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伦理学视阈下的大理白族传统水文化

2014-03-21何光群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乡规民约白族大理

何光群

(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生态伦理学视阈下的大理白族传统水文化

何光群

(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白族传统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对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之建构起过重要的作用。从物象、制度行为、精神三个层面对白族传统水文化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可以为解决水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生态伦理学;白族;水文化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从生态伦理学角度去考察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水文化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种思想下所构建的人与水之和谐关系值得我们去考察和深思。白族的传统水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极具民族特色、内容丰富的水文化。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白族传统水文化进行探讨,对于当今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构建人与水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象层面水文化所体现的生态伦理观念

物象水文化,是一种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水文化,包括水利工程、水工具、与水相关的建筑、生产活动成果等,是水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表现。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全国80%的白族人民聚居于此)。从地理环境来看,大理的湖泊较多,有洱海、茈碧湖、剑湖、西湖等。白族人民大多逐水而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物象水文化,体现了白族先民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

(一)水利工程之生态理念

古代的大理国地处亚热带,雨水丰沛,湖泊众多,水患频发。经过白族先民治水排涝、筑田修渠,大理成了宜居之地。大理点苍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工水利设施,这些人工水道除了提供饮水之外,还供灌溉用水〔1〕22。到了唐代,南诏大兴水利,开发“殊为精好”的山田,做到“水旱无损”;元代时,白族地区水利灌溉工程已很常见,“雷霆砰轰,烟霞掩霭,功利布散,皆可灌溉”〔2〕;明清时期,白族地区出现了“地龙”、渠、堤、坝、塘等水利工程〔3〕56。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大理白族先民不是采取简单的堵或排的方法,而是实施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修建方式。如唐代修建点苍山玉局峰顶的“高河”这项水利工程时,将山水汇合为池,然后向下流入平原,引十八溪之水灌溉〔4〕。这些水利工程的建筑体现出白族人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二)传统建筑之生态美学

“生态美”是人类把自身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以自身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进行的审美观照〔5〕。自然界中的水,其形态多姿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大理白族的传统建筑,处处体现出人水和谐的生态美学理念。如古代白族先民建造的水寨或水城,就很好地体现出建筑与水共生共融的审美理念。根据考古发现可知,在剑川海门口遗址(距今约4 000年,相当于夏王朝早期)所在地,即剑湖周围和洱海的东面都曾建造过水寨。“房屋为干栏式,五分之四建在水上,出入的大门设在陆地一边。这样的水上住宅,既卫生,又便于防卫。在水上掘出柱桩224根,沿水流的一面排成‘一’字。这无疑是一个水寨遗址”〔3〕14。此外,洱海上著名的风景——金梭岛,数十年来不断发现大量的字瓦,这些字瓦已被证实是南诏时期的,说明南诏时期岛上已经有了大型建筑群。据《蛮书》记载:“在洱海的中流岛上有‘舍利水城’,四面临水,夏月最清凉,南诏常于此城避暑”〔6〕。到清朝时,洱海的玉几岛上又修建了杜文秀水师兵营、玉波阁等水上建筑。这些水上建筑都融入了人水和谐相处的人文元素,实现了自然水景向现代人文水景的转化,体现了白族人民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理念。

白族民居中的庭院水景还体现了白族人民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美。“亲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有水的地方就有动感的生命,水能赋予冷硬的建筑灵动之气。创造亲水环境,能给人们提供人与水接触的休闲娱乐空间,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白族先民在古代已经做到把水引到自家院子,而且还喜欢在自家院子里设计水景。水景的设计颇为讲究,有的把水设计成喷泉的形式,散落在假山的花花草草上,有的把水引到假山的最高处,然后让其顺着假山潺潺而流。诸如此类的水景设计,使得整个庭院景观充满了灵动之气,极富审美特色,给人以舒适、惬意之感。白族民居中的水景观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水需求,架起人水接触的亲水平台。水景设计代代相传,已成为白族民居的一大特色。

此外,大理白族村落中的公共水井亦体现出人水关系的道德美。这种人水关系的道德美,体现为白族先民在用水方面自觉的道德约束。白族先民在村落建设中,往往同时考虑人畜取水、饮水的问题。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在村子出水处,建一个大的方形水井,水井分三井(说水池更为贴切一些),泉水出水口在上池,上池满后通过溢水口流入中池,中池满后流入下池,杜绝了水资源的浪费。各水池的分工也很明确,上池为饮用水池,中池用来洗菜,而下池则是用来洗涤衣物的〔7〕。这种修建方式既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毫不浪费地充分利用了水资源。白族人民把对水的保护和珍惜作为一种自觉的道德规范,体现出在人水关系上崇高的道德美。

二、制度行为层面水文化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制度行为层面的水文化属于“物”与“心”的结合,既有具体可感的物质特征,也有精神层面的内容。制度行为层面的水文化包括制度、行为两部分。前者是规范社会和个人与水有关的行为准则,体现为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等。后者是指人们用水、治水、亲水的实践行为和过程,以及各种与水有关的文娱活动。大理白族为了更好地解决用水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仅制定了一些关乎水的乡规民约,而且还开展了许多治水、管水、节水、护水的活动。

(一)关于水的乡规民约所蕴含的生态准则

“白族民间自立乡规民约始于明代,至清代蔚然成风,订立乡规民约的村寨相当普遍。这些乡规民约大多由当地工匠刻在木板或石板上,竖于村头显眼处。全村遵守且代代相传,不仅具有法规的强制性,而且具有道德的约束力”〔1〕175。在这些乡规民约中,有不少是专门针对水的行为准则。以下列举一二。

1.禁止对树林进行乱砍滥伐

大理白族先民早已知道树木与水的关系,懂得栽种树木不仅具有保护水源的作用,而且对防治水患也有一定的作用。乾隆年间的《保护公山碑记》记载:“查老君山为阖州来脉,栽种水源所关,统宜共为保全,为自己受用之地,安容任意侵踏,以败万姓养命之源”〔8〕98;洱源县凤羽乡铁甲村中的石桥上镶嵌一块《乡规碑记》(清道光十五年),碑文中明确规定:“河边柳枝,绿御水灾,不得自行砍伐;山地栽松,以期成材;……一遇有松菌,只得抓取松毛,倘盗砍枝叶,罚银五两,一查获放火烧山,罚银五两”〔1〕176;立于剑川沙溪乡蕨市坪村的《乡规碑》(清道光二十一年),规定“凡山场自古所护树处及水源不得乱砍,有不遵者,一棵罚钱一千”〔8〕100。剑川东岭乡新仁里村,在光绪二十三年立乡规:“近有擅自入山滥伐童松,盗砍林木,危害田苗,实属昧良。此后,如有故犯者,定即从重公罚”〔3〕130。以上这些禁令对阻止乱砍滥伐、保护植被和水源、防治水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禁止水源和水井的污染、禁止浪费水资源

大理白族先民早就懂得水是人类生存的源泉、发展的保障。因此,白族先民制定了一系列世代传承的乡规民约,禁止污染水源和水井、禁止浪费水资源。大理的很多白族村落,都在水源之处或村民聚集之处,立有形式多样的“惜水乡规民约碑”。保存至今的《六禁碑》(藏于鹤庆县文化馆)碑文为:“禁卖鳅鳝,禁毒雨虾”;云龙县长新乡永香村公共水池旁的石碑,碑文为“严禁污染水源地”。大理白族禁止对水源和水井进行污染,禁止浪费水资源的乡规民约内容非常多,例如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洗东西的时候必须用多少取多少,洗干净即可;禁止把牲口放到水源周围;不能在水源地清洗任何东西;不准在水井或水塘里大小便;不准把污物脏水倒入水井、水塘和河水里;不准直接用手伸进水井里舀水;甚至不准在龙潭旁边男女野合交媾,淫乱放荡,唯恐玷污水之圣洁,从而村寨人畜遭灾〔9〕。大理白族不仅制定诸如此类的乡规民约,还专门派人监督。一经发现违规者,会严加处罚。如罚款、训斥,或责其清理水井旁的卫生等。

(二)治水、用水、亲水活动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规范

行为文化是在制度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行为方式或礼仪习俗。白族先民不仅对井水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对一般用于灌溉的河水、湖泊都非常重视。为了引水灌溉农田,白族人民积极修建水沟,防止水在引流过程中大量流失。并且会安排专门的沟长和管理队伍,每年组织民众对其进行不定时修缮和疏浚,保证水流畅通。灌溉时期引来的水,个人不得随意到大水沟里分引,必须在规定时段和规定地方集中灌溉。大理白族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六,要过净水节。净水节那天的清晨,村里各家各户一齐出动,把村里的河沟、水塘、水井进行一番彻底清理,以保证雨季来时水道的畅通。还对可能坍塌或已经出现渗漏的堤岸进行加固、修补。体现了大理白族不仅思想上重视保护水资源,而且会付之于行动,形成一种自觉自愿的传统习惯。

三、精神层面水文化所倡导的人水和谐精神

精神心理层面的水文化,是指内化于人们心中的对水的崇拜、敬畏、信仰、认识、欣赏等,通过宗教、民间神话等形式,体现出人们对水的价值的肯定。

(一)本主崇拜中的水崇拜

在白族的本主崇拜中,很多与水有关。很多白族村落把对农作物有利的、主宰风调雨顺的“水神”奉为本主,祈求水神保佑水资源的永不枯竭。如大理玉龙村的人们视青龙为保护神、奉为本主。他们认为青龙性情温和,有求必应。遇到干旱,只要把青龙舞起来,天就会下雨。而且下雨也总是和风细雨,从不降冲毁农田、危及村民生命财产的大雨、暴雨〔10〕。《白族本主神话》中还记载了很多普通人由于为百姓解除干旱,带来水源而被奉为本主的故事。如剑邑村的张向民,因请公主向龙王借来了龙潭水,而被奉为本主;还有周城人为了纪念段隆求水种花的功德将其奉为本主,尊其名曰“得遣龙王”“老公公”;城郊区车邑的李定国曾代龙王行使职权,带来降雨,拯救了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当地人也把他奉为雨神和本主……

此外,大理白族的龙图腾还体现了他们对水的敬畏。所谓图腾崇拜,就是某一族群(氏族、胞族、部落或家族、宗族等)相信与一种或几种动植物、天生物存在血缘关系,以其名作为族群的名称、标志或象征,并有种种信仰、禁忌和传说〔11〕。白族与水有关的图腾崇拜主要表现为对龙的图腾,“九隆神话之特点,在以龙为图腾”〔12〕。在很多白族地方,居住的墙壁上都绘有龙,以求风调雨顺。在白族民间,每年人们都会出钱请舞龙队到当地进行舞龙活动,舞龙的人在舞龙的时候会用白族话说一些吉利的话,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平安”等。每每这时人们都会满怀虔诚和崇拜,认真观看和倾听。他们认为对龙的崇拜、敬仰会带来雨水,而雨水会滋润万物。此外,白族人民还认为,龙除了生活在天上、心中之外,还生活在水的源头。因此在水的源头,人们不能说脏话、不能在其周围进行大小便、不能扔脏东西。否则就是对龙的不尊重,不仅会受到惩罚,而且龙也会搬离这个被玷污的地方,从此不会再有水流出。

(二)民间神话传说赋予水以生命和人格

在白族地区,人们认为一切生命都源于水,有很多与水有关的民间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中,人们赋予水以生命和人格。例如在白族地区流传甚广的“凤凰的传说”,讲的是在远古时候,白族地区风大水少,经常遭遇干旱,人们生产生活十分艰难。据说有一年大旱,农作物即将枯死,人们焦急万分。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到田边求雨,却始终没有下雨。正当人们绝望之际,一只凤凰从天空中飞过,落到了一棵即将枯死的大树上。过了一小会,天空开始变黑,紧接着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于是干涸解除,动植物都活了,五谷丰登,人们自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当地人认为凤凰带来了水,而水又带来了一切生命。因此,人们就视凤凰为雨神,把凤凰作为众神之一供奉和崇拜。

总之,大理白族传统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个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防止生产生活中对水的污染,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人水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水资源越来越短缺,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发掘大理白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不无启迪的。

〔1〕龚友德.白族哲学思想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郭松年.大理行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3〕詹承绪,张旭.白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4〕胡蔚本.南诏野史:卷上〔M〕.“高河”条.

〔5〕程能林.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56.

〔6〕张泉.白族建筑艺术〔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61-62.

〔7〕张崇礼.白族传统民居建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210-211.

〔8〕《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白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9〕张佐邦.美学人类学: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79.

〔10〕张奋兴.大理海东风物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41.

〔11〕张世友.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论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66-69.

〔12〕邢克全,周良沛.大理古代文化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11.

(责任编辑 张 成)

A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Water Culture of Bai Nationality in Dal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HE Guangq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Yunnan 675000,China)

Bai traditional water culture contains a wealth of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water in the histor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s which are contained in the Bai traditional water culture from three levels:physical image,the system and behavior,and the spirit,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solve water crisis and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thics;Bai nationality;water culture

G122

A

1672-2345(2014)11-0009-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11.003

2014-08-28

2014-09-15

何光群,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乡规民约白族大理
做梦都要去大理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论乡规民约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
大理好风吹
乡规民约在重庆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