衰仍可大放光彩,等等,不一而足。著者显然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非常熟悉,予以较长时段的关注追踪,才能对文艺发展的动向、潮流才有准确的把脉,对文艺的认识也更加理性,体现了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学风。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评论及现象研究的文章,有一些撰写、发表于八十年代,正是该书著者勤奋求学的时期。怀抱着对文学殿堂的憧憬和深厚兴趣,作者在文学创作与评论上初露锋芒,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初涉文坛的质朴和认真。在这些评论中,作者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学识素养、文艺观念和个性,将生活与学术的点滴积累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立足于大连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实践的宏观视野

宋延平先生是大连城市文化建设的亲历者,多年来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组织者。他曾任职延边大学中文系讲师、大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现代博物馆馆长。长期的高教和文化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不仅具备了深厚的理论水平,还收获了城市文化工作的经验与思想。辑入此书的大连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的文章,便是很好的例证。

首先,针对大连市在我国文化格局中地位的实际,著者强调大连城市建设要以文化为思考空间,极力使文化在城市建设的背景中脱颖而出,把文化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来认识,提倡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具体来说,该书提出了大连现代博物馆建设的发展构想,将发展目标定义为创建博物馆与展览馆并举,历史、现实、未来内容并存,陈列方式和陈列理念现代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同时对舞台艺术的创作与管理也颇有心得,显示了著者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文化观念的突进和成熟。

其次,该书著者在熟悉大连历史现状的前提下,把握到了大连城市文化发展的脉搏。我们知道,一个没有的历史的城市是个没有未来的城市,大连特殊的殖民地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地文化内蕴着醇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于是,著者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冷静的历史反省,瞩目于大连城市文化建设的步步脚印,恳切地提出从大连的历史实际出发,应选好用好最具地区特点、时代特征和民族意义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把保护和开发大连建筑文化工作的主要重点放在城市的老建筑、老街道、老城区和关于城市历史和建筑方面的文献资料,使之成为今天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地域、历史与文化的完满结合。

再次,文化工作需要交流,因为工作关系,著者先后到上海及江苏专业艺术院团等进行体制改革考察、赴哈巴罗夫斯克访问、赴新疆、甘肃文化等考察,并认真写出详尽的考察报告,以便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助合作,实现共赢。作为文化工作的一位管理者,他深知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针对科研选报和评定环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长远出发,提出了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完善科研成果评价的几个环节,对文化发展有高屋建瓴之势,以更好的表彰过去,激励未来,共同发展。

关于大连城市文化建设的文章不少发表于九十年代,此时的著者迅速适应时代和身份的角色转变,以其强烈的文化意识、独特的文化感受和深刻的文化思考,竭力促进大连城市文化的建设。这些理论识见,把广博的历史和城市文化建设的理性思索相结合,自由吐纳传统文化,穿梭与文化与自我、历史与现实之间,体现了著者历史纵线与文化横线交融的宏大视野,也完美地体现了文学组织工作者的责任、义务。

三、重视对电视剧的评论

电视剧作为一种新的精神文化产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消费需求而产生,极大地影响了现当代观众的审美兴趣,已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占有巨大的比重。宋延平先生注意到大连影视剧创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化现象,对新时期大连电视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著者目睹了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历经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应当说,人民公社的解体和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不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存方式,也极大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面对城市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召唤,农民该怎样选择自己的生活?如此等等,这些新的社会现象被陆续搬上了荧幕,引发了宋延平先生的深思,他尤其重视反映大连地方文化风情的作品,认为连续剧《山不转水转》透过大根、驴二、变儿等的人生历程,反映了中国新一代农民不同精神面貌及生存状态,是“中国当代农村人生画卷”。痛定思痛,他注意强调了文化之于农民的重要性,农村现代化之于国家现代化的地位。在评论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时,他认为“辘轳”和“井”象征着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精神文化上的贫困和束缚以及沉重的文明进化脚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不仅农村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发生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变化更为明显。宋延平将镜头瞄准电视剧《公关小姐》、《外来妹》、《都市平安夜》中那些于时代浪尖上生活着的都市新人,通过他们的人生追求,思索着民族精神的历史性变化。宋延平对日本影视作品有研究,肯定了日本影视剧在理想人格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长处对我国影视创作的参照和借鉴。最后宋延平对1992-2006年大连电视剧创作的繁荣景象进行了述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电视剧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现状的缩影,著者对电视剧评论有高度热情,将研究视野涉及到了普遍的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一方面源于电视剧的广泛受众面,反映出对新的文化现象和大众趣味的关注。但更多的是他深厚的社会责任感,正如他所说的“对照作品检查社会、审视自己”,是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深邃思考。

宋延平先生对黑土地本土历史文化的重视也体现在对电视剧的评论中。东北白山黑土之间息息运行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强悍和豪爽的民风民俗,使电视剧在题材的选择和审美风格上表现出相应的特征。作者就电视剧《闯关东》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张力进行了分析,认为《闯关东》获得全国观众的喜爱和评论热潮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首先,它全面细致地传递了旧东北的自然信息和社会文化信息,把山丘树木、田野河流的神奇景象和四季变化,开荒种地、寻矿挖金、上山伐木、下水漂筏、办饭店、走马帮、经营皮货、探矿挖煤等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黑土地鲜有的工业贸易活动、婚丧嫁娶、休闲娱乐、丰收开业庆典等带有地域特征的风俗和文化。其次,指出作品写了闯关东的山东人、热河人和土生土长的关东人,将中国历史上最为雄伟壮观的移民潮表现得酣畅淋漓、有血有肉。从文化张力上来说,他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自强不息、不惧艰险、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刚强坚韧的生存意志的集中体现。以黑土地承载的众多历史文化因子,作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域民俗和生命景观的叙述根基。如此,著者也把对东北黑土地的醇厚的感情倾注于电视剧评论中,也写了每一个读者心里,就像是珍藏在古窖里的酒,愈久弥香。

四、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审美选择

反复研读《文化寻梦》这部论著,我们能寻踪到宋延平先生几十年间丰富的情感变化和审美选择的线索,发现这些文章和评论都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是关于城市文化建设还是电视剧评论,都和他所一直生活的这座城市——大连这方沃土紧密相连,那正是著者在此书中想要表达出来的“根”——对文学和大连的坚定不移的情愫。文艺工作是一项影响人、塑造人的工作,正如著者所说“从真实感情出发,以推动今天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事业发展繁荣为己任,用理想和热情批判假丑恶、高歌真善美,是贯穿各个时期各篇文稿的一条线。”著者指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文化使命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先进的时代文化,给人以上进力量的思想观念文化和给人以美感感受的艺术文化。

历史的河流在向前奔腾着,宋延平先生从源头上追溯将社会使命与文学联系在一起的先驱者,纵观二十世纪文坛这条长河,怀有民族之兴亡共存使命意识的作家,构成了文学队伍的主流,有着旺盛而又持久的生命力量。著者还引用了鲁迅做小说是为了“改良社会”;成仿吾(1897-1984)的名言“文学是时代的良心,文学家便是良心的战士”;叶文玲(1942-)的“作家对社会负有不可轻慢的责任”,等等。虽身处不同的历史阶段,闪烁着传统文化精神之光辉的使命意识,却跨越时空、天然地将他们联系起来,也是出于今天的作家、评论家们不可回避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此外,作为该书的“题中自有之义”,著者还对文艺、文化、文明的含义和关系进行了必要的阐释,提醒读者和自己,作家艺术家评论家要主动深入社会,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不断读书学习,获取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文明理念,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寻梦,在过去,也更在今天和未来。从年轻时的憧憬到成熟后的睿智,不同时期的文稿有着不同的思考对象,也有不尽相同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点,感性与理性并存,幼稚与成熟同在。文如其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真切得感受到宋延平先生对文化的那份痴情和继续前行的决心。立足于大连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浸润着白山黑土那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的甘泽,理想之花必将枝繁叶茂。我们相信,宋延平先生会在这条寻梦之旅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真切。

猜你喜欢

延平著者历史
基于多种电气增量融合判据的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陈延平
中国工人运动先驱苏兆征的遗嘱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