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

2014-03-21胡文忠于基成何煜波姜爱丽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食品民族工程

冮 洁,胡文忠,于基成,何煜波,姜爱丽

(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高等学校食品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根据食品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应着眼于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1]。自1998年以来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一直呈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7.81万亿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40万~50万个,对具有实践创新、工程实践、食品检验、品质控制、食品营销、企业管理等能力的人才需求旺盛。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着眼于培养具有食品加工、检验等技术能力,能在食品科学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2]。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各高校纷纷设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类专业,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235所高校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理工、农林、财经、医药、师范等院校。民族院校中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和大连民族学院等5所院校设立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民族院校来说,在食品行业面广、专业知识宽且交叉性强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既有扎实的基本知识、较宽的专业口径,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富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社会需求调研

大连民族学院承担着为社会尤其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任务,2004年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为每年2个班,60人,目前已毕业学生6届,共414名学生,现有在校生226人,其中60%以上是少数民族或来自于民族地区,学生素质有较大差异。

为了进一步明确作为民族高校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定位和社会需求情况,2009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对吉林延边地区和新疆乌鲁木齐等民族地区食品工业现状、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走访了150余家大中小型各类食品企业。通过调研,发现民族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着规模小、法律意识淡薄、设备简单、产品质量不稳定等诸多实际问题。食品生产企业整体水平低。在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在食品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少数民族地区食品专业人才缺乏。因此,加强民族院校食品专业的本科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食品工业、食品安全状况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总体规划

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密切结合,做到专业与工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校内与社会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过程的创新,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断线[3]。通过强化特色建设、实施导师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和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1)强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构建“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遵循“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低到高、从基础到提高、从接受基础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分层次教学,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以学定教,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因材施教。

(2)实施本科生导师(组)制。依托本专业师资力量、实验室、实训室、仪器设备等条件,实施本科生导师(组)制。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是指导师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近年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高等院校中发展较快的专业,提高该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5]。

(3)完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调整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统筹安排各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综合实验基地。

(4)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推进与企业协同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加强校外实践教育环节,注重教育基地的建设,并探索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新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对人才技能与结构的需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中,注重与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不同管理模式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市场动态、安全卫生、经营管理等得到全面学习与培养。

(5)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并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举办或承办各项大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学校就有机会通过合作与实践亲身体验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等多项具体环节,参与原创性和挑战性活动,提高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和视野,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学以致用的综合素质。

(6)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学生毕业前对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在毕业论文(设计)上,通过严把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在研究题目的选定、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实验研究方案、研究具体实施、实验结果的处理、毕业论文撰写到毕业论文答辩等都给学生一个自我设计、自我完成的实际锻炼的机会。

3 具体措施与成果

(1)新增了体现学科新进展、行业新技术、产业新领域的技术、工程类课程。尤其突出了民族特色食品加工、新食品资源开发及食品厂与生产线的工艺设计等专业知识的培养特色,并以食品贮藏加工实训和产品设计与研发为能力培养的特色,拉动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和教学培养方式的改革。

(2)通过省级“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校级“食品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加大基础和专业实验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比例,加大各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在双休日、节假日的开放力度,提高实验水平和设备档次。与此同时,积极开展集中性实践环节示范性建设项目、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开设创新工作室校本课程2门,建立了3个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引导学生接触工程实践,参与科研训练,尝试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培养模式。创新工作室进行以学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改革,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太阳鸟”大学生科研立项,这些项目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践,导师(组)给予过程指导。

(4)在2009版培养方案修订时重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围绕素质、能力培养,以实践技能训练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组合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完善做保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整体优化并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6]。在2013版培养方案修订时,更加突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通过增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训练环节增加集中实践教学学分;与专业主干课相匹配,都设有独立的实验课,如: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采后生物学实验等,在专业重要课程中配有实验课,如:农产品加工技术实验、酿酒工艺学实验、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实验、食品发酵工程实验等。为了突出民族院校食品专业的特色,增设了民族特色食品课程,并配以食品加工与贮藏实践周,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民族特色食品的研究和开发。

(5)已同多家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2012年建立了大连民族学院-大连三岛食品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连民族学院-吉林省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每年有近百名学生到工程实践中心进行实习实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更是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优质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平台。依托上述两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学校教育资源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例如:企业课堂、新产品研发和“金塔杯”学生创新大赛等。

(6)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也培养了满足学生实践教育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实践教育队伍。本专业教师现已与15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提供科研合作研发经费达500多万元,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比率在50%以上。在科技合作与交流、成果转化与服务、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质合作,为具有实践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7)四年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5项,省级3项,校级7项;获得“挑战杯”大赛国家级及其省级等各级奖励34项;获得“美国大杏仁”全国学生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和入围奖10项;获得大连民族学院“太阳鸟”学生科研立项和学生创新型研究型课题66项。

(8)成功举办三届金塔杯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和全国“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新大赛”大连民族学院赛区比赛。例如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新大赛,我校学生参赛作品“幸运56”是体现56个民族大团结,在满族食品、蒙古族食品和朝鲜族食品等传统食品基础上创新的作品。金塔杯学生创新大赛作品“倒扑辣椒”是将土家族传统食品生产与现代食品加工工艺相结合的一个作品。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民族食品的热爱,将民族食品发扬广大。2010年我校学生参赛作品“杏仁抹茶”获得了全国“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新大赛”特等奖,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因此获得了去美国参观学习的机会。2009年李学伟同学作品《“甜樱桃系列产品的加工现状及前景展望”》,在第九届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010年在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董雪同学荣获国家三等奖;2011年岳琳琳团队荣获辽宁省第十届“挑战杯”学生创新大赛一等奖;2012年在梦工坊“Dream Lab 2012”跨学科创意团队挑战赛中田沃阳带领的团队荣获全国总冠军。

(9)在毕业论文选题中,注重对民族食品的研究和开发,学生开展了民族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藏灵菇发酵乳制品工艺条件的研究、营养型奶茶饮料的研制、蛹虫草酒工艺研究及其成分分析、马奶酒的研制、朝鲜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朝鲜泡菜乳酸菌抑菌效果的研究、养发虫草饮料的研制、藏灵菇黑米混合发酵酸乳的研究与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四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每届都有3-5项获得大连民族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奖,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例如金李玲同学的《美国大杏仁风味酸乳的研制》、李楠同学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辣椒籽中亚油酸的工艺研究》和宋颖凡同学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打瓜籽油工艺及其脂肪酸成分研究》等。

[1]高海生,康维民,张红新,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4-27.

[2]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Z].北京: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

[3]谭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93-96.

[4]李苏红,公勋,赵秀红.以科研导师制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12-3814.

[5]张春红,郑煜焱,谢宏.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79-82.

[6]冮洁,胡文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1):72-75.

猜你喜欢

食品民族工程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子午工程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工程
工程