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傍桑阴学种瓜

2014-03-22蓝海燕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劳心劳力劳动

蓝海燕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生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劳动教育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教育家陶行知《劳力上劳心》一文中早就提出:“惟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惟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而目前,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现状令人堪忧。某论坛帖子贴出的一份明细单,温州某班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自己劳动,自己花150元请钟点工打扫卫生、擦桌子;《新华新闻》2013年3月22日“新华亲子”有文形容:“越来越多的‘公子哥和‘娇小姐把劳动看成了一种功劳,即使干他自己的事也理直气壮地跟我要酬劳,而不认为那是自己分内的事。”

可见,学生劳动意识亟待培养,劳动态度需要积极矫正,劳动效率需要不断加强,劳动习惯亟待养成。笔者结合现状与劳动实践,提出以下四个策略:

一、编程序

学生在劳动中通常有这些情况:直接不劳动就回家当逃兵的,站在一边不劳动像哨兵的,有只管“女士优先”的“小绅士”,有只管动口不动手的“君子”等。根据“分粥原则”,我为班级劳动制作了表格,立下规章制度,将劳动管理任务化、程序化、制度化、激励化,这样学生很难成为漏网之鱼,加上监督计时员的督促、登记、管理,教师的及时评价,反馈奖励,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劳动的积极性。

二、树榜样

教师应该是热爱劳动的好榜样。每次劳动,教师不仅要做好组织者,更要做好参与者。教师自己带头打扫卫生,同时也对打扫不得法的学生进行指导,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按照程序行动,而不认为自己是在做苦力,教师则可以指手画脚,坐享其成。平常劳动中,对于天花板上的蜘蛛网,窗体外侧的玻璃等我都自己搬来大凳子,然后请学生给我扶稳凳子,递给抹布等亲自动手。如此,教师自身首先养成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就能让那些不想参加劳动的学生觉得原来劳动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同时分享到劳动的喜悦。

当然,教师对学生中劳动积极的个例也要及时表彰,树立典型。不断肯定、宣传他们的事迹,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带动全体。

三、下乡村

学校依赖德育活动平台,创设各种劳动实践基地,精心组织,带领学生走农村,下农田,挖土豆,做家务,煮泡面,缝针线,套棉被……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为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基础,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打基础。以下是学生劳动日记的摘录:

“下午的劳动课,我们到蔬菜基地自己动手挖土豆,在城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哪会干这种活?在老师、乡村小同学的指导下,我们很快也挖出了一些土豆,劳动带来收获让我们乐翻了天!”

“一位高年级的姐姐带我们去厨房蒸饭,蒸饭还真有学问,水放多了饭会很稀不好吃,水少了饭会很硬难以下咽。还好有这位姐姐的帮忙,我装上一杯的米放进饭盒,淘米两次后把水装到高于1厘米的位置。这样反复蒸了几次,蒸出来的饭就正合我自己的口味了。”

四、强意识

增强学生们的劳动意识,需要树立正确对待劳动的观念。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班主任对调皮的孩子做出的处罚常常是罚扫地几天;对上课不认真的学生说:“某某,上课再不专心听讲,放学留下来扫地!”罚扫地,其实是在给孩子们灌输一种意识——打扫卫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事实上,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劳动不但创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人类本身,因而,教师应教育孩子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要教育学生珍惜一支笔,一本书,使学生懂得美丽的花坛、洁净的厕所、平整的塑胶操场、崭新的课桌椅等等都是努力付出劳动的结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而使学生产生劳动光荣的意识。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实现远大理想就要脚踏实地,拥有正确的劳动意识。调查表明,那些从小就接受了“爱劳动”教育的勤快人,比起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骨头来,事业成功的几率要高出至少三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曾说:“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基础中的基础,对于人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为了孩子的一生,教师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意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逐步养成学生爱劳动的习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提高劳动效率,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劳心劳力劳动
熊 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浅谈中华文明延续的“劳心”说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吟诗御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